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能训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4 岳麓版(山东专用版).doc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能训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4 岳麓版(山东专用版).doc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能训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4 岳麓版(山东专用版).doc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能训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4 岳麓版(山东专用版).doc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能训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4 岳麓版(山东专用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山东专用版(岳麓版)知能训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4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合肥质检)下图是1911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革命写真画中的两张照片,图片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a清政府已经进行了服制改革b清军内已经普遍剪辫c民国政府改革传统社会风俗d传统风俗依然根深蒂固2(2012衡水月考)1914年的一份中国报纸在一则告示中说道:“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觉着不肯趋时, 他哪里晓得孔子是时中的圣人。他若生在这个时候,也是要剪了辫子,同大家一样。” 这则告示的直接目的是()a劝导大家剪掉辫子b倡导移风易俗c批判儒家传统道德 d鼓吹反满革命3(2012德州质检)1873年2月,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肆(赚钱),如何密四叫先生。”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英语主要反映出()a上海英语教育落后b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c中国人崇洋媚外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4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5(2012北京朝阳统考)形象资料也是一种语言,述说着时代变迁。下列资料中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有()abcd6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7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下面是某时期申报中的一个版面照片。这一版面内容主要反映出()a报纸的新闻性娱乐性进一步增强b报纸媒体主要迎合市民阶层需要c报纸能彰显民众的物质精神生活d商业功能是当时报刊的主要追求8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9(2012成都月考)1912年4月8日,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正式成立。下图为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徽章。这最不能说明()10(2012南昌调研)自德国在中国山东建成胶济铁路以来,19021913年从淄川、坊子煤矿掠运煤炭340万吨;与此同时,位于胶济铁路上的昌乐,“地瘠民贫,商业萧条,自胶济铁路通车以后渐有起色”。这一材料说明胶济铁路的修建()使传统的交通运输业不再发挥作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便利了德国对华经济侵略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abcd11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这说明()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12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2清远调研)妇女服饰、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时期,服饰样式多变,色彩绚丽,穿着比较开放,这才有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佳句。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材料三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3分)结合史实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4分)并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变化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8分)14(2012北京东城区调研)媒体古已有之,但进入近代以后才全面兴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孙樵撰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如下记述:“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与开元录记载一致)。”(注:“开元杂报”这一称谓是后人所加,并非当时报纸的名字)宋代也出现了报纸,称“朝报”。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1)从材料一看,我国古代的报纸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当时的报纸功能仅限于此?(5分)材料二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2)材料二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5分)材料二民国前期报纸上的广告(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前期报纸的什么功能?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6分)材料四2011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4)材料四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4分)答案及解析1【解析】从材料中段祺瑞没有剪辫子的事实可以看出b项不准确。从材料中“1911年10月”的信息可以判断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a2【解析】材料显然是打着孔子的招牌,宣扬剪辫易俗的思想。a和b相比,a项更符合题意。【答案】a3【解析】材料中“洋泾浜”英语(中国式英语)出现,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中西交融的结果。故选d项。【答案】d4【解析】从材料中“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答案】c5【解析】考查对图片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近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从时间上排除,体现不出近代社会状况。【答案】c6【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注意题干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处于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时代,又从“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说明是信息的载体报纸。【答案】c7【解析】a项是表现之一,但不是报纸主要反映的内容。b项的表述不正确,“市民”的范围缩小了报纸受众面。c项可以从申报鱼肝油广告以及作家文学导报等精神食粮反映出来。d项的表述不正确,看不出当时报刊的主要功能主要在商业,报纸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不能抹杀。【答案】c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答案】b9【解析】从材料中“1912年4月8日,”的信息可以判断,b项显然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清朝统治已经被推翻了。【答案】b10【解析】材料中“自德国在中国山东建成胶济铁路以来,19021913年从淄洲、坊子煤矿掠运煤炭340万吨”说明它的修建“便利了德国对华经济侵略”这一结论。材料中“地瘠民贫,商业萧条,自胶济铁路通车以后渐有起色”的信息说明了“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这一结论。【答案】d1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可以判断一些中国官员反对修建铁路。a项不符合史实,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12【解析】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而20世纪初清政府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且发展缓慢。因此选d项。【答案】d13【解析】本题考查妇女服饰、地位的变化与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关系。第(1)问分析材料,概括出唐朝服饰的特点,主要有款式多样、色彩绚丽、开放。根据所学回答原因,需要注意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材料二反映出妇女的就业机会增多,材料三反映出妇女婚姻观念的变化;据材料分析原因可从工业革命的进行、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辛亥革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等方面来回答。【答案】(1)服饰特点:款式多样、色彩绚丽、开放。原因: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上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文化上文学、艺术的发展。(2)表现:就业机会增多、追求婚姻自由。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辛亥革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写出其中的4点即可)14【解析】本题考查媒体的作用,回答时充分调用相关的知识,并提取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