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窗体顶端在线自测 考试:个人行为与社会关系您的分数为 64,恭喜您通过此次考试,并获得此门课程的学分! 一、判断题 ( 1分 X 20 = 20 分 )1. 不协调理论是指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做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为了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1) 错(2) 对2. 自我知觉理论是指当我们的态度不很坚定时,我们就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1) 对(2) 错3. 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其身份是不断变化的。(1) 对(2) 错4. 一个人不知道变通,固守一种角色,就会产生角色固执。(1) 错(2) 对5. 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1) 对(2) 错6. 自觉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社会角色时,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角色的权力和义务,并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努力实现人们对他的行为期望。(1) 对(2) 错7. 表现性角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效率目标。(1) 错(2) 对8. 社会角色的确定就是要回答“我是谁?”。(1) 对(2) 错9. 宣布某人为某以社会角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环节将角色的内涵表现出来。(1) 对(2) 错10. 对角色的期望阶段,个人不需要了解社会对这一角色的要求。(1) 错(2) 对11. 对角色的领悟是指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1) 对(2) 错12. 对角色的实践是角色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个人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1) 对(2) 错13. 角色实践除了受领悟的指导外,还受到当时主观、客观多方面条件的限制。(1) 错(2) 对14. 角色失败有三种结果。(1) 错(2) 对15.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心理性的,这种关系是对两人或多人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心理性联结。 (1) 对(2) 错16. 偏见是指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1) 错(2) 对17. 偏见是态度一种表现形式。(1) 错(2) 对18. 自证预言是指个体使得目标对象产生符合预期行为的现象。(1) 错(2) 对19.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规范的要求相一致,而反社会行为违背了法律和社会规范,因此人们常常认为反社会行为不好。(1) 对(2) 错20. 从恋爱时的感受来讲,爱情与友情的最主要的区别是生理上的反应。(1) 对(2) 错二、单选题 ( 2分 X 20 = 40 分 )1. 伴侣式爱情中缺少的成分是()。(1) 激情(2) 亲密(3) 亲情(4) 承诺2. 行为决定态度一般有()种情形。(1) 3(2) 4(3) 2(4) 13. 关于自我展示理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1) 人们会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的行为(2) )态度会对行为有直接的影响(3) 人们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态度(4) 人们会调整自己的态度以适应行为4. 以下哪个案例不能说明社会角色与行为模式相联系()。(1) 学生要助人为乐(2) 医生要救死扶伤(3) 教师要为人师表(4) 商人要诚信公平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社会角色包括的涵义()。(1) 角色是人们的行为模式(2) 角色是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期待(3)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内在表现(4) 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6. 角色确定不当的表现有()。(1) 选择了适当的角色(2) 不能胜任角色(3) 混乱(4) 能承担合适的角色7. 角色失调的表现不包括()。(1) 角色不清(2) 角色失败(3) 角色冲突(4) 角色自觉8. ()是造成领导角色失调的原因。(1) 角色误识(2) 角色失败方面的原因(3) 太专心(4) 角色冲突9. ()能解释噪音对工作业绩影响。(1) 心理动力理论(2) 恐惧理论(3) 社会学习理论(4) 分心冲突10. 社会倦怠的研究实验是()。(1) 噪音实验(2) 双盲实验(3) 洛桑工厂(4) 拉绳测力11. 人际交往中,个人的动机和目的有()。(1) 2种(2) 3种(3) 4种(4) 5种12. 人际关系特征中,()不是因为控制需求产生的。(1) 支配(2) 启发(3) 控制(4) 领导13. 偏见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1) 短板效应(2) 晕轮效应(3) 刻板印象(4) 预言自验14. 直接接触理论中不包括()。(1) Stanley(2) Cook(3) Miller(4) Amir15. 奥运会能克服偏见是因为()。(1) 强调自我检控(2) 竞技水平高(3) 社会化程度高(4) 直接接触16. 偏见对人不产生影响的有()。(1) 不影响偏见持有者自己的行为(2) 没有自证预言(3) 对知觉的影响(4) 不对他人行为的影响17. 心理动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1) Bundula(2) Arther(3) Fruid(4) Adorno18. 消除偏见的方法主要包括()。(1) 社会化(2) 去个体化(3) 战争(4) 参与19. 可以通过()来降低偏见的影响。(1) 接受更多的教育(2) 参与(3) 去个体化(4) 战争20. 一个事件之所以能产生愤怒或侵犯行为,关键在于()。(1) 自我利益的损害(2) 受害者归因到他人有意的伤害(3) 他人有意的伤害(4) 受害者归因到自我三、多选题 ( 4分 X 10 = 40 分 )1. 关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有()。(1) 了解一个人的态度,不能只靠直接观察(2) 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可支配和决定人们的行为(3) 借助个人的外显行为去推测,才能了解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倾向 (4) 行为本身不是态度,它是态度的外显,是在态度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对态度对象的具体化2.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与感情需要的动机相反而产生的人际关系特征为()。(1) 厌恶(2) 憎恨(3) 兴奋(4) 冷淡3. 消除偏见的方法主要包括()。(1) 个体化(2) 接受更多的教育(3) 直接接触(4) 自我检控4. 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是否表现侵犯行为取决的因素有()。(1) 侵犯性的线索 (2) 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3) 个体愤怒程度(4) 为了他人才表现侵犯行为5.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包括()。(1) 惩罚(2) 替代性攻击(3) 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4) 使用宣泄的方法 6. 影响爱情与婚姻的维持因素包括()。(1) 支配(2) 沟通(3) 嫉妒与人际关系 (4) 平等7. 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包括()。(1) 社会进化论(2) 学习理论的观点(3) 社会生物学(4) 人本主义8. 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有()。(1) 环境条件(2) 助人者的特点(3) 他人的存在(4) 时间压力9. 旁观者效应的解释有()。(1) 个人的态度(2) 与人们的评价恐惧有关(3) 责任扩散(4) 情境的不明确性10. 助人行为受求助者特点的影响有()。(1) 是否受他人喜爱(2) 性别的影响(3) 是否值得同情(4)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窗体顶端在线自测 考试:个人行为与社会关系您的分数为 63,恭喜您通过此次考试,并获得此门课程的学分! 一、判断题 ( 1分 X 20 = 20 分 )1.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1) 错(2) 对2. 自觉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社会角色时,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角色的权力和义务,并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努力实现人们对他的行为期望。(1) 对(2) 错3. “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是不自觉角色。(1) 对(2) 错4. 对角色的领悟是指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1) 对(2) 错5. 角色领悟是角色建设的最高阶段。(1) 错(2) 对6. 角色不清的原因多半是在社会变迁中一种新的社会角色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不知道其本身的行为规范。(1) 对(2) 错7. 刚退休的员工感觉不适应,这是角色冲突的表现。(1) 对(2) 错8.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地位联系。(1) 对(2) 错9. 偏见是态度一种表现形式。(1) 错(2) 对10.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障碍。(1) 错(2) 对11. 心理动力理论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1) 错(2) 对12.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规范的要求相一致,而反社会行为违背了法律和社会规范,因此人们常常认为反社会行为不好。(1) 对(2) 错13. 对于他人的攻击,人们常常采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加以报复,而这又使侵犯行为因交互报复而扩大。(1) 对(2) 错14. 早期的挫折侵犯理论把认为挫折是侵犯的结果,因此宣泄是减少侵犯的有效方法。(1) 错(2) 对15. 强化和模仿对侵犯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1) 对(2) 错16. 伴随着成长,人们的社会关系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家庭延伸到了社会,朋友成了亲密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 对(2) 错17. 与表面朋友的交往模式为:随着时间推移接触越来越少。(1) 对(2) 错18. 自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1) 对(2) 错19. 爱情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1) 对(2) 错20. 对待不满的策略一般有三种。(1) 对(2) 错二、单选题 ( 2分 X 20 = 40 分 )1. 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的爱情属于()。(1) 迷恋式(2) 愚蠢式(3) 喜欢式(4) 空洞式2. 关于态度的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哪种说法是不对的()。(1) 认知成分是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的基础(2) 观念成分是情感成分的核心(3)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4) 行为倾向成分影响对态度对象的反应3. 以下哪种情形下,态度不能准确预测行为()。(1) 个人可以感知时(2) 态度的表现是强有力的(3) 最小化其他因素的影响(4) 降低减弱与预测的行为之间的关系4. 一般来说,社会角色可以有()几种划分标准。(1) 3(2) 5(3) 6(4) 45. 功利性角色一般源自()。(1) 理想(2) 利益(3) 爱好(4) 兴趣6.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是()。(1) 芝加哥学派(2) 人类学(3) 心理动力学(4) 拟剧论7. 确定社会角色需要回答的问题是()。(1) “我要什么”(2) “我是谁”(3) “我要去哪里”(4) “我为什么存在8. 评价恐惧理论所设置的情景不包括()。(1) 被试者完成工作时,实验助手出现,并与被试者做同样的工作(2) 被试者和助手做同样的工作,但他们均不知道实验的目的(3) 助手和被试者都做一样的工作,且都知道实验目的 (4) 让被试者单独从事一项工作9. 心理学家最早发现社会倦怠是在()。(1) 1880年(2) 1960年(3) 1950年(4) 1870年10. 团体对个体作业的影响不包括()。(1) 社会懈怠(2) 促进作用(3) 责任感降低(4) 限制作用 11. 人际交往的原因包括()。(1) 社会化的需要(2) 控制的需要(3) 交朋友的需要(4) 包容的需要12. 有包容需要的动机产生的人际关系特征为()。(1) 相属(2) 退缩(3) 排斥(4) 孤立13. 与包容需要的动机相反而产生的人际关系特征为()。(1) 相属(2) 相容(3) 参与(4) 孤立14. 有感情需要的动机产生的人际关系特征为()。(1) 喜爱(2) 厌恶(3) 兴奋(4) 冷淡15. 人际关系特征中,()不是因为控制需求产生的。(1) 启发(2) 控制(3) 支配(4) 领导16. ()不属于主要偏见种类。(1) 贫富偏见(2) 种族偏见(3) 民族偏见(4) 性别偏见17.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种族偏见和政治倾向大部分来源于()。(1) 父母 (2) 学校教育(3) 先赋角色(4) 新闻媒体18. 消除偏见的方法主要包括()。(1) 社会化(2) 去个体化(3) 战争(4) 参与19. 侵犯行为的界定要注意的问题是()。(1) 一种意图(2) 侵犯行为伴有情绪的(3) 大部分情况下侵犯总是与不满足联系在一起 (4) 必须是一种行为(5) 大多侵犯行为为社会所认可20. ()与侵犯因素无关。(1) 饮酒(2) 社会化(3) 去个体化行为(4) 兴奋转移 三、多选题 ( 4分 X 10 = 40 分 )1. 在()情况下,态度可以预测行为。(1) 态度是强有力的(2) 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3) 个人可以感知时(4) 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2. 社会角色的划分标准有()。(1) 角色的获得方式(2) 追求的目标(3) 角色的规范化程度(4) 扮演角色时的社会环境3. 社会角色理论来源于()。(1) 格式塔心理学(2) 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3) 拟剧论(4) 美国芝加哥学派4.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带有控制需要的动机产生的人际关系特征有()。(1) 影响(2) 控制(3) 关心(4) 支配5.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与包容需要的动机相反而产生的人际关系特征为()。(1) 孤立(2) 退缩(3) 排斥(4) 支配6. 偏见对人的影响有()。(1) 影响偏见持有者自己的行为(2) 自证预言(3) 对他人行为的影响(4) 对知觉的影响7. 美国家庭中,造成挫折的主要原因不包括()。(1) 性格(2) 性生活(3) 文化(4) 社交活动8. 按照关系变化的特点可以人们之间的关系分为()。(1) 两个人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彼此无任何关系(2) 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3) 共同关系 (4) 两个人开始互动,如借谈话或书信来往9. 社会进化论认为()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1) 社会责任规范(2) 相互性规范(3) 互惠规范 (4) 社会公平规范10. 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环境条件有()。(1) 居住的社区大小(2) 刻板印象 (3) 天气条件(4) 噪音窗体顶端在线自测 考试:个人行为与社会关系您的分数为 59,您未能通过此次的考试,请继续努力! 一、判断题 ( 1分 X 20 = 20 分 )1. 自我展示理论假设人们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尤其是那些为了给人们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为的人。(1) 对(2) 错2. 一个人不知道变通,固守一种角色,就会产生角色固执。(1) 对(2) 错3.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1) 对(2) 错4. 社会地位总要通过角色表现出来,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内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1) 对(2) 错5. 通过对一些具体角色的想象,就可以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人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1) 对(2) 错6. 传统社会看重先赋角色,现代社会看重自致角色。(1) 对(2) 错7. 规定性角色是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的角色。(1) 对(2) 错8. 对角色的领悟是指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1) 错(2) 对9.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规范认识不清。(1) 对(2) 错10. 去个体化现象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1) 错(2) 对11.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地位联系。(1) 错(2) 对12. 自证预言是指个体使得目标对象产生符合预期行为的现象。(1) 对(2) 错13. 心理动力理论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1) 错(2) 对14.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规范的要求相一致,而反社会行为违背了法律和社会规范,因此人们常常认为反社会行为不好。(1) 错(2) 对15. 挫折是指任何妨碍个体获得快乐或达到预期目的的内部条件。(1) 对(2) 错16. 强化和模仿对侵犯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1) 对(2) 错17. 侵犯转移或替代性侵犯是指人们经常受挫折或烦扰,但由于对方的权力太大等许多原因而不能加以报复,个体可能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侵犯行为的现象。(1) 对(2) 错18. 亲密关系包括四个特征。(1) 错(2) 对19. 爱情的激情成分是指生理上的着迷。(1) 对(2) 错20. 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不期待回报的行为。(1) 对(2) 错二、单选题 ( 2分 X 20 = 40 分 )1. 态度在以下哪种情形下能预测行为()。(1) 个人可以感知时(2) 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大化(3) 态度是强有力的(4) 态度与预测的行为不紧密相关2. 以下哪种情形,行为可以决定态度()。(1) 语言不断重复(2) 去个体化(3) 角色失败(4) 登门槛现象3. 以下哪种情形不是行为决定态度的表现()。(1) 角色扮演(2) 去个体化(3) 语言转变为信念(4) 登门槛现象4. 关于自我展示理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1) 人们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态度(2) )态度会对行为有直接的影响(3) 人们会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的行为(4) 人们会调整自己的态度以适应行为5. 关于社会角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 角色是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2) 角色是行为模式(3) 角色不是社会群体的基础(4)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6. 功利性角色一般源自()。(1) 兴趣(2) 爱好(3) 利益(4) 理想7.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1) 博格(2) 林顿(3) 米德(4) 班杜拉8. 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个阶段。(1) 3(2) 6(3) 4(4) 59. ()不是角色扮演需要经历的。(1) 对角色的实践(2) 对角色的期望(3) 对角色的领悟(4) 对角色的放弃10. 有控制需要的动机产生的人际关系特征为()。(1) 受人支配(2) 忽视秩序(3) 影响(4) 追随他人11. 希望与别人来往和结交,希望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这是()的需要。(1) 包容(2) 利益(3) 控制(4) 情感12. 人际关系特征中,()不是因为控制需求产生的。(1) 启发(2) 支配(3) 控制(4) 领导13. 偏见的行为成分体现在()。(1) 歧视(2) 激进(3) 夸张(4) 忽视14. 团体冲突理论用()解释偏见何时产生。(1) 相对剥夺(2) 绝对付出(3) 绝对剥夺(4) 相对付出15. ()不是心理动力理论对偏见的看法。(1) 自我认知失调(2) 人格反常(3) 替代性攻击(4) 人格病变16. ()是引起侵犯的因素。(1) 挫折(2) 遇到喜欢的人(3) 舒适的温度(4) 满足感17. “去抑制”强调()。(1) 价值观的作用(2) 抑制对暴力的影响(3) 兴奋转移 (4) 抑制是暴力产生的根源18. 影响爱情与婚姻的维持因素不包括()。(1) 人际关系(2) 归因(3) 嫉妒(4) 性生活19. 替代性侵犯的基本原则是()。(1) 目标对象与挫折来源越不同,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侵犯性冲动越强烈(2) 目标对象与挫折来源越相似,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侵犯性冲动越微弱(3) 目标对象与挫折来源越不同,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侵犯性冲动越微弱(4) 目标对象与挫折来源越相似,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侵犯性冲动越强烈20. 由刺激引发暴力行为的现象叫()。(1) 认知启动(2) 去抑制(3) 去个体化(4) 侵犯剧本三、多选题 ( 4分 X 10 = 40 分 )1. ()可以用来解释行为对态度的影响。(1) 认知理论(2) 不协调理论(3) 自我知觉理论(4) 自我展示理论2. 先赋和自致角色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包括()。(1) 先赋角色是难以改变的(2) 传统社会看重先赋角色(3) 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获得自致角色,改变自己的命运(4) 现代社会看重自致角色 3. 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经历()这几个阶段。(1) 对角色的实践(2) 对角色的领悟(3) 对角色的建设(4) 对角色的期望4. 对去个体化现象的研究人有()。(1) 心理学家黎格曼 (2) 社会学家Le Bon(3)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4) 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度5.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带有感情需要的动机产生的人际关系特征为()。(1) 控制(2) 友善(3) 喜爱(4) 亲密6.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与包容需要的动机相反而产生的人际关系特征为()。(1) 孤立(2) 排斥(3) 退缩(4) 支配7. 侵犯行为的界定要注意的问题包括()。(1) 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的(2) 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3) 大多侵犯行为不为社会所认可(4) 大部分情况下侵犯总是与愤怒联系在一起8. 自我展露的特点包括()。(1) 激进式(2) 遵守同一性规范(3) 增进人际亲密关系(4) 疏远与他人关系 9. 社会进化论认为()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1) 社会责任规范(2) 社会公平规范(3) 相互性规范(4) 互惠规范 10. 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环境条件有()。(1) 天气条件(2) 刻板印象 (3) 居住的社区大小(4) 噪音窗体顶端在线自测 考试:个人行为与社会关系您的分数为 72,恭喜您通过此次考试,并获得此门课程的学分! 一、判断题 ( 1分 X 20 = 20 分 )1. 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观念和信仰。(1) 错(2) 对2. 社会地位总要通过角色表现出来,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内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1) 错(2) 对3. 权利是指这种角色有权利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1) 对(2) 错4. 传统社会看重自致角色,现代社会看重先赋角色。(1) 错(2) 对5. 规定性角色是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的角色。(1) 对(2) 错6. 社会角色确定之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1) 错(2) 对7. 宣布某人为某以社会角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环节将角色的内涵表现出来。(1) 对(2) 错8. 角色建设是指人们在实践角色时,遇到了很多事前料想不到的困难、挫折或新情况,角色的扮演者不得不随机应变地创造出一些过去为这一角色所不具有的行为规范。(1) 对(2) 错9. 角色实践受领悟的指导。(1) 错(2) 对10.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规范认识不清。(1) 对(2) 错11. 角色内的冲突是指个人同时承担着很多角色,他的这些角色之间发生冲突。(1) 错(2) 对12. 偏见是态度一种表现形式。(1) 对(2) 错13. 人们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助长了人们对他人的偏见。(1) 对(2) 错14.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规范的要求相一致,而反社会行为违背了法律和社会规范,因此人们常常认为反社会行为不好。(1) 对(2) 错15. 敌意性的侵犯行为并不是一直伴随着情绪的激起。(1) 对(2) 错16. 亲密关系包括四个特征。(1) 对(2) 错17. 爱情的激情成分是指生理上的着迷。(1) 对(2) 错18. 爱情的亲密成分是指心理上的喜欢的感觉。(1) 错(2) 对19. 爱情的承诺成分仅包括口头的预期。(1) 对(2) 错20. 对待不满的策略一般有三种。(1) 错(2) 对二、单选题 ( 2分 X 20 = 40 分 )1. 以下哪种说法是对的()。(1) 根据外显行为去推测,不能了解复杂的心理活动倾向(2) 直接观察是了解人的态度的唯一途径(3) 行为是在态度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对态度对象的具体化(4) 态度对人的行为没有支配作用2. 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的情况一般有()种。(1) 5(2) 4(3) 3(4) 23. 行为决定态度一般有()种情形。(1) 2(2) 3(3) 4(4) 14. 以下哪种情形,行为可以决定态度()。(1) 登门槛现象(2) 语言不断重复(3) 角色失败(4) 去个体化5. 以下哪种理论可以解释行为对态度的影响()。(1) 人本主义(2) 协调理论(3) 自我知觉理论(4) 心理动力学6. 关于社会角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 角色不是社会群体的基础(2)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3) 角色是行为模式(4) 角色是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7. 社会角色可以按照()分成不同的类型。(1) )追求的利益标准(2) 角色的扮演程度(3) 扮演角色时的心理状态(4) 角色的扮演方式8. 以下()不是社会角色的理论来源。(1) 格式塔心理学(2) 学习心理学(3) 拟剧论(4) 人类学9.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是()。(1) 芝加哥学派(2) 心理动力学(3) 拟剧论(4) 人类学10. 角色不清指的是()。(1) 对角色状态不清(2) 对角色行为规范不清(3) 对角色关系不清(4) 对角色要求不清11. 心理学家最早发现社会倦怠是在()。(1) 1960年(2) 1950年(3) 1870年(4) 1880年12. 人际交往的原因包括()。(1) 控制的需要(2) 社会化的需要(3) 交朋友的需要(4) 包容的需要13. 偏见不会影响人的()。(1) 行为(2) 知觉(3) 意志(4) 态度14. 教育水平与偏见之间的关系不对的是()。(1) 偏见源自狭隘(2) 教育是减少偏见的重要途径(3) 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点解析湖北省麻城市7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章节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
- 大数据、“互联网+”和媒体融合试题(卷)答案解析
- 2025年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数据监管与合规性分析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前景与市场潜力分析报告
- 2025年沉浸式戏剧行业市场潜力与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土壤污染监测物联网技术应用与治理策略报告
- 2025年快时尚在时尚零售行业变革中的产品包装设计趋势报告
- 2025年广播影视行业媒体融合技术发展趋势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人力资源数字化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推拿治疗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铁路专项病害课件
- 开学安全教育课件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海上风电场工程测量规程》(NB-T 10104-2018)
- 《绣球》课件
- “隆德”概念讲解—控制脑容量为目标控制颅内高压
- 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
- 实数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轧制原理-PPT课件
- 河底管道围堰专项施工方案
- SY2BVT-1振动仪操作规程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