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 课 本 学 校 明德小学 学 科 数 学 年 级 四年级 教 师 20 年 第 学期长沙县教育局制学 科 教 学 计 划教材分析:1、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3、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鸡兔同笼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学情分析:本期所教的四年级,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存在着年龄的差异,所以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目标分解: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措施: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 科 教 学 任 务 安 排周次教 学 任 务1四则运算2四则运算 观察物体(二)3观察物体(二) 运算定律4运算定律5运算定律6小数的意义和性质7小数的意义和性质8小数的意义和性质9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0三角形11三角形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图形的运动(二)14图形的运动(二)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15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16数学广角17总复习18期末整理、复习、检测19期末整理、复习、检测20期末整理、复习、检测21课 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2-3页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意识和主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他们善于思考,认知水平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谈话导入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1、理解加法的意义。出示例1(1)(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为什么用加法呢?(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练习“做一做” 晨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226包,剩下546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答案:226+546=772(包)答:运来772包练习本。猜猜我是几?(1)我减去52得101。答案:101+52=153(2)355加上我得数是723。答案:723-355=368板 书设 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教学后记课 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5-6页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就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加减法,对加整数乘除法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导入新授课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1、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1)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除法的意义出示例2(2)(3)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三、总结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4=12(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123=4 124=3(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340+190=586-98=答案:530验算530-190=340488验算488+98=5862、小明家养了36只鸡,养的鹅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鹅?答案:362=18(只)答:养了18只鹅。板 书设 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教学后记课 题有关0的运算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则运算的例题3。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整理归纳0的各种运算性质,掌握有关0的运算特性。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分别接触过0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但还没有系统的整理在一起学习过。教学目标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导入新授课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二、探究新知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四、课堂测评五、归纳反思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100+0=0+568=078=023=128-128= 076=235+0=99-0=49-49=0+319=(讨论)0不能作除数。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1.计算(1)36+0=(2)0+68=(3)068=(4)54-0=(5)028= (6)128-0= (7)036= (8)25+0=(9)99-0= (10)49-49=(11)0+39= (12)09=1.口算。230+20= 85-25=0+60= 015=0+100= 54-54=答案:250 60 60 0 100 02.脱式计算。75+020-5答案:=75+0-5=7003920+5答案:=0+5=5板 书设 计有关0的运算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教学后记课 题括号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则运算的例题4。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意识和主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他们善于思考,认知水平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计算正确率的提高。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引入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二、新知探究出示例4:9612+421、说说运算顺序。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5、总结: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三、巩固练习1.思考老师的问题,可与同桌交流。2.汇报并互相补充。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96(12+4)2=96162=62=1296(12+4)2=96162=9632=34、阅读“你知道吗?”做一做(100+254)5的正确运算顺序是( )A.加法 乘法 除法B.乘法 加法 除法C.除法 乘法 加法答案:B板 书设 计括号96(12+4)2=96162=9632=396(12+4)2=96162=62=12教学后记课 题租船问题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材分析本课要学习的租船问题是生活中有关最优化问题的研究,通过租船问题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后教学的,此时学生对分步解决问题已有一定基础。教学目标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授课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例5:(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出示问题)三、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2、解决问题分析:如果都租小船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如果都租大船:306=5(只)355=175(元)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P12第5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 书设 计租船问题方案一:5条大船,1条小船方案一:4条大船,5条小船教学后记课 题练习课课 型练习课课 时1课时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善于思考,认知水平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3.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分析: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答案:13936208=671393667=2082148=1108100821=48分析: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答案:10 15 420 36分析: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验算4827时可以用积因数来验算。验算75429时可以用所得的商除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分析: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分析: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先求出速度,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答案:605=12(km/秒)123=36(km)8412=7(秒)19212=16(秒)布置作业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填一填计算并验算4827=75429=直接写出得数。24+0= 13-13= 70-0=0+504= 08= 036=09= 3920=一艘宇宙飞船5秒航行60 km。根据这一数据填写下表。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3题。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9、10题。板 书设 计教学后记课 题观察物体(二)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教材第13页,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让同学们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可能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善于思考,认知水平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教学目标1、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3、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教学难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导入新授课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二、自主学习质疑释疑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学习例1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四、课堂达标基础过关五、课堂总结1.观察投票箱。(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2)P13做一做。下面是小红从不同位置给同一个物体拍摄的照片。分别写出是从什么位置拍摄到的?( )( )( )答案:前面 左面 上面下面各图分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答案:上面 左面 前面板 书设 计观察物体 从前面看 从上面看从左面看教学后记课 题观察物体(二)课 型新授课课 时2教材分析本课是教材第14页,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善于思考,认知水平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教学目标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情境导入出示例2视图。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二、学习新授课。1、出示学习提示(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三、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2、画一画,比一比。(1)学生按例2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2)比一比:上面三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3、完成P14做一做做练习四连一连。 A B(1)从右侧面看是图A的有( )。(2)从侧面看是图B的有( )。(3)从前面和上面看都是图A的有( )。答案图一和图三 图二 图三板 书设 计观察物体教学后记课 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学习加法运算律及其应用,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律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所了解,但本内容属于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创设情境1.引入谈话。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2.获得信息。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3.解决问题。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二、探索规律1.加法交换律。(1)解决例1的问题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5)揭示定律。问: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师:2565_7864_2.加法结合律。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8810496 881049619296 88200288 288 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ab)c_(_)完成P18做一做2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空。(1)38+29=29+( )(2)( )+25=( )+42(3)a+( )=20+( )答案:(1)38 (2)42 25 (3)20 a2.下面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在( )里画“”。96+14=70+40( )55+95=95+55()a+30=40+a( )板 书设 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4056 = 5640 例2:(88+104)+96 = 88+(104+96)a b = b a (a+b)+c=a+(b+c)教学后记课 题加法的简便运算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加法两个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为后面进行简便计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读题,明白题意后确定解答方法。在学生解答的时候提醒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解答。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加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2.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写出来。(1)39+62=62+39( )(2)62+87+13=62+(87+13)( )(3)39+65+61=39+61+65( )(4)17+28+83+72=(17+83)+(28+72)( )二、运用定律,探究体验1.课件出示例3,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内容,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独立列式。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利用学过的知识解答。4.指名回答,并板书。115+132+118+85=115+85+132+118=(115+85)+(132+118)=200+250=450(千米)5.引导学生交流,这道题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6.小结:通常在简便计算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2.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六第4题。1.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1.根据题目内容,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学生独立列式。3.同桌互相讨论。4.指名回答解答过程。5.互相交流运算定律的运用,第一步运用加法交换律;第二步运用加法结合律。6.认真倾听教师小结。1.独立完成,汇报时说说用了哪些运算定律。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计算过程,集体订正。1.计算下面各题。23+38+6246+48+54127+43+57+73一根铁丝,第一次用去238米,第二次用去360米,余下的比第二次用去的长162米,这根铁丝全长多少米?238+360+360+162=1120(米)答:这根铁丝全长1120米。板 书设 计教学后记课 题连减的简便运算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材分析连减的简便计算是在理解与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四则运算简便算法的基础。在教学中,力求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一样。应鼓励学生从多种解法中自主选择一种喜欢的解法进行计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教学难点灵活选择方法进行简便计算。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旧知,设疑引入1.你能说说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吗?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做什么?2.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减法计算简便一些呢?引入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4,这本书一共有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理解数量关系。3.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解答。4.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算法,分别请学生板书。(1)234-66-34=168-34=134(页)(2)234-66-34=234-(66+34)=234-100=134(页)(3)234-66-34=234-34-66=200-66=134(页)5.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相同点?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6.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算法。如把式子改为“379-66-34”该怎么算?7.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2题。2.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六第3题。1.思考已学运算定律并回答问题。2.认真倾听思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2.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3.独立列式解答。4.汇报算法及理由。(1)从总页数中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2)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去看了的页数,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3)从总页数中先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6.交流算法。7.观察算式,试用字母表示。a-b-c=a-(b+c)a-b-c=a-c-b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学生独立计算。1.口算。37+63= 45+55=79-19= 136-36=68+52= 84-34=145-45=答案:100 100 60 100120 50 1002.先判断,再把错误的改正过来。498-265-35=498-(265-35)=498-130=368( )625-38+62=625-(38+62)=625-100=525( )板 书设 计教学后记课 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学情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中来,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发现的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熟练运用。拟用学法讲授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说说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因数、乘号、积。3.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与乘法有关的运算定律。二、探究体验,总结定律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出示教材24页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1.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2.引导学生独立解答。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4.你发现了什么?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两个因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字母表示为ab=ba。5.引导学生讨论:a、b可以是哪些数?6.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7.引导学生寻找条件和问题,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板演。8.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的解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总结运算定律及用字母如何表示,各小组汇报,教师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ab)c=a(bc)9.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比较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七第2、3题。1.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2.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2.学生独立解答,列式计算。425=100(人)254=100(人)3.观察算式,得出425=254,再举出几个例子。4.学生试着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5.学生讨论交流得出:a、b可以是任意的数。6.学生读题。7.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列出综合算式。(255)2=1252=250(桶)25(52)=2510=250(桶)8.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汇报交流。9.学生尝试总结运算定律,并回答。1.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后集体订正。2.独立解答。1.口算。5060= 425=6050= 254=126= 156=612= 615=答案:3000 100 3000 10072 90 72 90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5648141255、3.说说下面的算式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1)4526=2645(2)2574=2547(3)14825=14(825)(4)20753=(205)(73)板 书设 计教学后记课 题乘法分配律课 型新授课课 时1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这几个定律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学情分析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可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构建。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