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使用策略研究摘要:插图是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插图除了有利于教学的功能以外,也是人们认识教材的重要媒介。插图的作用前人研究的比较充分,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研读教案、教材等方式,分析老师和学生不善于使用教材插图的原因,分析插图的作用,旨在研究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策略,并为笔者及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插图 使用策略研究一、插图使用现状研究有关语文课本插图使用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1、你现在就读的年级 A、1、2年级 B、3、4年级 C、5、6年级( )2、你觉得你使用的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如何? A、很好 B、还好 C、一般 ( )3、你觉得教材插图对你学习相关知识 A、有很大帮助 B、有些帮助 C、没什么帮助 ( )4、语文教材插图的形式有图片、照片、图形,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插图? A、图片 B、照片 C、图形( )5、你觉得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最吸引你的是 A、色彩的丰富和艳丽 B、图案的生动和形象C、内容的启发性( )6、你不喜欢的插图是 A、太老套,不时髦 B、跟课文内容没什么太大关系 C、插图的连续性不强 D、有些插图选的不好( )7、你改画过书上的插图吗? A、 改过 B、没改过( )8、改画书上的插图是因为A、上课时感到无聊 B、有些插图很没意思C、可以在涂改插图时发挥想象力 D、可以放松心情( )9、课本中的插图和绘本故事中的插图,你更喜欢哪一种?A、课本中的插图 B、绘本故事中的插图( )10、你为什么喜欢绘本故事中的插图?A、和故事内容很贴近 B、绘制很精美C、插图展示了大量的故事内容 D、插图具有连续性( )11、如果你比较关注教材插图是因为A、教师课堂上经常会强调插图 B、自己对插图比较喜欢C、插图比文字有吸引力 D、读图、用图也是一种能力( )12、你的老师经常在授课中使用插图吗?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3、你的老师在授课中经常使用PPT、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吗?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4、你更喜欢插图,还是更喜欢PPT、视频等?A、喜欢插图 B、喜欢PPT、视频就以上问题,我们在不同学校选择了50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习层次的孩子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对象中,1、2年级的占了12位,3、4年级的占了18位,5、6年级的占20位,其中男女生各25位。10%的学生认为现行课本中的插图很好,50%的学生认为其还好,另有40%的学生认为插图很一般。在插图对学习知识的作用的调查中,约45%的学生认为有些作用,例如可以帮助记忆课文内容。其余约55%则认为插图对学习没什么太大的作用。插图中最吸引学生的是图片和照片,因为它们直观性强,绘制精美,和课文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最让学生讨厌的插图是为插图而插图,学生感觉不到某些插图和课文内容有什么联系,只是为了让课本更漂亮一点,生拉硬扯进去几幅插图。95%左右的学生涂改过课本中的插图。10%的学生是因为上课是偶尔感到无聊,用涂改插图来打发时间。30%的学生认为插图没什么意思,画来玩玩。50%的学生认为涂改插图可以发挥想象力,改过的插图有的更符合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10%的学生是把插图当成绘画的底稿,随手画画,放松放松心情。相对于课本中的插图,90%的学生更喜欢绘本中的插图,因为绘本中的插图更为精美,更重要的是绘本中的插图具有连续性和非常强的展示性,可以把故事内容通过图片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对于阅读能力还较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绘本故事更吸引人。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学生之所以会关注到课本中的插图,是因为插图比文字更有吸引力,插图比较好玩,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有老师的引导而关注到插图。而经常在课堂中使用插图的老师也只占到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0%左右,但这些教师却经常在上课时使用PPT、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也更喜欢或更接受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因为这些手段相对于插图而言,具有动态性、连续性、故事性,展现的形式也更容易让很早接触多媒体技术的学生接受。综上所述,学生对待现行教材中的插图的满意度仅为中等,是因为现行教材中的某些插图的质量有待改观。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待插图的态度,由于学生的能力所限,在挖掘插图的作用这方面教师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在调查中,有主动使用插图,或者有较好的方法来使用插图的老师并不是很多。因此,要调整学生的态度,必须从教师这方面着手。有关语文课本插图使用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1、您的教龄为A、5年以内 B、510年 C、10年以上( )2、您执教的年段为A、1、2年级 B、3、4年级 C、5、6年级( )3、您认为教材插图的角色为A、是与知识点相辅相成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B、不甚重要,但也不可或缺 C、是使教材增色的装饰或摆设 D、不清楚( )4、您认为目前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数量如何A、偏多 B、适中 C、偏少( )5、您认为目前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质量如何A、好 B、有好有差 C、差( )6、上课时,如不主动提示,学生是否会注意课本中的插图A、是 B、否 C、不清楚( )7、您是否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插图A、经常 B、偶尔 C、从不( )8、您有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看插图吗?A、知道并指出读图方法 B、知道但没有指出读图方法C、自己知道但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读 D、从不引导( )9、您在哪些教学环节中较多利用课本插图(可多选)A、新课导入 B、知识点讲解 C、课堂练习 D、总结复习( )10、在实际教学中,您经常利用插图的目的在于(可多选)A、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B、帮助理解知识点 C、激发阅读兴趣 D、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 E、引发想象 F、进行审美教育G、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H、吸引学生的注意I、帮助感受课文语言的精确性和生动性( )11、在教学实践中,除教材插图外,您还会使用教材以外的图片、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吗?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2、您的学生喜欢课本中的插图,还是喜欢教材以外的图片、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A、喜欢课本中的插图 B、喜欢教材以外的图片、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就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在不同学校选择了35位不同教龄、不同年级段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20位教师(约占57%)认为插图是与知识点相辅相成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9位教师(约占25%)认为不甚重要,但也不可或缺,只有6位教师(约占17%)认为是使教材增色的装饰或摆设或不清楚插图的作用。就教龄段来分析,各教龄段教师普遍认为插图是与知识点相辅相成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有部分教龄较短的老师认为插图不甚重要,只是课本中的摆设。这可能跟不同教龄的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把握、使用的情况有关。在对“目前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的质量”进行的调查中,15位教师(约占43%)认为质量较好。16位教师(约占46%)认为有好有差,部分插图的质量还有待改进。4位教师(约占11%)认为现行教材中的插图质量普遍不佳,对教学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上课时,如不主动提示,学生是否会注意课本中的插图”调查中,12位教师(约占34%)表示如不提示,学生很少会注意到插图与所讲内容之间的关系。18位教师(约占52%)表示学生会主动注意到教材中的插图。只有5位老师(约占14%)表示不清楚学生是否注意到插图。在问及“您是否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插图”时,25位教师(约占72%)表示会经常有意识地使用,10位教师(约占28%)表示偶尔会使用。但问及“您是否有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看插图”时,只有10位教师(约占28%)表示“知道并向学生指出读图方法”。“知道但没有指出读图方法”的有9位,约占25%。“自己知道但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去读”的教师有16位,约占46%。30位教师(约占86%)会在新课导入和知识点讲解部分利用插图,5位教师(约占14%)会在课堂练习和总结复习部分利用插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插图的目的”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教师都知道,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有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要有方法指导用好插图。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使用教材中的插图向学生展示相关信息或者达到其他一些教学目的,还非常喜欢使用教材以外的图片、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或者说更喜欢使用这些多媒体资料来辅助教学。因为这些多媒体资料改变了插图单一、呆板的模式,更加形象、生动,给学生以丰富的视觉和情感冲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它的信息容量也要比单一的插图更为充实,更能帮助教师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授课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使教师更喜欢使用这些多媒体资料来辅助教学,那就是公开课的需要。很多老师为了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制作精美的PPT课件,或者使用“有声有色”的视频等资源,看上去这堂课精彩纷呈,实则本末倒置,学生除了对PPT等津津乐道,对实际的教学内容却几乎留不下太多的印象,还需要老师课后再去补充讲解,实在是得不偿失。总体调查而言,绝大多数的老师认识到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教材中的部分插图不尽如人意,但大多数的插图对实际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教师会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使用插图。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插图,不属于考试的范围,很多老师觉得没必要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功夫,主观上对插图就不够重视。再由于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去使用插图,老师自己不会用,学生就更没有意识去使用插图。还因为某些其他原因,老师更愿意使用多媒体资料来辅助教学,而舍弃了对插图的使用。二、插图的作用插图是指附在课文中出现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照片、图形等。最初出现的插图只不过被视为书籍的装饰,地位也无关紧要。但是,教材中的插图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更喜欢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资源。绘制精美的图片,摄制得有境界的照片出现在课文中,可能比单纯枯燥的文字对他们带来的视觉冲击要大得多,而且某些设计得当的插图往往能补充文字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果引导、指导学生观察、使用插图得当,就能给教学带来促进作用。下面的篇幅将简单地分析插图的作用。1、借助图片,编制儿歌,帮助学生识记拼音字母、音节的读法和写法。初入一年级的学生要再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学会所有的拼音字母,并初步掌握音节的拼读方法,还要正确美观地书写,的确是一件比较难的事。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自己编写或者让学生试着口头编写儿歌来记忆。2、利用插图学习生字,记清字音,弄清字义,记清字形。中国的汉字最初起源于对表义图形的描摹。现行汉字中,有一部分就是象形字、会意字,尤其以低年段中的生字居多。让初入小学的孩子识记生字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这时,利用好插图,就能帮助学生较为容易地识记生字,巩固加深印象。3、借助插图,理解某些难以理解的词语,理清课文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意思,了解它本身所带的、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感情色彩和作用,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说话、习作能力,进而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途径。但有的时候,光借助词典中的解释来理解词语,会显得机械而生硬。有时某些词语的意思“可意会不可言传”,用词典中的解释往往会“词不达意”,此时,如果可以,不妨用上插图。4、利用插图,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插图大部分都是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有的插图绘制出了文中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外貌、神态、衣着、动作等,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掌握。有些插图则绘制了故事情节中冲突最为激烈的部分,表现了或感人或紧张的情节,这时使用插图最有利于对故事情节的把握。5、利用插图进行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相应的训练素材是必不可少的。老师也会在这方面深加挖掘。课文当中的训练素材当然不会少。但是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甚至能起到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利用插图补充课文文字本身的不足,或进行拓展性的口语训练,充分运用插图作为口语训练的素材。6、利用插图,指导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初学习作时,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事物,但学生往往缺少观察的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非常有必要指导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插图就是非常好的教学载体。观察人物形象,可以掌握描摹人物形象地方法。观察有顺序地图片,可以培养按顺序习作的能力。7、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经常会把重点放在字词掌握、课文的熟悉度上,很少会注意运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其实插图包涵了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但又没有完全显现。教师可以运用好插图这个素材,提一些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在预习时就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8、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小学阶段,很多课文包括古诗文都是要求背诵的,背诵的量较大。因此,指导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要让学生记得住,还要记得牢。除了抓住课文本身的特点进行记忆,也可以利用插图的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通过教师的指点让插图活动起来,让学生像“放电影”一样带着生动的印象去记忆。9、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中国绘画历来就有“留白”的传统,“留白”看似空白,实则韵味无穷,极容易引起观者的联想和想象,进而进入到作者的创作空间中,才能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而将插图融入到文字中,就能让学生依凭文字,借助插图发挥合理的想象,展开联想,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插图的使用策略一、插图的作用例子识记拼音、拼读方法第1册 第115课插图使用方法:刚入学的小朋友对枯燥的文字材料往往不甚感兴趣,但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插图却总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如果好好使用插图,学生不仅会爱上学习,还会很轻松地掌握知识。1、如第1册第5课第20页中的插图,一只鸽子,一只破壳而出的小鸡,一枝荷花和一柄荷叶,这三幅图刚好一一对应了g、k、h三个字母的读音,还在图中显示了这三个字母的写法,教师可提醒孩子注意到插图和字母中的关系。如:小朋友,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这幅图和这个字母有什么关系吗?用这样的语言去提示小朋友,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再适当予以指导,相信学生在记住这些字母的读音和写法的时候会很轻松地掌握。2、在拼读方法上,第1册第4课第17页的插图中,d(笛)t(塔)l(梨),音形义三者结合在插图中,图片用来表义、表形,学生看到图片,就知道这个音节表示什么,该读什么,在配合上音节,学生就能更好地拼读,更快地掌握拼读方法。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看看图片中有什么,再自己试着拼一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图片中的事物的读音和音节之间的关系,借此慢慢地掌握拼读的规则。二、插图的作用例子识记生字第1册 “认一认”部分的生字第2册 识字3第8页,识字4第10页,识字7第78、79页,识字8第81、82、83页,练习7第122页第3册 识字3第10、11页,识字4第13、14页,识字7第80页,识字8第82页第4册 识字3第8、9,识字4第10、11页,识字7第74、75页,识字8第76、77页使用方法:汉字是由表义的图形演化来的。图形、古汉字、现代汉字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运用好这类插图,将丰富生动的汉字图形和简单的笔画结构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能简单地记住汉字字形,还能记住字义。而某些偏旁,还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记住类似的汉字的字义。例如:第1册中的认一认15中的生字,只是图片和现代汉字的一一对应,若教师讲其中一些象形字、会意字的古文字补充给学生,相信学生会更有兴趣学会这些汉字,也更加容易掌握。再如第1册第2课升国旗一课中的“升”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发挥适当的想象,将“升”想象成一面旗帜在旗杆顶上飘扬,有旗帜、旗杆、升旗绳,学生不仅记住了“升”字的字形,了解了它的字义是“由低往高移动”,还很容易地把“升”和“生”这两个音近字区分开来。再如第2册识字7中“人、从、众”“木、林、森”这两组生字分别对应两组图片,不仅可以用来表示字形,教师还可以借助插图教给字义:一个人是“人”,两个人一前一后是“从”,三个人(即许多人)是“众”。学生掌握这种构字方法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去找找类似的生字,扩大识字量。再如第4册中的识字3识字4识字7识字8中所呈现的8组“图形古汉字现代汉字偏旁”的示意图,由图到形再到字,形象直观。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一定要具备一些古文字功底,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如“鸟”部和“隹”部,都是表示鸟类,“隹”部还特别表示短尾巴的鸟,这个信息是可以从图片中发现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以此类推,了解到一组生字的字义,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自主识字的兴趣。三、插图的作用例子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第1册 第6课第86、87页,识字4第100101页,识字5第102103页,识字6第104、105页,第11课第118、119页第2册 识字3第8页,识字4第10页,第7课第78、79页,第8课第81页第3册 识字3第10页,识字4第1315页,识字7第80、81页第4册 识字3第8、9页,识字7第74、75页,识字8第76、77页第5册 第2课第1113页,第3课第1517页,第7课第36、37页,第11课第63页,第12课第67页,第14课第7981页,第16课第85、86页,第23课第130页第6册 第2课第10、11页,第3课第12、13页,第6课第30页,第9课第48页,第13课第67、69页,练习4第78页,第18课第102、102页,第20课第116、117页第7册 第2课第9页,第3课第13页,第4课第19页,练习1第24 页,第5课第27页,第9课第50、51页,第10课第53、54页,第16课第87、88页,第22课第123、124页,第24课第131页第8册 第3课第14页,第16课88、89页,第18课第104、105页,第19课第109页,第22课第127页,第23课第130、131、132页第9册 第5课第27页,第9课第51页,第10课第54页,第14课第76页,第16课第9093页,第17课第94页,第18课第98100页,第25课第138140页第10册 第3课第12页,第5课第21、23页,第19课第104页第11册 第10课第54页,第20课第118、119页,第22课第129、130页第12册 第2课第8页,第4课第15页,第10课第50、51页使用方法: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认知能力也较差,即便是借助字典也不能对文章中的词语、句子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若利用插图帮助理解,就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1册中的识字4,“观察”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年级的学生既不会用字典来释义,更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教师若引导着问:“小朋友,图片中哪个小朋友正在认真地观察昆虫啊?”学生就会找到那个拿着放大镜,睁大了眼睛在仔细看得男孩,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观察”就是认真仔细地看。再如第1册中的识字5,4组词串集中了富有代表性的海边景物和特产,其中有一部分是学生没见过或了解不深的。教师可简单地进行介绍,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将图片内容和词语一一对应起来,既学会了词语,又认识了对应的事物。再如第7册中第3课望洞庭中“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两句用比喻手法将洞庭风光的平静清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中的韵味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它到底有多美呢?插图给了最好的注释。此时,只要引导学生去想象,“镜面”是怎样的?“白银盘里的青螺”又是怎样的?学生边看图边想象,自然就理解了诗意。再如第8册第3课燕子,对缺少野外体验的学生来说,文中所描写的事物有些遥远。第一节中“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燕子的形象,其中“剪刀似的尾巴”更是传神,配上图片,学生更容易了解燕子是怎样的机灵活泼。再如第11册第20课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是怎么一回事,光看文中的文字解释还是不大清晰,带着学生边看图边读文字解释,带着直观的印象去理解就容易多了。四、插图的作用例子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第2册 第2课第21页,第6课第39页,第8课第46、47页,第12课第63、64页,第15课第93、95页,第22课第126、127页第3册 第10课第65页,第11课第6871页,第13课第95页,第15课第102、103页第4册 第6课第3739页,第8课第4547页第5册 第3课第7页,第9课第4951页,第11课第63页,第20课第112页,第24课第133页第6册 第18课第101103页,第23课第128、129页第7册 第2课第10页,第6课第32页,第7课第34、35页,第12课第69页,第14课第76页,第16课第88页,第17课第93页,第20课第111页,第21课第113页第8册 第2课第10页,第3课第14页,第8课第44页,第11课第62页,第12课第67页,第13课第69页,第16课第86页,第17课第91、93页,第20课第113、115页,第21课第124页,第23课第130132页第9册 第1课第7页,第3课第15、16页,第8课第45页,第12课第60页,第13课第72、73页,第14课第76页,第19课第108、109页,第23课第129页,第25课第138140页,第26课第143页第10册 第12课第67页,第17课第97页,第18课第101页,第19课第104页,第21课第116、117页,第23课第122、124页,第27课第143页第11册 第3课第13页,第4课第17、18页,第5课第27页,第6课第31页,第7课第36页,第8课第40、41页,第12课第70、71页,第14课第80、81页,第18课第107109页,第20课第116页,第12册 第5课第26、27页,第6课第29、31页,第7课第34页,第8课第43页,第15课第80页,第21课第112页使用方法:在描写人物形象或故事的文章中,往往会配套出现一些插图,这些插图可以看作是某个故事情节最激烈处的定格,也可看作是某个人物形象最显著的特征、性格的显现,分析利用这类插图,不仅了解人物的性格,了解故事的发展,还可以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例如:第7册第7课虎门销烟中林则徐的形象,让学生试着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他们在图中看到的这位钦差大臣,学生可能会说到“目光坚定、神态坚决”等词语。要抓细节的话,还可以看到他紧握的右拳。如提问学生“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握紧拳头?”学生自然会想到“下定决心”的时候会握紧拳头。就更能体会到林则徐此时心中所想,了解到此人的思想品质。再如第7册第21课九色鹿中,背信弃义的落水人调达被救后,在九色鹿面前跪姿卑微,表情谦卑,和他出卖九色鹿后的卑鄙嘴脸做对比,更能体现调达恩将仇报的卑鄙性格。类似具有前后对比性的插图,一定要抓住其中的变化,对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对人的性格进行分析。再如第8册第8课三顾茅庐中,刘关张对待诸葛亮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们三人不同的性格,从图片中分析也可略知一二。像张飞脸上的不懈,关羽脸上的骄傲,刘备的诚恳都显而易见。教师可以抓住三人的不同态度,结合文中交代的前因后果,来分析一下这三人的性格特征。第8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中,母亲瘦小的身躯挑着沉重的担子,背着妹妹,拉着我翻山越岭的形象,一下子就让我们想到了勤劳、能干、坚强、疼爱子女等词语,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就够了出来了。再和最后儿子抱母亲的图片进行对比,就更能体会儿子的内疚之情,希望回报母亲的反哺之情。第9册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插图表现的时林冲与洪教头比试枪棒时最激烈的、决出胜负的时刻,观察插图可以了解林冲的武艺到底如何,洪教头又如何,柴大官人和其他庄客又是怎样的表现,在插图中表现得一清二楚。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看,还要然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场景的。看图能力的培养和作文技巧的讲解可以融合在一起。五、插图的作用例子进行口语训练,提高作文能力第1册 第651页,第1册第3课第7375页,第5课第8385页,识字4第100、101页,识字5第102、103页,第1册第10课第115页,第11课第118、119页第2册 识字1第4、5页,第3课都2426页,第6课第39、41页,第12课第63、64页,识字5第74、75页,识字676、77页,识字8第82、83页,第15课第9395页,第20课第115117页,第22课第126、127页,第24课第134、135页第3册 识字1第6、7页,第1课第22、23页,第4课第32、33页,第5课第40、41页,识字5第76、77页,识字6第78、79页,识字7第81页,识字8第83页,第22课第134页第4册 识字1第4、5页,识字6第72、73页,第20课第112、113页,第21课第122页第5册 第15课第82页第6册 第14课第81页第7册 练习1第23页,第24课第130、131页第8册 第1课第69页,第18课第104页,第20课第113、115页第9册 第3课第15、16页第10册 第11册 第1课第4、5页,第12课第71页,第13课第77页,第19课第112页第12册 第5课第26、27页,第18课第93、94页,使用方法:短小精干的插图不仅描绘了课文中的某一些场景,还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白,教师要善于抓住图片与图片间的联系,抓住图片中的留白,发挥合理的想象,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补充得更加详实。同时,教师要注意,口语表达的训练不能泛泛而谈,要让学生说明白、说完整,进而说得具体形象,还要有重点。这可以根据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如第1册第14课an、en、in中,出现了“jn y”的音节拼读,配了一副金鱼的图片。除了让学生借助图片拼读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金鱼?”刚开始学生只会说:“这是一条可爱的金鱼。”等简单的句子,但它正确且完整,应予以鼓励,激发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接着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金鱼的颜色、眼睛、尾巴,学生就能把句子说得更具体形象。第1册识字5中的每组词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沙滩 贝壳 脚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看图片上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把词串串起来,再补充一些内容,就是很好的一段口语训练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是利用插图帮助学生再现思维过程,把口语表达的内容书面化。由说到写的过程,可以以图为依据,将说话的内容整理得更加有条理,同时指导学生写作文要规范。如看图要由一定的顺序,写作文时同样也是如此。第9册第3课寻隐者不遇是首五言绝句,短短20字却包含了一个内容很丰富的故事:谁因为什么事去找隐者?隐者是谁?有没有找到隐者?隐者会去哪里做什么呢?寻隐者不遇,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教者不妨让学生仔细看看插图,观察人物的神态、姿势、图片中的景物背景,发挥想象,用扩写的形式让这首小诗的内容更丰满,让人物性格更鲜明。既能领会诗人的心情,也能锻炼一下写作能力。六、插图的作用例子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第2册 第6课第39页,第15课第93页,第23课第131、132页,第24课第134、135页第3册 第20课第122125页第4册 第2课第2023页,第3课第24、25页第5册 第5课第30页,第6课第32、33页,第16课第85、86页第6册 第12课第63页第7册 第5课第27页,第11课第57、58页,第20课第109页第8册 第1课第69页第9册 第6课第31、33页,第16课第9093页,第18课第98100页,第24课第135页,第26课第143页第10册 第4课第16页,第14课第7779页,第24课第132、133页第11册 第14课第80、81页,第15课第89页,第16课第94、95页,第17课第97页第12册 第2课第7页,第3课第10页,第18课第93、94页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而培养观察能力,教师一定要适当介绍一些看图方法,引导学生找准课文的重点和插图的观察点,按一定顺序去观察。观察景物或场景,要按方位顺序。如“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由上到下、有下到上”“东南西北”“顺时针、逆时针”等,或者是“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人物则要注重人物的外貌、衣着、表情、动作、姿势、神态等特点,还要注意观察细节所展现出的信息。观察事物则要抓住事物每个部分的特征,大小、形状、颜色等,尤其要抓住最具特色的部分,显示出这个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根据插图提供的信息,再结合文学作品中有关部分的叙述,就能获得更鲜明的形象。如第2册第6课蘑菇该奖给谁中,小白兔和小黑兔的比赛结果,它们只用一句话就说完了,那比赛的过程如何呢?文章没说,但图片中却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在跟谁比赛?小白兔跑得怎么样?它赢了吗?小黑兔又怎么样呢?通过小白兔、小黑兔的神态、表情就可以知道,小白兔敢于跟高手比,是个勇敢的好孩子。而小黑兔战胜了实力不如自己的对手,还很得意,两者的性格特征就出来了。再如第9册第6课变色龙,课文从变色龙皮肤的颜色、体长、头、嘴、眼睛、身体形状、脚、尾巴、舌头这些方面介绍了这种奇特的动物,从整体特征到局部特征,形象生动,抓住了变色龙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先抓住整体,再细致到局部。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注意到该事物与众不同、最具特色的部分。再如第7册第5课天安门广场中介绍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各种建筑物。广场北端是天安门,广场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南端是毛泽东纪念堂,东西两端分别是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如果光看这段文字描述,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地理位置图,就理不清叙述的顺序。如果用上插图,根据这些文字叙述很容易就为这些建筑画出一幅方位图,作者的叙述顺序也就一目了然。由此,教师在教学生进行景物、场景的描写时,一定要先有个恰当的方位顺序,再一一叙述,不能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等显得杂乱无章的写法。七、插图的作用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1册 识字1第58、59页,识字3第62、63页,第3课第73、75页,第5课 第83、85页,第6课第88页,第10课第115117页第2册 第3课第24、25页,17课第101、102页,第9课第55页,第26课第140、142页第3册 第19课第118页第4册 第14课第86、87页,第21课第120123页,第6册 第3课第13页,第10课第50页,第15课第84、85页,第16课第88、89页,第20课第116、117页第7册 第5课第27页第8册 第5课第27页,第7课第34页,第8课第43页,第9课第47页第9册 第22课第119页第10册 第15课第81页,第16课第84、86页,第24课第132、133页第11册 第5课第27页,第17课第97页第12册 第2课第7页使用方法: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用在预习和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利用插图预测课文内容的题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则可以用充满激情的、“有诱惑力”的语言带领学生从插图进入课文的学习。如:第8册第8课三顾茅庐,课题旁有一张以“三顾茅庐”为主题的邮票,可以引导学生从这里入手:你喜欢邮票吗?邮票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知识,认识很多历史人物,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其中的一张。请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张邮票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内容?很自然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被引入到了这个故事中,就能顺利地进行下面的教学了。又如:第9册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以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石头上的小洞是怎样形成的?这其中又有怎样不平凡的故事呢?带着这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去预习,学生会化兴趣为学习的动力,再进行各项预习准备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八、插图的作用例子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第1册 第4课第76、78页,第5课第8385页,识字5第102、103页,第11课第118、119页第2册 练习4 第72页,识字5第74、75页第3册 识字2第8、9页,识字3第11页,识字5第76、77页,识字6第78、79页,识字8第83页第4册 识字1第4、5页,第3课第24、25页,第17课第101103页,第19课第108111页第5册 第3课第15、17页,第23课第130页第6册 第3课第12、13页,第13课第67、69页,练习4第78页第7册 第3课第13、15页,第8课第4547页,第9课第50、51页,第10课第53、54页,第22课第123、124页,第24课第130、131页第8册 第4课第17页,第20课第113、115页,练习6第120页第9册 第3课第15、16页,练习1第21页,第7课第36页,第25课第138140课,第26课第143页第10册 第5课第21、23页,第21课第116、117页,第24课第131133页第11册 第4课第17、18页,第22课第129、130页第12册 第9课第47、48页,第20课第101、103页使用方法: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大多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课文的缩写。因此,对于一些要求记忆的内容,可以通过看图来提高记忆效率。文字是死的,图片却是生动活泼的,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让图片动起来,像电影一样在学生的大脑中放映出来。要背诵的内容和图片对应起来,做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所学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