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9.4 戊戌政变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9.4 戊戌政变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9.4 戊戌政变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9.4 戊戌政变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9.4 戊戌政变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4 戊戌政变 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一、 选择题1.(2012淮南高二检测)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d.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2.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3.表面支持和保护光绪帝,背地却出卖维新派的历史罪人是( )a.袁世凯 b.奕c.陈宝箴 d.翁同龢4.1898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5.(2012邢台高二检测)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6.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7.(2012运城高二检测)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c.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9.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 )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的开始使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a. b.c. d. 10.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a. b.c. 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见识深浅大不相同。中国全史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3.(2012唐山模拟)报纸折射时代的变迁,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时务报而开始扬名天下的总主笔梁启超,亦屡屡“以文乱法”,引发事端。例如他的知耻学会叙一文,就让时务报的重要支持者湖广总督张之洞深觉这是一篇让“阅者人人惊骇”,恐招大祸的文章,要湖南巡抚陈宝箴等采取行动,“速告湘省送报之人,此册千万勿送”。因此,即便时务报得承受来自政治现实权力这样或那样的压迫,它更从官府以外的社会获取成长和发展的物质动力。举例而言,时务报得到封疆大吏的热心捐助,如李鸿章一次捐助报馆洋二百元,道员朱采阅后“附助报馆经费百元”,它的捐助名单更可以开出一长串。材料二 阅读时务报,既让改革变法的呼声得以在士人群体里扩散,它提出的各种诉求维新改革的讯息与行动,亦令阅读者屡起呼应。比如,张之洞倡言组成“戒缠足会”以“救二万万妇女”之外,“何不更举戒烟会。以救一万万之男子”的主张见诸报端以上均摘自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张之洞和李鸿章的行为。(2)根据材料二,从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中,你怎样认识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答案解析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任何举措,其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英、日等国为了与俄国争夺在华利益,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变法必然会触及封建顽固派的利益,各省官员抵制新政的原因:一是官员本身是封建顽固派,二是若推行新政可能会招致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影响自己的利益。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属于较简单的知识,根据所学可知答案选a。4.【解析】选b。本题实际上考查了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戊戌变法触及到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b项最符合题意。5.【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指的是清军入关;b项指的是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禁烟;c项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指的是戊戌政变时在菜市口“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康有为“勿去旧衙门”“勿革旧大臣”等言辞,可知康有为不敢从根本上触及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体现了其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维新变法的百日里,光绪皇帝连续颁布了大量的改革上谕,体现了他改革的坚定决心。故c项叙述不合史实。8.【解析】选c。思想解放应从引进或宣传新思想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方面去思考,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规律方法】程度式(最佳型)选择题,是多年来高考考查的一种重要题型。它除了考查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的能力外,还考查对历史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的思维能力,即历史阐释能力。所以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大,理论含量高,难度较大。其基本解题方法有二:一是史论结合法,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来判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程度关系,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选用相关的基本理论观点作指导,确定最佳选项。二是逻辑推理法,即根据选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推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程度关系的方法。三是特征分析法,即根据题干所界定的特定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来分析判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程度关系的解题方法。9.【解析】选c。本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旨在全面考查 对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可知这场运动的目的在于救亡图存;从维新派的基本主张,可知他们主张的核心在于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这场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作出的第一次表演,所以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的开始;从它的主张,可以看出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已从器物上升到制度。 10.【解析】选d。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实际上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是失败的具体原因,是其经验教训。11.【解析】材料一涉及御史杨崇伊、慈禧太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维新派等力量,从他们的关系去分析第(1)题的问题。第(2)题的关键是,袁世凯是否是引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结合材料一对此展开论述。第(3)题从材料二中的著作中明确这些都属于当事人的文献资料,带有主观性。答案:(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3)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1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第(1)题依据材料中“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可判断出历史背景。第(2)题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可以归纳出主要依据一是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二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第(3)题根据材料三的信息总结归纳即可。答案:(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2)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3)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及理解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评述张之洞和李鸿章的行为除了依据材料的有关信息外还要把握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和所维护的阶级利益。第(2)题则要紧紧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士人群体里扩散”“令阅读者屡起呼应”等说明维新变法的思想解放作用;而“戒缠足会”“戒烟会”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