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1).doc_第1页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1).doc_第2页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1).doc_第3页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1).doc_第4页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苏教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练习。(24分)(一)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延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节选自明史周顺昌传(二)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 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节选自五人墓碑记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追究,查办b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物:事物d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殆:几乎答案:c.物:人,他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顺昌好为德于乡 士民德顺昌甚 b.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诚能见可欲c.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发其志士之悲 d. 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 直前诟虏帅失信答案:d名作动,上前。(a.善事;感激b 实在;果真c思念,同情;悲慨)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辄为所司陈说b. 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是寡人之过也c. 缇骑按剑而前 而予不得归矣d. 忠贤乃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b代词,这,此。(a.是,表判断;介词,向c.表修饰;表因果 d.才;竟然,却)4下面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囚安在?a大王来何操? b恐年岁之不吾与c不能容于远近 d何厌之有答案:c.为被动句。例句和abd均为宾语前置。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两段文字都记述了苏州市民自发抗暴斗争的场面,但对材料的处理有所不同。有的材料,周顺昌传写得详细,而五人墓碑记写得简略。b五人墓碑记中描写吴地百姓为周公送行时“哭声震动天地”,表现了吴地百姓面对强权的软弱,以此反衬五人挺身抗暴,视死如归的勇毅。c周顺昌传为周顺昌立传,突出周顺昌的品德及苏州市民对周顺昌的感戴。五人墓碑记则为五义士树碑立传,突出五人死义的经过。d. 周顺昌传是为记述事实,所以斗争过程写得很详细。五人墓碑记是为评价五人之死而概述材料,所以市民的行动写得较简略。答案:b(敢于为周公送行,并为之哭泣落泪,是公开的支持和声援,是需要勇气的。此处不是反衬。)译文:周顺昌在地方上喜欢做好事。遇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郡中重大利害事情,就替百姓向主管官吏陈述,因些地方民众很感激爱戴周顺昌。等到听说逮捕他的差役到了时,群众都非常气愤,为周公喊冤的人塞满了道路。到了宣判那天,几万人不约而同地集会到府城来,大家都手持香火替周吏部请命。县学的生员文辱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上前请求拜见巡抚毛一鹭和巡按御史徐吉,要求他们把群众的意见上报朝廷。一个旗尉恶声恶气地叫道:“东厂逮捕人,这些小子们竟敢这样捣乱!”大声叫嚷:“犯人在哪儿?”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群众更加气愤,说道:“起初我们还以为是皇帝的命令呢,原来是东厂啊!”大伙儿蜂拥上前,愤怒地高呼,声势如山崩塌一样。旗尉们吓得东逃西窜,群众就跟着追打,结果打死一个旗尉,其余的带着伤跳墙跑了。巡抚毛一鹭发出紧急文书向朝廷报告这次事变。东厂的特务诬蔑苏州人民都反了,企图截断水道,抢劫水运船只。宦官魏忠贤非常害怕。不久,毛一鹭说逮捕了带头闹事的人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变乱已经平定了,魏忠贤才放了心。不过从这次事变以后,东厂的缇骑们就不敢再出京城了。6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3分)译文: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为他送行。(重要语词:行为,先,敛赀财)(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3分)译文: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重要语词:幸,第一个“于”表被动,第二个“于”,介词,跟,状语后置句)(3)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3分)译文: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高声呼喊,没有人应答。(重要语词:穷,无聊,购,靡)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10分)金陵驿(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这首诗是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后,于押解途中写下的。7.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参考答案】首联描写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画面: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一片破败的离宫,天边的浮云在漫无目的地漂流着。8.请举出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明其表达作用。(3分)【参考答案】“旧家燕子”运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表达王朝衰落、人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和百姓失去家国后流离失所的痛苦。“啼鹃带血”用神话中蜀王杜宇的典故,表现作者心怀故国,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意对即可)(另有典故:“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亡国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悲叹王朝衰落;同情人民痛苦;感伤自身遭遇;决心报效国家。诗词解释:金陵:今江苏南京。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草合:草已长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别却:离开。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译文: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这组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作。时值深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军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鉴赏】“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四、语言运用题(5分)11.请根据所给材料,把下列两个语句补充完整。要求对材料内容分别进行概括。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我们不能选择要不要灾难,但我们能够选择对待灾难的态度。五、课内文本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到了肖邦之家,你会亲眼见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玛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这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12.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a.雪qio b.有条不wn c. 婆娑 d. 浮想联翩答案:雪橇 有条不紊 su pin13.肖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答:_ _答案:娇嫩、温柔,成熟、清丽(悠扬),寂静、忧伤,静寂、雅致。14.作者对肖邦、肖邦之家以及肖邦的音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_ _答案:作者对肖邦是仰慕、崇敬,对肖邦之家是带着惊讶和柔情,对肖邦的音乐是热爱和理解。15.面对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和肖邦是在“促膝谈心”?试联系文章内容分条回答。(8分)答:_ _答案:(1)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2)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3)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作品中最深沉的郁闷;(4)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寂静,但你却并不感到孤独,因为有肖邦的音乐,你会感觉和肖邦在一起。六、课外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汪大娘(张中行)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只管做饭的用人。我三十年代末租居李家,开始认识汪大娘。那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汪大娘的行事,勤勉,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汪大娘熟了,家里有什么事,她也管。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去。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去。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