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导与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 纲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 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疯狂反扑。(2)军事上:1918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1)农业:实行_。(2)工业:实行_,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5评价(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关键点拨复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时,可以将其与苏俄国内战争结合起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挥作用主要是在战争时期,战争结束后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_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3内容(1)农业方面:以_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_交换。(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4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关键点拨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5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3)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成立:_年,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联。(2)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主要领导人为斯大林。(3)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2社会主义工业化(1)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2)特点:优先发展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1)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_,排斥市场经济。(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4农业集体化运动(1)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2)内容: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3)结果: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5特点(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6评价(1)功绩(2)弊端易混易错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调整生产关系,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四、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2)工业方面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五、勃列日涅夫改革1主要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_,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特点: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3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_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易混易错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重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重工业。六、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2)_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主要内容(1)承认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2)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关键点拨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主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由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当时苏俄国内实际情况决定的。(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战胜国内外敌人功不可没,但战后继续推行,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规律,要有利于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主题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涵及其积极作用内涵:“战时”说明此政策不是经济发展常态下出现的,“共产主义”体现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理解。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史料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学者的观点主要是指应当充分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作用。(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随着战争的结束,产生了直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得不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出现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史料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本史料表明列宁认识到了现实问题的重要性。主题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史料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哈默是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1921年,列宁同哈默交谈时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本史料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主题4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重大作用史料1923年,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本史料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主题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从内容上看是对立的,“战时共产主义”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从它们出现的历史背景看,都是无产阶级政党实事求是地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的范例。对比如下:背景目的内容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制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斯大林模式”主题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成就、教训及评价(1)特点: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2)成就:1928193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331937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3)教训: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意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4)评价:积极作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主题2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史料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 本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主题3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史料大国的崛起中的一段材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本史料体现了以下重要信息: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主题1赫鲁晓夫改革的启迪史论面对社会发展的困境,改革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脱离了具体的国情。史料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本史料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在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主题2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史论勃列日涅夫改革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它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工程,任重道远。史料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 本史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快,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主题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史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是苏联的解体,我们不能把解体的责任完全归结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事实上缺乏理论指导,对改革目标的急于求成,把改革引入歧途。其许多做法源于个人对问题的思考,并且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史料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本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主题4苏联经济发展趋势及变化的根源史料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19561960年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19861990年国民收入8.7%6.1%7.7%5.7%3.7%3.2%1.3%工业总产值10.4%8.5%8.4%7.4%4.5%3.7%2.5%据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和刘克明、金辉主编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编制 图表史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呈连年下降的趋势。其根源在于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例1 (2011海南高考)“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答案d审题突破审题关键是理解言论者“列宁”(苏俄国家领导人)和“利用资本主义”(符合苏俄哪一政策的特点)。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例2 (2011江苏高考)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审题突破审题关键是思考三个年代由谁执政苏联,其间交换的产品属性及其数字的变动反映了什么。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例3 (2010福建高考)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审题突破审题关键是据题干三个引句联系所学知识情境再现。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发生在苏联解体前。命题感悟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是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能力立意上注重不同经济政策特点的辨识和通过新情境创设考查知识迁移。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题点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1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 ()a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b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d忽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题点主干知识苏联经济政策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题点核心概念余粮收集制31920年初,莫斯科郊区的农民科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附近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被处以罚款,粮食也被没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科洛夫逃避了应缴的税额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实行余粮收集制c科洛夫出售了集体农庄的粮食d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品自由贸易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题点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勇于借鉴他人经验4在与美国人哈默的谈话中,列宁曾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经济发展。”对句中“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一项主要内容b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合同期满后国家收回企业c在实践上放弃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初步尝试d对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国家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题点运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解读材料5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课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境解读,正确的是 ()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中,形势非常不利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 b c d2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个市民拿100卢布到粮站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允许自由买卖c真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买卖3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捡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联(俄)建设的实践中表现为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实现国家工业化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4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5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 d改革开放6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7“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俄)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段文字评价的是()a十月革命 b余粮收集制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820世纪20年代,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苏俄政府随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维埃政权遭到了所有苏俄人民的反对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种状况9斯大林曾经断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至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好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苏联为此进行的努力不包括()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c实施五年计划 d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10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有 ()它适应了被帝国主义列强包围的险恶的国际环境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它超越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成为以后苏联经济发展的桎梏a bc d11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最本质的特征是 ()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12 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在其从苏联归来一书中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红苹果虽然光鲜亮丽,但生了虫,就不能吃了”。“生虫的红苹果”喻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生产力水平b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c优先发展重工业阻碍了经济发展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弊端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列宁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6分)(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3)材料三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6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在一些大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到来以前,经济关系或经济体制类型即为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在1922年他还指出:“每当我写到新经济政策问题时,我总要引我1918年那篇论国家资本主义的文章。这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青年同志的怀疑。但他们的怀疑主要是在抽象的政治方面。他们觉得,生产资料属于工人阶级,国家政权也属于这工人阶级,这样的制度就不能叫作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不可能高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材料二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两幅漫画图一图二材料三北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宗良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现在也可以说形成了跟苏联模式不同的另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直接原因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突出特点及其局限性。(6分) (3)材料三中,中国“跟苏联模式不同的另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体现出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新考验的关键时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色”有何突出体现?(6分)第24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面是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统计表。造成表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年份198119851986198819891990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3.2%2.8%2.4%4%a.苏联长期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c苏联推行“休克疗法”,经济处于过渡期d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社会动荡2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3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4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史实的有()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a bc d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的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6(2011全国文综)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7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取得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8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a bc d9以下结论是基于对苏联历史的回顾得出的,其中不合理的是 ()a斯大林模式是造成苏联日后解体的重要原因b戈尔巴乔夫改革应对苏联解体承担重要责任c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应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联10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有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a bc d11“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这个词概括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12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d人民群众对党的极端不信任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图一列宁图二斯大林图三赫鲁晓夫以上领导人在任时都领导苏俄(联)进行了农业方面的改革。请回答:(1)图一领导人在任时在农业方面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5分)(2)图二领导人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业关系问题的?为此在农业方面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什么影响?(6分) (3)图三人物改革时,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5分) (4)从以上人物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4分)14阅读下列材料:一则有关前苏联的笑话,很难让人笑起来。 这则笑话叫领袖乘列车,说的是“社会主义号”列车前进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一截路轨不翼而飞”,领袖们的态度各不相同。列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斯大林的办法是“阶级斗争”,铁路终于较快修复了。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 赫鲁晓夫气冲斗牛,他用不着去拼接路轨,而是下令用肩膀把火车头扛过去,把车厢甩下来。勃列日涅夫呢?他苦思冥想好一阵也想出了一个“奇招”:“我们大家下车,协力摇晃车厢,只要感觉到列车在前进就可以了。”戈尔巴乔夫路子也很野,他干脆从已走过的铁路上截下一段,铺到前面就解决了。叶利钦半路跳上车来,把车朝另一方向开去 。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幽默故事反映的问题:(1)“列宁的办法是发动群众,斯大林的办法是阶级斗争,铁路终于较快修复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2)赫鲁晓夫“下令用肩膀把火车头扛过去,把车厢甩下来”,有何深刻含义?(3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析勃列日涅夫是如何下令“协力摇晃车厢”的?(5分) (4)戈尔巴乔夫“从已走过的铁路上截下一段”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