村庄那些事.doc_第1页
村庄那些事.doc_第2页
村庄那些事.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村庄那些事写在前面的话我想从一个村庄的视角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探讨这个村庄的变迁以及发生的各种真实的故事,以期更深一步了解中国农村,了解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对农村自然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我也想借此次毕业论文的机会,为故乡留下点什么,熊培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说,“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在加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谁人故乡不沦陷”已经成为所有乡村研究者的共识。对我来说,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纵然有飞黄腾达的那一天,也还是不要忘记生我养我的农村故乡,不要忘记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从小到大再熟悉不过的面孔。每次想到没读过一天书的大舅妈和我说:“茂富,现在都是大学生了,以后可不要忘记回来,不要忘记舅妈啊!”我的内心就会颤抖一下,这不仅仅是舅妈在呼唤我,而是我亲爱的故乡在呼唤我。我的调查对象如下,调查内容大体上分为六个部分。我也不知道最后会写成什么样子,会有多少字,会不会和毕业论文的“标准模式”差很远,会不会答辩的时候被直接“枪毙”掉,总之,这些一切的外在因素都不会影响到我,我会去做这件事,这就够了,“心安”才是最珍贵的归宿。这也是我为什么做这件事的原因和动力所在。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这项研究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社会、人文以及政治等诸多方面。记得一位老师曾经说过:“做经济学研究目光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问题上。”调查对象:湖南省耒阳市亮源乡新民村14组(也称为14队,也就是集体时期的十四生产队)。新民村是一个行政村,一共分为16个小组,共计800户左右,2000多人,而14组是一个自然村,现在有47户人家,210人左右,在集体时期为一个生产队。14组这个自然村有两个姓氏,杨和陆,分别聚居为杨家湾和陆家冲。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方村庄。通过对该村庄的具体经济和生活情况以及历史变迁进行相关的调查试图去理清村庄变迁史,同时从小处着眼,窥视中国农村村庄的变迁过程。关于调查区域的选择,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曾经阐释过这个问题,他说A.拉德克利夫-布朗教授、吴文藻博士和雷蒙德弗思博士【注:A.拉德克利夫-布朗教授于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就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问题作了讲演;接着吴文藻博士在天津益世报的社会研究周刊上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近来,雷蒙德弗思博士在中国农村社会团结性的研究一文中讨论了这个问题,此文刊登在社会学界第十卷中。】曾经讨论过这个基本问题,并且他们一致认为,在这种研究的最初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弗思博士说,应当“以一个村子作为研究中心来考察村民们互相间的关系,如亲属的词汇、权力的分配、经济的组织、宗教的皈依以及其他种种社会联系,并进而观察这种社会关系如何相互影响,如何综合以决定这社区的合作生活。从这研究中心循着亲属系统、经济往来、社会合作等路线,推广我们的研究范围到邻近村落以及市镇”。费孝通认为,村庄是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集在一个紧凑的居住区内,与其他相似的单位隔开相当一段距离(在中国有些地区,农户散居,情况并非如此),它是一个由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成的群体,具有其特定的名称,而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上的社会单位。【费孝通,江村经济,2012年10月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调查内容提纲:(宏观把握,小处着眼)1.村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当地经济情况,以及附近的乡镇经济情况,村庄的标志,村庄百年历史的“见证者”:村口的那棵大树。“树挪死,人挪活。”)2.人口变迁(宗谱分析,关乎移民,涉及到村庄上百年几代人的历史。村里计划生育的实行情况,以及发生的故事(),例如超生罚款,结扎上环。村长家门口的墙上有一块黑板,名字叫做计划生育阳光牌。手里有杨氏宗谱。)3.农业种植的变化(如今村里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了,荒地越来越多了。分析现在还在种田的人年龄结构以及农民不种田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现在还在农村种田的人是哪些,具有什么特征?十年后谁来种田?农民为什么不种田了,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这也是现代农村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手里有农业税取消前村里的田地种植,税收等具体数据)4.盖房子的故事(房子更换背后体现的是“代际更替”的问题,同时,“房子跟着路走”是当地盖房子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现象的背后体现的又是怎样的社会学原理值得深究,农民为什么盖房子是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一个新的现象是最近几年农村迎来了盖房子的新潮,这也是农村的一次“自我造血”的过程。各代房子在村里的“位移”清晰可见。)5.生产队集体时期会计台账分析,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大实践”下农村的真实收入分配情况以及通过访谈老人回顾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农民、农业的真实经济与生活状况。手里有生产队会计的统计资料。6.收入消费问题。外出打工与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意识的转变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收入来源多样化。第一代打工者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一代打工者主要是60-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开始外出打工,他们的诉求以及外出打工的动力在哪里。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的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村外出打工者,一般是21世纪开始外出打工,他们的父亲可能是第一代打工者,而他们又是第二代打工者,他们的诉求以及动力在哪里,情况又是怎样的。最近几年慢慢凸显出来的几个“富裕者”越来越明显。他们现在在做什么也是清清楚楚的。农村衣、食、住、行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进行的调查:(1)2014年1月24日开始回到乡下家里,这个寒假开始了走家串户的访谈和调查,一支笔,一个本子,一个录音器,一个照相机成了我所有的工具,没有正式的表格,没有现成的问题和模式,记录的东西也是零零碎碎的,不过内容也大体是前面6个方面,这个工作持续了整个寒假近一个月。第一次和自己的亲爷爷聊的那么的多,第一次了解了爷爷辈那么多的故事。第一次去陆家冲遇到一个在田地里做事的老公公我上去找他聊天,结果他盛情的邀请我去他家聊,我说打扰您做事了,他却说事可以等会再做,走,喝点茶暖暖身子去。顿时,心里很是感动。第一次和一个军人叔叔聊天,刚开始他有所戒备以为我要得到什么消息一样的,可是后来慢慢的我把笔和纸拿开之后,我们从下午一直聊到天黑。这期间他滔滔不绝的和我说起了90年代村里的故事以及他们外出打工的故事,好像相见恨晚似得应该找个人聊。“农村是一片广阔的田地”,里面充满了无数的知识和梦幻,农村人的心里其实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淳朴和经历,他们也一直想有个人能够和他们聊天,找个人倾诉,只是很多时候都没有这个机会。(2)2014年5月1号放假回家,进行了为期3天的再调查,求证了一些还有很多疑问的问题,同时也亲见到了更多的人和事。回到县城那天一个同学邀请我去他家里吃饭,同学家刚刚买了新的电梯房,在电梯房的楼下巧遇到了村里一行7人在工地上做事的叔叔,也包括我自己的亲叔叔,其中还有一对“父子兵”,当时他们正吃完中饭准备回工地休息,我看到我二叔扛了一桶水,所有的人一起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衣衫不整,衣服上全是水泥斑点,不过他们看到我的时候都表现的特别的兴奋一般,好生高兴,连忙说这些电梯房都是他们建的,现在旁边又是新的房子在建。看着他们笑容满面的,我的心里顿时伤感了起来,房子都是他们用汗水堆积起来的,可是他们当中又有谁能够住上呢?这些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他们的诉求其实很简单:拿得到工资,给家人好的生活,孩子能够上的起学,这就足够了。(观点可能有点偏激,不过还是有例证)这次特殊的经历,也是第一次亲自和农民工面对面的聊天,还是这么“熟悉的人”,让我感慨颇深。永远不要看不起农民和社会底层的人,你吃的粮食是谁种的,是农民,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是谁一砖一瓦砌起来的,是农民工。在很多人认为自己应该拥有的东西时,有没有想过我们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