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组 1 世界工业区分布 美国东北部 英国中部 德国鲁尔区 我国东北部 问题探究1 分析传统工业区共同的区位条件 2 德国矿产和工业分布 3 英国工业区 英国的英格兰中部等地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 4 在阿巴拉契亚山区有丰富的煤矿五大湖西部有大量的铁矿 5 辽中南工业区 6 传统工业区 一般是在丰富的煤 铁资源基础上 以纺织 煤炭 钢铁 机械 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 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一般在煤 铁资源丰富的地区 大型化 生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 高度集中以降低运费和能耗 区位因素 工业部门 生产规模 工业分布 以纺织 钢铁 机械 煤炭 化工为主 7 鲁尔区概况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 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 形成于19世纪中叶 被称为 德国工业的心脏 8 德国矿产和工业分布 9 一 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1 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煤炭储量为2190亿吨 占全国总储量的3 4 其中经济可开采量约220亿吨 占全国的90 10 2 离铁矿区较近 从海外进口瑞典 俄罗斯等国的铁矿石到荷兰鹿特丹 再经过莱茵河运到鲁尔区 通过陆上交通就近从法国洛林铁矿区进口 11 活动 思考 鲁尔区的发展还有哪些有利的区位条件 3 充沛的水源 莱茵河 利珀河 鲁尔河 区内有莱茵河 鲁尔河 利珀河及4条运河 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12 4 便捷的水陆交通 内河交织成网 且与海洋相通 水运便利 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13 德国 西欧 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的工业 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14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区较近 充沛的水源 便利的水陆交通 广阔的市场 鲁尔煤田 欧洲的十字路口 德国 西欧 法国东北部洛林高原铁矿 莱茵河 鲁尔河 利珀河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15 德国矿产和工业分布 16 鲁尔区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城市 主要工业城市 埃森 多特蒙德 杜伊斯堡 17 二 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1 采煤业的衰落 20世纪50年代 随着廉价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 一方面 煤炭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 新技术炼钢耗煤量也逐渐降低 鲁尔区爆发了历时十年之久的煤业危机 18 2 钢铁工业的衰落 煤炭成本上升 提高了钢铁工业成本产钢 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经济危机 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19 3 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工业部门主要是采煤 钢铁 化学和机械制造工业 其中以煤炭工业为基础 钢铁工业为主导 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 并高度集中于少数工业部门 生产结构单一 某一工业部门的衰落 将会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80年代 鲁尔工业区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 20 阅读 污染严重的莱茵河 21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 对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产生冲击 新兴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 产品更新换代快 对原料 燃料依赖性小而对环境质量要求高 鲁尔区对此不具有吸引力 22 产钢 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 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石油 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世界性钢铁过剩 经济危机 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本区煤炭工业成本上升 外因 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环境污染严重 内因 新兴产业不愿来此安家落户 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 对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产生冲击 23 如果你是鲁尔人 面对出现的这样的问题 你会怎么办 结合P61 62的思考活动 三 鲁尔区的新发展 思考 24 1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3 拓展交通 完善交通网 4 消除污染 美化环境 三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 鼓励和引进新兴产业 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2 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支撑 25 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26 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 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27 鼓励和引进新兴产业 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28 杜伊斯堡大学 29 旧厂改造的现代商业园区 钢铁厂废墟上新建的展览馆 铸铁厂旧址改造科技产业园区 杜伊斯堡的生态景观公园 30 31 32 整治前的发电厂 33 整治后的发电厂 34 治理前的莱茵河 治理后的莱茵河 35 36 37 铁路运输集装箱 城际高速公路 38 思考 鲁尔区的综合治理还包括哪些内容 鲁尔区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启示 拓展交通 完善交通网 发展科技 繁荣经济 消除污染 美化环境 启示 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交通 实行清洁生产 消除污染 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合理布局工业等等 39 辽中南工业区 1 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 2 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 煤 铁 石油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接近市场 主导因素 资源条件 相同点 煤炭资源 交通 市场条件都很优越 不同点 辽中南的铁矿丰富 鲁尔区不丰富 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 40 山西省主要煤矿分布 山西省作为中国的 鲁尔区 其发展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有什么呢 41 山西煤炭的资源状况 煤炭资源丰富 开采条件好 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 按2002年生产规模 4 8亿吨 计算 可开采560年 全省40 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全国10大煤种 山西省都有分布 具有低灰 低硫 低磷 发热量高的特点 大同煤田为低硫 低灰 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产地 河东煤田则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煤田多中厚煤层 埋藏浅 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42 43 与德国鲁尔相比 山西省存在哪些不足呢 1 水资源不足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少 2 水陆交通不便地处黄土高原区 沟壑纵横 3 市场狭小以国内市场为主 4 生态环境脆弱 5 科技教育较为薄弱 44 资料1 2002年 我国启动了 西气东输 工程 建成后每年将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 浙江 上海市及沿线的河南 安徽两省供气120亿立方米 初步估算可代替原煤4000万一5000万吨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煤炭的主要消费地 也是晋煤消费量较大的地区 预计山西省将可能失去2500万吨的市场 资料3 我国规划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 每年替代6000万吨煤炭 十五 期间 总装机容量为660万千瓦的秦山二期 秦山三期和岭澳 田湾4个核电项目将建成投产 并加快西部公伯峡 龙滩 小湾 洪家渡 三板溪等大型水电站建设 可以预见 不久的将来 我国过分倚重煤炭的能源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资料2 我国 西电东送 工程目前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滇黔两省与广东省签订了 西电东送 协议 到2005年 滇黔两省向广东输送50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 此外 黄河上游水电的梯级开发和四川电力开发将进一步加大 西电东送 的力度 再加上三峡电站逐步并网发电 这将使山西煤炭在东部地区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 资料4 由于长期开采 山西省煤炭的开采条件不断下降 开采成本不断上升 加之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 与相邻省区近年来开发的大型露天煤矿相比 山西省的煤炭开采不具优势 在发展过程当中 山西省所遇到的哪些问题是与鲁尔区相同的呢 45 单一的产业结构 相同问题 环境污染 矿产资源枯竭 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 借鉴德国鲁尔区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 山西省应该怎样调整经济结构 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46 47 48 1 产业结构的调整压缩煤炭企业数量 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转换 提高经济效益 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 产业结构十分单一 效益低下 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铁矿 铝土矿 能源开发 煤 电 铝 煤 焦 化 煤 铁 钢 产业链 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49 50 2 引进新型产业 协调三大产业发展 3 大力发展科教事业 增加科技投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4 增设道路网 改善交通条件 提高产品的输出能力 51 5 消除污染 美化环境三废 的治理废渣 煤矸石 主要用于发电 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 煤泥 经干燥后再利用废气 做好消烟除尘工作 对矿区道路和作业面洒水降尘 对煤矸石自燃区域进行覆盖阻氧灭火 防止了对大气的污染 营造防风林带 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废水 沉淀净化 52 1 关于鲁尔区为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而采取措施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改造煤炭 化学工业 节省能源消耗B 缩减钢铁 煤炭两大工业部门 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C 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 兴建高技术产业D 新建或迁入电子 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工业企业2 有关鲁尔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叙述 错误的是 A 迁入和新建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为主B 煤 铁企业规模普遍减小C 经济繁荣 环境美化D 拓展交通 完善交通网 3 和鲁尔区相比 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还需要加强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劳动力数量B政府支持C劳动力素质D便捷的交通 D B D 53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和我国国情 以及根据德国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成功的经验 谈谈东北地区应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提示 我国的东北工业基地和鲁尔区一样属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 目前也出现了和鲁尔区类似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探究 结合P63的探究活动 54 东北地区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 1 丰富的煤 铁 石油 森林资源 2 便利的水陆交通 6 重工业市场广阔 3 水资源较丰富 辽宁缺乏 4 劳动力资源丰富 5 农业基础好 55 东北三省经济下降的原因 1 产业结构老化 单一 2 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 市场机制较小 4 技术 设备更新滞后 产品竞争力弱 资源利用率低 5 环境质量下降 3 部分矿产资源枯竭 6 沿海新兴工业区的冲击 56 1 老工业基地振兴要强抓机遇 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转移和国内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 采取有力措施 加大改造力度 2 改造传统工业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新兴产业 第三产业 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57 3 治理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管理 营造绿色空间 4 产 学 研相结合 加强技术改造 加快技术设备更新 提高产品竞争力 提高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