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doc_第1页
预设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doc_第2页
预设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设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一、 引言: 预设也叫前提,是指言语交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常识,或者听到话语之后根据语境可以推理出来的信息;他并不在话语的表面显示出来,而仅仅包含在话语之中。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是哲学和逻辑学的一个课题,最初由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 )于1892年提出来。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道德标准的不同,可能会造成语用失误。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于 1983 年在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托马斯还指出:语用失误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以下将从预设的四个特点来分析语用失误,分别是:预设的合适性,预设的共知性,预设的隐蔽性和预设的动态性。二、预设的特点 (一)合适性 所谓合适,就是说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从客观真实性的视角可以看出,“语用预设”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索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者说话语满足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需要的条件。语言学家Keenan曾指出:“有许多句子要在受文化制约的条件或语境得到满足后方能使这些句子的话语为人所理解,这些条件自然应该被称为这些句子的预设,一个话语的预设是该句子的语境适合性。” 如下的法语例子:Tu es degoutant .(You are disgusting)Keenan 认为这句话的前提,即预设是一个动物、一个小孩、或者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于发话者的人, 或是发话者极为亲密的朋友,如果不存在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缺乏必要的社会合适性。另如:在公共汽车上在公共汽车上一位年轻人为一位老人让座。年轻人:“奶奶,请您坐在这里吧。”老年人:“谢谢你,小伙子。”这是中国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场景,中国老人对于年轻人的这种亲切的敬称欣然接受,而当这位老年人是欧美国家的人时,不但可能拒接年轻人的好意,而且还可能会对年轻人说“我有那么老吗?”,欧美国家的老人很高兴别人称呼他们“先生”、“女士”。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老年人则会反感这种称谓,因为这种称谓会让他们有种身份被贬低的感觉。在欧美国家中,人们遵循一种平等原则,因此可以直呼人们的名字,这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不限制年龄和社会地位,我们经常在电影中看到,孩子称呼他们父母的名字。但是这在中国是绝对禁止的。在中国就缺乏社会合适性。(二)共知性语用预设必须是谈话双方所共知。从交际双方认知背景的视角可以看出,预设是发话人自认为与受话人共有的知识,或者说背景知识。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预设可能并不为受话人所共知。在这种情况下,受话人的理解就会产生歧义,或者完全无法理解。例如:A: Ask the driver what time we get to Birmingham.问一下司机我们什么时候能到伯明翰。B: Could you tell me when we get to Birmingham, please?能否告诉我什么时候到伯明翰吗?C: Dont worry, love, its a big place, and its impossible to missit!请别着急,朋友,伯明翰是个大地方,不会错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 C 这位司机明显误会了 B 的意思,B 是在转述 A 的问题,但却用了“when”这个单词,使司机误解为“到伯明翰的时候请告诉我们一声。”显然,误解源于“when”的歧义。如果 B 使用 A 所用的“what time”,误解是可以避免的。(三)隐蔽性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的特定。从与语义载体相联系的视角可以看出,预设并非发话人通过句子的形式传达出的在线信息,而是隐含在话语中,与语境和话语暗示出来的背景信息。预设在话语中的这种隐蔽性有很大的“欺骗性”,受话人稍不留神,就可能接受发话人隐藏的预设前提。发话人若想表达某一内容,有时直接说出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利用预设常能达到一种预想不到的效果。例:有一个电影院,去哪里看电影的妇女们总舍不得脱下他们漂亮的帽子,坐在她们后面的观众颇为不满,于是电影院经理在门口写了一句这样的话:“本院为照顾衰老高龄的女客,允许她们照常戴帽看电影,不必摘下。”此通知一出,女士们纷纷去下路帽子,因为那句话隐含了一个预设:戴帽子的女士都是衰老高龄的,有谁愿意将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呢?例:Johnson: We shall get the machine tested this Saturday.Chinese employer: I see.S: I see.CP: I see. 我听见了(并非答应老板的请求)一名中国雇员和他的美国老板的对话。美国老板吩咐手下周六要测试机器,中方的雇员因为有私事不想参加这一工作,所以他的回答故意违反了Grice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没有对老板的吩咐提供足够的反馈信息,说明他能否参加,而是用了比较模糊的“I see”来回答,隐藏着期望对方能够听懂他的会话含义,询问他原因的愿望。然而,琼斯先生事先也不了解中国人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不懂得他们为了面子,出于礼貌而不会直接拒绝上级的请求,从而没有明白其下属的言者意义。因此,要正确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者意义,一定要了解话语所涉及的文化预设,否则就会产生交际障碍,导致文化冲突(cultural clash)。(四)动态性有时说话人根据语用预设在具体语境中的体现方式和隐含意义,往往将预设进行改变,从而实现自己的语用意图。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话语可能有多个预设,一个预设也可能有多重含义, (A在卫生间外等着食用,B不知A在一旁等着,一看到卫生间空了便径直走了进去):A:I was waiting.B:Oh,were you?Im sorry. 上例中A的话语既可以表示陈述,也可以表示警告或责备。只要A陈述的条件(condition=she was waiting)成立,B只能做出话语是“责备”这一理解,这也可以从B的回话“Im sorry”得到证实。四、结论如今,世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即便是掌握了足够文化背景和较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