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解析4套课时作业10.doc_第1页
2013-2014年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解析4套课时作业10.doc_第2页
2013-2014年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解析4套课时作业10.doc_第3页
2013-2014年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解析4套课时作业10.doc_第4页
2013-2014年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解析4套课时作业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精髓(su)纯粹(cu)数落(sh) 数见不鲜(sh)B停泊(b) 湖泊(p) X| k |B| 1 . c|O |m无垠(yn) 鲜为人知(xin)C槛外(jin) 门槛(kn)涕泪(d) 一蹴而至(c)D叫嚣(xio) 犬吠(fi)颦蹙(c) 轻鸢剪掠(yun)【解析】A项,“数见不鲜”应读shu;B项,“鲜为人知”应读xin;C项,“涕泪”应读t。【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篇幅引诱瑕不掩瑜居高临远B圆满寥落奈人寻味流毒无穷C静默亵渎真知卓见拔木转石D腐化震憾迥乎不同自成风会【解析】B项,奈耐;C项,卓灼;D项,憾撼。【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昔日甚嚣尘上的“西方的月亮圆”言论已彻头彻尾宣告破产。B现代人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永恒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望尘莫及了。C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D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解析】A项,甚嚣尘上: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议论纷纷。用在此处,符合语境。B项,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不合语境。C项,一文不名: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对象不对。D项,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暴露出来的一小部分。不合语境。【答案】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C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D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解析】A项,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在“细腻”后面加“的状况”;C项,两面对一面,可将前半句中的“是否”“能否”删掉;D项,“这方面”到底是“搜集史料”呢,还是“鉴定和运用史料”,指代不明确。【答案】B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 _。_;_。_;_。_。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A BC D【解析】先按照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将、排在一起,再根据句与首句中数字的直接关系,将排在首位,再根据句所述的“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确定“二者”指的是“伸出援手”和“正确施救”。【答案】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68题。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http :/ww 6怎样理解文中“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句话的含意?_【答案】中国诗不符合诗的发展“最后有抒情诗”的一般发展规律,纯粹的抒情诗在中国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抒情诗在达到很高的境界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所以又是早衰的。7作者举梵文的百喻经的例子具体说明什么?_【答案】想说明中国最完美的抒情诗在中国诗里出现得非常早;中国绘画里,“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出现得也很早;中国的辩证法的成熟早于中国的逻辑。总之,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先于西方成熟,往往是飘飘凌空的空中楼阁。8作者为什么说“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_【答案】中国诗歌篇幅短小,诗人们却能在短小的篇幅里传达出悠远的意味,这就好比在很小的樱桃核或象牙方块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一样。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中国诗和中国画(节选)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元行冲释疑),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遗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中,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就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凌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屈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tio),旁人难以意会。释朱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就像台阶或梯级,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上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话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全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话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的,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X K b1.C om9第一段中,“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什么?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答案】“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10第二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这两句话”指的是哪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_【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这”是一个关键词,可见这两句是指上文中的。“水米无干”的“干”是“关系”,“水米”是比喻的喻体,找出它的本体即可。【答案】“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水米无干”指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文体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11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批评什么?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文章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针对新传统里的批评家的偏见而展开议论的。据此回答即可。【答案】作者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12结合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以及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的语言特点。_【解析】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性题目,回答时不必求全面,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答案】(1)善于使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2)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3)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四、语言表达1320世纪80年代,国外某汉学家读了围城后非常钦佩该书作者钱钟书先生。这位汉学家在北京参加国际研讨会时打电话给钱钟书先生,表达了希望拜访他的意思。下面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钱钟书:你吃过鸡蛋吗?汉学家:吃过。钱钟书:你吃过鸡蛋以后有没有想过要认识那只下蛋的鸡呢?汉学家:没有想过。钱钟书:那你也就不必见我了。如果你是这位汉学家,在遭到钱钟书巧妙谢绝后仍然想拜访他,你怎样表达你的希望呢?要求仍然以“鸡”和“蛋”为喻体,不超过40字。_【答案】这次吃的“鸡蛋”味道非常特别,所以很想见一见那只非凡的“母鸡”。14白居易在琵琶行开篇中写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请就你对琵琶行及白居易本人的了解,写一篇送别场景的短文。要求:(1)侧重环境描写。(2)准确把握句中意境。(3)至少运用排比、拟人或比喻中的一种修辞。(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5)不少于200字。_【解析】本题是对古典诗句以赏析的方式进行扩展。此类扩展必须以理解原句的内容及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为前提。答题时,首先要借助对琵琶行及白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