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 题短文两篇课 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授课日期教 案 内 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斯、馨、调、乱、劳、丝竹、鸿儒、白丁、蕃、亭亭、亵、鲜、宜等文言词语。2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情感目标: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 朗读、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突破重难点的关键:诵读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陋室铭(刘禹锡)一、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投影显示)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自由读、齐读等。2请学生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掌握重点词语。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四、课文研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5“孔子云:何陋之有?”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四、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五、小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12伴你学有关本课内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爱莲说(周敦颐)一、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入新课: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n)3请再次齐读课文。四、课文研讨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3、“我”爱莲花什么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5、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6、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五、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六、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五、板书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六、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2 三(ABC) 2、从两篇短文中任选一篇,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BC)课 题桃花源记课 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授课日期教 案 内 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用法及古今异义词。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熟读并背诵全文。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培养其想像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德育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文中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投影显示):三、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1生自读课文,师发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文言字词。(1)重点词语:(解释粗体字)甚异之 欲穷其林 具答之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2)一词多义: 复前行 乃大惊 便舍船 不复出焉 乃不知有汉 屋舍俨然捕鱼为业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向所志 寻病终(3)古今异义词:鲜美 妻子 交通 绝境 无论 如此 不足 间隔 俨然(4)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5)四个“然”字词:豁然俨然怡然欣然(6)7个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和韵律。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3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四、整体感知文意: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美、乐、奇)六、学生齐读课文七、课堂检测: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点评。八、检测反馈:九、布置作业A、熟读课文,背诵一、二段B、“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分步品味,想像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2、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对其理想评价。教学步骤:一、学生齐读课文二、分步品味课文1想像桃源之“美”。(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学生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2理解桃源之“乐”。(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3评读桃源之“奇”。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明确:景奇、人奇、踪奇。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三、深入研讨课文1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2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四、课堂小结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五、课堂检测(投影显示):1解释文中的加粗词(1)既出 (2)得其船 (3)便扶向路(4)诣太守 (5)说如此 2为什么渔人“处处志之”后,再去找却找不到了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六、检测反馈:七、布置作业A、背诵课文B、课外阅读五柳先生传,请概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板书设计:教后反思:课 题杜甫诗三首课 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授课日期教 案 内 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三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ABC)2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BC)能力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ABC)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BC)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BC)情感目标: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ABC)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ABC)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研讨望岳春望。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教学步骤:一、 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诗望岳春望二、杜甫简介:(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杜甫(公元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四)漂泊西南时期。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多媒体显示):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1(1)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生从文字到内容理解和把握诗歌,小组讨论,充分理解诗意。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并思考: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细望所见。4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5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6学生齐背望岳。四、师生共同研讨春望:1、简介写作背景:(投影显示)2、(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3、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4、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3)学生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4)引导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5、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6、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7、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六、布置作业1默写望岳春望。(ABC)2预习石壕吏。(BC)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2学生自由读。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3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多媒体显示:(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3)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5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四、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五、学生齐背诗歌,或抽查背诵六、课堂小结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ABC)2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BC)课 题杜甫诗三首课 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授课日期教 案 内 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三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ABC)2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BC)能力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ABC)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BC)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BC)情感目标: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研讨望岳春望。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教学步骤:二、 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诗望岳春望二、杜甫简介:(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杜甫(公元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多媒体显示):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1(1)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生从文字到内容理解和把握诗歌,小组讨论,充分理解诗意。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并思考: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细望所见。4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5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6学生齐背望岳。四、师生共同研讨春望(多媒体显示):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1(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2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3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精酿啤酒赛事IP打造与行业标准制定影响力研究
- 2025-2030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区域市场差异与本地化服务策略研究报告
-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专题青春岁月纪念册第12课三、《设置动画的放映方式》说课稿
- 高三语文古诗词专项模拟试题集
- 活动一 社区宠物狗饲养情况调查教学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蒙沪版四年级上册-蒙沪版
- 全国高考英语真题年度汇编
- 第15课 收寄快递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劳动三年级下册川民版《劳动教育》
- 第一课 真实的镜子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心理健康辽大版四年级下册-辽大版
- 大型EPC项目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 测量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燃气行业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深度研究
- 定位轴线- 建筑 制图09课件讲解
- TSG ZF001-2006《安全阀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卫星传输专业试题题库及答案
- 2023年全国乙卷语文高考真题(含答案)
- (正式版)JBT 11270-2024 立体仓库组合式钢结构货架技术规范
- 企业职业病防治培训
- 2023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考试真题
- 工程联系单格式
- 公司消防安全责任制规定
- 中秋节博饼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