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的专业词汇历史:是客观事物发展演化的过程,是不依赖于我们今天主观意识的以往的客观存在。站在人类的角度,“事物”有两大系统,一是自然,二是社会,一般所言的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在这个客观历程中,包涵着人类能动的主体活动以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历史学:可以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化认知。历史观与历史哲学:历史观是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历史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理论,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二者的区别是历史观可以不作理论论证性的表述,可以寓于其他历史撰述或散见于判断的表述。历史哲学则是解决诸如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历史是否发展、如何发展、历史发展的动力如何、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有无规律等重大问题。史学理论:所谓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史学概论:产生于近代,它不是一个系统学科的名称,只作为一个传习知识的课程载体。其主体内容应当是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但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有极密切联系,又离不开史学史内容的辅助,因此成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技能修养、史学史内容的综合组装体。而各家的此类著述、各学校的课程内容,构成均有较大差异。史学概论的这种性质,正好适合向大学生传授关于历史学的综合性理论知识。史学的特点:滞后性;选择性(关联性);不可重复性;偶然性与必然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史学萌芽:记言记事类史书的出现【例如:春秋】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但这种写法有损于历史的客观性。史学的确立:汉代,纪传体史书的开创史记体例: 汉书体例:本纪12卷(项羽本纪) 纪12卷世家30卷(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列传70卷(太史公自序) 传70卷表10卷 表8卷书8卷 志10卷 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泷川龟次郎)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通典: 唐杜佑著。是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述了唐玄宗天宝末年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对唐代制度的记述尤为详实。通志:南宋郑樵著,共200卷,分传,谱,略3部分。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二十略最为有价值。“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文献通考:元朝马端临著,是一本记述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共348卷。宋: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将资治通鉴分为239个事目,每件事自成首尾。在传统的编年、纪传体之外,开创了新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v 三通:唐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v 十通:唐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清朝:考据学的兴起;1、对明代心学的反动2、清初的“文字狱”3、遗民心态,保存国史4、“康乾盛世”为纯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初三大家:v 顾炎武日知录v 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新创学案体撰写学术思想史(学案体史书的出现)v 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对历史事件原因、背景、变迁、影响的评论考证历史的代表作: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赵翼:廿二史札记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还于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之外加“史德”。二十四史:v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兰克学派: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该学派倡导“据事直书”,主张只应追求事实真相,不应褒贬是非。认为历史研究的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坚持历史的个别性和独特性。还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强调对史料的批判和鉴别。兰克学派对西方史学史的影响巨大。年鉴学派: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派别,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后经由德国史学家布罗代尔等人发展,到雅克勒高夫和勒瓦拉杜李时期转型。该派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观念和新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史学界,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陈寅恪曾经概括二重证据法在二十世纪初的发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后来又有人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三重证据法。七略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1.顾颉刚:(1893-1980)汉族,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出身于江苏一个读书世家。是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顾先生很喜欢读书,从小就很喜欢买书,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中评价他有“嗜学如命的性格,探索真理的豪情和开拓门径的兴味”,说“他无疑是极少数乐学的学者之一”。他在民俗学方面的贡献很大,著名的著作有研究群众朝拜碧霞元君女神的盛况的妙峰山的香会;研究民间歌谣的吴歌甲集;还有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除此之外,影响很大的就是他的“古史层累说”了。他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说到“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农之后,尧、舜又成了晚辈,更不必说禹了。我就建立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他还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弟子,如谭其骧、童书业、史念海、刘起釪等。2.刘起釪:1917年2012年10月6日 代表作:尚书学史、古史续辨、顾颉刚先生学述、尚书校释译论谭其骧评价他“顾门传人,兄为翘楚矣!” 他是最后一位古史辨大师。3.许倬云:1930年7月生,台湾大学毕业,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台任教于台湾大学,创办思与言,主张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代表作: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4. 陈寅恪(1890年1969年),江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其史学脱胎于乾嘉考据之学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晚景凄凉,腿残目瞽,死于文革迫害。陈寅恪在19世纪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陈寅恪鼓励学生思考,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他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如季羡林、蒋天枢等。评价:傅斯年对陈哲三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5. 胡适(18911962):汉族, 原名胡洪骍,字希强,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6. 章学诚: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著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篇。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7.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汉族人。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梁启超与“新史学”新典范的确立【胡适】史学研究机构的设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史料派】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的历史语言研究机构。1928年,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命傅斯年等三人负责筹建,同年于广州成立,傅斯年任所长。次年迁北平(今北京),所址在北海静心斋。1936年迁至南京鸡鸣寺。傅斯年主张历史、语言的研究要运用新材料,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他认为近代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应当用自然科学提供的一切方法、手段来整理现存的所有史料;唯有发现和扩充史料,直接研究史料的工作才具有学术意义。因此该所成立后,工作重点放在:安阳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的研究整理;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习俗的调查;西北考古;4.明清史料整理。目的在于扩大历史、语言研究材料。新材料的发现对史学研究的影响史观派(唯物史观派,文化史观派)史学大家梁启超v 1、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v 2、先秦政治思想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李鸿章传 胡适 v 1、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v 2、白话文学史、红楼梦考证v 3、说儒、章实斋年谱王国维v 1、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v 2、观堂集林、古史新证陈垣 v 1、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v 2、元也里可温教考、 明季滇黔佛教考v 3、元西域人华化考、通鉴胡注表微 陈寅恪 v 1、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v 2、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 3、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钱穆 v 1、先秦诸子系年、 刘向歆父子年谱、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v 2、国史大纲、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v 3、朱子新学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v 4、庄子纂笺、论语新解v 5、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史学名著、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吕思勉v 1、中国社会史、白话本国史 v 2、吕思勉论学丛稿v 3、多种断代史顾颉刚 v 1、古史辨自序、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v 2、史林杂识初编(浪口村随笔)、周公东征史事考 v 3、孟姜女故事的转变v 4、中国疆域沿革史 郭沫若v 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v 2、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v 3、屈原研究、李白与杜甫史学研究的特点v 1、新旧中西的交替融合v 2、新材料的发现推动了史学研究v 3、民族危机对史学研究的刺激v 4、多种研究方法并存,名家辈出5、随着大学学科体系的健全,史学研究走向专门化古史辨的兴起及其影响1.“古史辨”之前的古史考辨中国古代史学具有对史料考辨的优良传统清代学者的考据学,崔述的考信录“凡无从考证者,辄以不知置之”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2. “古史层累说”的思想来源进化论等西方近代科学思想 前人辨伪学和今古文经学家学说 戏曲、歌谣和民俗学研究的启发 现代考古学的刺激 3. “古史层累说”要点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例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4. 推翻四个传统观念打破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人化、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5. 默证说凡欲证明某时代无某某历史观念,贵能指出其时代中有与此历史观念相反之证据。若因某书或今存某时代之书无某史事之称述,遂断定某时代无此观念,此种方法谓之“默证”。吾观顾氏之论证法几尽用默证,而十九皆违反其适用之限度。张荫麟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 6.“古史层累地遗失”说:钱穆的这一学说是针对顾颉刚“古史层累地造成”观点提出的。按照顾颉刚的说法,东周以前的古史,特别是夏商以及更古老的历史记载很多是后人添加的。时代愈长,后人添加的内容也就愈多,因而要进行古史辨伪,把后人伪造的部分去除。钱穆则提出古史层累地遗失的观点,他在国史大纲中说“古史实经后人层累地遗失而淘汰。层累造成之伪古史固应破坏,层累遗失的真古史,尤待探索。”认为古史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淘汰、遗失,失去了本来面貌,因此对层累遗失的真古史要特别加以探索,建立一个可信的系统的上古史体系,使我国历史有一个可信的来源,使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来源与根本。7.影响:功:古史辨伪的工作,对于推翻上古旧史体系,建立新的史学有巨大功绩;对古史和古书做了大量的考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对学术的求真态度、对学术问题的平等讨论,推动了学术的进步,鼓励了年轻学者的研究。过:未能注重结合考古发现来考辨古史,致使“古史辨”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古书辨”。却有怀疑过头之处,造成“玉石俱焚”。方法上的错误:过分使用默证法(吾观顾氏之论证法几尽用默证,而十九皆违反其适用之限度);抹杀对自己不利的史料;对掺杂神话的传说和纯粹的神话不能很好的分辨。史料一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史料定义: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二史料与史学史料是历史之片段。从片段的史料中可以发现完整的历史;但完整的历史之自身,绝非即等于片段的史料。史学家从史料中去寻找历史,从而编撰史学书籍;但并不把史料当历史,而只把史料当做寻找历史的路牌及历史的代表。离开史料,历史简直无从研究起。历史自身不是史料,但只能从史料中寻找而发现出来。 周谷城中国通史三史料的分类:1、口头的:口头传说、采访录音2、实物的:遗址、遗物3、文字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历史事件关系:直接史料、间接史料与事件经历者关系远近: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史料造作性质: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学术部类:经、史、子、集史料类型:文字记载、史迹遗存、口碑史料1.文字类:典籍甲骨金文 简牍帛书 石刻 敦煌吐鲁番文书 明清档案杂志、日报、家谱、帐簿、日记、公文、书信等2.非文字类:图像是认识历史的途径(对图像的研究可以:弥补文献之不足获得直观的历史感推进历史研究的深度)四史料的作用:1.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离不开史料。2、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2)史料是否充备和正确,也是确定历史学家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3)史料可以使各种现象互相补充,相互论证,对正确描述历史事实,取得科学的结论和阐述观点有极大的帮助。3.新史料的发现往往会产生新的研究领域,或带来学术上的创新。(1)甲骨卜辞发现殷墟的大致范围,修正对上古史的一些错误认识。(2)敦煌文书西北史地研究、中西交通史、西北民族史、宗教史等,而且产生敦煌学。 4.史料能否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与研究者的历史观、研究方法有密切的联系。陈垣:校勘四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史料讹误举例(误;衍;脱;倒;错简;标点断句)小说史料v 1、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v 2、漆侠:三言二拍与宋史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v 3、黄仁宇: 从三言看晚明商人 ,收入放宽历史的视界。v 4、阎步克:汉代乐府陌上桑中的官制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v 乐府诗陌上桑中的“使君”与“五马”兼论两汉南北朝车驾等级制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官府文书与私家记载:v 官府文书:政府档案、起居注、实录、正史、诏令、方略、公报、会议记录、公约、条约、协定、官方统计等v 私家记载:杂史、野史、自传、回忆录、日记、书信、家谱、契约、笔记、游记、歌谣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要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五种生产方式的更替 标志v 1924年,李大钊(署名李守常 )出版史学要论v 1929年,陶希圣出版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v 1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标志着唯物史观正式出现三次社会大论战v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v 中国社会史问题(1、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2、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3、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问题实质: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一般的发展规律相同,马克思主义是否适用于中国)v 中国农村性质问题代表人物(五老)及著作v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v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v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政治思想学说史v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v 翦伯赞:中国史纲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1、与现实紧密结合,为了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学术研究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配合党的路线和策略。2、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相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研究方式简单化,中国历史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注脚。3、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经济为骨干、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通史体例。“五朵金花”v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v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v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v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v 汉民族形成问题 影响:v 1、打击了大批专家学者研究的积极性,剥夺了知识分子的尊严,造成研究人员的断层。v 2、提倡“厚今薄古”,史学研究完全丧失了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成为政治的附庸。(影射史学)v 3、全民写史,出现大量的村史、厂史等学术价值低劣的作品。v 但这时期还是有一些贡献的:1、考古事业的进步2、经济史研究的贡献3、整理古代典籍、绘制中国古代地图4、从下自上的历史研究,长时段的历史考察史料派的延续v 代表人物:严耕望、劳干、王叔岷、陈槃v 著作: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王叔岷:庄子校诠、左传考校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 许倬云与思与言陶希圣与食货复刊杜正胜的“同心圆”理论v 第一圈是乡土史(县市或北、中、西、南、东地区)v 第二圈是台湾史(或含闽粤东南沿海)v 第三圈是中国史v 第四圈是亚洲史v 第五圈是世界史 新史学与“新史学运动”1990年创刊,代表了台湾史学的新发展和新成就。提倡开放、尝试和求新的研究态度,表达了对史料派和史观派的不满,主张在新材料、新工具之外,还要尝试新领域,寻找新课题。代表作:v 杜正胜:从眉寿到长生中国古代生命观念的转变v 林富士:头发、疾病与医疗v 蒲慕州:墓葬与生死v 黄进兴: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v 邱仲麟 :不孝之孝唐以来割股疗亲现象的社会史初探史学研究的走向v 研究对象的下移v 社会史研究的兴起v 区域史、性别史研究的兴起v 走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法学债权课件
- 北美雅思考试真题及答案
- 民歌欣赏课件
- 民族风土人情课件
- 新质生产力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 基层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 新技术驱动新质生产力案例
- 新质生产力与资本的协同发展
- 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
- 2025年康复医学综合评估与康复方案设计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国家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编织课件教学课件
- 认证机构保密管理办法
- 土建类安全员C2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 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技巧与方法
- 硒鼓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心脏猝死教学课件
- 成长型思维培养-洞察及研究
- (2025)全国辅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体操新课标解读
- 2025年初级薪税师(三级)《理论知识》考试真题(题后附答案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