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长城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2、能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课件学法指导: 通过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研读交流让学生读悟文本。评价设计:1、通过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和做游戏检测目标1和2. 2、通过指名读、互读、激情朗读、指名表演、合作交流等形式检测目标3和 4.学习预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2学生自由补充。3老师给以肯定。4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1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2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3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4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2学习会认的字。3学习会写的字。4学生书写。(重点点拨:隔、砖、旋等字)四、出示图画,边看边说1出示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2出示第二幅图:(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3对照课文,读课文。(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五、小组学习,思考1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2老师画出图画,让学生指出相应的地方。 城台: 垛子: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来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六、课堂小练习。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 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 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出示课件) 3、 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 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一)齐读句子1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2交流汇报:(1)(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出示课件)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课件)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2)(课件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4)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3)请读句子:(课件)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4)思考、交流: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三、总结板书: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四、课外拓展: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学反思:颐和园学习目标:教养方面: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评价设计:1、通过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和做游戏检测目标1和2. 2、通过指名读、激情朗读、指名表演、合作交流等形式检测目标3和 4.学习预设: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前鼻音、后鼻音、。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三)学习词语1指导分段朗读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1)讲解词义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清爽:清洁,凉爽。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葱绿:(草木)青翠。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板书:颐和园)(二)讲授新课1讲读第二自然段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明确:又长又美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4指导朗读(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明确:万寿山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明确:佛香阁、排云殿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明确: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3指导朗读(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四)自学第四段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1同学自由讨论。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五)板书设计10 颐和园美丽的大公园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教学反思:秦兵马俑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准备:有关秦兵马俑的文字图片资料、相关课件评价设计:1、通过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和做游戏检测目标1和2. 2、通过指名读、激情朗读、导游解说、合作交流等形式检测目标3和 4.学习预设;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1.同学们,祖国60华诞国庆大阅兵大家观看了吧,那真可以称为雄壮之师、威武之师。你们见过一支地下的军队吗?这是一支“举世无双”的军队,它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于1974年苏醒了,它就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见过它的人,都好似穿越了时空隧道,将人们带到了秦朝的古战场。它一出世,就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2.板书课题。“俑”就是古代殉葬用的人形或兽形物,多为木制或陶制。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会读书的孩子,总是善于发现。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找一找,划下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句子一方面介绍了规模宏大,另一方面介绍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的,兵马俑大到整体的军阵阵容,小到个性鲜明的各类型兵马俑,都是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三、学习“规模宏大”部分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到规模宏大?抓住它,想象气势,然后读出来。2.汇报:“宏大”就是宏伟壮观,气势磅礴。作者是怎么介绍的?预设一:抓住数字体会宏大。面积大:“20000平方米,相当于50个篮球场那么大。”如果对篮球场还有些陌生的话,与我们的教室相比照,教室约50平方米,那么相当于多少个?(约400个教室)数量多:“近8000个”“6000多个”组成巨大的长方形军阵。(同学们,用数字来说明是说明文中常见的,但我们读的时候,别让它一晃而过,也应该让它和我们熟知的事物比照一下,就更能体会到它的宏大了)请同学们强调着数字来读一读,读出气势来。预设二:巨大的拱形大厅整体的阵容(1)通过“巨大”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规模宏大。出示课件,身临其境。随机了解:什么感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震撼)出示文字,指导朗读:“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真像是当年秦始皇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似有千军万马铺天盖地而来之势。)四、学习“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1.课文介绍了几种俑?补充:据资料介绍,光军吏俑就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士兵俑又分为骑兵、步兵俑、车兵俑等,书上的插图叫跪射俑,还有叫立射俑,真是“种类众多”。小结:同学们,查阅资料,掌握更多的资料对于我们学习课文、深入理解会有更大的帮助。2.秦兵马俑的魅力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取胜,更在于它那“千人千面”的雕塑艺术。课文中说他们“个性鲜明”。“个性鲜明”,“个性”是指性格、气质。这些俑不能动有不能说,你怎么能感觉到他们不同的个性?(通过他们的神态可以感觉到)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动作,选择一个读给大家听。出示句子,去掉“好像”的后半句,进行比较。体会在描写时联想的作用。师生合作读,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感受联想的表达效果。这一段有个表达方面的特点,即:先写了作者的所见,之后又加入了作者的联想,正因为有了联想才让我们读课文时,觉得兵马俑像活了一样惟妙惟肖,似乎有了盔甲之寒,有了肌肤之温,有了一颗砰然跳动的心脏,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神。五、引读最后一段升华感情1.以引读的方式:怪不得,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因为(文章最后一段)。怪不得,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是因为(文章最后一段)。秦兵马俑的经久魅力在于它雄浑博大的宏观场面,在于它栩栩如生的精雕细刻,让我们共同赞颂:(文章最后一段)。2.小结: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名为苏醒的地下军团,你会了解更多的秦兵马俑的情况。 六、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勇气概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巩固学过的字词。2、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3、背诵积累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我国“世界遗产”的美景。【教学重、难点】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评价方案】1、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积累词语,落实目标1、目标2。2、采用讲解、动手实践落实目标3。【课前准备:】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相关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第二课时二、我的发现(学会一种新的表达方法:比照)1、首先进入,出示:“我的发现”,生齐读。认真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哪些我们曾经学过的表达方法?(出示课件: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 20000平方米。)2、引导学生说出句子一是使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并能说出这样写能让我们感受到城墙的宽;句子二是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并能说出这样写能让我们感受到俑坑的大。3、可是课文中并不是这样写的,而是这样的(出示课件: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读一读,又有什么新的感受或新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写能够使句子更加具体准确。4、这红色的部分能够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其实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你们发现了吗?引导学生说出:运用熟知的事物来对比,对照。这样方法叫什么?翻开课文,读读小林的话。齐读。 这种方法叫比照。5、比照不仅有这样的作用,还有其它的作用。读读小东的话。小东还发现这样写能让句子更加具体形象。他还举了个例子。(出示课件:这句话是用( )作比照,让读者很容易想象出“1.5亿公里”到底有多远。)6、指名说,齐读。括号里面填写“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7、 发现更是为了运用,用上比照的方法,把太阳的大说得更清楚。(出示课件:太阳可大了,它的直径约为139.2万公里, )。(提醒学过的太阳这篇课文,横线上填写:130万 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8、现在来挑战个更难的。(出示课件:那是一棵大树,远看像巨大的凉亭,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树的大,可以说十几个大人连起来才能抱得住等。教师总结:通过刚才我的发现,我们知道了比照这种方法,在描写事物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把事物描写得更加具体形象,让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古人也喜欢用一种别具特色的表达方法来描写景物。让我们一起走进(出示课件:日积月累,生齐读)三、日积月累1、翻开书本,认真读读上面的对联,这就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种表达方法。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由读。2、指名读,读正确即可。(请四位学生来读)3、都读正确了,你们真能干。这一次读,有更高的要求了,请你一边读,一边去体会、去想象,对联中在描写怎样的景色?然后去记一记,这一副对联是跟哪一处景点相对应的?4、出示课件,故意把青城山和大明湖这两个地名对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山东济南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四川青城山真武殿);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5、同学们,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它能够用非常简洁、非常对称的语言把一处景点的特色描写出来。“树红树碧高低影”是描写树的,就猜它在山上,所以就对应青城山,“一城山色半城湖”里面有个湖,是描写湖的,所以就应该对应大明湖。6、想看看青城山和大明湖吗?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教师讲解:青城山:这是青城山,它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中的溪流沟壑都隐藏在这繁茂的树林之中,因为它林木四季长青,所以取名青城山。大明湖:这就是大明湖,它在山东济南,它是由众多的泉水汇流而成的一个天然湖泊,自古以来,变身莲河,湖畔垂柳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重症科护士岗前培训测试试题
- 智能制造装备维护保养流程文件
- 小学五年级英语期末检测题库
- 企业年度运营计划及目标分解模板
- 2025年哈尔滨五常市第二中学校高中招聘教师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控制要点
- 2025重庆融合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传媒分公司第三季度招聘3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庆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劳务派遣驾驶员招聘3名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松潘县2025年公开考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芜湖市劳动保障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人才储备1人(十九)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设备安装、维修、调试、验收管理制度
- 2025年保监会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考试题库附答案
- 医院副主任护师职称竞聘报告
- 2025年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5-2030AI辅助药物研发创新趋势分析与投资机会评估报告
- 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国考真题(附答案)
- 企业PaaS云平台应用交付方案
- 2025秋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 融资专员考试题含答案
-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课件
- 企业诉讼案件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