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394页)一、 抒情效果:1、感受深切,平生感慨的浓缩。 2、情感强烈,长期积压的宣泄。 3、抒情形象,实际经历的真实体验。二、 文化影响: 1、抒情类型:(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后代常常引用表示故乡之思或故国之思,还有类似的“狐死必首丘。”(2)“衣带日已缓”:后代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棲梧)(3)“浮云敝白日,游子不顾返。”:后代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游子主题:诗经中虽有散见之句,但无完篇, 此类主题,古今吟咏不绝,成为东方的独特文化(西方几乎没有)。 3、用具象表达抽象的感情:此处如“胡马”二句,“衣带”句,“浮云”二句;后代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复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396页)抒情特色及对后代的影响:问:此诗有那些抒情方式是古代通用的?1、 抒情纯用寄托,不直抒胸臆。同情主人公,主要是寄托自己的情感。寄托是中国诗常用的手法,不寄托就遭批评,谓之直露。 二、用音乐来表达知音难遇。古有伯牙钟子期的传说,但此诗之前在诗中无人这样写。为什么古人往往借音乐来表达知音难遇呢?因为音乐是高深的东西,故好的音乐难以被人听懂。因此后代有“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下里巴人和者则多等说。 三、同病相怜之情。之所以双方能有感情的融通,能产生共鸣,是因为有相同的人生遭遇。后代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是这种方式最明确最典型的表达。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327页)一、 抒情层次:1、 归田前的感受:解脱的心情。(1) 本性(一二句)。(2)误途(三四句)。(3)期盼(五六句)。2、 田园生活:(1) 劳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2)财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3)环境(树、村、烟)。3、 田园感受:悠闲(末四句)。二、表现手法: 1、用白描的手法记叙。表现在第二层的田园生活的描写中。用平淡自然的白描手法有利于表现安闲自在的生活。2、用对比的手法抒情。写归田的乐趣及乡居的乐趣时,(1) 反复与世俗对比;(2)与自己归田前的生活对比。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328页) 这首诗叙事平淡,文字表面抒情不明显(除最后一句外)。但却是真实而深刻的抒情。 讨论:各句表现了怎样的劳动心情?“种豆南山下”:劳动的性质,即隐士劳作。南山即庐山,庐山是古代有名的隐居之地,不少文人在此隐居过。作者自己也多次提到庐山,如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草盛豆苗稀”:劳动的目的,在情而不在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劳动的执着,而不是做样子。“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劳动的忘我。“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劳动的依恋。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369页)一、 主题辨析:“解题”说是“故乡之思”。但有几个疑点: 1、作者把这里的景物写得特别美,特别欣赏,为什么会想家。登高望远而想故乡,以王粲登楼赋为始,后有人继作。共同特点是:这里的景物挡住了我的望乡视线。王粲登楼赋:“平原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岭树重遮千里目。”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西北望长安,可怜万数山。”但这首诗没有这个特点。 2、作者对这里的景物是留恋的。“去矣方滞淫”是说因为此景很美,所以舍不得离开。既然如此怀念此景,哪会想家乡呢?不合情理。王粲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少留”且不愿,何况谢朓久留(“滞淫”),不是发愁的久留,而是高兴的久留,下句“欢宴”可证。 3、为什么离开京城才想家,离开此地之前不想家,是不是留恋此地呢? 4、“解题”的根据是末有“望乡”一词。但是诗中有望乡的行为没有?没有,一点也没有。 5、诗中有两处写望,即“望长安”,“视京县”(洛阳),这里都代指当时的京都金陵(今南京)。古人经常以汉代代指当代。 6 、几处望的对象是不是相同的呢?即“望乡”是不是指金陵呢? 是的,古人常把京都当作第二故乡,杜甫就是其中之一。 7、为什么要留恋京城?古人重京官,轻外任。 8、“佳期”又是指什么呢?指:离开金陵后,再回来相会之期,即“欢宴”之期。二、 艺术特色:(一) 写景:1、 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白日,晚霞,城邑,江水,鸟和花。2、 写出景物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最美的地方。以上两点与谢灵运诗写景不同,谢灵运是什么都写,细致地描摹。3、 写景清新流利,不像谢灵运刻画精工。(二) 抒情: 1、抒情真实细致,且写景也是为了抒情。不像谢灵运诗抒情只作写景的点缀。 2、写景抒情过渡自然,且联系紧密。而谢灵运诗有互不相关之感。关 雎(1页)一 、主题辨析:关于“后妃之德”。二、爱的性质:这是一首求爱诗,还没有进入恋爱阶段。不管“君子”怎样“求索”,但始终未能打动芳心,“淑女”毫无反映,无动于衷。因此,这首诗不是写双方的思念之情,只能算是单相思。单相思比互恋更加刻骨铭心,可歌可泣。因为心里毫无着落,所以更加痛苦。大概所有的求爱比恋爱要痛苦得多。三、求爱过程:痛苦曲折。先热处理,攻势凌厉;后冷处理,死磨硬缠。四、痛苦程度:是中外名著中表现得最强烈的,并对后代同类情感的描写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说是同类情感描写的开山始祖。五、艺术特色:1、比兴手法。“兴”有起兴、比兴之分。“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单纯的起兴没有比喻的作用,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而这首诗是比兴。比兴,起兴兼比喻:关雎起兴;而雌雄和鸣比喻淑女君子相配(但即使相配也难求)。荇菜左右流动比喻淑女难求,且兼有起兴作用。2、抒情真挚强烈。极度夸张地描写了求爱的艰辛,相思的巨痛,精神的执着。蒹 葭(18页)艺术成就如下:一、 为后代提供典型的抒情范式: 1、情景交融模式。中国抒情诗,直抒胸臆的不多,大多是情和景的结合。但不是简单的结合,景中本身有情,情中有景。二者相托相生。如此诗:景中含情,使景物描写里深情贯注;情因景生,避免无病呻吟。 2、环境渲染模式。诗中之景是衬托情的,诗中环境是衬托主人公的。景是对景物的描摹,环境是对气氛的营造。环境凄凉,环境迷惘,环境空旷,衬托抒情主人公的凄迷、怅惘、孤独之感。 3、情感的季节模式。中国古代以秋为悲,成为东方抒情的一个特色,如杜甫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这在宋玉九辩中正式定型,成为悲秋之祖,但在此诗已见端倪。后来毛泽东才一反这一情感季节模式,即“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校对)后来的秋天情感模式变为金色的秋天,丰收的季节。另:毛泽东的咏梅反陆游,也改变了冬梅的抒情模式。二、民歌典型的章法结构。连章反复。几章意思大致相同,只换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