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浯水道铁路职工住宅工程项目 基坑降水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1浯水道铁路职工住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KC2008E219)2008.7.41.2浯水道铁路职工住宅工程地下车库基坑支护施工图工号:S2009Y0761.3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1.4 浯水道铁路职工住宅工程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1.5浯水道铁路职工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二、工程概况及水文地质状况2.1 工程概况(1)本工程位于地处天津市市区,地处华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10以下,标注冻结深度为0.600m;夏季最高气温在35以上。(2)本工程地处天津市市区,施工现场地下水丰富,常年地下水水位较高,工程在长期浸水环境下。本工程为北京铁路局在天津投资建设的铁路职工住宅小区,共计约25.7万平方米。本标段包括1-17号楼、27号楼、北地下车库,合计总建筑面积约为17万平方米房建工程。北地块工程基坑深约6m,长277m,宽180m,基坑边坡采用二级放坡形式,放坡宽度14.6米,第一级放坡坡度1:1.5,第二级放坡坡度1:2.5。土方开挖量为300000立方米。2.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本场区浅部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侧渗为主要补给方式,排泄方式以蒸发为主,地下水水位动态主要受气候、地表水体的影响,无统一的地下水流场。天津地区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600mm左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年高水位出现在89月份,年最低水位期出现在46月份,年水位变幅值为0.51.0m。根据勘查结果,本场区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在1.01.5m左右,相应水位标高在-0.6-0.2m左右;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在2.02.7m左右,相应水位标高在-1.7-1.2m左右。三、 降水、排水设计、施工方案依据本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基坑开挖深度,结合天津市地区降水经验,本基坑降水采用基坑周围设置水泥土深层搅拌桩隔水,基坑内采用大口径井点降水,为保证干作业施工,在土方开挖前进行降水,将地下水降至坑底以下0.51.0m,同时在基坑内、外侧设置适量观测井,观测基坑外侧地下水变化情况,必要时可将基坑外侧的观测井作为注水井,以保证基坑外侧设施的安全使用。3.1 水泥土深层搅拌桩隔离水泥土深层搅拌桩采用双7001000排列,有效桩顶标高为-3.300,有效桩长10.0m,组合内咬合200mm,组与组之间咬合200mm,共有桩组1458组。本工程在进场前已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完成。3.2 降水井降水3.2.1 降水井井身结构降水井深度:10m观测井深度:8m降水井井径:700mm滤水管管径:500mm,滤 料:砂砾石降水井间距:27m井身结构见(附图1 )3.2.2 降水井布置降水井的合理布置是保证降水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次降水井的布置间距为27m,基本上本基坑形状呈矩形,坑内外侧补给源不一,基坑南侧止水桩与南地块止水桩连成一个整体,降水过程中南地块基坑地下水会渗透到北地块。造成基坑南侧降水效果较差。3.2.3施工技术措施由于本基坑上部含水层属于上层滞水含水层,地下水位较高,水量大。地下水主要接收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侧渗补给,介质渗透性较差,因此含水层降水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确保基坑降水,本工程采用以下降水措施: 加深降水井深度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中土质的渗水性能、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介质为含水介质为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和粉质粘土,具有渗透性差,涌水量小的特点,因此加大渗水井深度以加大渗水梯度,确保降水效果。 合理布置井位依据本基坑采用水泥土深层搅拌桩隔离地下水,外侧补给源较小,坑内侧地下水的补给源相对较大,因此布置降水井时,应均匀布置降水井的密度。 完善成井工艺、确保成井质量由于本次降水涉及到上层滞水含水层,且含水层的渗水性较差,含水层赋存层位变化较大,因此只有完善成井工艺才能确保成井质量,在降水井施工过程中,采用多次、反复、内循环洗井法成井。 加设引排设施依据本工程水文地质特征,含水层介质均为粉质粘土,其持水度大,均匀性较差,基于上述特征,在施工中如出现坑壁、坑底渗水现象,可采用加设引排措施,以确保基坑和基础施工的正常进行。3.2.4 降水井施工3.2.4.1 施工工艺流程场地平整测量施放井点钻机对位成孔泥浆护壁下放井管填充滤料洗井下放水泵抽水排水总管沉淀池污水管井3.2.4.2 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成孔:采用直径700的反循环钻机成孔,泥浆比重不大于1.05。下管前确保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20cm,方可下滤管。 井管安装:井管安装严格按照现场技术交底进行,用4根竹片,10号双铁丝捆绑,井口内壁不错位,选择透水性良好的滤管安装。 填砾:填砾前井管必须居中,使填砾厚度均匀,滤料应从井壁两侧慢慢均匀对称填入,以防滤料中途卡塞及井管错位,填至井口2米时用粘土填实,在填滤时如发现井口反砾现象,应及时停止填砾,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洗井:洗井为关键性工艺,在滤料填充完毕之后,要立即进行洗井,洗井采用井管外注清水循环法工艺,水泵抽、停交替进行直至出水水清砂净为止。洗井结束前测量井深,清理井底,使井底沉淀小于30cm。 下泵:下泵深度至井底12m左右处。 井点保护:降水井施工完成后,降水井井管应高于自然地面2050cm,并加井盖予以保护,避免杂物落入井底,以免破坏降水井。 观测记录:应及时、准确地观测、记录每口井的水位,以检验施工方案的正确性,必要时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以确保基坑降水效果。3.2.5 降水监测为了掌握场地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状况,做到降水井点的合理布置,达到较好的基坑降水效果,在降水井施工及降水过程中应及时对降水井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在降水井施工过程中,及时采取岩水层岩样,分析含水层介质变化及其水文地质变化状况,为合理布井提供依据。 在洗井过程中检测井深、地下水位变化状况,并实时进行试验抽水,确定各井涌水量,为选择降水泵的型号提供参数依据。 降水工作开始后每天早、中、晚对降水井水位各监测一次,以便观测、掌握降水效果。 地下水位达到相对稳定后,每天观测一次降水井水位,依据地下水位变化历时曲线,调整水泵投入量,达到降低能耗,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效果。 每2天观测一下降水井深度,掌握降水井沉砂量,以便发现失效的降水井,做到及时处理,延长降水井寿命。3.2.6降水井安全防护及封闭措施降水井成孔安装滤管后要对井口进行安全防护,在井口上放置井盖,防止其他杂物或人员坠落,在该位置设置明显的标志,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基槽开挖过程中首先要对施工作业队进行施工技术交底,不得将降水井破坏或用土将井口封死,防止施工机械将污水泵电源破坏。基槽开挖完毕后,基槽预浇筑砼垫层时。时刻观测基槽内的观测井的水位,如果未出现异常(有大量的地下水涌出),可在降水井内填砂或砂砾石,标高为基槽高度,然后浇筑砼垫层。如出现大量的地下水需要留置降水井口时,降水井的封闭在浇筑底板时封闭一起浇筑,严禁降水井内不填充砂砾直接进行砼施工。3.3 施工边坡排水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深层搅拌隔离桩以外的基槽部分存在地下潜水,因此在基坑上部的放坡采用挂铁丝网抹C10素混凝土的方法进行防护处理,并在坡顶和坡底分别设置截排水沟一道,在排水沟长度范围内均匀留置集水坑,共留置5个集水坑,60米一个,井内安置潜污泵进行排水。3.3.1 截排水施工截排水沟采用页岩砖进行砌筑。排水沟的净截面为300mm宽300mm高,底部采用C10素混凝土,厚100 mm。侧墙采用240mm厚页岩砖砌筑,外部抹1:3的水泥防水砂浆,砂浆层厚20mm,坡度为1%。3.3.2 集水井施工集水井在每边的中部设置,共设置5个。集水井尺寸为1200 mm1200 mm1200。集水井底部采用C10素混凝土浇注,厚200 mm。集水井侧墙采用240mm厚页岩砖砌筑,外部抹1:3的水泥防水砂浆,砂浆层厚20mm。在集水井底部设置一个400 mm400 mm400的集水坑,坑内安放潜污泵进行排水。3.4 排水泵及排水管选用 本工程的施工降水主要是排除水泥深层搅拌桩内部围护范围内的原有存水,土方开挖过程中的外部补水量相对较小。初定选用降水井内的潜水泵型号为150QJ10-30/2:扬程30m,流量为10m3/h,额定功率为2Kw。出水口为DN25,共30台(29用1备)。每台水泵单独配备一根排水管,排水管采用白色硬塑料管,规格为32,平均每台泵的配管长度为150m。初定选用的潜污泵型号为150QW10-20/2:扬程20m,流量为10m3/h,额定功率为2Kw。出水口为DN50,共140台(114用26备)。每台水泵单独配备一根排水管,排水管采用白色水龙带,规格为50,平均每台泵的配管长度为150米。根据每口井的出水量选定潜水泵进行抽水,并按时进行水位观测,在出现水位偏高或非正常升高时加大水泵的型号,以满足施工的降水要求。3.5 降水观测井施工在降水过程中,为方便对基槽内地下水的有效水位变化情况进行观测,按图纸要求在基槽内设置13个地下水水位观测井,分别布置在基槽中部的东、南、西三个方位及基坑内部设置观测井,降水观测井距基槽边的距离为30米。位置大约在相邻3个降水井的对角线交点上。基槽内降水水位观测井的做法与降水井相同。另外,为了实时掌握基槽支护桩外侧地下水水位的变化情况,计划在基槽四周设置5个地下水水位观测井,以便观测支护桩外侧的地质变化状况,防止地下水水位不合理变化导致基槽边坡的不稳。另外,这5口观测井也可用于因不合理降水导致基槽边坡不稳时对地下的岩土进行补水,防止边坡塌陷。基槽外侧的地下水位观测井做法参照降水井做法。四、施工部署4.1 施工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组 长:高立状副组长:杨英华 方灿鑫 赵建新组 员:杨龙军 李 伟 霍寅童 吴平占 尤金革4.2 劳动力组织计划降水井施工期间作业工人20其他辅助人员10 日常电工2降水工程管理人员2人日常降水设备维护及检测人员4人4.3 机械设备计划机械设备计划表序号设备名称规格数量时间备注1钻机7001台10天2配电箱5台5个月3空压机9方1台10天4潜水泵2Kw30台5个月5潜污泵2Kw10台5个月4.4 临时用水、用电 临时用电统一采用现场临时配电系统进行钻孔施工,现场单独设配电箱,装漏电保护器,分别设置开关及漏电保护装置。 潜水泵及潜污泵采用一机一闸一漏保,将所有的降水井分区域划分成6组,每组使用一配电箱集中对水泵的电源进行控制。 根据施工任务及施工现场情况,采用地下水供应临时用水和施工用水。4.5 施工工期本工程降水井成井施工工期10天,降水30天后挖土方,土方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期间均对基坑进行降水,预计降水持续时间为5个月。五、施工安全及环保措施5.1 降水施工安全措施5.1.1 施工安全措施 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戴好安全帽,钻塔下严禁站人。 施工人员进场前进行安全交底及安全教育,签订安全保证协议。 设立电工值班制度,非电工严禁随意接电,电工必须随时检查线路状况,排除隐患。 现场严禁使用明火。 机械维修、清理应在断电后进行,并由电工拉闸上锁,完毕后再通知电工送电,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机械操作手、电工、焊工应持证上岗,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配电箱、开关箱应布置合理,内部设备应符合要求,箱体整洁,牢固加锁。 施工现场设立交通警示牌、安全标志牌以及九牌一图,夜间施工时设置照明装置。5.1.2 降水施工安全技术保证措施针对各项具体工程特点、施工环境、施工方法、劳动组织、作业方法、使用的机械、动力设备、变配电设施、以及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技术部门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要求编制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同时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对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要认真编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具有针对性的逐级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后由项目部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落实。 各级安全部门以安全技术措施为依据,以安全法规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为准则,经常性地对工地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监督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 特种作业人员(包括机械工、电工、电焊工等)须持证上岗,并按期复审,方能继续从事特种作业。特种作业须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施工。 安全技术措施中的各种安全设施、防护设置的实施列入施工任务单,责任落实到班组或个人,实行验收制度。 技术负责人、安全技术人员必须经常深入工地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纠正违反安全技术措施的行为、问题。 对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5.2 降水施工环保措施 设置泥浆沉淀池,泥浆污水经沉淀后排到相关部门指定的泥浆排放点。 施工现场严禁随地大小便,施工垃圾必须及时进行清理。 降水外排水应设置沉砂池,经沉淀后方可排入市政管网。 施工人员不得大声喧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支付与网络安全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 时装品牌干货知识培训课件
- 自由飞翔的小鸟450字7篇
- 纪检宣传课件
- 山东省济宁市(五四学制)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描写春天的中考作文(14篇)
- 品牌宣传与推广执行方案
- 农业种植资源共享和流通合作协议
- 品牌宣传与市场拓展方案
- 2025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嵌入式系统大数据试题
- 机修工安全培训方案
- 土地规划服务行业竞争格局大数据分析
- 纺织品染整技术培训课件
- 锅炉维修安全管理要求范文
- 尿道肉阜的科普知识
- (完整版)QQ三国副职及日常物品成本计算表v1.0
- 临沧木春矿冶开发有限公司蚂蚁堆乡白石头地硅矿开采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人机料法环测检查表
- 微信限制解封手写承诺书
- 骨盆前倾的康复训练方案
- 《托育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课程与能力对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