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卷速查(三十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解析: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故d错误。答案:b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解析:在自然情况下,种群一般是按“s”型曲线增长的。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但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刚开始时种群密度较小,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也较小。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答案:c3如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其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加剧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aabbbcccd dac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cd段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比较剧烈,故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加剧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答案:c42013全国课标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a项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n14 000(只),种群密度100(只/hm2),b项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量的多少,黑线姬鼠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不一定下降,c项错误;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最高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d项正确。答案:c5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答案:a6温州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6年以前乌鸫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数量相同c第3年的乌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第3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大解析:由曲线可知,前3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率不断下降,到第3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第3至第9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9至第10年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答案:d72013浙江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某种群年初时个体数为100,新生个体数为20,该种群年出生率应为20100100%20%,a项错误;由于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当生殖期雌雄比例越接近11,成功婚配的机率越大,则出生率越高,b项正确;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的性成熟推迟,产生后代的年龄推迟,出生率会下降,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答案:b8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解析: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b、d项错。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不能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c项正确。答案:c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震荡试管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或遗传病的调查,属理解层次。标志脱落可能导致重捕数统计量的减少,与实际比较应偏大;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时,计数前不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可能吸取的酵母菌数目过大或过小,导致得到的数值偏大或偏小;样方法调查草地上的蒲公英,需要将样方内和相邻两条样方线上的个体记数,只取样方内的个体会导致计数偏小,得到的数值偏小;只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遗传病时,发病率比实际值大。答案:c10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由曲线可知,t0t2时种群增长速率先由小变大,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变小,因而该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a项错;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为k,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则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b项正确,捕捞最佳时期在t1t2时,而不是只是t2,c项错;在t1t2时,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项错。答案:b11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解析:主要考查影响标志重捕法调查结果的影响因素。调查的4 km2区域中刺猬的数量约等于:40550400,所以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00只/km2。答案:d12我国从越南引进姬小蜂来控制本地区对棕榈科植物危害极大的害虫椰心叶甲,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姬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应作全面评估和监测b引进姬小蜂后可降低本地椰心叶甲的环境容纳量c姬小蜂引进本地后其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d引进本地的姬小蜂会与椰心叶甲共同进化解析:引进外来物种应全面评估监测,否则会造成当地生态灾难;由于天敌的影响本地椰心叶甲的数量会减少,“k值”变小;姬小蜂引进本地后由于受到环境、食物、病害等因素影响,不可能呈“j”型增长,而是一定时期后呈“s”型曲线增长。答案:c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3基础题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图1图2(1)曲线a表示种群呈“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等。(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2,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现象。解析:根据图1中的曲线a可以看出,种群呈“j”型增长,曲线b表示的是“s”型增长。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当种群个体数量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波动现象。答案:(1)j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s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最大(3)波动14如图为种群的两种存活曲线。请据图回答:(1)如果第类表示养牛场的牛群,则表示牧场经营很正常,它属于_型,其特点是_的个体很多,而_的个体很少,则种群的_会越来越大。 (2)如果第类是养鸡场的鸡群,则表示这个养鸡场已陷入危机。经营者必须采取的措施是:留下_鸡,处理_鸡;要保持_多、_少的性别比例;购入或孵化出大量_,加以良好的_,使它有很高的_,让衰退型转化为_。 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牛群的年幼个体数量较多,而年老的个体较少,故属增长型。从曲线可以看出,鸡种群年幼个体死亡率较高,因此年幼的个体数量较少,已呈衰退型,必须改变饲养条件。答案:(1)增长年幼者年老者数量(2)育龄老龄雌雄雏鸡饲养条件成活率增长型15新题快递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3)细菌显微记数法。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 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小时。(4)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块田地里(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捕获次数12345678每次捕获数(y)7263443223171615捕获积累数(x)72135179211234251267282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_只/平方米。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_。解析:(1)计数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界上,只计样方相邻两个边上的个体。(2)由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知,种群个体数n16020010,n3200。(3)50个细菌经4 h后产生了8010个细菌,即1个16个,细菌分裂次数为4次(2416),故该细菌分裂周期为1 h。(4)利用所得数据在坐标系中作直线,直线向右延伸跟x轴相交得到种群估计数为360,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为3只/m2。答案:(1)8株(2)3200尾(3)1(4)3有外来昆虫的迁入教师备课资源(教师用书独具)1种群存活曲线分析存活曲线是反映种群个体在各年龄段的存活状况的曲线,存活曲线以相对年龄为横坐标,以个体存活数为纵坐标,分为三种类型,如图所示。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型曲线: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等。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死亡率就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1)种群数量变化内涵:在自然界,种群数量总在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而处于动态变化中,这种动态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与下降等。在某些极端因素干扰下,甚至还会出现物种(种群)的灭绝,从而导致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下降。(2)种群的两种数量增长曲线及相关应用:种群增长主要有两种方式,可分别用“j”型曲线和“s”型曲线表示(如图),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表: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形状种群增长(速)率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环境条件有限特点a.连续增长;b.增长率: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注:ntn0t,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a.增长到一定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增长速率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安规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 热力管网运行工安全生产意识模拟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带式球团焙烧工安全管理能力考核试卷含答案
- 鼎城中考试卷题目及答案
- 地理中考试卷及答案西藏
- 地理会考中考试卷及答案
- 2遇见·少年的你 主题班会教案
- 脱脂工安全知识宣贯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冀美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84)
- 招聘渠道分析评估表
- 2025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冲刺押题卷
- 服装色彩构成课件
- 化工仪表检修与维护课件
- 2025年华为软件开发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程序化广告课件
- 电工基础课件
- 真菌生物膜毒力因子-洞察及研究
- 副校长在任职宣布会上的表态发言材料
- 同学互助基金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