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学海文2011年考研历史学大纲变化详解中国古代史(三).doc_第1页
万学海文2011年考研历史学大纲变化详解中国古代史(三).doc_第2页
万学海文2011年考研历史学大纲变化详解中国古代史(三).doc_第3页
万学海文2011年考研历史学大纲变化详解中国古代史(三).doc_第4页
万学海文2011年考研历史学大纲变化详解中国古代史(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学海文2011年考研历史学大纲变化详解:中国古代史(三) 偏古薄今万学教育海文考研 专业课教研中心 历史学教研室 云霞一、中国古代史考查目标2011年历史学考试大纲里中国古代史总结出了八大部分:分别为:一.史前时代;二.夏商西周;三.春秋战国;四.秦汉;五.魏晋南北朝;六.隋唐五代;七.宋、辽、西夏、金、元;八.明清(鸦片战争前)。通过精心研究07、08、09、10年历史考研真题,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命题中存在“偏古薄今”的现象。近几年中国古代史的分数基本上维持在总分的三分之一左右,是考试重心所在。从四年的真题可以发现,先秦部分不是中国古代史考查的重点,如果出题,一般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秦汉部分要特别注意,07、09年都出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名词解释,10年又出了一道关于王国问题的简答题,所以这一部分在古代史中是很重要的,不排除继续出大题的可能。魏晋和隋唐出题的内容也比较多,07年隋唐的考查分值占42分,08年魏晋占44分,09年魏晋考查内容占30分。10年占的比重稍少,魏晋占14分。宋元和明清部分轮流出题,07年明清占42分,08年宋元占32分,09年宋元占34分,明清占12分。10年宋元14分,明清占到42分。总的来说,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考查对象,将近占中国古代史总分值的一半,估计2011年还会维持在这一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元部分很容易出史料分析题。另外2010年在名词解释中增加了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考察,如:筹办夷务始末、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在史料分析题中增加了句读,就是给文言文加标点,实际上就是断句。这些变化也很可能在2011年出现,必须引起大家注意。下面列表分析一下近三年中国古代史在各题型中所占的比重。年份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简答题2007年10分30分30分30分2008年10分20分30分30分2009年10分20分30分30分2010年10分30分30分30分二、中国古代史考点解析第一部分 史前时代 (1)新大纲中这一章做了修改,包括“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因此对于旧石器、新时期时代的分期大家要知道,同时重大史学价值的遗址发现,如北京人遗址、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是本章出题的重点。(2)关于远古社会的传说以及相关内容也有出选择题的可能。氏族公社虽然在新大纲中删掉了,但也可能出名词解释题。中国古代社会的传说如果要考查的话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第二部分 夏商西周 (1)夏、商、西周三族的起源发展,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影响,这部分大家了解一下;(2)三个朝代国家制度的架构,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涵盖了政治方面的分封制、宗法制、一系列的礼制(周公制作“礼乐”),经济方面的井田制、“工商食官”;(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对这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如二里头文化要重点掌握,可能以名词解释的方式出题。(4)分封制、宗法制很容易以名词解释的形式考查。(5)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的过程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6)今年大纲删掉了“夏、商”的社会经济,因此只需要对西周的社会经济大概了解一下,一般考查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出也只会出一道选择题。第三部分 春秋战国(1)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出题重点,大概了解一下这个发展过程就可以;(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有哪些,他们的形成过程大概要了解一下,出来选择题大家要能分辨清楚;(3)春秋战国时代的改革与变法是比较重要的,每一次变法的时间、内容、意义要掌握。这部分极易出名词解释和论述题;(4)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这个时代的百家争鸣,九流十家、儒家、孔子的思想,著作等细节知识要扎实掌握这是重要的知识点,很容易被考查到,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基础知识,无论考不考都是要弄清楚的。第四部分 秦汉(1)掌握秦朝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及为巩固国家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了解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的历史意义;(2)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重点知识,要识记整个背景、内容、意义,并且要知道如果出现名词解释应该怎么来解答。(3)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是非常重要的,他统治时期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一系列改革以及西汉政权的强大。(4)西汉的统治危机要了解;王莽改制的背景、内容、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都要掌握,很可能出论述题和名词解释;(5)刘秀统治时期的政策要识记;光武中兴要掌握。东汉后期的外戚与宦官之争以及党锢之祸。(6)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以及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可能出选择题;(7)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进步可能出选择题,这些都是基础知识,要掌握扎实,不能在这种题上失分。(8)汉代的服役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9)掌握陈胜、吴广起义以及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10)理解秦汉时期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第五部分 魏晋南北朝(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要战役及战役后的政局变化。(2)了解曹魏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九品选官制、曹魏屯田等重要措施。(3)了解魏蜀吴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注意孙吴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等事实。(4)要了解曹操其人以及他的用人思想。(5)了解诸葛亮以及对他做出客观评价。(6)了解西晋的建立以及统一全国的过程(7)掌握太康之治、八王之乱、门阀制度、淝水之战、祖逖北伐、“王与马,共天下”等知识点。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上。兵制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比如府兵制度,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很重要。孝文帝改革是重点知识,无论是材料分析还是论述题都容易考到。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容易出选择题,要掌握基础。第六部分 隋唐五代(1) 了解隋朝建立的过程及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2) 贞观之治的时间、内容、影响要识记。(3) 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政策要掌握。要对武则天做出客观的评价。(4) 安史之乱是考查的重中之重,论述题容易出,它的背景、内容、影响要全部掌握,而且答题的时候要做到全面,最好是根据不同的教材来整理答案。(5) 藩镇割据也是重点,要着重掌握。(6) 两税法是唐朝时期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它的背景、内容、意义要反复记忆,非常重要,出论述题的可能性最大。(7)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是重要内容,这里的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最好整理成表格的形式,这样看起来比较清楚也容易识记。(8)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可以大概了解一下,不是重点内容,可能以名词解释的形式来出题。(9)能够根据史实对五代十国的人物如冯道做出评价。(10)掌握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并能做出评价。第七部分 宋、辽、西夏、金、元(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评价是历年出题的重点;(2)科举制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3)元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贡献;(4)澶渊之盟、隆兴和议、宋元理学、耶律楚材容易出名词解释。(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是重点中的重点,容易以名词解释和论述题的形式考查,2009年宋朝作为重点来考查,其中重要的知识就是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6)元代的行省制度已经在2008年的考题中出现过,而且今年大纲中也没有出现,所以这部分暂时不会作为考查重点了。(7)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内容,是选择题的命题重点。(8)宋元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主要的农民起义要了解一下,这是今年新加的内容,很有可能会出名词解释和选择题。(9)宋元时期,封建经济发展,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经济基础;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以及元的统一,都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政治条件。这些都是宋元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原因要掌握。第八部分 明清(鸦片战争前)(1)明太祖的重典政治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重点,可以作为论述题来考查。一定要做到识记全面,不能有漏答的现象,所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要记住,要做到全面,详细。(2)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要熟记,这也是考试的重点,往往会出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3)东林与复社以名词解释来做准备就可以了。(4)明末农民战争可能出现选择题和名词解释,战争的领导者以及几次重要的战役要了解。(5)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不是考查的重点,可以略看。(6)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康乾盛世是怎么出现的都是重点。(7)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表现内容比较多、而且零散,经常会在选择题中涉及到;(8)明清的文化特点、代表人物及著作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9)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是很重要的制度,往年很多学校出过题。但今年大纲中这部分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清的国家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等都需要考生掌握清楚。 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