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狼的智慧》.doc_第1页
《母狼的智慧》.doc_第2页
《母狼的智慧》.doc_第3页
《母狼的智慧》.doc_第4页
《母狼的智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母狼的智慧(教学设计)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姜建华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母狼的智慧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狼”专题中的第二篇文章。学生通过对特设专题的学习,接受多方面素养的教育与训练,从而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专题训练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加强。本专题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情节曲折,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欣赏心理。作家毕淑敏以细腻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一则有关“爱”的故事:在猎人的追捕下,一只母狼为了挽救她的孩子的生命,宁可牺牲自己通篇文章折射出的是母爱的万丈光芒!2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比较争强好胜,老师要紧抓这一特点,通过开展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比较阅读,展开辩论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辩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3教学环境分析利用电子白板、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二、教学目标1、搜集有关狼的成语、谚语和故事,全面了解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2、了解狼的生活习性,认识狼与人的关系,明白动物之间的亲情与人类之情是相通的,我们有着共同的惜子之情与慈母之爱,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3、学会一分为二,多角度辩证地评价周围事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明白动物之间的亲情与人类之情是相通的,我们有着共同的惜子之情与慈母之爱,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教学难点学会一分为二,多角度辩证地评价周围事物四、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把握主旨再读课文,体会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合作探究,质疑问难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二)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我们小时候就听说过许多有关狼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除了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从同学们说的故事、成语和谚语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人们对狼的态度是厌恶、憎恨的。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这些故事、成语和谚语,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毕叔敏的母狼的智慧,进一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狼这种动物。1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狼和羊的故事”、有的说“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有的说“屠夫和狼的故事”,有的说“狼外婆的故事”又有同学纷纷发言:有的说“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狼心狗肺”、有的说“狼吞虎咽、豺狼当道、杯盘狼藉”,有的说“狼狈不堪、狼奔豕突、狼烟四起”还有同学说“狼羊皮还是狼”,“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接着有同学抢着说“说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从学生的切身体验、感受入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温故知新,又吸引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要求:1要求读得准确,读得流畅。2边读边把文中关键词句画出。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复述课文,把握记叙要素。)4完成下面的填充。这是一只-的狼。(用文中词语填充)你认为它是一只- -的狼。明确:“带着两只小崽的母狼”、“奇怪”、“生平见的跑得最快的一只”“不可思议的”、“傻”。明确:“聪明”、“充满智慧”、“富有母爱”、“渴望生存”、“坚韧不屈”学会专注地读书,有效地筛选信息,而这正是对最初阅读经验的分析整合,它有助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概括能力。在了解课文情节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狼这一形象的认识,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满足学生们的表现欲,并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刚才寻找关键句时,有同学找出文章开头一句“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作者这么说有什么依据?你赞同吗?鼓励学生依据文本,各抒己见。2、本文是一篇散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动物往往被作家赋予人的感情品格,如称狼“聪明”或“狡黠”,“勇敢”或“凶残”,用词褒贬区别,都是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的。你觉得科学家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描绘狼这样的野兽?在他们所写的文章中是不是有时也会带有一些情感倾向?试举例说明。在学生发言后,让他们读课本第18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狼”词条。(略)教师:科学家和文学家不同,他们一般总是尽量把自己的感情色彩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使读者更清楚更真实地了解他们所描述的事物。当然有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本来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3了解了狼这种动物后,你如何看待猎人猎狼这一行为?可就“护狼”还是“灭狼”这一话题展开辩论。教师: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辩论。今天的这场辩论啊,我们不在于分出谁胜谁负,关键是,从刚才同学们的辩论中,大家对于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应当受到一点小小的启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辩证地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老师个人认为:狼数量锐减,我们不能任意猎杀。(见第2节:“不再打猎,成了护林员。”)4作者毕叔敏借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1聪明:见第4、8、9节。 归纳:用智慧助全家过河;施妙计让孩子脱险。 鼓励学生依据文本,各抒己见。2学生发言:“性残忍”“猎杀大型动物”,这些词句都带有贬义。也有学生发言: 上面这个同学的看法不全面,因为科学家也肯定狼“在客观上对维持生态平衡有一定作用”。 又有同学补充:文中虽然提到狼“性残忍”,但后面又说它很“机警”,“机警”可是褒义词呀。3正方:人类应当灭狼危害牲畜,伤害人命。反方:人类应当护狼扑食病弱个体,维持生态平衡。辩论(略)4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甲:竭尽全力,想尽办法,不惜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保护下一代是动物的本能。学生乙:狼是一种富有智慧,充满母爱,坚韧不屈的动物。学生丙: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设计比较阅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设计一场辩论,鼓励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周围的事物。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有个性的表达”,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的发言虽然不尽善尽美,但也不乏真知灼见,那么作者对狼怀有怎样的感情呢?【齐读课文】品读课文第1、8、9 自然段,领会作者对狼的尊崇之情。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深层次思考,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进而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母狼的智慧是毕叔敏写的一篇精致的短文,其语言是精美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精美的语句,并作一点赏析。教师点拨:赏析一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起到什么作用,或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示例:那是我平生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赏析:运用比喻手法,把速跑的狼比做“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突出了狼跑的速度之快。学生有的朗读,有的默读,有的相互交流不久,开始有人举手发言。有同学说:我最欣赏“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赏析:句中“惨白”原是用来描写人的脸色的,现在用来形容月光,这是“词语的移用”,称之为“移就”,给月光抹上了感情色彩。后面一个句子是比喻,不仅描写出沙丘的形状,而且写出了坟的色彩,含有悲剧色彩。有同学说:我最欣赏“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光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赏析:它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清烟悠悠升起的状态,为引起下文伏笔。还有同学说:先进行学法指导,再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好好赏析优美句子。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精当的评点,既要对他们的探究成果给予恰当的肯定,以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对他们的发言进行必要的点拨与指正,引导学生真正能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六、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刚才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展示了自己的风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将你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教师:有人说本文的题目应该作“狼的智慧”,也有人说该作“狼的母爱”。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2质疑问难。(略)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我赞同。课文写了两个浪的故事,第二个故事中的狼,文中点明是“母狼”,而第一个故事只说是狼。没有肯定说是母狼。据说,狼在繁殖期间雌雄同居,共同抚养幼仔。所以改为 “狼的智慧”较好。本文主要写“狼的母爱”,有了“母爱”,才能产生“智慧”,所以我赞成把题目改为“狼的母爱”。有的说:我不赞成改题目。第一个故事中的狼,虽然没有点明是“母狼”,但小狼跟着它,可以猜测它是一只“母狼”。课文当然写出了浪“把生存的机会留给孩子”的母爱,但更多的是写狼的智慧。所以我认为现在的题目很贴切,无须修改。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设计这一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在宽舒自由的环境中质疑问难,并尊重他们对问题的探索性答案,正是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阅读下面两篇短文,说说自己的感受。(一)(斑羚飞渡(二)藏羚羊跪拜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引导。在内容与情感的双重延伸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八、课堂总结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狼往往被作家赋予人的品格,研究文学作品的狼,其实就是研究人,我们应如何做人?学习了母狼的智慧,我们得到了不少启迪,我们要像狼那样充满母爱、富有智慧,又要像狼那样坚韧不屈,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动物,尊重生命,从对狼的公正客观的评价中,我们学会对周围的事物辨证地分析。可让学生谈谈学习感受教师适时总结,以诚恳热情,语重心长的语言,再次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九、布置作业认真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结合课文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老狼碑(略)阅读可产生写作欲望,写作可加深阅读的实效,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知识与情感获得迁移,课文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与强化。 附一:教学反思这是本人在校一题多课教研活动中的一份教学设计,授课后作如下反思与总结:1、在教学中,我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去解读文本,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感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2、在课堂上我不仅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避免知识的灌输与空洞的说教,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动物之间的亲情与人类之情是相通的,我们有着共同的惜子之情与慈母之爱,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唤醒他们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3、正确处理了师生关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双向或多向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果教学环节再紧凑一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再放手一点,让学生更活跃一点,或许学生的思维会碰撞出更多美丽的火花。语文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正是有了这些遗憾,才给我们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促使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和完善。附二:学生习作真强者狼 在多数世人眼中,狼是一位残虐的杀手,常与“死党”狈组成一个叫“狼狈为奸”的“集团”而遭人唾骂。但它在我眼中,是不乏神圣和尊崇的,是真强者。适应是狼的本钱,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狼”词条记载,“狼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栖息范围广,适应性强,凡山地、林区、草原、荒漠、半沙漠以至冻原均有狼生存”。如此广的范围,铸就了狼庞大的家族。它们不被环境主宰,不作被动的生存,用艰苦和适应铸就了广阔的生存定义。而譬如猴,久居的只有山林;而譬如非洲象,永存的只有草原;而譬如烈豹,只能落“草”(草原)“丛”(从林)居一些所谓的最聪明、最宠大、最快速的 “强者”,与生存“泰山”狼相比,真乃相形见绌,因为,他们无法用贵体“屈”居陋乡,所以,从经历丰富的人身上,你会发现,他们身上都闪现出一种适应的狼性。坚持是狼的为生之道。在狼族的词典里从无“放弃”两字。“锲而不舍”更乃狼族的良言祖训,无论与象还是与虎,无论与集体还是个体,屡次的“作战”中,面对着强敌,狼万里跟踪、千里追逐,可以跋山可以涉水,只要没有成功,就算用尽最后一丝气力,也决不言退,看着狼眼里的不屈和阴幽,怨苦和沧然,我明白这恒心两字它要付出的是什么!从清代蒲松龄狼中一句“缀行甚远”就可见一斑,狼,所以灭不尽,是坚持啊,多少自强多少心酸,才能成就强者的立世之本。你会从各种底层奋斗出来的人身上,惊诧于这份恒心与狼性的相等。真强者,不光在它的骁勇、善战,还在它的温柔。山之王虎交配后就萧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