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眼球运动与阅读速度根据观察和测试发现,阅读时人的眼睛并不是匀速不停地在书页上移动,恰恰相反,目光总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我们称之为“眼跳”。在移动过程中,又存在着时间稍长的停顿,这种停顿在阅读学上称作“眼停”,也叫“注视”。阅读时,读者依靠眼球跳动看书,是阅读中视觉过程的基本特征。根据眼球测动仪的测定,阅读时眼跳持续时间约为0.020.05秒,其中,在一行之内的眼跳时间约0.02秒,这样,整个阅读过程中95%左右的时间,眼球是不动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跳动之间的注视时间里,才能接收到信息。这一瞬间,犹如照相机开启快门的曝光,注视点放在什么地方,注视时间控制在多长范围内,是视觉方面影响阅读技巧的关键所在。眼停次数的多寡和每次注视时间的长短,与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以及阅读要求(精读、略读或浏览)有关。如果阅读能力强、读物浅显或只需记取读物的内容大意,注视的次数就可以少,注视的范围就可以大,注视的平均时间也就可以短。 有关汉字阅读的研究还表明,在阅读时,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个字,最少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个字要经过两三次注视才能感知。而每篇文章的第一行,眼停次数和注视时间均较以后部分略30%;10%于刚开始阅读,心中没数造成的;到后面时,由于对读物的难易程度、作者的 语体风格已经比较适应,速度自然可以加快了。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注视不仅从一个定点移到另一个定点,有时因意义不明了,或未看清楚,也会倒退到原定点或者前定点,以便对不同位置上的字、词进行综合的理解、记忆,或寻找遗漏的信息。这种逆向的返回运动,阅读学上叫做“回视”或“回跳”。回视次数越多,注视次数和耗费的时间也必然增多。显然,回视的次数与读者的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和阅读要求也有关。不熟练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多,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少,回视次数也必然高,约占注视的30%;阅读能力强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少,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多,回视次数也只占注视次数的10%。与回视相近似的情况,还有扫视,又叫做“行间移动”,是眼动的特殊情况。阅读时的扫视,是从一行文字的末端移至下一行文字的开端的眼动。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小学生,反复扫视的运动较多,而且容易发生串行或反复寻找的情况。初步掌握阅读技能的学生,反复扫视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但扫视时,视线从上一行文字末端跳到下一行文字的开端,一般都是跳得很近,往往需要短距离地再跳一次。在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古德。伊洛费看来,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关眼球运动的有三点:一是 ,二是 ,三是 。这些已经成为研究阅读的专家学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善这三点,就可以使阅读速度得到提高。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当然,这还仅仅是一个方面。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们只能在“眼停”即“注视”时间里获取阅读信息。B. 读物浅显或者阅读要求低,眼停的次数就会相对减少。C. 阅读能力强的读者的扫视范围必然大于能力弱的读者。D. 影响阅读速度的原因有很多,眼球运动只是其中之一。2. 根据全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各填写一个语句,使上下文语意连贯。【答案】1. C 2. 眼停次数多,注视时间长,回视次数多,扫视运动多【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C选项篡改文意,“扫视范围必然大于能力弱的读者”错误,由原文“阅读能力强的读者,不仅注视次数少,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多,回视次数也只占注视次数的10%”可知,阅读能力强的读者每次注视所覆盖的“字、词多”,“扫视范围”不一定比能力弱的读者大。故选C。【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文章在说明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关眼球运动时,是按先“眼停次数的多寡和每次注视时间的长短”,再“回视次数”,最后“扫视”,所以,在总结时也应该按这个顺序。【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C.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D. 王无罪岁 岁:年岁,时间4. 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案】3. D 4.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D选项,“岁:年岁,时间”错误,罪:这里活用为动词,“归罪”的意思。故选D。【4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庠序:学校。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颁白者:老人。负:背着。戴:顶着。【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顺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今家戒叙宋苏辙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日:“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日:“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于父【甲】,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乙】。父母【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丁】!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日:“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馈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日:“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释】叙:序。恻恻:诚恳的样子。几谏:对尊长婉言规劝。路边的积水尚且可以用来蒸饭、作酒食。5.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贤者引之 引:引导B. 以致其意 致:表达C. 吾病焉 病:忧虑D. 以遗天下之人 遗:失去6. 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恰当的一项是A. 焉 也 固 哉B. 也 焉 则 哉C. 也 哉 则 焉D. 焉 哉 固 也7. 把文中画线的语句抄写在答题纸上,并用斜线()断句。8.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悍子“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的原因。【答案】5. D 6. B 7.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8. 一方面,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为了孩子竭尽所能;另一方面,子女于对于父母皆有孝心。【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D选项,“遗:失去”错误,应该为“遗:馈赠”。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甲处“也”和“焉”两个词,都有“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的作用,所以甲处这两个词都可以。乙处需要一个句末语气词,“也”和“焉”两个词,都有“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的作用,所以乙处这两个词都可以;“哉”是表“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啊”,不适合乙处,所以排除选项CD。丙处根据语境,需要一个表“转折”的词,“固”没有表转折的意思,“则”有表转折的关系,所以丙处应该用“则”,排除选项A,丁处需要一个表“感叹”的语气词,“哉”是表“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啊”,适合丙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太常少卿”和“长沙”都是修饰“孙公景修”的,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景修”后断句,“少孤而教于母”的意思是“年幼丧父而受教于母亲”,所以“于母”后断句,“母贤”的意思是“母亲贤能”,所以“贤”后断句,“能就其业”的意思是“能够成就他的学业”。【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由原文“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可知,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为了孩子竭尽所能;由原文“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可知,子女于对于父母皆有孝心。【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翻译:老子说:“做到仁慈就能够勇敢,做到节俭就能够广大。”有人问:“仁慈,怎么会变勇敢?”回答说:“父母对于子女,爱之既深,所以为他们考虑的事情很多也很深。因为深爱的情感所以才能够做到精深的思虑,所以他们为了保护子女躲避灾祸就很迅速,而为子女成就利益也十分果敢,这就是仁慈能够导致勇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父母比其他的人贤明,这是形势必然到这步啊。我小时候读书,看见父母告诫他们的子女,不厌其烦惟恐有说不到的地方,伤心地惟恐子女听不进去劝告。”那人感叹道:“是啊,这就是父母的心啊!”老师对于弟子,给他们立了规矩传授给他们知识、本领,贤明的人引导他们,不贤明的人也不勉强他们。君主对于臣子,对他们发号施令告诫他们,对贤能的给予官职,对于不贤能的不授予官职。臣子对于君主,可以的话就谏诤,不然就离职。儿子对于父亲,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不敢太显露,这都是因为礼仪的存在约束着。父母就不这样了,儿子即使不好,哪有遗弃儿子的呢?所以他们竭尽所能教给子女,直到没有遗憾才停止。诗经说:“从远方酌取流水,从那里舀取注入此中。可以蒸饭煮酒食,不仅仅是君主,更像是父母子女的关系。”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弃去,就像是父母不遗弃子女一样。所以父母对于子女,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极致。即使他们本身并不贤能,等到他们和自己的子女说话的时候,一定会竭尽所能的,更何况那些贤明的父母呢?太常少卿,长沙人孙公景修,年幼丧父而受教于母亲,母亲贤能,能够成就他的学业。等到年纪老了之后,就感激母亲的心意而不能够忘怀,作贤母录以表达他的心意。以后又编辑古今家诫,得到四十九人,拿来给我看,并说:“古代就有辑集这种书的人,而他们的内容不完整。我对此感到遗憾,所以又作了此书。集中天下众多父母的心,用来馈赠给天下的人,希望能够带来益处。”我读了之后感叹道:“即使有凶悍的儿子在集市上狠斗,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却听到父亲的声音就收敛罢手退去,路过集市的人没有不哭泣的。慈孝的心,所有的人都有,只是担忧没有能够启发它罢了。如今的这本书,大概将会启发吧!即使推广流传于天下也是行得通的。自从周公以来到如今,父戒四十五人,母戒四人,孙公又要将它加以发扬广大,没有停止。”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寒食舟中作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鹛冠o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释】本诗为作者在去世半年前,即大历五年(770)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时所作。小寒食,指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茶几。鸡冠:相传为楚隐者所戴的鹗羽所制之冠。花:此指岸上的花草。幔:指船中的幔帐、帷幕。 直北:正北。9.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强饮”写出了诗人在过小寒食节时豪饮的情态,“戴鹗冠”则暗示了诗人过着怡 然自得的归隐生活。B. 颔联紧承首联,写诗人的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漫,人坐船中如在天上云间;看岸边的花草,似隔着薄雾。C. 颈联写舟中近景和舟外远景,以“娟娟”对“片片”,以“闲”对“急”,一缓一急,形象地表现出景物的变化。D. 尾联用“云白山青”凝练地写出春天景色的特点,“万余里”是说诗人的思绪随着层层叠叠的青山白云飘荡而去。10. 本诗结尾以“愁”字直抒胸臆,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方面的“愁”。【答案】9. A 10. 年老体弱之愁;漂泊困顿之愁;心念国事之愁。【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A选项“强饮写出了诗人在过小寒食节时豪饮的情态,戴鹗冠则暗示了诗人过着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错误,“强饮”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并非“豪饮的情态”,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而不是“暗示了诗人过着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全诗,把握全诗的内容和情感,然后再逐句进行分析,最后围绕着“愁”字进行概括。“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最后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点睛】诗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1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_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_,_。(白居易琵琶行)填然鼓之,兵刃既接,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贾谊过秦论)彼童子之师,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间关莺语花底滑 (3). 幽咽泉流冰下难 (4). 弃甲曳兵而走 (5). 驽马十驾 (6). 天下云集响应 (7). 赢粮而景从 (8).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鬓”“咽”“曳”“驽”“驾”“赢”“景”。【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12.阅读下面的小说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 】,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节选自鲁迅祝福)在节选文字的【 】内填写一个词语,并结合文段内容说明填写理由。【答案】词语:不安,忐忑,紧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要求所补写的词语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由原文“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可知,此时“我”的心里是不安,忐忑,紧张的。【点睛】“词语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词语,所补写词语与上下文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阅读下面的小说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孙少平自高中认识田晓霞以来,在她的影响下,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不过,到煤矿后,区队的报纸常常被矿工们拿去包猪头肉,七零八落从未齐全,他一般都在矿部前的这个阅报栏前立着看。至于参考消息,过几天他才设法找齐,躺在床铺上作为一种“高级享受”来阅读。现在,少平撑着雨伞立在这报栏前,按通常的习惯,先前后转着浏览了八版人民日报。当然,国际版稍微多费了一点时间。接下来他才看办得很糟的省报。在少平看来,省报在内容方面连黄原报都赶不上。不过,省报今天倒让他一惊。他突然被头版头条的大黑体字标题所吸引南部那座著名的城市被洪水淹没了!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电头“记者田晓霞”几个字迅速跳入他的眼帘。啊?她已经在那里了?那么,她还能按时如约赶到黄原吗?孙少平一边看田晓霞的这条惊人消息,一边在想她能不能赶回黄原的问题。他用这双重思维读完了这条简短的消息他知道以后的几天才会有大量详细的背景新闻但是,对孙少平来说,真正爆炸性的新闻是紧接着这条消息的另外几行字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牺牲?我的晓霞【甲】孙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指头塞进嘴巴,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地抽搐成一种怪模样。洪水扑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他收起自动伞,在大雨中奔向二级平台的铁道。他疯狂地奔过选煤楼,沿着铁路向东面奔跑。他任凭雨水在头上脸上身上漫流,两条腿一直狂奔不已。他奔过了东边的火车站。他奔出了矿区。他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然后倒在了铁道旁的一个泥水洼里。东面驶来的一辆运煤车在风雨中喷吐着白雾,车头如小山一般急速奔涌而过他几乎和汽笛的喧呜同时发出了一声长嚎孙少平倒伏在泥水中,绝望地呻吟着。大雨在头顶哗哗浇泼。满天黑色的云朵,潮水般向北涌去。铁道那面的黑水河,发出呜咽似的声响。远处,矸石山那里,矸石噼噼啪啪在向深沟中滚落。滚落!整个大地都在向深渊滚落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孙少平返回了宿舍。同宿舍的人看到他的样子,都被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他换了身衣服,便倒在床铺中,两眼呆呆地望着雪白的蚊帐顶。他无法相信一切是真实的。这是报纸的失实报道这张报纸经常干这种事!下午,同宿舍的人给他捎回一份电报。他从床上跳起来,手抖得像筛糠一般,打开了这份电报他希望这是田晓霞打来的!他相信会有奇迹出现!可是,电报竟是她父亲的一铜城大牙湾煤矿采五区孙少平请速来我处田福军孙少平两眼一阵发黑,把电报纸丢在床铺上。是的,晓霞的死是真实的。可是,谁让她父亲给他拍电报呢?他根本不知道他和晓霞的事,他怎么知道他在这里?他为什么给他拍电报?速来?【乙】孙少平神神魔魔,赤手空拳走出了宿舍。他很快赶到矿部前的小广场。每隔一小时发往铜城的公共汽车正在往上挤人。他扑进车门,夹在人缝里,胸膛像压了一块大矸石。呼吸困难而急促。一个多钟头后,他在铜城下了汽车,上了当天开往省城的最后一趟火车。火车在茫茫大雨中驶过绿色的中部平原。孙少平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也不看车窗外流逝的原野。他伏在茶几上,闭住眼睛。巨浪在心头一排排掀起,又猝然间落下。波浪中浮现出她美丽的脸庞。你不可能死,晓霞!你会活着的这也许只是一场恶作剧。你会发出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知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你那么鲜活而蓬勃的生命,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不,你绝不会死!也许你已经在什么地方上岸了!是你让父亲给我打了这封电报。你或许只受了点伤,正躺在某个医院的病床上。你一定在等着我的到来【丙】孙少平双手蒙面伏在茶几上。泪水糊满了手掌。他浑身酸疼,疲惫不堪;似乎不是火车载着他,而是他拖着火车在向省城飞奔当他恍惚地随着人群挤出省城的火车站,已经是夜晚了。繁密的灯火在雨中大放光华。积水的街道被灯光映照成了一条条流金泻银的长河。电车甩着长辫子,在夜空中碰击出蔚蓝色的火花。透过雨帘,街道两旁五光十色的大橱窗看起来像德加的印象画。他感到一阵又一阵【xun】晕。难道她真的不存在了吗?她仍然还活着吗?对他来说,答案还都不是最后的!他同时又执【ni】地相信,过一会,他就能看见她活着的她;并且会紧紧地拥抱她(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13. 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xun( )晕 执ni( )14. 选文开篇写孙少平“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请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15. 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表达富有特色,请加以赏析。16. 下面语段放置文中甲、乙、丙三处的哪一处最合适? 孙少平内心紧张地做各种设想。所有这些设想的前提都是晓霞还活着。是的,她怎么能死呢?她怎么会死呢?活着,是的,活着!亲爱的人,你只不过受了点伤,受了点惊吓,说不定我们还会明天从省城出发,赶到黄原去因为后天,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我们还要在古塔山后面的杜梨树下相会17. 文中写“孙少平返回了宿舍。同宿舍的人看到他的样子,都被吓住了”。请依据上下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孙少平返回宿舍时的样子。150字左右。【答案】13. 眩 拗 14. 呼应前面孙少平受到田晓霞影响的情节内容;表现孙少平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热爱学习的品质);为下文得知晓霞牺牲的消息做铺垫。 15. 表现手法,比喻、夸张、想象等;把孙少平的内心感受和晓霞牺牲时的现实情境相结合,写出孙少平在报纸上看到晓霞牺牲的消息时,瞬间产生的茫然和巨大悲痛感。表现手法,反复、顶真、比喻、夸张、层递等;写出孙少平在得知晓霞牺牲的消息后,痛苦不断累积,内心世界陷入崩溃、绝望的状态。 16. 丙处 17. 描写应呈现孙少平的心理状态(痛苦等)和形貌特点(他曾经倒伏在泥水中等)。【解析】【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字,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眩晕,可以联想“头晕目眩”,跟“目”有关,所以是“目”字偏旁;执拗,形容固执任性,坚持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有阻拦的意思。所以可以确定偏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分析中间句作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产生的结构作用是“承上启下”,其次要考虑与主题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结构上的作用,由前文“孙少平自高中认识田晓霞以来,在她的影响下,”可知,呼应前面孙少平受到田晓霞影响的情节内容;由原文“但是,对孙少平来说,真正爆炸性的新闻是紧接着这条消息的另外几行字。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可知,为下文得知晓霞牺牲的消息做铺垫。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孙少平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1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洪水扑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运用了比喻、夸张、想象的表现手法,把孙少平的内心感受和晓霞牺牲时的现实情境相结合;由原文“但是,对孙少平来说,真正爆炸性的新闻是紧接着这条消息的另外几行字,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牺牲?我的晓霞”可知,写出孙少平在报纸上看到晓霞牺牲的消息时,瞬间产生的茫然和巨大悲痛感。“滚落!整个大地都在向深渊滚落”运用了反复、顶真、比喻、夸张、层递等表现手法。由原文“孙少平倒伏在泥水中,绝望地呻吟着。大雨在头顶哗哗浇泼。满天黑色的云朵,潮水般向北涌去。铁道那面的黑水河,发出呜咽似的声响。”可知,孙少平在得知晓霞牺牲的消息后,痛苦不断累积,内心世界陷入崩溃、绝望的状态。【1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想到的是它与上下文的结构关系,其次要考虑与主题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丙处由上文“不,你绝不会死!也许你已经在什么地方上岸了!是你让父亲给我打了这封电报。你或许只受了点伤,正躺在某个医院的病床上。你一定在等着我的到来”可知,前文是孙少平在设想田晓霞没有死的各种情况,语段也是“孙少平内心紧张地做各种设想”,所以从结构上讲正好承接上文,在内容上也是一致的,都是对田晓霞没有死的各种情况的设想,所以放在丙处最合适。【17题详解】本题考查了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准确把握题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把握题目所提供语段或语句的语脉,以此为扩写源头,确定扩写的突破口,搞清整个语段或句子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推导合理,主旨一致,修辞、句式、意境、感情色彩等符合要求,要从试题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扩展。 由上文“少平倒伏在泥水中,绝望地呻吟着。大雨在头顶哗哗浇泼。满天黑色的云朵,潮水般向北涌去。铁道那面的黑水河,发出呜咽似的声响。”可知,此时的孙少平已经到了绝望的边缘,“同宿舍的人看到他的样子,都被吓住了”,所以描写的内容应呈现孙少平的痛苦心理状态,还可以描写形貌特点。【点睛】小说中,情节设置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它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篇小说能否很好地表达主题,体现其社会价值。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探究情节结构技巧,尤其是探究结尾安排的合理性,是小说阅读情节类探究题中最常见的题型。1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平凡的世界中说:“你曾打开窗户,让我向外面的世界张望。你还用生硬的手拍打掉我从乡里带来的一身黄土,把你充满炭烟味的标志印烙在我的身上。老实说,你也没有能拍打净我身上的黄土;但我身上也的确烙下了你的印记。”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能否感知,历史都会或早或晚、生活也会或隐或显地给我们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这印记提醒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请以“烙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故事、有描写,思想健康。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如果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是“门开了”,后面的故事由你来续写,你将准备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以“门开了”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拟题目,并将它写在答题纸上。有故事、有描写,思想健康。【答案】烙印伦敦的三月,弥漫着的雾气让人心烦意乱。坎特伯雷拍卖行的门前挤满了各路竞拍者,为了得到全球仅存一件的孤品虎蓥。我拿着公文包径直地挤过人头攒动的队伍,踏进了拍卖行的大门。可是申请撤拍的文件还没递出,就被人赶了出来。作为一名中国文物工作者,我深知虎蓥的重要。作为世界仅存的七尊蓥之一,有以卧虎纹饰为装饰,有刻着“自作供蓥”的铭文,对于研究周代的祭祀制度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自千年前周公著周礼,中国就此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礼仪之邦,作为重要礼器的虎蓥,凝聚着挥之不去的中国烙印。如以前一样,我们再一次败兴而归,心中依旧满是懊恼与愤怒。中国的重要文物,本应该在中国的博物馆中向世人宣示自己的文化价值,却还被当成商品被买来买去。我孤独一人,向在场的百万富翁和他们的代理人大声疾呼:虎蓥是中国的重要文物,你们的行为是犯罪,正如你们当初用不可告人的手段把它抢走,你们完全是强盗行径。虎蓥,最终被神秘的境外卖家拍得。没想到的是,戏剧化的结果出现了。在筹备商周文物特展之前,一纸承诺书出现在我的办公桌上:“买家同意捐出虎蓥!”那位神秘的买家,是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侨。耄耋之年,当看见虎蓥的那一刻,一个念头从他的心中生出:这件文物,属于中国!这文物一定要回家!我记起来了,那天在坎特伯雷拍卖行的门前,当我散发抵制拍卖的传单,大声疾呼停止拍卖的口号的时候,向我鼓掌支持的,正是这位华人老伯伯。当我代表中国,从文物捐献者手里接下虎蓥的那一刻,我的心无比激烈的抖动着。中国曾经风雨飘零,山河破碎,没有能力将你留下,只得任由你漂泊无定,流落他乡;如今,中国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她早已重拾旧山河,风采焕然一新,以昂扬的姿态,迎接众多游子的归来。我是一个中国人,是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真正中国人。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出生在了中国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一个月后,名为“漂泊的中国印记回流文物特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虎蓥是这次特展的明星。在文物说明中,有我和捐赠者交接虎蓥时候的合影。 读懂父爱门开了,爸爸走进来,看到我晚上不睡觉,还玩手机。一怒之下,把手机抢过去摔了个粉碎,并且用皮鞭狠狠地抽了我一顿。皮鞭落在身上很痛,但我却没掉一滴眼泪,咬着牙任凭父亲抽打。爸爸气急了,发疯般向我吼道:“滚,以后不要回来。”小时候,爸爸对我非常严厉。从来都是非打即骂,父亲训斥说:“你看你这些毛病,不打记不着,今天就把你这些坏毛病改掉!”说着雨点似的一个个硕大的巴掌大在我的屁股上,火辣辣。从那时起,我心中便播下了一粒仇恨的种子,认为爸爸很坏,甚至认为自己不是爸爸亲生的。失去理智的我,冷眼看了父亲一眼:“以后我决不回来。”在父亲无情地催促声中,我背起书包出了家门。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寒风刺骨的冷,想到自己从此孤苦伶仃,我泪如雨下,决定暂时寄居在姑姑家。在姑姑家,姑姑给我讲了许多大道理,并教导我学会理解爸爸。第二天,在姑姑的陪同下,我极不情愿地回了家。到家后,我并未与爸爸说话,径直走进书房。书桌上躺着一封信,我疑惑地拿起信,竟是爸爸写给我的。那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温情从心底一下子涌了上来。我激动地读着信:“爸给你道歉,原谅爸爸。你要知道,爸打你,你疼在身上,爸疼在心里啊,世界上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爸也是恨铁不成钢啊。爸爸脾气不好,只会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你,只是希望你将来出人头地,你是爸的希望也许你会恨爸,但只要你能改邪归正,好好学习,爸不怪你爸是个男人,不会说软话,给你写下这些,希望你理解”父亲的严厉让我领略到一位父亲的威严。我想我是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爸爸的严厉将我身上的杂植修理的一干二净,因而我会长的更高,更正直。布满泪痕的信纸融化在金色的灯光里,拉近了我与父亲的距离,让我终于读懂了父爱。也打开了我心中的那扇门。一扇门,让你变成了心灵侏儒;一扇门,让你无缘爱和感恩。打开心门,让心灵之灯驱散心中那沉积已久的阴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省凌源市中考数学达标测试(能力提升)附答案详解
- 农业灌溉用水高效利用技术培训与推广研究报告
- 粮油食品检验人员题库含完整答案详解(典优)
- 在家培训幼儿园知识心得课件
- 2025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圣诞彩妆基础知识培训
- 圣泉集团培训知识课件
- 难点详解广东省吴川市中考数学真题分类(勾股定理)汇编专项训练试卷(含答案详解版)
- 难点解析北师大版8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含完整答案详解【名校卷】
-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 吉林大学 人工智能原理 下
- 身份证地区对应码表
- 洗车场专项施工方案
- 中药饮片采购配送服务投标方案
- 风光电站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方案
- 五大神电力华煤炭公司劳动定员统一标准
- WB/T 1036-2006菱镁制品用玻璃纤维布
- 【词汇】高中英语新教材词汇总表(共七册)
- 北京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笔迹、指纹鉴定申请书
- 长沙市历年中考数学试卷,2014-2021年长沙中考数学近八年真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