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2).doc_第1页
《最后一课》 (2).doc_第2页
《最后一课》 (2).doc_第3页
《最后一课》 (2).doc_第4页
《最后一课》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最后一课都德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2、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3、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二、生字、生词捂(w) 戒(ji) 凳(dng) 郝(ho) 叟(su) 膝(x) 诧(ch) 惩(chng)赚(zhun) 钥(yo) 匙(shi) 藤(tng) 祈(q) 祷(do) 哽(gng) 挟(xi)懊(o) 皱(zhu)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三、课文分析1请学生粗读课文。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 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三、检查复习1听写生字、拼音。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 幼稚、天真、无知。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 (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 (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 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四、讲析课文第11-23节1讲析第11节。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 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 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2讲析第12-16节。问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问2: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3讲析第18、19节。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问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 (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 的决心。问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 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4讲析第20-23节。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问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 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 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 的表现。问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 请学生朗读第21节。 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 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问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2)大家平 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问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五、总结 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六、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问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 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问2: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问3: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问4: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请学生朗读第24-29节后小结。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思想教育: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三、总结写作特点1选材。(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 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语言: 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 评论法国语言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小弗郎士: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