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相互作用学派.doc_第1页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doc_第2页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doc_第3页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doc_第4页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是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作用的理论,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HMead,18631931)综合了杜威(JDewey,18591952)、詹姆士(WJames,18421910)和库利(CHCooley,18641929)等人的观点后提出的,后经过林顿(RLinton,1936)、戈夫曼(EGoffman,1959)及海曼(HHyman,1942)等人的研究而得到充实与发展。下面分三个部分简述其理论。一、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思想米德曾在心智、自我和社会(Mind,Self and Society,1902)一文中阐明了社会行为主义者对三者及其关系的观点。在这里,他明确地提出了符号(特别是言语)是三者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工具的观点。该文及以后论述的要点大致如下。1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靠符号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唯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人之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具有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并有心智。2人的心智(mind,或译精神)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予客体的外化过程。人的行动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人在行动前总是不停地在心理上解释所见所闻,进行“情境定义”(define situation),然后依据事物对他们的意义而进行处理。这个意义来自于社会相互作用,不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人在行动时还会了解到群体多数成员的态度,或称“概括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的态度,因此知道行动的限度,并在这个限度内进行自己“设计”,然后付之实施。这种解释,定义和设计的思维过程,都是一种符号相互作用或符号操作的过程。3自我(self),作为有别于非我(周围环境、客体)的主体自己,是由主我(I)和客我(me)所组成。米德在社会我一文中说:“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自我既作为观察者,又作为被观察者的身份出现。具体地说,一个人可能记得曾询问自己何以能干这事或那事,或曾责备自己的缺点与不是,或者曾夸耀自己的成就。因此,人们可以发现主我和客我。”主我是主动行动者(在前一段话中是被观察者)是冲动性的、创造性的,是变化的源泉。客我是通过“角色采择”角色采择(role-taking)或译做“角色获得”,为米德用语,指采取别人角色的地位和立场来对待事物。)设想他人所见的我,即社会我,它是规范性的(在前一段话中是观察者)。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动引起,而后受到客我的控制;前者是行为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自我就是主我与客我的相互作用。主我、客我、自我组成了个性结构,正因为有主我,才会产生角色行为的变化或偏离,正是因为有客我,才会导引行为去适合社会相互作用中的角色期望。米德说:“作为一种单纯习惯的组织,自我并不具有自我意识。正是这种自我被我们称之为性格。然而,一旦出现重要问题时,这种组织便会出现某种分裂,不同的倾向便会作为互相矛盾的不同声音出现于反应性思维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旧的自我分裂了,从其精神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自我。”GN米德(1913):社会我参见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280281页。在他看来,自我的成长是由部分的分裂、重建和新自我的产生造成的。自我的成长也就是个性的发展。自我的活动不仅左右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个性的发展,也会导致社会的变化。这些个性结构内的各成分活动,如自我询问、自我责备、自我夸耀等又都是借助于语言符号的操作来进行的。4社会(society),代表人际相互作用的组织与结构。社会和群体的生活是由社会成员的协同行为来维持的,而要真正做到协同,就要彼此理解对方的态度、行为目的和反馈的反应等,这就需要有说明事物意义的符号作为沟通信息的工具。社会与个人是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社会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塑造”个人,影响个人的心智与自我的发展,而个人又是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维持与改造社会。符号相互作用的基本思想虽然带有某些主观臆测,如认为符号意义通过人的解释而改变可以导致社会变化,或认为社会变化的原因在于个性(主动的我)等不正确的看法,但由于它带有全方位性和辩证性,颇具吸引力,因而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此后,一些心理学家如库恩(MKuhn,1954)等依据各自对它的理解进行实证性研究。库恩用自编的“我是什么人”的问卷进行测查,结果表明被试关于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回答,占主要地位,所以证明“角色”是重要的,而且个人会依据自己的角色地位形成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对自己的态度。他还认为,如果知道了个人的参照群体,就可以预测个人的自我评价,于是就可以预测个人的行为。与此同时,不少社会心理学家都抓住“角色”和“参照群体”等课题展开研究,并形成系统的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二、角色理论角色理论( role theory)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是符号相互作用论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因此其基本观点是和库利和米德提出的思想(人的行为是在早期通过语言符号的掌握并为社会关系及跟别人交往所决定的)相一致的。然而,它作为一个由不少研究所充实并成为独特的、较完整的体系则是较晚的事。参与这方面研究并有影响的人有莫雷诺(JLMoreno,1934)、林顿(RLinton,1936)、纽科姆(TNewcomb,1950)、萨宾(TRSarbin,1954)和戈夫曼等。什么是“角色”与角色理论?“角色”通常指戏剧脚本中所规定的人物。角色理论家们认为,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即按剧中人的方式行动,或以剧中人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及自己,是由剧本、场景、导演的指示、同伴演员的表演、观众的反应以及演员本身对角色的理解和扮演技能来决定的。在现实生活舞台上活动着的人,也类似于角色。一个社会是由许多具有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按照社会的功能(如生产、社会控制等)产生互动的关系系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被社会委以一定的地位(如经理与职员、售货员与顾客、厂长与工人、军官与士兵、丈夫与妻子、父亲与儿子、教师与学生等),当“一个人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时,他就在扮演着相应的角色”(林顿,1936)。这里的“剧本”就是社会生活本身,这里的“场景”就是面临的客观环境或具体情境。这里的“导演”常常是家长、教师或管理者,这里的“同伴演员”就是相互关联的同事或对手,这里的“观众”就是周围真实的旁观者或假想的人群。每一个人在限定的范围内究竟怎样表演,也取决于他对自己所担任角色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以及由他的总经历所形成的扮演技能及才能。戈夫曼(1959)认为:无论由谁来扮演某一“角色”,其行为都有相似性,且可预料,这是由社会“剧本”决定的,而其差异性则是由每个人对自身“角色”的不同理解或不同的“角色技能”造成的。所以在角色理论中,“角色”一词是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而所谓“角色理论”则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有什么根据说明人的态度与行为是由其所处的地位或身份来决定的呢?在前一章中已提及的津巴多(1973)所进行的监狱模拟研究,就是一次实证性的研究。它有力地证明:一种非人道的专政环境在改变人的心理、行为常态方面具有颇大的损伤力;与此同时,人的角色地位的改变对于人的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变化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力。因此,从人们所处的不同角色地位及其经历去探索、理解或预测各种人物态度、行为的形成、现状及发展变化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途径。那么,角色地位又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影响的呢?下面结合这个理论的某些特有概念对这个问题作一点简要的说明。关于“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与“角色采择”(role-taking)。既然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就叫做“角色期望”。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如果偏离了角色期望,就可能引起周围人的异议或反对。一个人,尤其是儿童与少年,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通过观察或想象依据别人对自己的表情、态度等出现“镜象自我”(looking glass self库利用语),即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做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形象,从而产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并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塑造自己,这就叫做“角色采择”。米德还指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地位与身份都可以由语言符号来加以分类与命名;当儿童掌握了语言符号并运用它和别人相互作用时,就会把具有一定身份名称的接触者看做是“概括化他人”,并把他们对自己的态度看成是一般的社会期望,假若他不仅按照这种期望形成有身份名称的自我,而且也在这个框架范围内行动,这就是在进行“角色扮演”(role-play)。关于“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一个人往往同时处于几种地位,具有不同的身份和扮演着多种角色。当这些角色在特定条件下互不相容时,就会出现“角色间的冲突”(interrole conflict)。这种角色间的冲突常常会使人感到左右为难,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需要依据条件明确自己当时主要的角色地位及其行为界限,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及“角色义务”(role obligation),以便做出既得体又尽本分的决策和行为。一个人作为一种角色,也常常由于不能同时实现两个或更多的自我期望而产生矛盾,这就叫做“角色内的冲突”(intrarole conflict)。解决这类冲突就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采取先后兼顾或舍末求本的决策和行为。总之,人的社会行为通常是和角色冲突有关的,而一些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则多半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角色自我概念(或理想的角色模型意识)或不善于处理角色冲突造成的。如果能采取一些办法使人更好地实现“角色采择”和“角色扮演”,那么就有可能解决许多社会行为的问题,这就涉及角色理论的应用与技术的研究。角色理论现在被广泛地应用到许多领域,如解决职业训练、家庭人际和睦及教育培养等方面的行为问题。其中使用得较多的是为莫里诺在1960年所创建的“角色扮演技术”(role-play technique)。所谓“角色扮演技术”就是要求被试或受影响者在给予的情境中加以表现,从而学习充分地履行角色的方法。换句话说,采用角色扮演技术,就是让受影响者在一种特定的或创设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有助于他们去控制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的目的。据说这些方法能收到较大的效果。角色理论有自己的一套术语与概念。它强调人的态度与社会行为被社会生活的“剧本”和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及周围人(“导演”、“同伴演员”、“观众”)的影响所决定,同时也制约于本人对“角色”的理解程度、扮演技能以及处理“角色冲突”的本领。如果撇开这里从戏剧上移植来的词汇,它确实部分地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部分真实关系和某些辩证因素。但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在做戏,也不是单纯地为不知道由谁而创作的“剧本”来扮演角色,他作为社会成员是在真实地参与社会活动,并和其他成员一起创造着生活并推动着历史前进。人在幼年时的确无权选择自己的身份、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外力的影响而形成特定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即使是成年人也常常如此。可是,这不等于说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或像角色理论家们所讲的每一个人都应“守本分”。人随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加深认识,也能通过参与社会变革自觉能动地去改变或选择自己的角色地位,并主动地塑造着自己的人格。忽视这一点,任何学说都会起着维护旧制度、宣扬命定论的作用。三、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理论(theory of reference group)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纽科姆、谢里夫(MSherif,1948)、梅顿(RKMerton,1957)及凯利(1952)等人。什么是参照群体?一般认为,它是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比如:一个学生把自己看做是自己所肯定的家庭或社团组织的一员,从而以它为标准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它的规范为准绳评定或约束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并逐渐形成与该群体一致的观点。又比如某些青少年常常以不三不四的团伙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从而形成某些反社会的观念,并产生某些违法行为。个人有多少沟通渠道,也往往有多少参照群体。由于参照群体理论对于个体在新的社会结构条件下行为的不一贯性、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以及对于人们向群体表达忠实态度时的冲突等现象进行分析与了解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而受到了社会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的重视。参照群体有许多分类,如:(1)现实的参照群体(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隶属群体如家庭、班级)和思想上的参照群体(不在眼前或设想的从属群体,如小说中描绘的“敢死队”、“探险小组”);(2)会员群体(自己作为其成员的参照群体)和外部群体(在自己所属团体之外的参照群体,如相邻的学校或先进团体);(3)大的参照群体(国家、宗教、党团组织等)与小的参照群体(如锻炼小组、小剧团);(4)肯定性参照群体(其群体规范和目标被个体所采纳,并产生参加意向的群体)和否定性参照群体(引起个体反对参加的意向或不把自己看做是其中一员的群体)。纽科姆于1943年研究本宁顿专科大学学生的社会观点时发现,大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或者是保守的,或者是自由激进的)是他们日常肯定地还是否定地对待其保守家庭或学校自由主义环境这种群体的结果。所以说,观点的形成是“个体对某一或某些群体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函数”。同时他也指出,少年的反抗行为是他们把双亲作为否定性参照群体而出现的情境性的行为表现。如果学生把严厉的教师看做是和他们父母一类的人,也会表现出类似反抗行为。参照群体的作用,凯利(1952)认为它有两种主要作用:规范作用(normativeness)和比较评价作用(appraisement)。前者是指群体确立某种行为标准(或称群体规范)迫使个体遵循,如果群体能奖赏对它的顺从而惩罚不顺从,它就起规范作用。后者是指个体借助它作为比较标准和出发点用以评价自己或他人。尽管一个群体对某人并没有提出看法或要求,但这个人要想确认自己或对他人的地位和状况进行评价,就要以某个群体的特点或水平作为基准加以比较。例如,一个妇女想当时装模特,她可能以自己的许多女朋友作为参照群体与之进行比较,认为自己在外貌上是够水平的;但是作为公司的经理或评审者来说,他们则以已在那里工作的时装模特作为参照群体与之比较来对她作出评价,甚至作出否定性的评价。参照群体的这两种作用往往是统一的,有时同一群体可同时起这两种作用。比如凯利引用梅顿曾举过的例子说,一个新兵入伍时常常以老兵群体的观点或作风作为参照点来进行自我评价(即比较评价作用),而老兵群体又常从自己规范的角度来要求或监视新兵,如果后者接受就给予支持,即起着规范作用。正是在部队的上述两种作用情况下,新兵渐变为老兵的样子。个体选择参照群体所依赖的条件,也在进行探索。梅顿于1957年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某些类似规范性的论点,它们是:(1)如果群体对自己的成员没有充分的威信,那么其成员将倾向于挑选外部的、非会员的群体作为参照群体,因为在他们看来后者更有威信。(2)个体在自己群体中越是孤立,地位越低,那么就越有可能把外部群体当作参照群体,期望在那里占有较高的地位。(3)社会流动性越大,个体改变群体从属性的可能性越大。(4)个体对参照群体的选择,也依赖于个性特征。RKMerton(1957)(eds)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Reved)NY:Free Press,225280开展这类研究对于了解个体动机或态度、行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无疑是有益的,但是目前进行实验还不多,问题多于答案。特别是脱离开历史与经济结构,把更广泛的社会关系仅归结为人际关系或人与群体的关系则过于偏窄而有局限性。通过以上简介,可以大致上了解到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四大流派的轮廓。这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以后将遇到的各种研究的学派思想背景,也有助于我们自己扩大视野和拓宽思路。这些理论作为学科探索的阶段成果,都是很有意义且富于启发的,但是它们和许多事物一样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为了更好地从中汲取合理有益的养分,舍弃糟粕,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就需要我们苦下工夫,长期去做过细的剖析、筛选和评价工作。至于如何看待这些理论,下面谈两点想法。(一)从学术性上说,上述各种理论作为一种科学设想不仅有存在的权利,而且各有长处。比如,它们都抓住一个侧面对社会行为或社会心理的发生和机制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些分析各有独到之处,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