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皮肤病医案第二章 病毒性皮肤病医案 一、蛇 串 疮 (一)王肯堂医案 一人六月途行,受热过劳,性又暴躁,忽右肋痛,皮肤一片红如碗大,发水疱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憎热。次早视之,皮肤上红大如盘,水疱疮又加重三十多粒,医教以水调白矾末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夜痛益甚,肋中如钩摘之状。次早视之,红及半身矣,水疱又增至百数,乃求王诊治。为订一方,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红花五分。进药少倾,即得睡,及觉已不痛矣。盖痛势已急,而时医执寻常泻肝正治之剂,又多寒苦,愈添其燥,故病转增剧。水疱疮发于外者,肝郁既久,不得发越,乃侮所不胜,故皮腠为之溃也。瓜蒌味苦寒。经云:“泄其肝者缓其中。”且其为物,柔而滑润,开郁不逆,甘缓润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此其所以奏效之捷也。(引自:证治准绳卷四) 评析:本案为王肯堂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王肯堂(15491613),明官吏、医学家。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人,世业医。尝博集医书,并结合长期临证心得,历11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博涉古今,内容丰富。全书采摭广泛,条理分明,以证论治,立论平正,流通较广,对后世影响较大。 蛇串疮的特征是皮肤上有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每多缠腰而发,故本病又名缠腰火丹或称蛇丹、蛇串疮、蜘蛛疮,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发生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化火,肝经火毒外溢皮肤;或因脾失健运,停湿化热;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 本案患者平素性情暴躁,复因过劳,湿热火毒内侵,外发于肝经循行之处而形成蛇串疮。一诊投苦寒燥湿清热、疏肝破气行郁之黄连、青皮、柴胡等药,发越肝经郁火,反致火毒愈烈,皮肤水疱增多;二诊仍以前方加味,导致火邪发越,疱疹愈多增至百数。方药基本对证,病何故加剧?内经云:“无刺熵熵之热”意为当火热炽烈之时,治宜缓和。不宜苦寒直折其势或更加发越,否则将与新形势格拒不纳,反添其燥而使病势转剧。前医失误原因即在于此。王氏认为此案水疱发于外者,是为肝热久郁,不得发越,乃侮所不胜之肺脏而成。皮毛属肺,皮腠为之破溃,火毒从此外泄。因此拟甘寒泄热、润下和中法治之,给邪出路。瓜蒌,能泄其肝者缓其中,其质柔滑润,人肺胃大肠经,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开郁不逆,甘缓润下,引邪外达,以柔克刚。故选瓜蒌为主药;佐少许红花活血散结止痛;以生甘草解毒缓急。由于药味简约中的,故取效甚捷。一剂服后即痛缓睡安,病情稳定。 (二)刘启庭医案 杜某,女,54岁。自述胁肋部灼痛,晚上加重1周。1个月前因家庭小事生气出现胸闷气短,心烦意乱,嗳气不畅,时感胁肋痛,未注意治疗,以后逐渐加重,胁肋疼痛难忍,特别是晚上痛不能人眠。到某医院检查,胸透、B超未见异常,口服维生素B1、谷维素、去痛片治疗,不见好转。又到某医院,按胆囊炎服中药治疗,仍不见效,来院就诊。病史同上,检查见前后胁肋部部分皮肤呈片状红润,有小红色疹,稍痒,自己尚未发现,伴有头痛,发热,心烦易怒,口苦而干,食欲差,大便于结,小便黄。舌质红苔白,脉弦稍数。血常规检查正常。诊断为带状疱疹。 中医为肝胆热毒蕴结,缠腰火丹。 治宜解毒凉血、清肝泻火。 药用:夏枯草20g,赤芍30g,龙胆草15g,炒栀子10g,大黄12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柴胡15g,全蝎10g,蜈蚣2条,荆芥12g,甘草10g。水煎服。 另用雄黄、蜈蚣、黄连研细外涂。 服药3剂后来诊,发热头痛减轻,皮疹呈片状增多,红肿痒痛,出水结痂。前方去大黄又服6剂。来诊述发热头痛已除,疼痛明显减轻,皮疹未见增多,部分结痂,仍有部分出水刺痛。 又服10剂,皮疹结痂脱落,留有色素沉着斑。但仍有发作性胁肋部灼痛,给予养血祛风药,当归15g,川芎15g,白芍15g,柴胡15g,枸杞子15g,赤芍15g,全蝎10g,防风10g,甘草10g。水煎服,又服药20剂,痛止,停药观察月余,一切正常。(引自:刘启庭医学经验荟萃) 评析:本案为刘启庭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刘启庭,1934年生于安徽。中医主任医师。其主张中西医结合,对内、外、妇、儿科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丰富。 本案患者因湿热毒邪伏于体内,阻闭经络,导致气血不畅,故先出现阵发性烧灼样肋间神经痛,而无明显特征性皮肤损害,因之误诊误治。1周后胁肋疼痛加重,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水疱等典型皮损,方诊为带状疱疹,证属肝胆湿热、热毒偏盛型。刘氏治疗此案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解毒清肝,直折病势。以活血解毒、清肝泻火之重剂内服,并配合雄黄、蜈蚣、黄连研末外涂,内外合治重挫病势。以夏枯草、龙胆草、柴胡疏肝散结,凉血解毒;赤芍凉血化瘀;炒栀子、大黄清利肝胆湿热,泻腑去浊;板蓝根、大青叶散热解毒。第二步:随症变化,继清热毒。前方3剂后,症状减轻皮疹增多出水结痂,此为里邪外达之象。去苦寒重剂大黄,防过剂伤阴,以其余诸药继续清解。 第三步;养血祛风,调理善后。病至后期,津血亏耗,血虚风燥,故治以养血祛风,甘寒救阴通络止痛之品,给予当归、白芍、防风、全蝎等药善后。 (三)施慧医案 朱某,女,27岁。初诊日期:1985年3月6日。 患者左侧头额部疼痛已1周,出现红肿水疱4天。初起于左前额出现红色小颗粒,并伴有针刺样疼痛,形成集簇水疱,且向头顶及左眼睑蔓延,左目红肿,坐立不安。经某医院诊为“面部带状疱疹”,经注射维生素及抗生素等药后,效不显。口渴口干苦,头晕痛,大便干,小便短赤。检查:左侧颜面从颊部、额部、上唇及左上眼睑大片潮红肿胀,并见高粱粒至黄豆大红色丘疱疹,集簇成群,上下眼睑水肿,不能睁眼。脉弦数,舌红苔黄。 中医诊断:蛇丹。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证属:湿热上壅,化火化毒。治则:清肝泻火,凉血解毒。 方剂:方用清肝解毒汤加紫花地丁12g,水煎服。5剂。 二诊(3月15日):药后红肿见消,部分皮疹结痂,疼痛减轻,未见新生皮损。效不更方,上方续服5剂。 外用:加味金黄散调紫草油涂搽,每日12次。 三诊(3月28日):患部皮损已全部消退,仅遗有少量淡褐色色素沉着,无痛痒,眼睑红肿消退。临床痊愈。(引自:施慧现代中医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施慧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施慧,著名中医学者。施氏治学严谨,经验丰富,融汇中西,擅长内、妇、皮肤科及男科疾病的诊治。为中医辞海编委,出版专著5部。 带状疱疹即中医蛇丹,因其缠腰而发又称为缠腰火丹。而其发于头面部者,尤其是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甚至影响视力和听力。本案患者左侧头额部疼痛,继而出现红肿水疱,迅速遍及头面,致使眼睑肿胀不能睁眼,并伴刺痛,口干口苦,头晕痛,舌红苔黄,诊为肝胆湿热,火毒上攻之蛇丹。首诊施氏自拟清肝解毒汤加紫花地丁以清肝泻火,解毒活血。方中药用龙胆、栀子、蒲公英、石膏、黄连清肝泻火;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紫草凉血解毒;大肯叶、金银花气血两清。5剂药后二诊,红肿渐消,部分皮疹结痂,疼痛减轻,无新生皮损,病情得以控制。效不更方,继予上方,以防余炭复燃。并用加味金黄散调紫草油涂搽以凉血消斑,保护新生皮肤。半月后皮损消退,眼睑恢复正常。临床痊愈。 (四)张志礼医案 李某,男,86岁,1998年10月12日初诊。 病史:今年春节后患感冒,高热住院治疗。出院后自觉心前区疼痛,疑“心绞痛”,在急诊留观,未见心血管病阳性体征,5天后,左侧胸部至腋下、左侧后背,出现大片簇集成群的丘疱疹,即以“带状疱疹”收住院治疗。1个月后皮疹消退出院,但疼痛至今未缓解,彻夜难眠,痛苦呻吟口苦、便干,即来院要求中医治疗。 诊查:左侧胸部,腋下至背部有带状疱疹沉着及瘢痕,局部疼痛拒碰,痛苦面容,气短疲惫貌。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沉弦。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辨证:气血两虚,血脉瘀滞,余毒未尽。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清解余毒。 处方:黄芪15g,太子参15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0g,红花10g,元胡10g,川楝子10g,全虫10g,地龙10g,紫草根15g,板蓝根30g。 二诊:服上方7剂,疼痛有缓解,仍有大便干,左侧胸部自觉发胀,前方去当归加全瓜蒌15g,枳壳10g,熟大黄10g。 三诊:服上方14剂,疼痛明显减轻,仍觉胸部闷胀,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仍有气滞,大便干,故更方,上方去川芎、地龙,加制乳、没药各3g,木香10g,陈皮10g,杜仲10g,干生地黄30g。四诊:服上方14剂,疼痛基本消退,夜眠安,胸部胀闷减轻,大便调,继续服用前方11剂,临床治愈。(引自: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评析:本案为张志礼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张志礼,主任医师,皮肤病学专家,从事皮肤病工作数十年,医术精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人多见,且多为外感、过度劳累、年老体弱等免疫力低下患者。遗留后遗神经痛者多因早期失治误治引起,该病人年老,机体免疫力往往低下,虽经治疗皮疹消退,但后遗神经痛令患者彻夜难眠。张氏根据脉舌辨证为气血两虚、血脉瘀滞、余毒未尽,治以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清解余毒,以黄芪、太子参补益气血。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对免疫功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归、川芎、丹参、红花活血化瘀;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紫草、板蓝根清解余毒;全虫、地龙既能平肝熄风,又能通络止痛。玉揪药解曰:全蝎“穿筋透骨,逐湿除风”,故对病久入络者用之神效,由于用药紧扣病机,故仅服14剂疼痛即基本消退。临床遇此高龄后遗神经痛者,往往迁延数月,虽经理疗、针刺封闭等治疗,收效甚微。张氏此案值得借鉴。 (五)朱仁康医案 韩某,女,4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0年10月7日。 主诉:左侧脸面和头皮疼痛1年多。 现病史:于去年9月曾因左侧脸面患带状疱疹后,左脸部沿眼睑、颞颥部放射至额部头皮等处,呈阵发性剧烈刺痛和刀割样,坐立不安,一日发作多次。 检查:痛苦病容。局部皮肤未见异常。 脉象弦紧,舌质红,苔薄白。 证属:肝胆经风邪火郁,未经发泄。 治则:散风清热,熄风定痛。 药用:川芎二钱,菊花三钱,白蒺藜三钱,羌活二钱,蝉蜕钱半,钩藤四钱(后入)。7剂,水煎服。 另全蝎一两研末分作10包,每日2次,每次l包,开水调服。二诊,(10月18日)药后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亦见减少。前方加炒白芍三钱,天麻二钱,嘱服7剂。全蝎末改服每日1包。 三诊:(10月27日)疼痛基本控制,每日偶痛一二次,每次数秒即止。仍服前方去天麻,接服7剂后即停止发作。(引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朱仁康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朱仁康,生于1908年,字任健,江苏无锡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著名皮肤病学专家。 带状疱疹好发于头面。病毒侵犯三叉神经则疼痛剧烈,尤其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往往患者较长时间的后遗神经痛。本案韩某患带状疱疹后遗三叉神经痛已1年余,可谓长矣。笔者认为,该患者初发未重视或未能及时正规治疗,以致延误病程,留下此后遗神经痛。如能在1周至lo日内及时治疗,即可避免留此后遗症。朱氏根据脉舌辨证为肝胆经风邪火郁,未经发泄引起,治宜散风清热,熄风定痛。方中川芎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活血行气。本草汇言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故为治头痛要药。现代药理研究川芎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镇静镇痛等作用。配合菊花、白蒺藜、羌活、蝉蜕、钩藤散风清热,熄风止痛。重用全蝎搜风通络,散结止痛,治疗3周而愈。 (六)顾伯华医案 朱某,男,18岁。住院号:33625。入院日期:1974年9月16日。 初诊:患者1周前有瘙痒刺痛感,以后渐加重,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再起水疱,自己抓破,红肿疼痛,部分化脓。 检查:体温376C,左胁及腰部散在成群的水疱,绿豆到黄豆大小,疱周基底发红,疱液浑浊,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呈腰带形排列。左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痛。苔薄黄腻,舌尖红,脉细数。肝胆湿热蕴蒸皮肤。拟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三钱,黄芩三钱,紫草三钱,板蓝根一两,金银花四钱,柴胡三钱,泽泻三钱,珍珠母(先煎)一两,生甘草一钱,三帖。 外用:青黛膏。 二诊:9月20日。发热已退,带状疱疹大部分结痂,稍有鼻塞咽痛。苔薄,脉濡。再拟前法。 金银花五钱,连翘四钱,黄芩五钱,板蓝根一两,龙胆草钱半,生地黄五钱,赤芍三钱,车前子五钱,生甘草钱半。 服7帖,痊愈出院。(引自:外科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顾伯华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顾伯华,1916年生于上海,教授,中医外科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行医50年,对中医外科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对疮疡、皮肤病、肛门病、急腹症、乳腺病、血管外科学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现任上海中医学院顾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带状疱疹,中医学认为多由肝火湿热蕴结而发病,用清肝胆利湿热的龙胆泻肝汤治疗,多能获愈。初诊方中重用龙胆草配栀子、黄芩既泻肝胆实火,又清下焦湿热;柴胡、泽泻、板蓝根、金银花、生甘草等清热解毒,苦寒直折,配合外用膏剂,遏住发热和渗出,病情迅速得以控制。二诊时针对风热上攻,鼻塞咽痛症状,仍以原方化裁加入上焦疮家圣药连翘和利水行湿而不伤正的车前子,使风热、湿邪从小便而出,伍以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活血解毒,从而使全方泻中有补,疏中有养。本例年龄较轻,疼痛尚不严重,故未加延胡索等镇痛之晶。若为老年患者,则用药既要顾护胃气,又要理气止痛,兼用安神之味。 (七)秦泳医案 刘某,男,64岁。2002年4月9日,因“蛇丹愈后痛”1年余来诊。患者于2001年2月感冒后,突然感到左侧头皮、额,眼部烧灼痛,继之皮肤掀赤肿胀,迭起成群簇集的水疱,病情急重,进展迅速。遂在当地医院西医诊为:带状疱疹。中医诊为:蛇丹。予以中西药治疗月余,疱疹消退,痂皮脱落。但左侧头皮、额部皮肤仍觉隐痛或刺痛,呈周期或无规律性发作,且逐日加剧。每兼心烦急躁,受风寒或夜间为重,甚至疼痛难忍,不可触碰。嗣后曾在多家医院诊治,西医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诊为:蛇丹愈后痛,经中西药、针灸等方法调治无效,方来就医。刻诊:左侧头皮、额部皮肤片状色素减退或沉着斑相间,感觉异常,情绪烦躁,口干唇燥,毛枯肤槁,夜热早凉,寐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黯红少苔,脉沉细涩。此乃卫外不固,热毒上扰;阻络伤阻,余邪未尽。证属:肝肾阴亏,瘀血阻络。投增液逐瘀祛风汤化裁。 药用:生地黄、熟地黄各30g,玄参15g,天冬、麦冬各10g,鸡血藤30g,桃仁、红花各10g,五灵脂(包煎)30g,秦艽、防风各10g,当归20g,黄芪30g,香附12g,羌活、地龙、川芎各10g,甘草6g,蜈蚣3条,酒大黄6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并水煎外洗1次,15剂为1个疗程。 复诊:临床症状改善,情志好转,疼痛减轻,惟遇天气变化或受风寒略觉隐痛,睡眠一般,大便不干,宗原方去酒大黄,加钩藤、石菖蒲以加强熄风安神之力,续服下1个疗程。 三诊:临床症状解除,神志、睡眠均好,疼痛完全缓解至消失,效果显著。 为巩固疗效,再服20余剂,病告痊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自:中医药学刊,2005,(1):156157 评析,本案为河南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秦泳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 蛇丹愈后痛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患者在皮损消退后,仍有愈后痛,往往久治不愈,颇为棘手。中医辨证归属瘀证范畴。详审其因,多数患者年老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血气既衰,肝肾阴亏是发病的内在因素,为其本;外海风寒毒邪致气血瘀阻是引起本症的外因,为其标:又因热病已久,每多气虚阴亏,或过用苦寒除湿之品,使液竭津枯、肠燥便秘,从而使阴津更加不足。其痼疾多以气虚、阴虚、血瘀、风寒杂合而并病发生,其中阴亏液涸,瘀血内停和复感风邪乘虚侵袭,贯穿着病理的始终。治疗不仅要注意化瘀祛邪,更要重视益阴扶正。因而滋阴扶正,活血化瘀,怯风散寒为其法,兼而调理,可获全功。临证投增液逐瘀祛风汤,实际为温病条辨的增液汤,合医林改错的身痛逐瘀汤加祛风药化裁而成。故方中主以滋而不腻,滋而能通之生地黄、玄参,天冬、麦冬滋阴清热,润燥通便,增水行舟,当归、熟地黄、黄芪补益气血为君药;辅以活血通络止痛而不伤阴之鸡血藤、桃仁、红花、五灵脂活血化瘀,秦艽祛风湿、舒筋活络,羌活、防风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为臣药;若风寒甚者加桂枝、细辛以温通血脉,若风邪久羁,疏之不应,外风引动内风或内脏病变所致风证,又当行搜风之法,兼或改用地龙、草决明、钩藤平肝熄风,石菖蒲开窍安神,甚者加僵蚕、全蝎以加强搜风活血通络,疼痛发于头面部剧者加川芎、蜈蚣以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引诸药上行头目,直达病所,再以香附、甘草行气和中,解毒止痛为佐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滋阴清热,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平肝熄风之功,从而使阴液充、脑窍通、邪气祛、宿疾挖、脏腑调、气血益、阴阳平。 (八)南喜连医案 王某,女,72岁,1999年10月5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右胸及胁肋部位出现簇集的红斑丘疱疹,伴有烧灼痛,在某中医院诊为带状疱疹。服清肝泻热之中药和抗病毒、营养神经之西药,痂皮脱落,皮损消退,但疼痛未曾缓解,继服上述中药治疗,疼痛反有加重之势。来诊时患者右胸胁肋部刺疼难忍,经日不能触衣被,口咽干燥不欲饮,心烦眠差。查原皮损部位可见轻度瘢痕和色素减退斑,舌红少苔,边有瘀点,脉弦细。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辨证为热毒伤阴,余热未尽,阴虚血瘀。治宜养阴清热解余毒,活血化瘀止痛。药用金银花15g,玄参20g,当归15g,生甘草15g,全虫10g,生地黄15g,麦冬15g,制乳香、没药各6g,延胡索15g,郁金、川楝子各10g,香附15g。连服16剂,疼痛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无发作。自:四川中医,2003,(7):83 评析:本案为周口市中医院南喜连治疗蛇串疮验案之一。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常以老年患者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病部位的灼痛、窜痛与刺痛,且痛处固定不移,频繁发作,缠绵难愈。因其多发于胸胁部位,辨证多属肝胆湿热内蕴,复加外染邪毒而致。所以治疗时只重视“邪”和“瘀”的一面,皆重投苦寒清利及辛燥行气之品,结果导致阴津重伤,阴虚邪恋,余毒末清;瘀阻脉络。加之年老气虚阴亏,故患者疼痛非但不减反而加重。本组患者在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口咽干燥不欲饮、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如果能以养阴之品濡润脉道,则阴津充足,血行通畅,通而不痛。余选用四妙全虫汤,方中金银花、玄参、生甘草清热养阴解余毒,当归、全虫活血化瘀而止痛,更加生地黄、麦冬、制乳没、延胡索能增强养阴清热、活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能使阴津充足,血脉流畅,邪无所依,病遂告愈。同时,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养阴生津之补虚药物有调节人体免疫的功能,有助于受病神经的修复,这亦是取得满意疗效的依据之一。 二、丹 痧 朱仁康医案 蒋某,男,5个月,病历号60061,初诊日期:1963年7月10日。 代诉:脸面及下半身出现红斑、瘙痒2天。 现病史:两天前开始脸面和双下肢出现小片红斑,渐扩大融合成大片。同一托儿所有一小孩先发,但比较小片,尚未发现其他小孩有类似之损害。患儿发病前未给特殊食物,亦未服任何药品。 检查:脸面、前臂、下肢可见弧形环状红斑,部分融合成大片,稍见隆起,呈风团样。苔薄白。中医诊断:红云风。 西医诊断:传染性红斑。 证属:稚儿血热生风。 治则:凉血消风。 药用:生地黄15g,牡丹皮6g,赤芍6g,知母6g,黄芩6g,浮萍6g,蝉蜕3g,竹叶6g,白蒺藜6g,炙僵蚕3g,忍冬藤9g,六一散6g(包)。 二诊:(7月13日)服药3剂后皮疹大部消退,腿部皮肤已见正常,项后二小片风团样损害,兼咳嗽少痰。改拟前方去生地黄、白蒺藜、知母,加牛蒡子6g,桔梗3g,杏仁45g。3剂而愈。(引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朱仁康治疗丹痧验案之一。朱仁康简介见蛇串疮。 传染性红斑中医称红云风,又称丹痧,如丹痧论曰:“丹痧,红晕如霞,而无点粒,身如涂珠,咽喉腐肉,舌转绛舌或如杨梅。”本病为一种好发于儿童的传染病。由于传染力强,可群体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可能系病毒感染所致。患儿常突然发疹而无全身症状,或有咽痛,眼部充血。先于两侧面颊出现水肿性融合成片的红斑,境界清楚,蝶形对称无鳞屑,偶有微痒或烧灼感。12日后可延及躯干、四肢等。春夏季节或运动后皮损更加明显。1周左右皮疹消退,不留痕迹,预后佳。中医治疗旨在缩短病程,减轻痛苦。朱氏方中前五味药滋阴凉血,清热解毒,后六味轻清疏宣,清风止痒,六一散清热利湿。对皮疹消除初见成效。二诊时,又化裁加入宣肺疏风清热的牛蒡子等,疹去人安。古语有言:“善治者治皮毛”于此案可见一斑。 三、结节性红斑 (一)凌云鹏医案 沈某,男,45岁,农民,1978年9月21日诊。 患者于4月份起两足胫出现红斑结节散布,有不适感,当时正值田间春耕季节,以为是皮肤感受水毒所致,未加重视,嗣后逐渐发展至大腿、腹部,均有稀疏红斑,两膝关节疼痛,尤以右膝为重,乃去XX卫生院治疗,内服西药无效,并出现头眩晕,足胫肿大,两膝疼痛剧烈,红斑增多,于9月4日中医诊治,内服凉血止血,解毒渗湿之剂4天,红斑色较黯淡,右膝以下肿胀特甚,且肿胀部位时前时后,时L时下,在膝至足踝范围内流走不定。复诊仍肿胀不退,且红斑又增多,又转疯伤科治疗,内服云南白药,肿减而红疹仍然,连续两诊,红斑密布,故来就诊。 症状:两下肢膝以下红斑密布,大腿部有散在色紫红结节及色红斑块,腹部均为黯红色结节,头眩晕,精神疲惫,两膝疼痛,自觉沉重而胀,行走不便,按之肤热,红斑质硬而界限分明,大的约1cm1cm,小的04cm04cm,脉濡细,舌绛苔薄腻,处方: 当归9g,忍冬藤24g,白茯苓12g,牡丹皮6g,大腹皮12g,生薏苡仁12g,红花6g,大蓟、小蓟各12g,制僵蚕12g,赤芍6g,菊花12g,川牛膝9g。 9月26日复诊,服药5剂,自觉头眩减轻,下肢肿退,红色结节稀少,大部均呈色黯小硬块,局部疼痛大减,并有痒感,脉缓有力,上方去菊花加广郁金6g。 10月5日来诊,据云上方服后,症状显著好转,故连续10剂,局部红斑及疼痛均已消失,尚有少数色黯硬结未消,惟仍觉头眩乏力,傍晚则足踝微肿,脉缓有力,苔薄,处方: 生黄芪12g,生地黄12g,广郁金6g,忍冬藤18g,薏苡仁15g,当归9g,怀牛膝12g,赤芍、白芍各9g,陈皮9g,制僵蚕12g,炒白术6g,丹参9g。内服7剂而愈。(引自:临证一得录) 评析:本案为凌云鹏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之一。 结节性红斑屑中医“瓜藤缠”范畴。医宗金鉴曰:“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如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多由于风湿热邪下注肌肤,阻塞脉络,气血凝滞而成。该患者起因从事田间耕作,寒湿之邪外侵,凝滞肌肤,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湿热蕴结,故见下肢红斑肿胀、疼痛。虽经他医凉血止血,解毒渗湿之法治疗,仍肿胀不退,且红斑增多。脉濡细,舌绛苔薄腻,故治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中当归、赤芍、红花、大蓟、小蓟以活血祛瘀,牡丹皮凉血祛瘀,泻血中伏火,忍冬藤、菊花清热通络,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消肿,大腹皮行气,僵蚕搜风散结,牛膝活血引诸药下行,全方活血祛瘀、清热利湿,故投5剂后肿胀即消退,色即较暗。继服10剂后红斑疼痛均已消失,惟病久、正气已虚,今邪去正未复,故佐以益气和营之品善后,标本兼顾,有主有次,故疗效显著。 (二)黄振鸣医案 凌妍,女,33岁。初诊:1981年10月11日。病史:患者于1个多月前全身发热恶寒,以后发现两小腿前部有大片红肿、疼痛,某医院诊断为“丹毒”,经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之中药治疗,收效不显。近几天来两小腿前部出现小硬结节,色红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饮食正常。 检查: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滑数。两小腿伸侧皮肤潮红、肿胀,有散在大小不等之结节7日处,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小者如黄豆,大者如核桃,稍隆起,色鲜红,部分为暗红色,境界清楚,有灼热感,触痛明显。 辨证:湿热下注,络脉受阻,气血凝滞。 治法:活血通络,清热化湿。 处方:当归12g,川芎12g,生地黄18g,赤芍15g,丹参18g,皂角刺12g,蜈蚣3条,绵茵陈30g,苍术12g。水煎服。 复诊;1981年10月14日。服上方3剂,双下肢结节渐退,颜色转暗,疼痛减轻。未见新生结节。药已对症,病情稳定,守方;续服。三诊:1981年10月18日。又进上方3剂,小腿胫前皮肤红肿已消,硬节缩小如黄豆大,有轻度压痛,小便黄浊、短赤,舌苔黄腻。再拟原方加减,加强化湿通络。 处方;当归、苍术各12g,赤芍、皂角刺、防己各15g,丹参18g,蜈蚣3条,萆薢、绵茵陈各30g。水煎服,8剂。 四诊;1981年10月26日。药后疼痛基本消失,结节已消退,局部遗有色素沉着,舌苔薄白,脉弦细。拟养血通络之剂以巩固疗效。 处方:当归、生地黄,威灵仙、丹参各18g,川芎、赤芍、皂角刺各12g,蜈蚣3条。水煎服。(引自:奇难杂症) 评析:本案为黄振鸣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之一。 结节性红斑是发生于皮下脂肪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青年女性,以春秋季发病者为多。其发病一般认为系细菌、病毒、真菌感染、药物等所致的血管迟发性变态反应。本案发病由于外感风邪,内蕴湿热,以致风湿热邪下注肌肤,阻塞经络,气滞血瘀而成。治宜活血通络、清热化湿,方中当归、川芎、赤芍、丹参活血化瘀,生地黄、茵陈、苍术清热化湿,皂角刺、蜈蚣祛风通络,服药2周疼痛消失,结节消退。 (三)张志礼医案 赵某,女,28岁,1992年9月5日初诊。 病史:近2个月双膝关节酸困疼痛,活动后加重。双小腿反复起红疙瘩,硬而痛。曾在外院检查肝功、类风湿因子、体液免疫七项等,结果均正常;血沉稍增,抗链“O”稍升高。给布洛芬、吲哚美辛(消炎痛)等治疗,效果不显。近半年易患感冒,经常咽痛,间断低热,大便偏干。 诊查:双小腿伸侧散在数个蚕豆至核桃大的红斑,稍隆起,色鲜红,境界清楚,其下可触及小结节,有触痛。舌质红苔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 中医诊断:皿藤缠。 辨证: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治法:清热除湿,凉血活血,软坚散结。 处方;紫草根、茜草根,连翘、夏枯草、丹参、赤芍、红花各15g,白茅根、板蓝根、忍冬藤、鸡血藤各30g,黄柏、防己、木瓜各10g。 外用化毒散膏。 二诊:服上方7剂,双下肢结节缩小,色转暗,疼痛减轻,未出新结节。去连翘、黄柏加桃仁10g,秦艽15g 三诊:又服14剂,双下肢结节全部消退,仅遗留色素沉着斑关节不痛。改用活血消炎丸每早6g、散结灵每午4片,大黄廑虫丸每晚6g口服,以巩固疗效。(引自: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评析:本案为张志礼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之一。张志礼简介见蛇串疮。 本案发病前常易患感冒,经常咽痛,间断低热,关节酸困疼痛等症状,双小腿伸侧散在蚕豆至核桃大小稍高出皮面的红斑,触痛。舌质红,苔白,脉弦滑。依据脉络症辨证为湿热下注,凝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致。故选黄柏、防己、忍冬藤清热除湿,丹参、赤芍、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紫草根、茜草根、白茅根凉血活血,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木瓜、夏枯草软坚散结,引经通络。服药3周结节全部消退,仅留色素沉着斑,以大黄廑虫九等以善后巩固疗效。 (四)何遥医案 邓某,女,36岁,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双小腿红斑、结节、疼痛。诊见:双小腿伸侧散在10多个蚕豆大小的皮下结节,紧张坚硬,不相融合,颜色部分为鲜红色,部分为暗红色,按之疼痛,伴全身乏力,下肢酸软,膝关节胀痛。舌淡、苔白,脉细。诊断为结节性红斑,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药用:毛冬青30g,丹参、太子参各20g,丝瓜络、鸡血藤、仙鹤草、金银花、白芍各15g,当归10g,玄参12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 每次25mg,每天3次,口服。 同时按上法服益气活血汤。服药1周后,全身症状有明显好转,红斑开始消退,痛减。服药2周,红斑结节全部消退,全身症状消失。自:新中医,2004,(9):63 评析:本案为何遥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之一。 结节性红斑是由于真皮脉管和脂膜炎症所引起的结节性皮肤病。有人认为是机体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等)抗原的一种免疫复合物疾病。本病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瓜藤缠”的症状类似:“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如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通常因外感风邪,湿郁化热,湿热下注,蕴蒸肌肤,经络痹阻,瘀血凝滞而成。此时往往机体正气不足而致下肢实邪产生。治疗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为主。方中毛冬青清热解毒、通络化痰;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止痛;丹参活血消肿;鸡血藤活血通络;仙鹤草补虚并可解毒消肿;丝瓜络活血通络、解毒化痰;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玄参滋阴解毒;太子参补气生津;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经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结节性红斑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用西药,提示益气活血汤可明显改善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五)马建国医案 孔某,女,27岁,1999年5月12日初诊。 双小腿起lo余个樱桃至核桃大小红色皮下结节,疼痛、伴有灼热沉重不适感半月余。经用地塞米松、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治疗,效不显。 诊见:上述部位皮损颜色鲜红,边界明显,触之灼热感较剧。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屑湿热下注,蕴结肌肤,脉络灼伤,积于皮下。治以清热除湿,活络散结止痛,方用桑络汤加减。处方:络石藤15g,忍冬藤30g,滑石、延胡索各12g,地骨皮、白薇、海桐皮、黄柏、桃仁、红花、牛膝、甘草、赤芍各108,丹参20g。水煎服,每天1剂。 嘱其忌食辛辣之品,注意休息。 服上药10剂后红色结节大多数消退,疼痛减轻,小腿略有灼热感,未见新的皮疹再现,余症减。 上方去海桐皮、络石藤,续服10剂后结节全消,诸症告愈。8个月后随访未复发。引自:新中医,2003,(12):59 评析:本案为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马建国治疗结节性红斑验案之一。 本例主因是湿热内蕴,脉络灼伤,以致红色结节疼痛。桑络汤是治疗热痹的方剂,适用于关节灼热、红肿疼痛、得凉则舒、痛不可触等症。笔者认为,某些结节性红斑与上述症状颇相吻合,故取桑络汤化裁治之。于原方中去桑枝、青蒿,取络石藤、忍冬藤、地骨皮、白薇、海桐皮、黄柏、滑石、甘草除湿热,利关节;红花、桃仁、赤芍、丹参、牛膝活血通络散结;延胡索止痛。诸药合用,可使湿热清,关节利,血活络通,结节消散而愈。 四、水 痘 (一)李绍良医案 林某,男,8岁,学生,1998年5月25日初诊。 主诉:发热、咽痛、咳嗽3天,全身有丘疹、疱疹,已服过抗病毒口服液、头孢氨苄(先锋霉素)等药不效。诊见:头面四肢可见散在性斑丘疹、疱疹,皮疹周围红晕明显,胸腹背部痘疹分布较密,痘形大者如豌豆,浆液浑浊,小者似米粒,浆液较清,瘙痒,口腔咽部可见小溃疡点,而红,口渴,发热(体温388),头痛。血常规:白细胞92X10L,中性02l,淋巴079。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水痘。证属气分炽热,湿毒蕴结,治血清气泄热,解毒除湿,方用三仁解毒汤加减。 处方:石膏、薏苡仁各20g,大青叶、升麻、六一散、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紫花地丁各10g,蒲公英、野菊花各12g,苦杏仁7g。清水煎,分2次服。连用3剂。外用紫金锭磨冷开水搽患处,3天后患儿热退,疹消。引自:新中医,2000,(2):51) 评析:本案为广东省澄海市人民医院李绍良治疗水痘验案之一。 中医认为水痘的发生系素体湿热内蕴,复感风热时毒,影响肺脾两脏,邪自气泄,发于肌表所致。三仁汤原治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重于热之证。功为宜畅气机,清利湿热,故适用于水痘时邪在卫、气之证,但全方清热轻而重于化湿,虽有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之功,其目的在于分清上下,达到“湿去热孤”,然无清热解毒之力。五味消毒饮功在清热解毒,消散痈疮,擅治各种疔毒、痈疮疖肿,故用在水痘治疗取其清热解毒。两方合用,其功自倍。升麻味辛甘,神农本草经谓其“除百毒,辟瘟疫、邪气、中毒、时气毒”名医方药中教授推崇为解毒之佳品,加入本方以解痘疹之时邪湿毒,故临床上用于治疗水痘,能收到满意效果。 (二)杨龙生医案 患儿蔡某某,男,8岁,1995年3月5日就诊。 患儿昨日开始发热,昨晚于背、颈和胸等处出现多数红色丘疹与斑疹,今日见皮疹为圆形水疱,顶端有“脐窝”,有的水疱抓破,留有结痂或鲜红的皮损面。 检查:体温382C,心率92次分,呼吸20次分。心肺叩、听诊均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患儿颈、胸、背等处皮肤可见多数半球形水疱,其顶部有“脐窝”,周围有红晕,有的水疱溃破后留下结痂或鲜红糜烂面。血、尿、大便三大常规检查无异常。中医辨证:患儿发热、口渴,体有皮疹、瘙痒,纳差,神倦,咳嗽,大便较溏,尿短黄。舌红苔黄,脉浮数。属时邪病毒袭染肺卫肌表,湿热蕴积肺脾,发于肌表而生痘疹。治宜清热解毒,透表消疹。 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8g,连翘10g,薄荷3g,柴胡8g,荆芥6g,蝉蜕6g,牛蒡子5g,板蓝根8g,淡竹叶6g,黄连3g,葛根8g,白鲜皮6g,桔梗3g,紫菀5g,南沙参8g,白茅根10g,甘草3g,淡豆豉10g。水煎日服1剂,连服5剂,继以适当调治,患儿1周后即告全愈。自:江西中医药,2004,(258):35 评析;本案为江西省乐安县中医院杨龙生治疗水痘验案之一。 水痘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感受时邪,病毒犯于肺卫,蕴积肺脾;风热时邪与湿邪相搏,发于肌肤而生痘疹。根据内经“邪之所凄,其气必虚”之理,患者必定体虚或因其他原因而致身体抵抗力降低,才会造成病邪乘虚而入。杨龙生依清热解毒,透表消疹立法处方,用银翘散加减治之,疗效可靠,既取效快而又可获根治。 五、疣 (一)曹毅医案 周某某,男,28岁。1998年6月20日初诊。 左足跖部、坶趾、足弓部可见成簇密集分布的点状疣,大小为25cmX15cm、15cmX10cm、10cmX10cm的各有一枚,每枚周围可见米粒至花生大小的疣状物数颗。曾用鸡眼散局部外敷,治疗4个月未愈。舌偏紫、苔薄腻,脉滑。皮肤科诊为多发性跖疣。 中医辨证;气血凝滞,肌肤失养。治拟活血软坚,给予消疣糖浆(由灵磁石、龙骨、牡蛎、忍冬藤、当归、郁金、赤芍、红花、穿山甲片等中药组成),每次15ml口服,每日3次,1周为1个疗程。前后共治疗8个疗程,皮损全部脱落。 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引自:新中医,1998) 评析:本案为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曹毅治疗跖疣验案之一。 多发性跖疣系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新生物。目前临床上尚没有根治这种病毒的方法,常用的激光、冷冻、手术切除疣等方法,复发率高。中医学认为本病为肤失荣养,复感风毒之邪,蕴结于局部肌肤,使血凝气滞,从而生筋肉疣物。治疗当以养血柔肝、活血理气、软坚散结为主,消疣糖浆组方原则正为此所设,且方中的磁石、龙骨、牡蛎多为重镇下行之品,故治疗本病取效明显。 (二)张显臣医案 友人李某,男,50岁,干部。从1984年秋季开始,于右颧骨下缘感觉微痒,用手触摸有一针头大的肉性颗粒,半个月后长至黄豆大高出皮肤lmm。余告以头发缠扎法,5日而愈。以后面部又三三两两地生长寻常疣来,凡是可用头发缠扎住者,均用头发缠扎而掉。从19841989年每年都要生长几个寻常疣,均用头发缠扎而掉。到了1990年6月,寻常疣开始在前额及两颊毛发处生长,三五成簇,有的几个根部联合在一起,右额角上方一个疣子基底部如一分硬币大小,上面发出4个头来,蓬松带刺。细数之下,仅头部就有大小不等的寻常疣59个,前额前际处12个,友人甚为烦恼。张氏用地肤子白矾汤方出本草纲目:白矾90g,地肤子(淘去泥沙者,干品)90g,加水3000ml,熬煮至药汁1500m1l,嘱其每次倒出适量于小瓷盆内加热滚一开,待温时用纱布蘸药汁边湿敷边稍摩擦。用药3天,疣体上部开始发焦。10日后全部脱落,至今未再生长。(引自:奇难杂症) 评析:本案为张显臣治疗寻常疣验案之一。 寻常疣相当于中医的“疣目”,如诸病源候论曰:“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绝于肉。”又称“千日疮”、“枯筋箭”,俗称刺瘊,病程慢性,也有自行消退者。多生于手足颜面。粟粒至黄豆大小,表面粗糙,蓬松枯槁,有如木刺或状如菜花,颜色灰褐或污黄。因其高出皮面许多,故可用头发(细丝线亦可)缠扎。缠扎的目的是使头发不断勒疣的根部,阻断疣体血液供应,让其自行坏死脱落,这一方法对数目少、疣体大者可收理想之效。但疣体小,数目较多时就不适用了。本案采用李时珍的外洗方地肤子白矾汤治疗寻常疣,方中白矾性味酸涩,外用功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蚀恶肉生好肉,地肤子能“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二药合用,湿敷加摩擦,疣体充分吸收药汁,终于枯焦坏死,最后脱落,且达到根治。地肤子白矾汤组成简单,药物易得,价格低廉,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值得研索仿用。 六、扁 瘊 (一)朱仁康医案 某学生,女,13岁。初诊日期:1973年4月。 主诉:脸及手背起扁平疣赘1年,1周来加重。 现病史:去年脸部只有几个小疙瘩,1周来加重,遍及脸颊部,手背部亦见少许,无明显自觉症状。未曾治疗过。 检查:脸、颊、眼睑、下颌部可见5060个0103cm大小扁平疣赘稍隆起皮面,呈正常肤色,手背部亦见少许同样皮疹。 中医诊断:扁瘊。 西医诊断:扁平疣。 治疗:以自拟验方“马齿苋合剂二方”治之。 马齿苋二两,紫草五钱,败酱草五钱,大青叶五钱,水煎服。 共服药18剂,疣赘全部脱落,不留痕迹而愈。(引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朱仁康治疗扁瘊验案之一。朱仁康简介见蛇串疮。 扁平疣好发于青少年,皮疹多见于颜面和手背部。疣一词最早见于灵枢经脉篇,俗称扁瘊。多因感受风热毒邪、凝聚肌肤所致。治疗多采用清热解毒之法。该患者发病1年,无自觉症状。朱氏采用其经验方马齿苋,精选马齿苋、败酱草、大青叶、紫草均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瘀之功,故仅服药18剂,疣赘全部消失。 (二)黄振鸣医案 郭莲香,女,25岁。初诊:1979年8月17日。病史:患者两手起米粒大小之小点,不痛不痒,近几个月来逐渐增多,曾多次用过水杨酸铋油剂、维生素Bi2以及激光治疗,效果不着。来诊时,询之除局部表现如上述外,全身无不适,惟平素性情急躁。 检查:舌边尖稍红,苔薄黄,脉弦。两手掌、背满布扁平褐色丘疹十多颗,稍隆起。 辨证:肝气郁滞,热毒阻于肌肤而发。 治法:清热解毒,疏肝散结,并配合暗示疗法。 处方:板蓝根30g,紫花地丁18g,石上柏18g,皂角刺15g,白头翁15g,青皮6g,柴胡9g,白芍12g,磁石30g,代赭石30g。每日水煎服l剂,3剂。 外治:用蟾酥散水调为糊,外涂患处,每日1次。 服药及外搽蟾酥散后,局部痛痒,余无不适。原方再进3剂,疣开始从暗示疗法中笔尖点处脱落,继而渐次脱落。前后服药12剂井做暗示疗法4次而痊愈。(引自:奇难杂症) 评析:本案为黄振鸣治疗扁瘊验案之一。 薛氏医案外科枢要称:“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该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脉象弦,辨证属肝气郁滞、热毒郁阻肌肤而发。治宜清热解毒、疏肝散结。方中板蓝根、紫花地丁、白头翁清热解毒;青皮、柴胡、白芍疏肝理气,养阴柔肝;磁石、代赭石镇肝潜阳为治扁平疣之要药;皂角刺活血通络;而板蓝根除具有明显抗病毒作用外,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配合外搽蟾酥散、暗示疗法,前后仅用药12剂就使顽疣得以治愈。 (三)张志礼医案 王某,女,32岁,1986年3月2日初诊。 病史;近3年颜面、手背散发多数扁平丘疹,诊为“扁平疣”,先后多次外用中西药物及接受冷冻、激光治疗,屡治屡发,效果不著。 诊查:双手背、手指、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招标文件造价审查合同
- 房屋外立面改造劳务协议
- 2025年感染性疾病科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考核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甘肃省定西市辅警协警笔试模拟题(附答案)
- 事故应急处理协议
- 地球表面的地形课件
- 2025年技术合同登记员招聘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拆除服务合同示例
- 初中数学趣味习题设计与解析教案
- 2025年信访局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笔试专项练习含答案
- MissionPlanner地面站操作使用文档
- 中级采气工操作技能鉴定要素细目表
- 油水气井带压井作业操作规程及工艺技术要求
- (33)-钠钾泵细胞生物学
- 配电室巡检记录表
- 紧急宫颈环扎术的手术指征及术后管理
- GB/T 242-2007金属管扩口试验方法
- 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题库
- 路基压实度汇总表
- 【食品生产加工技术】香肠的加工技术
- 贫困户访谈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