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8 戊戌变法(一)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新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8 戊戌变法(一)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新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8 戊戌变法(一)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新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8 戊戌变法(一)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4页
新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8 戊戌变法(一)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18戊戌变法(一)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一、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维新思潮的兴起。阶段代表人物主要主张早期(19世纪60年代)王韬广贸易、开煤矿、发展资本主义,推崇君主立宪政体,主张君民共主郑观应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出“商战”观点成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倡民权”谭嗣同“冲决网罗”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观点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甲午战争图图二时局图材料二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三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中国全史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三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答案(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前所未有。(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历史认识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运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重点精讲康有为装扮孔子,让他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这是为什么?(1)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2)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保守性,使其在当时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这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二、变法的兴起1开始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2发展(1)变法宣传:康有为等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尤其是北京的强学会和上海的时务报影响较大,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2)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3)组织机构:1898年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影响维新派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深化探究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思考(1)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的主张?其中心论点是什么?(2)出现该主张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中心论点: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2)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思考据材料说明康有为维新变法有何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何弊端?答案特点:托古改制。主要目的:减少变法阻力。弊端: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材料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思考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2)评价:变法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材料四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思考(1)“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2)图片暗喻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答案(1)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2)事件:“公车上书”。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概念阐释公车上书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深度点拨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概念阐释托古改制:借助于孔子的权威进行改革变法。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改制变法”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重点精讲强学会有哪些作用?一方面,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刷新了一时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主张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重点精讲光绪帝为何会支持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变法维新?(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危机形势的推动,光绪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2)光绪帝企图借维新变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从慈禧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1变法维新的呼声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直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因素不包括()a“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c“揭竿斩木”的农民运动初显端倪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进展缓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运动历史背景的全面认知情况。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前,外部是严重的民族危机,内部是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加上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这些因素促成了维新运动的兴起。而洋务运动进展缓慢,虽然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不可能引起一场政治运动,故选d项。2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办厂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d“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答案b解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导致自然经济解体是客观因素。清政府出于扩大税源的需要,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大大减轻了民族工业创办的阻力。主要原因和其他原因要分析清楚。3早期维新派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这实际上是主张()a实行君主立宪制b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c仿效西方,实行变法d与西方国家进行战争答案b解析“商战”是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即与西方国家进行商业竞争,并未涉及政治体制,a、c、d排除。419世纪晚期,梁启超曾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后来又到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当时“时务”的主要内容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习外国利器,觅制器之理c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d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答案c解析根据时间判断,此时的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时务学堂是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学校,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阵地,所以此时的“时务”应是维新思想,a项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b项是洋务运动的思想,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5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政治实践的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c组织学会 d创办国闻报答案b解析a项是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c、d两项是维新运动的发展,只有b项是由理论传播到政治实践的转折点。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态,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2)指出材料二、三所反映的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局限性。答案(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解析回答第(1)问应从“皇上则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方面着手归纳其政治主张。回答第(2)问要注意材料中“洋教”的含义;“借”的含义是“利用”。回答第(3)问应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来思考。基础达标1“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2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康有为变法活动的表述,错误的是()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c进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d成立保国会等团体,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答案a解析张之洞著有劝学篇,他不属于维新派。准确识记史实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注意分析相关选项。本题既可根据基本史实直接选出,也可通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不可能维护封建纲常名教。3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特点是()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判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答案d解析早期维新派的最大缺陷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没能将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从“公车上书”后到1898年间,康、梁等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学堂、书局、报馆众多,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4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a康有为 b梁启超c严复 d胡适答案a解析“旧”是指封建顽固派,“新”是指革命派。比顽固派新,比革命派旧的政治派别是维新派。康有为是维新派的典型代表,在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乃至革命胜利后,他仍然坚持资产阶级改良的观点。5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说:“今我有日本为向导之卒,为测水之竿,为探险之队,为尝药之神农,为识途之老马,我尽收其利而去其害,何乐如之!”这表明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态度是()a学习借鉴 b与其竞争c全盘照抄 d仇视抵制答案a解析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中国的戊戌变法早30年,康有为主张“我尽收其利而去其害”,充分学习日本的经验,吸取日本的教训,因此a表述最准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竞争与抵制,也不是全盘照抄。能力提升6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a兴中会 b保国会c强学会 d同盟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迁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7恩格斯曾说:“甲午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但却是逐渐地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的瓦解。”下列史实与恩格斯预言无关的是()a列强侵华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b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d中国面临着由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答案d解析由“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但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可知,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从“大工业和铁路”使“旧有联系的瓦解”可知,列强的资本输出起了瓦解中国自然经济的作用。8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答案b解析本题围绕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维新派将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方向,故答案为b项。解题关键是审清限制词“关键”。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