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初中语文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试题(六)(无答案) (2).doc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初中语文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试题(六)(无答案) (2).doc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初中语文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试题(六)(无答案) (2).doc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初中语文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试题(六)(无答案) (2).doc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初中语文毕业升学模拟考试试题(六)(无答案)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市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 模拟试题(六)满分14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1)岁寒, 。(论语十则)(2)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3)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4)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5)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 , 。 (柳宗元小石潭记)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爱莲说中家喻户哓的名句是: 。2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悄然(qio) 剽悍(bio) 庇护(b) 浑身解数(xi) 因地治宜b. 狼藉(j) 星宿(xi) 砭骨 (bin) 相形见绌(ch) 粗制滥造c. 哂笑(x) 枯涸(h) 匀称(chn) 苦心孤诣(y) 嘎然而止d. 锃亮zng 涟漪 (y) 媲美p 鳞次栉比(zh) 正襟威坐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一位朋友谈到他亲戚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每次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忍俊不禁。其实,有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 (苦涩 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的 (贪欲 贪婪)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 , 。 (1) 请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分) (2)选文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3)根据文意需要,在选文中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2分) 4名著阅读(8分)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3分)a伊索寓言中的不少故事都是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b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内容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c变色龙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范进中举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德国的都德,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我国清代的吴敬梓。 d朝花夕拾的10篇散文作品,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在追怀旧事,回忆亲人、师友的同时,兼顾温馨的回忆和理性批判力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藤野先生皆出自其中。(2)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5分) “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汉子!”a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篙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a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a腿上便搠;撩拨得a火起,托地跳在船上。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a上船,便把竹篙望岸边一点,只脚一蹬,那只渔船,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a虽然也识得水,苦不甚高,当时慌了手脚。那人更不叫骂,撇了竹篙,叫声“你来!今番和你定要见个输嬴!”便把a搭膊拿住,口里说道:“且不和你打,先教你些水!”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通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江岸边早拥上三五百人在柳阴底下看;都道:“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便挣扎得性命,也喝了一肚皮水!”宋江,戴宗,在岸边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a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做一团,绞做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选文中a是: ,“那人”是: (写出人物的名字)并请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以上选文情节: (3分)请结合以上选文有关描写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二、古诗文阅读( 19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69题(16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乙】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惟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惟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注】梁丘据:人名。 存:问候。 封:疆界。无乃:恐怕。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臣之妻私臣( ) 时时而间进 ( )敢不对乎 ( ) 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 )6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诚宜开张圣听b(1)据忠且爱我(2)年且九十c(1)何忠者之寡邪(2)则名微而众寡d(1)闻寡人之耳者(2)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 8下列对以上两篇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文中邹忌运用了委婉进谏的方法,从家事自然的谈及国事,利于君王接受自己的建议。b乙文中晏子运用了直言讽谏的方式,扣住一个“专”字,一针见血的指出梁丘据的狭隘和偏私,让景公幡然醒悟,险些被蒙蔽。c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邹忌和晏子都是忠诚于朝廷、有担当有智慧的大臣;齐威王和景公都是善于纳谏、明察人臣的国君。d甲乙两篇文章都采用类比手法,层层深入,说理透辟,发人深省。(二)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第9题。(3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样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表达了长期被贬的愤懑心情。b颔联借用向秀思旧和王质烂柯的典故直陈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c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胸襟。堪称千古名句。d尾联“长精神”即振作精神的意思,既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又明确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因此赢得后人评价: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的上品。三、现代文阅读(31 分)(一)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014题(15分)别让汉语之美被消解对当今的青年人来说,使用新词语渐成时尚,倘若不知pk、vs、粉丝(fans)、秀(show)、嗨(high)是啥意思,不仅显得太老土,恐怕连报刊、电视、网络的一些内容看起来都困难。新词语已无处不在,每年都在大量涌现。在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是最具活性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变以及网络、电视等传媒的飞速发展,使词汇的快速变化顺理成章。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表象,亦是社会的映像。当今国内流行的新词语,是快节奏的、浮躁的、多元的现实生活在语言上的“成像”。正是因为有了网上花样翻新的“搞怪”,有了“超女”“超男”的拥护,“恶搞”“粉丝”之类的新词语才会产生、流传。“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崔健在20年前唱出的歌词似乎很适合用来表达一些人对层出不穷的新词语的困惑与忧虑:“东西”成了“东东”,“天才”“偶像”成了“天生的蠢材”“呕吐的对象”,“这样子”成了“酱紫”词语的这种变异、颠覆甚至不知所云,究竟是汉语的发展还是倒退?在我看来,对汉语而言,令人忧虑的不是大量新语汇的产生,而是汉语文化能不能被传承。语言是在新陈代谢中发展的,新词语就是新陈代谢的产物,是语言活力的体现。有人说,汉字之美,在其恒久、高效。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消亡后,沿用了数千年的汉字便成为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可谓源远流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词语运用的凝练、传神及其表达出的意境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的是,在当今国人的语言表达中,给人以美感的词汇越来越少,经常使用成语、引用美文的人也不多。对此,掌握着话语霸权的电视等媒体以及学校畸形的语文教育难辞其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分雅俗,别善恶,明是非。尽管对语言要雅俗共赏,但如今国人话语表达中俗文化的泛滥与雅文化的退隐态势不能不令人忧虑。如果说,对无处不在、鱼龙混杂的新词语尚可宽容面对的话,对频繁出现在“大雅之堂”的恶俗语汇则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促使新语汇在与传统语汇的“pk”中优胜劣汰,去粗取精,让正在走向世界的汉语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非凡魅力,每个中国人特别是对流行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电视等传媒责无旁贷。(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0.对于本文第一段,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2分) 11.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汉语之美被消解”主要指哪些现象? (4分)_ 12. 第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_ _ _ _13.根据第段划线句,请你从自己积累的古诗词中,再补充两个论据, 印证中国古典诗词的凝练传神及意境之美。(3分)_ _ _14.根据你对上文的阅读,选出下面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 )(3分)a本文的题目“别让汉语之美被消解”就是全文的论点。b文中将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消亡和汉语使用至今进行对比,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汉字之美在于源远流长。c上文以深沉的忧患意识,批判了电视等媒体以及学校语文教育在传承汉语之美方面的责任缺失。d作者认为,对汉语而言,令人忧虑的既有大量新语汇的产生,还有就是汉语文化能不能被传承。(三)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519题。(16分)四月谷雨天王 琪曼妙清新的春雨,温润如酥。它喂养的是天地的精华,滋润的是日月的精灵。浪迹天涯的柳絮,轻似烟萝,它追逐的是春的踪迹,寻觅的是花的归处。细雨微风的日子,一只斜飞的燕子,轻轻撩开人间四月的面纱,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便与春季的最后一帘春雨一同到来。谷雨这个散发着五谷香味又润泽着人间眼眸的节气,它端坐在春末夏初, 姹紫嫣红, 万物生长, 春华秋实。节气,凝聚了先民对自然的智慧,对自然的情感,它把无序的日子,装订成册,并分出章回,编好页码,世间的事物便遵循节气的规律,顺理成章地走完一个又一个轮回。翻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谷雨”的章节里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其含意是谷雨时节,雨水增多,雨生百谷之意。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所有的农具都睡醒了,它们迈着匆匆的脚步,在湿润的田野上,在广袤的土地上,写下一首首清新的诗行。所有的种子都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它们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在温暖阳光的牵引下,渐次地发芽、开花、结果。每一粒种子,都会信守承诺,准确地抵达幸福的驿站。质朴的农民,有着泥土般的醇厚,他们总会在这个季节,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把对未来丰收的期盼,用坚实的锄头,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锄头耕耘日子,也收获希望。“柳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事西窗谷雨茶。”谷雨时节,农人们撒谷播种,而文人们则饮酒品茶,敲诗吟句。清明酒是断肠酒,谷雨茶却是新年的茶、希望的茶。敏感的诗人,有着飘逸婉转的思绪,在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把最美的诗句,最真诚的祝福,用手中那支多情的笔,传递给辛勤的农民,表达给春风的田野。我相信,谷雨不仅仅只是一个节令,更是一长串从田野上长出的诗。又是一年谷雨到。谷雨生百谷,也生梦想。独自徘徊在这人间四月天的最后一帘春雨中,希望品一壶谷雨浸润的雨前新茶,更希望播一粒五彩斑斓的梦的种子 ( 人民日报 略有改动)15.上文诗意盎然,洋溢着浓浓的赞美欣赏之情,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对哪些内容的礼赞?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3分) 16. 根据语境需要,为第段空缺处选出恰当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这个散发着五谷香味又润泽着人间眼眸的节气,它端坐在春末夏初, 姹紫嫣红, 万物生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