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言训练,提高语文成绩说教学稿.doc_第1页
落实语言训练,提高语文成绩说教学稿.doc_第2页
落实语言训练,提高语文成绩说教学稿.doc_第3页
落实语言训练,提高语文成绩说教学稿.doc_第4页
落实语言训练,提高语文成绩说教学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落实语言训练,提高语文成绩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众所周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付出多,成效低的问题由来已久,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尤为突出。这是一个每个语文老师都正在面临或者继续面临的令人沮丧的问题,我们围绕这个问题的探索伴随着语文教学的始终,没有过停步。在这里我就“落实语言训练,提高语文成绩”这个话题和大家交流分享我的反思。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始终注意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训练。这里主要就具体落实的方法上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反思。为了方便,这里分项说明,期望诸位的批评指正!第一、规范听说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现状,我不说了,大家都知道问题很严重。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说来进行语文学习的(其他科目亦不例外),不言而喻,规范的听说训练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语言思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但是因为考试几乎没有听说能力的考察(着实也没有办法在试卷上考察),所以听说训练未受到应有重视,还完全是一个“未开垦地带”、“三不管地带”。教师要重视听说训练,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训练。其次要把听说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纳入课堂教学中,分年级分学期甚至按周提出目标要求,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例如课前5分钟即兴演讲、讲故事、发布新闻、回顾上节所学等等,长期坚持很有效果。第二、要加强朗读训练指导。朗读既是一种基本能力,同时也是一种重要手段。朗读对规范学生的口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也是语言积累、文章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朗读训练体现在如下活动中:(1)读准字音,能根据语境正确识读汉字。(2)正确断句,读顺文章,读出层次。(3)准确把握文句的语气、语调、节奏、情态,理解语句的意思。(4)读出作者的感情、态度、观点等。在朗读训练中要注意:一是学生必须朗读,但是不能泛泛朗读,必须有教师指导才能达到理解文章的作用。学生朗读普遍存在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不知怎样把握作者或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朗读重音、节奏、语气、语调以及语体色彩的认识也基本是空白,不知怎样才能读出作者或者作品人物的感情。我们从这三个问题入手,做好朗读指导,能很快提高学生语言的整体感悟能力,实际也为阅读理解提供了一把钥匙。我们在朗读指导中的误区主要是,把“怎么读”的问题简化成了“应读成什么”的问题,“怎么读”就是方法问题,“读成什么”那是个结论问题。这样教朗读,简单是简单,但学生显然无法举一反三,因为没有掌握方法。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化石吟一诗第一节: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这一节在学生初读时把重音放在了“怎么”上,理解成作者想寻找问题的答案,表达疑惑之情。我们知道这节四个排比问是表达作者那种惊奇之情,而非疑惑之情,因为最早的鱼、鸟、树就是那个样子,这是化石所揭示的事实,所以每句重音都在后三个字上。就如我们丢了钱,常说:“我的钱怎么不见了?”主要表达的是惊恐,而不是疑问。你的钱不见了是事实,但怎么丢的只有你自己清楚。我们理解了,可是怎么给学生指导呢?这就是主要问题所在。例如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让学生朗诵全诗,回答作者第一节提出的问题。学生肯定回答不出来。(2)那么作者回答了没有?学生也找不出来。有这两个步骤,学生就明白这不是一个有疑而问的句子,不是表达疑问语气的。(3)表达什么样的语气?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体会出惊奇诧异之情,赞美远古生命的神奇。(4)那么怎么才能读出惊讶?学生就自然能辨出重音在哪儿。(5)如果有必要,可以归纳包含疑问词“怎么”的句子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不同语气:教室怎么没人?惊奇(一般有人现在却没有)/生气(让进教室,人却没到)/询问(要找的人)。或者让学生模仿造句,表达类似惊奇的情感,比较之后就好理解了。最后当然要简明阐述一下理由。再如八年级语文核舟记一文中有两个句子,之前我一直这样读:(1)中轩敞者/为舱(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读着老觉得有些别扭生硬,在网上查阅,也就是这种停顿,也没在意。这次我一琢磨,感觉到应该这样停顿:(1)中/轩敞者/为舱(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一读挺顺的,层次也很清楚。原来(1)、(2)句中的“中”均为方位名词活用为介词短语,意为“在.中间”,作全句的状语,因此必须停顿。那么在指导学生划分停顿的时候,这么讲,学生很难理解。我分如下步骤:(1)联系全句反复读,学生凭语感在“为”前要停顿,很自然。(2)说一下“舱”到底在什么位置?“船头坐三人”,“东坡”在什么位置?(3)去掉“中”读一下,和原句比较,比较一下哪个更顺口?(4)“中”自然不能去掉,那还要读得顺口,怎么办?这样问题就解决了。二是不同文体,不同语体,不同体裁,不同课型,朗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但是绝不可以没有。三是朗读不能代替默读(精读、速读、跳读),这两种读法侧重点和目标不同,要求也不同。以为学生反复朗读,就能把握文章的具体内容、思路、写法,这是一种误解。要深刻理解文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主要还是要靠默读。第三、要优化阅读教学。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考试的重灾区。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阅读教学呢?从阅读教学的两个倾向说起:倾向之一:重视普遍问题,轻视个别问题。学生的阅读行为自然而且必然是群体阅读。目前来看,这种阅读方式有如下特殊要求:必须有统一组织,必须有共同目标,必须设置统一的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统一要求以照顾大多数学生等等。所以集体阅读十分重视统一预设的问题,即教师或者教材设置的问题,不太注重学生的个别问题。实际上,集体阅读还是建立在个人阅读的基础上的,其指归还是个人阅读。没有高效的个人阅读,就没有高效的集体阅读。确实不该把个人阅读和集体阅读对立起来,更不该将二者脱节。因此我们应该把个人阅读和集体阅读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我们的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要给个人阅读和交流充分的时间保障,在个人阅读的基础上开展集体阅读,在集体阅读中提升个人阅读;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解读方式和阅读体验,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见解;尽可能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阅读中的体验或者疑问说出来。比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关于它的中心论点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种是“人人都有创造力”,一种是归纳的,“我们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教参没有明确说明。误区二:重视语言分析,轻视语言训练。听了我们学校的语文课,看了不少网上的课,感觉重视语言分析,轻视语言训练的现象很普遍。分析是重在理解,训练中在内化,二者可以完全可以统一在一个过程之中,齐头并进。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为了让学生概括对桃花源的印象我设计的题目是:根据初读印象给本文另拟题目并说说自己的理由。在这种创造性训练中,学生思维活跃,拟出了不少的题目,这些题目不仅概括了情节,还让学生初步理解了本文的主题。能概括全文情节的题目:渔人游历桃花源;能揭示全文主旨的题目:人间乐土,理想家园,世外桃源;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作题目:桃林尽头,神秘桃花源,消失的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为题:渔人巧遇秦人,桃花源里的居民;以故事中的引人细节作题目:迷失桃林,进入山中的小口以后。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在设计教学时分了如下步骤:(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这个地方存在还是不存在?(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地方,哪些地方看出是虚构的?(3)这篇纯属虚构的文章,有没有可信的地方?它为什么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最后概括总结分析:由此看来,“作者是按他的社会理想来编制故事情节的”,运用虚构手法,展示了一个似真似幻的世外桃源,然而文中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是真实的,反应的老百姓的心声是真实的。它反映了那个社会包括后来所有类似战乱频繁备受压迫的社会人民的共同愿望,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心目中的这个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这就是虚构的艺术魅力。如果没有这种虚构那是难以表达的。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是如此。第四、作文教学要回归学生。简单说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让学生自主作文。自主作文的理论基础是尊重学生个性生活体验和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鼓励学生富于个性的表达,自主作文的现实依据是能较好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便于学生扬长避短。只要遵循学生语言表达思维的规律,围绕作文教学的阶段性目标,我们应该大胆给学生作文自主权。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拔高作文要求。我认为初中生作文教学应该着眼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个别学生偶或能够自觉进行文学创作,固然可喜,但是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拿自己的作文水平要求学生,更不能拿文学作品的标准要求学生,甚至不能完全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其次要给学生选择作文题材的空间。作文题材要适当的宽一点,新一点,浅一点,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作文老调重弹,不出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更深一点体会平常生活,表达独特感受见解。再好的命题形式,如果作文题材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那学生还是写不出什么的。第三要给学生参与作文评价的权利,这一点极其重要。学生参与作文评价的现实依据是: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与作文能力发展不同步,前者快于后者。而且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说,不是教会的,而是受熏染自会的。班级没有浓厚的作文兴趣,没有崇尚作文的风气,作文教学的效果可是要大打折扣的。让学生参与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很有利于培养这种风气的。在浏览选改总体掌握学生作文情况的前提下,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鼓励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价。这里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评价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学生参与作文评价有以下形式:1、 同学互换批改。每次批改应该有重点、有步骤,逐步提高难度,由字词到句段,乃至文章立意选材表达技巧。改完后要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问题。最后让学生口头公开交流,以便其他学生借鉴。2、 推荐评价。这种批改形式重让学生以欣赏的目光发现他人作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并结合具体文章公开推荐评价,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这样既利于培养学生作文鉴赏、作文修改、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培养班级崇尚作文的风气、激励学生把作文写好。3、 自由讨论修改。这种评价方式更加自由,学生可以自己修改,也可以和同学互换修改,也可以小组共同讨论修改。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修改方式,评改中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更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