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留良文字狱对石门士林的影响.doc_第1页
吕留良文字狱对石门士林的影响.doc_第2页
吕留良文字狱对石门士林的影响.doc_第3页
吕留良文字狱对石门士林的影响.doc_第4页
吕留良文字狱对石门士林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留良文字狱对石门士林的影响 吕留良文字狱起自雍正六年五月的“曾静案”,至雍正十年十二月才结案,历时长达四年半之久,震惊朝野。凡涉及之人,无一幸免,上至入土已五十年之尸,下及尚在襁褓之婴,或斫棺戮尸、剉骨扬灰,或千刀万剐、凌迟处死,或斩首立决,或徒刑数年,或流放三千里,或杖责一百杖,生员革去功名,罪家藉没财产。此案牵涉之广,影响之大,处置之严之酷,为清一代267年间所罕见。石门县作为吕留良的出生地和其主要活动地,受此案的影响尤深,特别是在以科举为目的士林,遭到的打击是致命性的。此案发生后,士人视读书为畏途,富绅子弟多转而从艺从商,治学风气因之而顿塞,影响直至清末,长达近两百年之久。由于吕留良“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论”、“华夷中外之别”的观点是曾静等人心血来潮投书岳钟琪图谋反清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根源,而且吕留良本人声誉极隆,呼啸学林,“为文人所宗”,在江南特别在浙江士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所以“曾静案”发生后,雍正立即顺藤摸瓜,将矛头转而指向了思想鼻祖吕留良,并借此大做文章,欲通过对吕留良等人的严厉打击和镇压,消除南方部分汉族士林强烈的反清情绪,分化反清势力,并试图从理论上颠倒南方士林在清朝得国承统问题上的根深蒂固的习惯思维,强调并证明满人入主中原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服务于自己的政治需要。所以,雍正在案发次年的四月十五日批阅云贵总督鄂尔泰奏折时说:“遇此怪物(曾静),自有一番奇料理”,可见他当时的心态不是大惊失色,如临大敌,而是洋洋自得、胸有成竹。曾静等人书生意气,贸然起事,对老奸巨滑的雍正来说,可以说是天赐良机,正中下怀。又由于在曾静案前三、四年,刚发生过汪景祺、查嗣庭两起文字案,为此雍正决心整饬南方士林特别是浙江的士林,改变“绅衿士庶”的“不良”风气。他说:“浙省风俗浇漓,人怀不逞。如汪景祺、查嗣庭之流,皆以谤讪悖逆,自伏其辜,皆吕留良之遗害也。甚至民间氓庶亦喜造言生事,如雍正四年内有海宁、平湖阖城屠戮之谣,比时惊疑相讪,逃避流离者有之,此皆吕留良一人为之倡导于前,是以举乡从属而靡也”。“盖浙江士人等,见吕留良之恣为狂吠,坐致盛名,兼拥厚资,曾无纤芥之患得婴其身,是以转相推报,转相慕效,多被愚迷而不知也。”为此他设立了观风整俗使,“前往浙江省问风俗,稽察奸伪,务使绅衿士庶,有所儆戒,尽除浮薄嚣陵之习”。而早在三、四年前的汪、查两案发时,他已降旨停止浙江乡、会试,“俟风俗渐趋淳朴,再降谕旨”。吕留良文字狱对石门士林最直接的影响是士人心理上从此蒙上了挥抹不去的阴影,对读书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读书不再永远是前途无量、光明灿烂,不再永远是晋身进爵的阶梯和敲门砖,不再永远是“学而优则仕”,读书除了要忍受十年寒窗的凄苦和“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辛勤外,竟然还要冒杀头和株连九族的危险。吕留良一案对天下读书人特别对石门县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因为他们耳闻目睹了吕留良一案惨绝人寰的血腥一幕。从此,石门士林噤若寒蝉,谈文色变,书社遁迹,斯文扫地,视读书为畏途,对“四书五经”产生了一种敬而远之的谨慎、萎缩的心理。吕案使石门已延续千年之久的尚文风俗一度中断,造成了一个相当大的断层。石门县即崇德县,古称语溪,素有“崇文尚德”的风俗,语溪赋曰:“其风俗也:鲁泮文雅,义塾礼仪,武城弦诵,洙泗书诗。其人物也,钟灵产瑞,毓秀孕奇,文耀壁魁,椿桂五枝”。唐宋以来更是文化昌盛,学高道深的文人学者从未间断过,赵汝愚、辅广、陆德舆、卫富益、鲍恂、贝琼等等,一脉相承,传承有绪。明末,这里位于全国文化学术中心之一苏州的南翼,文人结社成风,万历间有郭子直、释明旷等组织的殳山文社,崇祯间有吕愿良、吴梦寅、孙子度等组织的澄社,江浙一带的文人咸集于此,“论文结社,会者辐辏,往往数千人。女阳百里遂为人文奥区,书简文卷流布海内”。清初,学风更盛,书馆林立,有传贻书院,梅花阁书斋、南阳讲习堂等等,石门俨然成了士林切磋学术之所,黄宗羲、高旦中、张履祥等著名学者云集此地,阐述洛闽之学,编纂性理诸书,一批高士、生员被尊为“石门学派”。但是,吕留良案一起,文人噤口,书社遁迹,满城寂然,“自此以后,扮乡浅见者流,咸以学优道高为招祸之源,僉视读书为畏途,而吾邑之文化,因而衰微。”(吕在廷崇德学术之源流),正因为读书作文动辄得祸,导致士人泯灭思想,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吕留良以后近两百年,石门县竟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可与赵汝愚、辅广、陆德舆、卫富益和吕留良本人等齐名的有份量的学者,所以吕在廷在崇德学术之源流一文中还说:“逊清末叶,欲求一研讨理学者,几如凤毛麟角而不可多得,迄今民国之下,尚不复其元气。”相反,学术上的凋敝,却迎来了艺术上的兴盛。吕留良以后近两百年,石门士林不谈政治,避议朝政,远离现实,远离敏感的思想领域,专心致志于琴棋书画、考据收藏,将读书作为陶冶情操、消遣时光的娱乐方式或装点门面的摆设,所以自雍正至清末这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石门县艺术成就相当高,书画金石、考古收藏之风盛行,陈万青、蔡锡琳、李嘉福、吴宝骥、吴伯滔、胡菊邻等,或以收藏著称,或以书画名世,或以金石称雄,艺术成就远在其思想学术之上。吕案对石门士林的另一个严重影响是科举考试。吕案发生后,由于士人视读书为畏途,兴趣顿减,动力不足,石门县科举考试的质量,无论是人数,还是等第,都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国朝石门黉案是一部完整记录清朝石门县科举状况的书,书中内容包括历次考试年代、入学人数、姓名及其以后的功名仕进等,连考试题目(含文题、诗题),宗师的姓氏、籍贯、功名等都记录在案,起自顺治二年(1645)的乙酉岁试,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乙已科试,凡260年间的174场科举考试均罗列其中。以雍正六年(1728)“曾静案”发生这一年为界,前83年,共52场科举考试,后177年,共122场科举考试。雍正六年前进学的秀才,考取举人67名,进士12名,榜眼2名。雍正六年后进学的秀才,考取举人55名(其中1名是叶桐封,年高81岁,被钦赐举人),进士14名,榜眼1名。相比之下,判若鸿沟,时间和考试场次,后者是前者的两倍以上,而结果后者除进士的人数仅多2名外,举人与榜眼的人数均落后于前者。按年数平均统计,雍正六年前,平均每10年考上举人8名,平均每15年考上进士2名,平均每40年考上榜眼1名,雍正六年后,平均每10年考上举人3名,平均每15年考上进士1 名,榜眼在177年内仅出过1名。其中嘉庆十年至道光二年的12场考试中进学的秀才,共240名,日后考中举人者仅2名,几成断档。地方史志是一个地方文化昌盛的标志,也是一个地方文化源流不息的见证,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常言说盛世修志,从康熙到道光近150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太平盛世,但石门县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从康熙十六年的邝志到道光元年的耿志,中间140余年竟没有修志,石门县的地方史志编纂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林则徐(时任杭嘉湖道台)在道光石门县志序中说:“夫语溪有志,始于宋淳佑,后二百六十余年有正德洪志,又五十余年有隆庆朱志,又十年有万历陈志、靳志,我朝康熙十五年复有邝志,去今百四十余年矣,档册既缺,黎献鲜征。”原因无非有二:一是石门士林受吕案的影响,心有余悸,对吕案本身也讳莫如深,因为作为地方史志,这么大的历史案件如果不提及,则与修志的初衷与目的严重相违;但如果一涉及,则势必要冒犯天颜,所以谁也不愿、也不敢触及这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妥,是要掉脑袋的。二是石门县在清代中上叶以后科举不昌盛,直接导致了人才的匮乏。修一部县志是一个相当大的文化工程,除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外,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编纂班子,但在石门县要凑足这样一个班子还真相当不易,能担当此任的人不愿也不敢写,敢写、愿写的人又没有能力担纲此任,道光石门县志是知县耿维祜主持编修的,他最后还是请了海宁潘文辂担任主编才完成的。50余年后,知县余丽元奉令又修新志,曾请四乡绅士集议,而应者寥寥,终因人难得、费难筹而作罢,后转而整饬吏治,兴文教,修废举,取信于民,四年后趁修嘉兴府志之机,设局纂修,又两阅寒暑,才最终完成。但不管是道光的耿志,还是光绪的余志,均对吕案采取回避的策略,只字不提。作为以“存史”为首要目的的地方史志,石门县志对吕案这么大的历史事件避而不谈,对后世来说,不能不说是最大的缺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主持者和编纂者的用心良苦和诚惶诚恐的心态,尽管从吕案发生到此时已经有150多年的时间了。另外,在整个清代,石门县竟没有编纂过一部镇志,连编纂而未成的草稿都没有一部,而相邻的、在明代从崇德分析出去的桐乡县,却是编纂了不少镇志,计濮院修志书8部,分别为:吴宗泰的檇李稗编,张其是的濮川纪略,杨树本的濮院琐志,胡琢的濮川纪闻,屠本仁的濮院志,金淮、濮璜的濮川所闻记,金淮的濮川所闻记续编,岳昭垲的濮录。乌镇修志书3部,分别是张园真的乌青文献,沈嗣骏的乌青镇志,董世宁的乌青镇志,未完成1部(即光绪年间湘人李星科任乌镇同知,曾发起重修镇志,聘请卢小菊为总纂,后因经费难乔迁而中止)。上述镇志,除檇李稗编和乌青文献外,均纂于雍正六年吕案以后,且多为民间个人私修。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门县两镇(除县城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