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2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4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江西省宜春三中 彭粟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要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比较新奇,产生了学习兴趣,但不能从本质上了解反应的内涵,对知识体系也仅仅知道一些浅层的内容,所以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讲,并不复杂,但具体到中和反应的实质等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可以增加视频实验加强理解。并且,我将本节课中“实验10-8”做了大胆改进。我增加了“硫酸与氢氧化钡”、“氢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这样的改进能够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形成多次矛盾冲突,激发新一轮思维碰撞;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究,既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又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二、学情分析 对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如何鉴别酸或碱,学生已经熟悉,而且对酸、碱的有关物理、化学性质有所了解,但对于酸和碱之间是否会发生什么反应?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所以需教师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入手,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逐步学习新知识。 三、教学目的、重难点等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中和反应本质的理解。(2)酸碱中和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设计目的创设情境新闻引入:教师: 同学们,咱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要面对海量的多元化信息。因此我们对待各种信息,必须坚持科学严谨、独立思考的态度,否则咱们的大脑很容易成为各种伪科学的跑马场。前不久老师在微博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说是浙江大学的一位教授发现了饿死癌细胞的方法,原理就是利用小苏打与乳酸反应切断癌细胞的营养供给,达到饿死癌细胞的目的。【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浙医二院专家发现癌细胞生存“小帮手”,用小苏打饿死了癌细胞。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胡汛教授团队,发现了癌细胞轻易饿不死的原因,也找到了饿死癌细胞的方法: 酸碱中和反应,用小苏打消耗癌细胞的“黄金搭档”乳酸根和氢离子,饿死癌细胞。 教师: 新闻中提到的治疗癌症的新方法是否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还有待科学家们的长期实验论证,但是新闻中提到“小苏打(NaHCO3)与乳酸(一种酸)的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这个说法正确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展示、陈述学生好奇期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待各种信息的质疑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温故知新1、酸的化学性质(1)能使指示剂变色 (2)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3) 酸还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不同酸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酸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都是H+。2、碱的化学性质(1)能使指示剂变色(2)碱还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不同碱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都是OH-学生回忆交流,完成学案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为探究新知做准备学生探究一:酸会与碱发生反应吗? 分组实验一:实验目的:请大家亲自实验判断“氢氧化铜溶液与稀硫酸”、“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它们会反生反应吗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铜、稀盐酸、稀硫酸(请注意:操作规范)试剂现象结论1.氢氧化铜+水+稀硫酸2.氢氧化钡溶液+稀硫酸3.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汇报实验现象与结论学生汇报展示:1. 现象:将氢氧化铜与稀硫酸混合后,蓝色沉淀消失,溶液由无色变蓝色。结论: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2.现象: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结论: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3.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无明显现象。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可能没反应,也可能发生反应无明显现象。提出问题:假设1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不反应 假设2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但无明显现象活动二:如何证实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请大家用酚酞进行实验探究(请注意:指示剂只需2至3滴)方案现象结论1.氢氧化钠溶液+酚酞+稀盐酸2. 稀盐酸+酚酞+氢氧化钠溶液3.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汇报实验现象与结论学生汇报展示:1. 现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酚酞后,无色酚酞变红,再滴加稀盐酸,溶液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恢复无色。分析:无色酚酞遇碱变红,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是由于氢氧化钠被盐酸消耗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2.现象:向盐酸中滴加23滴酚酞后,无色酚酞不变色。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无色酚酞变红。分析:无色酚酞遇盐酸不变色,滴入氢氧化钠后由于盐酸消耗了滴入的氢氧化钠,所以开始时溶液不变色。一段时间后盐酸耗尽后再滴加氢氧化钠,酚酞由无色变红色。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3.现象: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再滴加酚酞,酚酞不变色。分析: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被盐酸消耗,所以再滴加酚酞,酚酞不变色。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老师评价、总结:教师展示: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无明显现象,再滴加酚酞,酚酞变红。教师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氢氧化钠过量,使无色酚酞变红。提出问题:用“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这个方案验证“氢氧化钠是否能与盐酸反应”科学吗?引导总结:当我们用指示剂探究酸与碱是否发生反应时,应采用“碱+指示剂+酸” 或“酸+指示剂+碱”的滴加顺序,不能采用“酸+碱+指示剂” 的滴加顺序。过渡:通过刚才的探究,咱们已经知道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反应,那么反应后生成物是什么. 1.学生分小组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并由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有的酸与碱溶液混合后有明显的反应现象,有的酸与碱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反应。同学们讨论交流后提出不同假设,究竟谁的假设是正确在?怎样才能判断混合之后无明显现象的酸与碱之间是否发生了反应呢?同学们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迫切愿望。1.给积极发言的小组记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2.授课者希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一得出酸与碱之间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该探究有两个分组探究实验组成。分组实验一精心挑选了3个酸与碱混合在实验,其中两个可以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判断反应,但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使得同学们产生了激烈的认知冲突:有的同学认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发生反应。”有的同学的想法却相反,认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只是反应无明显现象。”究竟谁对谁错,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迫切愿望。分组实验探究活动二要求学生用酚酞指示剂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反应。這个实验总共有3个方案:“盐酸+酚酞+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盐酸”“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其中方案3的实验现象与结论会因学生所加试剂的量而有所不同。因此在這个过程中老师的细心观察及科学引领非常关键。我的做法是学生合作探究时暗暗记住各组的实验方案、现象与结论,选择小组发言时不再是按谁先举手谁来答,而是让选择了方案1和方案2的小组先展示,同学们发现“盐酸与酚酞混合后酚酞不变色,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开始不变色,一段时间后变红”,“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混合后,无色溶液变红,再滴加盐酸,溶液红色逐渐褪去”,都得出氢氧化钠与盐酸会反应的结论。再让选择了方案3的小组展示“氢氧化钠与盐酸混合后滴加酚酞,无色溶液变红”。看到这一现象同学们炸开了锅“氢氧化钠被盐酸消耗了,溶液不是应该无色吗?”“难道这个试管里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没发生反应”“应该是反应中氢氧化钠过量了”同学们忍不住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在同学们激烈的思维碰撞和老师的科学引领下,同学们得出了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会反应的结论,并对如何选择“判断酸与碱是否发生反应的实验方案”有了初步认识。概念生成过渡:通过刚才的探究,咱们已经知道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反应,那么反应后生成物是什么. 一、酸碱中和反应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酸碱中和反应 思考:有人认为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对吗?试举例。思考: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不同的酸与碱反应都会生成水呢?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所学的新知回答问题学生探究二:中和反应的实质播放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动画水分子在溶液中不易电离。反应后溶液中减少的离子是OH- 、H+2.中和反应的实质:溶液中酸解离出的氢离子与碱解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H+OH-=H2O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感受中和反应中的微观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1.之前新闻中出现的“小苏打(NaHCO3)与乳酸(一种酸)的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吗?2.将洁厕精与管道疏通剂混合后去污效果会加强吗?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工业如硫酸厂的废水中含较多的酸溶液,需要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后排放学生练习2NaOH+H2SO4=Na2SO4+2H2O2.农业:改良土壤的酸碱性假如某田地土壤的酸性主要是由硫酸型酸雨造成的,请书写用熟石灰治理该土壤的反应方程式学生练习Ca(OH)2+ H2SO4=CaSO4 + 2H2O3.生活如用食醋中和腌制皮蛋产生的碱,从而去除皮蛋的涩味如用含氢氧化铝的胃药治疗胃酸过多,你会写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练习:Al(OH)3+3HCl=AlCl3+3H2O如被蚊虫叮咬后因其分泌的蚁酸而感到不适,可涂碱性物质(如稀氨水)来缓解痛痒。提问:能涂氢氧化钠溶液吗?观看图片并不断思索,寻找生活中其他的例子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2、巩固所学的知识。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课堂板书】一、酸碱中和反应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酸碱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的实质:溶液中酸解离出的氢离子与碱解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H+OH-=H2O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工业2.农业3.生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我把大部分黑板都留给了学生,我只是在学生板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从而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课堂小结】 1.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 2.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 3.中和反应的应用【课堂反馈】1、某同学不小心被黄蜂蛰了(黄蜂毒液呈碱性),为了减轻疼痛,可以涂抹下列哪种物质( ) A.浓硫酸 B.食醋 C.食盐水 D.苏打水或肥皂水(呈碱性)2、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作中和反应,它在工 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量 B.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作业布置:教材P65 第1题第(3)小题教材P66 第3题、第5题通过不同层次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到化学不仅是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