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古文复习题.doc_第1页
九下古文复习题.doc_第2页
九下古文复习题.doc_第3页
九下古文复习题.doc_第4页
九下古文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庆市第二十五中学“发展性课堂”学案年 组学 科使 用 教 材总课时初 四语文苏教版语文九下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备课教师授课教师 课 题九年级下古文练习题学习目标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重、难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阅读题的理解教学环节温故知 新九年级下古文背诵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曹刿论战愚公移山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2011湛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1)夫环而攻之 环: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3)委而去之 委: (4)寡助之至 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委而去之 (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 (三)09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足兵 兵 民信之矣 信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0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11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案(一)1(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2C 3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4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6、7略(三)8兵器 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9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1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四)2008广西百色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委而去之 (委: ) (去: ) 亲戚畔之(畔: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12翻译下列句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答:含义: 。事例: 。答案:9委:放弃 去:离开 畔:通“叛”,背叛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五)2008内江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3 分)A、委而去之 (到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9、翻译下面句子。( 3 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答案:7 、A 8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 、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六)(09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环而攻之而不胜 ( )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池非不深也 ( ) 委而去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5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答案:1却、可是这护城河放弃 2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或“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 3D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二)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0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1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1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足兵 兵民信之矣 信1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4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15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参考答案: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得道 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8B 9B 10C 11D12兵器 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13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5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曹刿论战吉林省长春市12年中考(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左传旧传为 (朝代)末年鲁国史官 (人名)所撰(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又何间焉( ) 小惠未徧( )小大之狱( ) 望其旗靡( )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12.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13.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答案:9.春秋 左丘明(共1分,每空0.5分)10.参与 同“遍”,遍及、普遍;或“通遍,遍及、普遍” 案件 倒下11.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2.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13.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09年贵州省安顺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 题(19 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池非不深也 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 分) 答案:13、 又何间焉 (参与)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14、(共4 分,每题2 分 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15、(共3 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 分)取信于民(1 分) 16、(共4 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 取信于民 17、(4 分 言之有理、通顺即可) 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 邪恶 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 2011年湖北省黄石市(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6-10题(15分)【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2)公将鼓之(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4)今日是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8.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0.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人物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曹刿唐雎6、(1)虚报(2)击鼓进军(3)交换(4)这样(每空1分)7、B8、B9、(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主要得分点是“而”“逆”“轻”“与”,每点0.5分,共2分)(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主要得分点是“狱”“虽”“察”“必”,每点0.5分,共2分)10、略四川省泸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肉食者鄙 鄙:(2)小惠未徧 徧: (3)神弗福也 福: (4)齐师败绩 败绩: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登轼而望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B. 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C. 何以战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D. 乃入见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分)翻译: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分)翻译: 7.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答:答案4.(共4分)鄙陋(目光短浅);通“遍”,遍及、普遍; 赐福、降福;大败 5.(2分)A 6.(共6分)(1)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3分,牺牲1分,加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2)打仗,靠的是勇气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3分,“一鼓作气”1分,“再”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7.(2分)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5)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答案:14(5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16(2分)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福建福州市(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913题(15分)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肉 食 者 谋之 (2)弗 敢 加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答案:9.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10. (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1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13. “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2009湖州市)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7-19题。(8分)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分)_四、(2006年哈尔滨市)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十年春战则请从。”回答912题。(8分)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福: 狱: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小惠未徧,民弗从也。_1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 和_ 。(2分)五、(2007年青海省)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完成1116题。(14分)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2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1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_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_ _(2)战中:_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九、(2007临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彼竭我盈 ( ) (2)望其旗靡 ( )(3)臣之妻私臣( ) (4)今齐地方千里(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_ ”和“_”;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_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_ ”。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_(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_十、(2007温州)曹刿论战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又何间焉 (2)公将鼓之 (3)遂逐齐师 (4)望其旗靡18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_2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分) _十二、(200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曹刿论战左传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_(2)战中:_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_十四、公与之乘故逐之。8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分)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齐师败绩( ) 遂逐齐师( ) 公问其故 ( )10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成现代汉语。(3分) _11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2分)_十五、(北京市密云县2008)阅读“十年春故逐之。”答题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肉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