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doc_第1页
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doc_第2页
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doc_第3页
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语言促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我是农村的一名语文教师,经常在本校和附近学校听课学习,发现一些教学案例在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借此交流机会,整理下来作粗陋分析,并通过学习多名教育专家关于此主题文章,进一步谈了谈自己的体会。请同仁老师指正。案例一:一教师执教特殊的葬礼,过程如下:1、初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感受。2、再读课文,问:你心里是什么滋味。3、联系生活实际,问:在你周围还有类似的环境悲剧吗。4、问: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5、看网页新闻“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环保广告语。整堂课学生情绪激昂,发言精彩,掌声不断。这是一位刚步入学校的一位教师初教特殊的葬礼时的设计。这是一节缺失语文的“语文”课。读课文,说感受,这一设计固然不错,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空谈感受。后面的联系实际谈环保,看网页新闻写环保广告语,虽然也有一些受、写的成分,也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要求,但“杯水车薪”,充斥课堂的浓浓的环保味早已呛得它无处藏身了。这是语文课,不是环保主题会,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语文课的唯一追求,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还担负者指导学生感悟母语、积累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任务。如果感悟“人文”,只是笼统地说说感受,缺乏感悟“人文”的抓手,从头到尾搞得都是“空手道”没有和文本语言发生更多的联系,那么这种感悟是空泛无用的。这种貌似“很语文”的“人文课”依然风头很盛。案例二:一位教师执教长城,熟读课文后,问:“假如你是现场的游客,你会怎样赞美长城?”学生摇头不语。后终有一生开口:“长城长,长啊长,真是长!”老师问何出此言,学生答曰:“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就这样说出来了。”我认为,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很成功。教者有很强的 “语文”意识,能及时地捕捉“战机”,引领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升华学生人文情感的目的。这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的设计,但学生近乎集体“失语”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为它显示了学生语言的贫乏。这在我们农村小学语文研讨课上是常见的情况。为何“心中有数,出口无言”?原来是平时的课堂很少有这样的说写训练。淡化训练,意在避开“机械训练”之嫌,但不等于不要训练,既然是“工具”,不练怎么行呢?上面两个案例,都存在“人文过盛,工具不力”的现象。这暴露出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良倾向:对“人文性”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导致了“人文性”的膨胀;对“工具性”的训练又如“杯弓蛇影”一般心有余悸,不敢进行合理的训练。为什么我们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老是顾此失彼?我想,还是因为没能深层次地认识两者的本质,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知如何权衡。全国著名语文教师陈建先说,语文的工具性体现于语言,语文的人文性靠语言来承载。既然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便是语文的本位,便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一个抓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另外,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言的学习应该在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呢?我认为要抓“三点”。一抓文本语言的亮点。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地方,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那生动、形象的比喻,那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排比,那贴切传神、栩栩如生的比拟,那工整而有韵律的对仗,还有那令人叫绝的神来之笔、精巧有序的布局谋篇等等。优美规范的语言可谓语言中的精品,它们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抓住这些亮点语言反复诵读乃至背诵,不但能快速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审美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条捷径。同时还能重点突出,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特殊的葬礼中,对原来的瀑布的描写连用了六个成语:“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从天而降”、“流连忘返”。教学中,当发现学生赞美瀑布的语言比较单调时,我没有让他们一味地说下去,而是话锋一转:“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时是用哪些词句来赞美的。”让学生品悟文中的精彩语言后,再让学生来赞美,结果有的说:“赛特凯达斯瀑布,我爱你!你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有的说:“我在你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惊叹,我在你咆哮如雷的巨大声响面前陶醉。是你,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是你,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如此内化,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结合在一起。二抓文本语言的空白点。文本中有许多不确定的空白点,它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或无奈,而是弦外之音、匠心独运。拓展开去,会有“柳暗花明”之感。如凡卡结尾,没有点明结局。我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做一回编剧,把凡卡悲惨的结局写下来。这样就升华了学生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交融。这种做法,叶荫堂老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推广过,还出了作文集。三抓学生和文本语言的撞击点。所谓撞击点就是在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它最能拨响学生的心灵之弦。如圆明园的毁灭最后一段有一句话:“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