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客家人.doc_第1页
闽台客家人.doc_第2页
闽台客家人.doc_第3页
闽台客家人.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闽台客家人的渊源关系 09对外 黄菁璇 090110016台湾与福建之间,自古以来地脉就是相连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发生海浸,才使台湾和福建形成如今一水之隔的海峡。两岸联系的历史,以地缘论则数万年,以血缘论则数百年。台湾与福建客家人同气连枝,声息相通,“共祖同根”、“血浓于水”。两岸客家人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是同一种族的渊源与流派关系。从历史上看,台湾客家人的“根”在大陆,福建是他们渡台的出发点和祖居地。闽台客家人不论血缘、亲缘、文缘、地缘、神缘和物缘关系都密不可分。客家民系,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是以中原南迁汉人为主体,同化、融合了一部分百越民族之后而形成的汉族群体。 古中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当时北方异族入侵及国内群雄争霸,封建割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战乱频繁,政局不稳等诸多因素,使得中原汉人人心惶恐不安。大约从西晋末年(公元4世纪)的“永嘉之乱”始,部分中原人在饱受战乱、灾害之苦后,迫于无奈,最终他们选择了极为痛苦的,依依不舍地逃离世世代代养育自己的河洛祖地中原故土,携家带眷,举族举村成群向南迁徙。建武年间,晋元帝司马睿率民“衣冠南渡”,以避战乱。东晋时期,烽火四起,汉族民众先后继续向南迁徙。长达一百多年的中原战乱,使“京洛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规模中原人民南迁。这次移民运动被称为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他们大批迁至长江中下游沿岸各地,少数进入赣南的东北地区和闽西的北部地区。 唐中叶“安史之乱”前后共历8年,战祸几乎遍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致使北方人民又遭受一场空前浩劫,中原人民再次大规模南迁。唐末,唐王朝更加日益衰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激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特别是黄巢起义战火燃及十数省区,长达10年之久。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尤恨官吏,得者皆杀之”,以致“天街踏遍公卿骨”。起义军所到之处,“衣冠旧族,多流落闾阎间,没而不振”,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黄巢起义军予地主阶级的各阶层和集团的沉重打击,使一些侥幸漏网的官僚、地主及其后裔胆战心惊,甚至直到宋代仍心有余悸。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再次大规模南迁。这次移民运动延至五代十国时期。这次移民,总的流向是由中原和长江中下游沿岸起程,涌入赣南宁都、石城和闽西宁化、清流、明溪、长汀等两省连接地区,少数迁入闽、粤、赣其他客家地区。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统一了中国。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并没有缓和,北方仍然战争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仍然十分纷乱。加上统治者对人民施加残酷压榨,使得人民继续不断逃亡、迁徙。而赣闽连结地区社会则相对比较安定,经济较有发展,因而,中原流人继续往这一地区涌入。自唐中叶至北宋的移民运动,被称为客家先民第二次大迁徙。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些南迁的流人一到石壁,就把这里视为“世外桃源”而定居下来,生息繁衍,有的传几代,有的传到几十代。 “靖康之变”,1126年,金兵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妃后等数千人,京都被劫掠一空,北宋灭亡。几次接连的军事,政治动乱,造成中原流人再次迁徙。这次移民被称为客家先民第三次迁徙。迁徙地点,仍是进入赣闽连结地区,特别多客家先民涌入宁化石壁避难。 1234年,元灭金,并吞中原。随后元兵南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元兵攻破汀州,是时南宋大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坚持抗元,力挽宋室江山。闽、粤、赣义民纷纷奋起抗击元兵,于是此三省交界的汀州、宁化便成为军民抗元辗转攻守的战场。元兵南下,宁化石壁客家先民便争相涌入粤东的梅县、兴宁、大埔等相邻偏僻山区避难。形成客家先民第四次大迁徙。 明清时期,朱元璋统一全国,结束了元末的混乱局面。但是,灾区人民多逃亡,土地荒芜,官府钱粮无处征收。定都金陵后,乃实行“移民屯田”政策。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曾10次下诏移民。清初,三藩之乱及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梅州客家人大量向外迁徙,形成客家人第五次大迁徙。 客家民系形成于何时何地?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谢万陆教授说:“我认为孕育成客家先民的是以第一次到第三次的流人,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第二、第三两次,即起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与北宋末金人攻陷开封,掳徽钦二帝并追隆佑太后至赣南造成的大迁徙。而此后的第四、第五次,也即元兵南下,清初的三藩之乱之迁波、填川,引起的迁移则是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客家人为谋求自身安全与发展而采取的移民行动,后属客家民系形成的范畴。笔者是持相同观点的。客家民系形成是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但是客家话的定型和客家民系的形成,最迟不晚于南宋前,地点应在闽、赣、粤三省连结地区,中心点、关键所在地应是在宁化县石壁。客家人流行一句谚语:“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也是民系形成的要素之一。客家的认同,语言是重要的标志。众所周知,宁化及其石壁的方言,是纯客家话。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称:“石壁为客家方言的摇篮地”,他认为“客家话的浊母清化是在石壁形成的。”他在闽西地区专业志稿业务讨论会上的学术报告中提出:“大体上客家话的定型在该村留有全部的痕迹。”语言学家李如龙考证:“从客家方言共有的语言历史层次看,应该说它是晚唐五代之间与中原分手,南下之后经过汀赣一带的动荡,宋代时在闽西、赣南定型的。”清温仲和嘉应州志载:“嘉应州及其所属兴宁、长乐、平远、饶平四县,并潮州府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永安、龙川、河源、连平、长宁、和平、归善、博罗一州七县,其土音大致皆相通。广州之人谓以上各州县人为客人,谓其话为客话。由以上各州县人迁徙他县所在多有,大江以南各省皆占籍焉,而两广为最多,土著该以客称之,以其话为客话。”温仲和是以方言来界定客家的。本文上面曾提到第四次客家先民大规模迁徙,是从宁化石壁迁往粤东等地区的。假如南宋前客家话尚未定型,客家民系尚未形成,这第四次迁徙到粤东嘉应州各县之流人为何会讲客家话呢?广东方言的民系怎么会自认是道地广州人,以土著自居,把自己的方言称为正音,而认为粤东说的是土音,是客话呢?这明显说明南宋前客家方言已基本定型,客家民系已基本形成了。李如龙教授在客家方言与客家历史文化一文说:“清初杨澜所编临汀汇考卷三畲民条说: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畲客。又引通鉴:唐昭宗时,黄连峒蛮围汀州节度使,王潮击破之。后来陈政、陈元光自闽西至闽南平定了反抗的畲民,原来聚居于漳、潮、汀州的畲民于宋元之后逐渐迁徙闽北、闽东,继而又进入浙南。政府对留下的少数畲民则采取怀柔政策。南宋清官莆田人刘克庄(11871269年)的漳州谕畲写道:畲民不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现今公布在闽、浙、赣、皖、粤的60多万畲民所说的话,除了广东惠东、博罗的畲民说的是瑶语之外,其余大体上都是客家话的变种,”李教授说:“这语言风化就是发生在客家进入闽西、粤东之后的宋代”。南宋自客家地区迁徙到闽东、浙江等地的畲民都会讲客家话,这就再次证明客家话在南宋前就基本定型了。俗话说:“一家人不讲两样话”。在南宋前客家民系已基本形成,已是“一家人”了,所以不论福建还是广东、江西、浙江、安徽,还是闽西、闽东、闽南、闽北,凡是客家人(包括曾杂居客家居住区的畲民)都讲一种话客家话,“不讲两样话”。用方言来界定民系的形成,我认为是比较科学、比较能说明问题的。 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族民系中形成较独特、分布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支重要民系。从历史发展的情况看,在中华民族的八大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历史上屡经战乱,灾害最为频繁,流离辗转的年代最为久远,迁徙中遭受的苦难最为深重,避险中生存的环境最为恶劣,而付出的代价最为沉重的一个民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客家民系群体及其后裔就是在这样艰辛恶劣环境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历尽苦难,不仅没被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