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高中语文《六国论》作业 苏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浙江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高中语文《六国论》作业 苏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浙江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高中语文《六国论》作业 苏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浙江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高中语文《六国论》作业 苏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2017届高中语文六国论作业 苏教版必修1【必做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 奉之弥繁() b弊在赂秦() 弃之如草芥() 六国互丧(sng)c暴霜露() 革灭殆尽之际() 小则获邑() d胜负之数() 思厥先祖父() 抱薪救火(xn)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秦伯说,与郑人盟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 c. d6与“洎牧以谗诛”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7写出下列句子中“以”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8名句名篇默写。(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并力西向, 。(2)悲夫!有如此之势, , ,以趋于亡。(3) , ,是又在六国下矣。(4) , ,薪不尽,火不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破灭之道也(规律) 率赂秦耶(全都)固不在战矣(所以)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诸侯之所亡(灭亡)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 b c d10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11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选做题】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3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请找出三篇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谈谈父子三人对六国灭亡的不同看法。4请结合历史课所学过的知识,即战国时期秦和六国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特别各国变法的实际,写出自己对六国灭亡的看法,题目为六国新论。六国论同步练习参考答案【必做题】1b。提示:a项洎(j),c项暴(p),d项数(sh)2. b。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3.c。提示:a项厌,b项当,d项说。4. b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5. c提示:“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6.d提示:a选项为状语后置句,b选项为省略句,c选项为判断句,d选项与例句同为被动句。7. “不赂者以赂者丧”介因为,由于 ;“秦以攻取之外”介用; “以有尺寸之地”连表结果,因而,才;“举以予人”连来 。8.略9 a。提示: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10.b。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11.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文 答案: 12.(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选做题】1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2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3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