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让语言与精神齐飞共舞.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言与精神齐飞共舞.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言与精神齐飞共舞.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言与精神齐飞共舞.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言与精神齐飞共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语言与精神齐飞共舞在语文课堂形形色色、流派纷呈的今天,周围同事不时感叹:“现在的语文啊,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了。”我静静地思索:语文提出各项主张,形成各种流派自然有其一定的研究背景,但语文教学还是有本质特征的,如果未坚持语文教学的本真,一味地随波逐流,片面追求时髦的形式,那才是真正的不会教语文了。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究竟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实现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精神增长的同构共生呢? 一、感知时让文本“涂情抹韵”于漪老师说:“如果打开汉字写成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诉它的喜怒哀乐。”这种“喜怒哀乐”就是精神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同样,学生阅读每篇文章,丰富的情感、鲜活的形象、独到的智慧、别样的情趣以及相应的思想内涵都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潜心会文,学会整体感知,使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精神、文思特质等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了解,让文本在学生的最初阅读时就能涂情抹韵。然而反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似乎成了我们一致公认的教学程序,比如第一课时往往是颇费一番心思地导入,然后引导孩子整体感知全文,要求学生读通读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检查生字词,交流读文所得。“千篇一律,千课一面”使学生对课堂没有新鲜感,同时程式化的教学不利于创设课堂氛围,检查生字词等环节常会与刚开始导入所创设的情境断层。所以我主张在整体感知时让学生潜心会文,即通过多种读让学生对言语材料有充分的感受,对课文内容、课文情感、课文形象、课文思路、课文表达有个整体的大致的把握,不集中教学生字。比如人教版第四册三个儿子是一个很浅显易懂的故事,生字又不多,我不让学生预习,用逐步讲故事呈现的形式让学生来感知全文。先是听故事的开头部分,初步了解三个儿子,朗读展现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态度。然后再听故事的经过部分,看三个孩子的表现,联系前文找到对应的妈妈。最后听取故事的结尾,学生自然产生“明明是三个儿子,可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再次营造“阅读期待”,为深入读文作了铺垫。也许有人会质疑:一二年级以识字会主,如此设计会削弱学生的识字能力,其实无需担心。在进入文本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识字、理解,在文本学习后进行巩固检查。在整体感知中去除生字集中教学环节目的是维持学生饱满的阅读热情,不因刻意的认知强调冲淡阅读探讨的氛围,让文本在感知阶段能充分地在孩子心灵上涂情抹韵。 二、理解时启思维“柳暗花明”面对新的文本,学生总有不理解的字、词、句等,通过讲解让他们懂吗?通过看词语解释让他们明白吗?不!这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在一次听课时我看到学生的语文书上有密密麻麻的批注,仔细一看是学生在预习时给新词抄下的注解。这时我的心就会隐隐作痛:窥一斑而见全豹,语文是这样教这样学的吗?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我想,要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作用,我们教师就要善于把“文本语言”与学生的“精神世界”链接,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掌握它,相信在启发学生思维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记得我上天安门广场这一课,当读着课文“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学生立即质疑:“庄严是什么意思?”我意识到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问题,于是认真地将这两字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根据字面组词来说意思:庄重严肃。然后朗读中感悟:“试着庄严地宣告一下。”学生非常严肃认真地读了起来。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链接生活:“你觉得生活中哪些场面也是庄严的?”“每当星期一,我们学校升旗的时候”,“每年清明,我们去扫革命烈士墓,在墓前默哀的时候”,“国家领导人检阅军队的场面”,“军人站岗的场面”过去的生活经验被一一唤起,学生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不禁握起了拳头,“庄严”一词的理解也如同血液一样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真正鲜活的元素。三、感悟时熏情感“潜移默化” 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教学语文就是要让孩子从语言中引发想象,体验情感,在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中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精选语感因素很强的句段让孩子感性地触摸,尽情地玩味,充分地体验。难忘的一天写的是我为邓小平爷爷作计算机表演的事。文章结尾写的是“离开展览馆,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这是语文中表情达意的特殊写法借景抒情,怎样让二年级的孩子领会感悟呢?我先让他们进入角色:你就是为邓爷爷表演计算机的孩子,经过一番紧张激动后表演成功了,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很开心”、“无比甜蜜”、“很兴奋”、“很高兴很高兴”,孩子们纷纷诉说着。此时你看天仿佛格外蓝,你看阳光仿佛更加灿烂。其实天还是天,阳光还是阳光,那只是你的感受啊!你被快乐包围着!你被成功陶醉了!在如此甜蜜的心境中,看草仿佛格外翠绿(嫩绿);看花仿佛格外(更加)鲜艳;看云朵仿佛格外洁白(美丽);看河水仿佛格外清澈;听鸟叫仿佛格外欢畅(悦耳)随着我不断拓展,孩子们越来越激动,原来心情还可以这样表达啊!再如桂花雨中体验浓浓的思乡情时,教学如下:师:许多年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吗?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师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这样的教学过程,没有理性的说教,孩子却在说话练习中触摸了,体验了,表达了,这种熏染陶冶的“潜移默化”真正使学生既习得了语言,又受到了原汁原味的精神熏陶。四、积累中令语言“厚积实蕴” 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培养,不只靠理解感悟,更需要诵读积累。曾几何时,背诵以“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之罪名被挤出课堂40分钟,公开课上更难觅其踪影,因为没有对话生成的精彩,没有智慧火花的绽放。然而真正的语文少不了诵读积累。古往今来、文学泰斗、写作名家谈起自己的成功都有“多读多背”的因素,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堂要有琅琅的书声。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美美诵读吧!相信这种诵读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心灵悦纳时的“厚积实蕴”,学生的精神境界也会悄然提升。我们的小学课本里有多少文质兼美的文章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是豪放派李白的才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是王安石思乡的忧伤。“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满满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种充满童趣的美如诗,美如画的语言还要我们作何讲解?“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朗朗上口的语言不诵读哪来的语感哪来的情感激发?五、表达时扬个性“旭日喷薄” 学语文、用语文。理解、感悟、积累最后都指向“运用”,我们语文老师的要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质量不断提升。于是课堂上,有许多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然而其中有个误区:不少老师认为让学生说了,写了就是在表达运用,殊不知里面有质的区别,比如同样是口头“说”,有的学生只能一问一答地参与,那是“对话语言”,有的学生却能“比较规范地、有条理地说一大段”,那是“独白语言”(口头的书面语)。很显见,“独白语言”比“对话语言”高一层次,我们语文课就要多培养学生的“独白语言”。比如掌声一课:“当小英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教室里为什么又会响起掌声呢?有人说那是鼓励,有人说那是赞扬,有人说那是信任,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后,我说:“谁能把小朋友们刚才说到的总结起来?”有的孩子面露难色,我提供了一种句式:“教室里又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 这掌声是 。”在尝试了几次后学生:“教室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小英能战胜自我的鼓励,这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赞扬。” 同样在设计说话写话练习时,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说写要与课文情境主题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相结合,要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等。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新的语言图式迁移运用,将文章中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而不是布置一个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写,因为那只是让学生结合原有的语言基础来表达。如泉水一课,学生读着文句感受到了泉水一路奉献之心,怎么把它的甘愿奉献之情表达出来呢?我启发学生用“虽然但是”说,于是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果树,虽然我被你喝掉了,但是你会结出又香又甜的果子我是值得的。”“虽然我被你喝掉了,但是比起人们丰收的喜悦来我又算得了什么?”“虽然我跑了那么多路还是被你喝掉了,不能投入大海的怀抱,但是我比什么都高兴,因为我作出贡献了!”“虽然我被你喝掉了,不能流入大海,但是香甜的果子里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啊!”一句又一句,像“旭日喷薄”般张扬着孩子的个性。想起以前受批判的“思想品德课”式的语文课,往往让孩子贴标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