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1页
三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2页
三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3页
三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4页
三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单元课标解读“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我们学习本组课文要以课文为载体,通过细心观察、收集整理观察中最有趣的发现,学会正确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写好观察日记,做生活中的有心人。13 花钟 主备人:罗琼海 审核人:张 丹教学目标1.认识“怒、暮、燥”等8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14个字。能正确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19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教学难点弄清不同植物的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教时划分 两课时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课件等。2.学生观察自己所喜爱的植物开花的时间和样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质疑,激趣导入板书“钟”,说说钟是干什么用的呢?(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再板书“花”。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花钟”呢?(自由读一读)读到“花钟”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想问的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从课文找一句话说说什么叫花钟。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2欣赏各种各样的花,伴着音乐解说:那“花钟”里都种了哪些花呢,接下来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3说说感受:欣赏完这些花,你们有什么感受想说说吗?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课件出示)4指导朗读:愿意读读这句话吗?(用欣赏的语气读) 5自由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摇头晃脑地读,也可以小组、同桌一起读,同学互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带上老师的要求:(课件出示)(1)读通课文,课文中难读的、你认为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2)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3)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多读几遍,想一想该怎么读才好?三、生字过关,感悟文意1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说说哪个生字识记起来有困难,大家讨论讨论)指名读。n m zo y kn b wn zh怒 暮 燥 雅 昆 播 吻 致 2这些生字宝宝脱了帽子你认识吗?(去掉拼音)小组开火车读。3这些生字宝宝回家了,你还能认出它吗?分组开火车读。(课件演示,结合课文组词)凌晨 蔷薇 绽开 欣然怒放 暮色 昙花 干燥 灼伤 淡雅 花蕾 昆虫 传播吻合 花圃 大致4小组互动,“我说你找”,小组中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其他成员迅速在文中找出来。5当当小老师:你发现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最容易出错,请你做回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四、入境入情,自悟自得1同桌合作,你读我找: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呢,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呢? 2出示并欣赏照片,说出花的名字。 3同桌二人合作:这么多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4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1) 读读描写花开放的句子。(第1自然段)(2)课件出示下列句子,与教材第1自然段相应的句子进比较: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读、讨论后指名谈自己对这两组句子的感受。引导学生感受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相同的内容的好处。(3)带着独特的体验有个性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4)仿写创作: 你们还能用与课文不同的方式描写这些花的开放吗?学生动笔创作。【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进行仿写创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文本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中充分地融进自己的感性积累、独特感受。】 (5)小结: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就像你们一样可爱,看来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5课堂预设问题:1.花钟是什么样子的?2.我没有看到过昙花、蔷薇花和烟草花,老师能帮帮我们吗?3.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秘密的?4.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你们还搜集了哪些花开放的时间? (黎明3:00左右蛇床花开放;上午6:00左右斑猫儿菊开放;上午8:00 左右山柳菊开放;上午9:00 左右卷耳苦苣菜闭合;上午10:00 左右欧洲稻槎菜闭合;上午11:00左右鸟乳花开放;下午1:00 左右石竹闭合;下午2:00 左右深红海绿闭合;下午4:00 左右小旋花闭合;下午5:00 左右白睡莲闭合。)五、合作探究,归纳整理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了留心的观察,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学到什么?2. 花钟主要写了作者通过 ,发现 ,以及 。六、课堂解疑,小谈收获七、课外延伸学生继续搜集各种花儿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看谁在“花钟”上补充的花最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2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和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3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教学流程一、学写生字1出示生字:艳、内、梦、醒、苏。2学生留心观察并书写。3师范写“醒”字。4学生练写“醒”。二、回忆引导生疑1复习第1自然段,引导生疑:出示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引导学生回忆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学习了这段课文,同学们又会自然地生发出哪些问题呢?(提炼主要问题:“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然后指导阅读。这样,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2顺势深入,探究解惑。(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2)交流并朗读“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等句子。(3)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和牵牛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3据理推测,合理想象(1)四人小组内交流。除课文提到的花以外,自己熟悉的花什么时候开放,推测一下是什么原因。(2)全班交流。除了书上提到的原因,你还知道其他原因吗?三、引导分析文章,动手做花钟1学习第3自然段: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这些花不仅开花的样子不同,而且时间也不同,也知道了他们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植物学家据此制作了一个大花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2现在,同学们就带着他的创意,两个人合作,共同修建一座花钟吧。请两名同学来黑板前修建一座花钟。3小结:钟里同学们种的这些花,一天之内就要陆续地开放,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用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指课题)4.预设问题:有同一时间开放的花朵吗?什么是设问句?这样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四、合作探究,归纳整理1. 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展开想象,推测原因。2. 作者笔下的花儿多么可爱,我从中知道了怎样使句子形象、生动。五、课后探究,畅谈收获1引导学生继续搜集有关资料:只可惜,这花钟上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在空白处贴上问号)这就需要你们到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了!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奇思妙想吗?请你把它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交流。六、板书设计13.花钟教学后记 14蜜 蜂 主备人 :罗琼海 审核人:张 丹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教学准备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1回忆旧知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2导入新课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二、初读课文1循序渐进读课文。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2互帮互助学生字。(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三、指导写字1、 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2抄写词语。四、细读课文(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有目标地读,有层次地读,循序渐进,学生才能读出水平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5)教师预设问题:蜜蜂向四面飞散,为什么飞的那么低?作者说大概可以减少阻力,“大概”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五、合作交流,明确方法我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 六、检测训练,小谈收获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1)自由朗读第3.4.5自然段。(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角色换位,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心情又是怎样的?2学生自读体会。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5教师再引导。(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2)小结;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五、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2、 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情感目标的落实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六、合作探究,归纳整理1.本文真实的记录 “我”为了证实( )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 )的科学态度和( )的科学作风,也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这一真理。2. 课文里有很多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类似的词语,不仅十分准确的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我能把它们划记下来,从中间我知道了说话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八、板书设计14.蜜 蜂 法布尔 昆虫记 听说 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捉蜜蜂严谨科学 做记号 细观察 善思考 放蜜蜂等蜜蜂教学后记15玩出了名堂 主备人:张丹 审核人:罗琼海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4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或收获。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2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教学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搜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3词语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懂课文大意,弄清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2学生交流。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读题)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5理解“名堂”。教师同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谁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么?他玩出什么名堂?【这是一个比较干净利落的揭题设计。揭题过程既为学生的阅读扫清了一个障碍理解了“名堂”一词的意思,又让学生紧扣文眼“玩”,有目的地走进文本。】二、初读感知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1)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2)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2学生自主读书。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2)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3)小老师教生字,开火车熟悉生字。(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三、精读课文,领悟玩法1多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2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3学生交流想象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发现该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一自然段。(赞赏的语气)四、课堂练习,当堂展评1练习写生字。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3当堂展评。4.质疑解疑预设问题:a什么是“名堂”?b谁玩出了名堂?c他玩的是什么?d怎么玩的?e他玩出什么名堂?四、合作交流,归纳整理1平时我们都喜欢玩耍,我们的“玩”跟列文虎克的“玩”有什么不一样?2.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 )是怎样从( ) 中发明了 ( )和发现( )的,表现了 ( )在玩的过程中善于( )善于( )五、检测训练,拓展提升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文中引号的用法。2细细品读课文,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3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或收获。教学流程一、复习回顾1听写生字词。2用自己的话说说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玩镜片的。二、继续读书,了解玩出的名堂1教师引言:列文虎克就这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我们继续学习、研究。2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1)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他发现了什么?(2)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摄取更多信息,生发感想。3交流讨论。(1)有新的想法: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2)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可以随意调节。(3)有新的发现:看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小人国”世界。4转换角色想象。组内交流: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竟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5朗读体会感情。6表达感悟。了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发现以后,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可多人次谈,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地点拨、肯定)三、欣赏玩出的名堂1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国”究竟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什么大名堂?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吧。2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3交流讨论:“小人国”指的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怎样的大名堂?4指名朗读资料袋里的内容,议议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5再次品读:对这一段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四、交流玩中收获1教师引述。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下面交流一下我们玩中的收获,好吗?3、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4、 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准备在“玩法大比拼”的故事会上讲一讲。【语文课堂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生活中主体内化、主体自悟,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拨与鼓舞,并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五、替换朗读、理解引号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1引导学生说说“小人国、居民、玩具”在课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2让学生把“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和文中的“小人国、居民、玩具”进行替换,朗读。(通过朗读感悟用“小人国、居民、玩具”比用 “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更加生动、形象、有趣,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六、合作探究,归纳整理1.课文以“ ”为线索,以“ ”为中心,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 、 ,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2.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引号的另一种作用是 七、教师总结小结: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同学们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可以交流交流。八、畅谈收获,检测训练小练笔: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九、板书设计15.玩出名堂 玩 名堂镜片 做成放大镜放大镜 发明显微镜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 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教学后记16*找骆驼 主备人:张丹 审核人:罗琼海教学目标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教学重点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教学难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课前准备1制作幻灯片课件:(1)课题,配背景;(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2橡皮泥两团。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二、谈话揭题,整体感知,明确学习要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一)初读课文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到第三遍的时候请用手势表示一下。(通过手势,让学生的学习进程外显化,一方面能起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一举两得)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预设教师点拨,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二)明确学习要点师:为了帮助我们学习,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生读提示)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生自读并标注)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生答:三个)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师:再读对话,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没有?(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师: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忿忿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吧?现在我们该研究什么了?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部分?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什么叫“不紧不慢”?(指导朗读)师:老人看见了什么?(生画下相关内容)师: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生用另一种符号画下相关内容)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男同学读“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师:下面我们学习运用“是不是”发问。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生自由练习)师:谁能够连起来问一问?(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扮演老人的学生也要表现得越听越高兴,为商人的聪明感到高兴)五、深入理解,解读推理过程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留下的牙印应该是怎样的?(生试画投影展示进行比较判断)师:对,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六、自由质疑,理解寓意预设问题:师:课文中的老人请商人顺着脚印去找。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问问题: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师:是啊,为什么要让商人顺着骆驼脚印去找呢?我们来讨论讨论。(师生共同讨论)师: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同学们觉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七、回顾全文,积累语言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同学们喜欢怎样读,齐读还是分角色读?大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生读课文并交流)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八、检测训练,生谈收获九、板书设计16 找骆驼看见 _ 判断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破左有蜜右有米 驮着蜜和米树叶上齿印 缺牙齿(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教学后记:语文园地四 主备人:龚水芳 审核人:罗琼海教学目标:1口语交际:留心观察生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2习作练习:写一则观察日记,写出自己观察中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3自主发现:能主动发现形近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4日积月累:读读背背一首农谚歌谣,读读认认关于人体器官的三行词语。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鲁班的故事,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等收集更多的资料。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作者留意了鲜花的开放,有的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这段时间,你都作了哪些观察?有哪些新的发现?把你观察中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如果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探讨。2.小组交流前后两方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探讨自然的奥秘。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a.我观察了夜晚的天空,认识了北斗七星b.我发现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c.我发现只要一碰到含羞草,它就把叶子闭拢了3.全班交流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4. 小结延伸同学们的发现真神奇,真美妙!看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