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玄宗对待兄弟与儿子态度不同的实质摘要:唐玄宗对于兄弟的友爱,被史书称为“天子友悌,近世无比”,而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是冷酷无情,如著名的“三庶人之祸”“天下冤之”。然而详考细察之间,不难发现,不论是对兄弟还是对儿子,并无实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依旧是为了政治服务。通过一系列中枢政局的调整和变动,加强皇权意志的支配作用。其间差异,仅仅是手端的不同,即规训与惩罚两种手端的不同。关键词:兄弟关系、父子关系、皇权、政治、规训文献综述:1.旧唐书:刘昫等编著,唐代断代史,是为唐史的基本材料。2.新唐书:欧、宋二人在旧唐书基础上,考据求证相关史料编纂而成,同为唐史的重要材料。3.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其唐史部分可为新、旧唐书互参互证。4.唐大诏令集:收录唐代各时期诏令。5.唐玄宗李隆基百谜:以短小章节形式,每章分论一题,每题讨论玄宗之事一,观点明确。6.唐玄宗传:全书详细论述了玄宗生平,材料丰富,架构清晰。7.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论述唐代政治极为重要的著作,书中观点富于权威性。8.唐史十二讲:以讲题形式分论十二专题,其中观点颇有见地。9.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从政治关系理论的角度分析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论证严密,观点新颖且颇有见地。10.唐玄宗的孝治实践及功能分析:其提倡孝道、推行孝治的目的,不仅是为其统治权力披上合法外衣,而且也想通过孝道有效地控制庞大的官僚系统,安定社会秩序,实现王权对社会的有效“支配”。11.唐玄宗舍寿王而立肃宗原因考:从政治角度考察唐玄宗立储的原因。12.唐玄宗时期“三庶”之祸发微:研究唐玄宗时期中枢政局的调整和变动,对三庶之祸进行合理的解说。13. 唐永王璘事件考辨:考辨永王李璘的“暴乱”的实质。在网络及各类报刊杂志上,常常看到关于唐玄宗的这类评述:对待兄弟重情重义,留下了“大衾长枕”的佳话,说他敦睦兄弟堪称楷模,甚至是帝王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唐玄宗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是冷酷无情,有的被废,有的被贬,毫不顾念骨肉亲情。这就给人一种错觉,让人以为玄宗对于兄弟的友爱,是因为早年的患难与共;而对于儿子的冷酷是担心子嗣夺位,再加听信奸臣、宠妃的谗言,致使诸皇子大多境遇悲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唐玄宗对兄弟的“友爱”并非真情,对于诸皇子的残酷也决非偏听谗言。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政治的需要,为了巩固皇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 玄宗早年经历在论述唐玄宗对于兄弟和对于儿子的不同态度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讲述一下玄宗早年的生活经历。这与他后来采取各种软硬措施、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极力维持政局稳定,都有紧密的联系。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初五,享年七十八岁,在位四十五年。作为唐朝第五位皇帝(武则天改号为周,不作计算),系睿宗李旦第三子。而在他之前的四位皇帝,也都并非嫡长子:太宗李世民(李渊次子),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中宗李显(李治第三子),睿宗李旦(李治第四子)。李隆基诞生的时代,正值唐朝前期政局动荡之际,唐朝多次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一时期发生。(一) 则天称帝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号为周,改元天授,尊号为“圣神皇帝”。唐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睿宗皇子也一律改姓武。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李隆基连同其他兄弟纷纷“出阁”。睿宗共六子:长子成器,次子成义,三子隆基,四子隆范,五子隆业,六子隆悌。由于隆悌晚出早夭,故其余五子常合称“五王子”。“出阁”后不久,长寿二年正月二日(公元692年12月4日),李成器生母刘氏和李隆基生母窦氏来到内功嘉豫殿参拜婆婆武则天,“既退而同时遇害,梓宫秘密,莫知所在。” 旧唐书后妃传上,2079页最终连尸骨也未曾找到。刘氏、窦氏死后第二个月,睿宗诸子一律被降为郡王。同时,武则天采取了“随例却入阁”的措施,隆基五兄弟又被迁回禁宫。被取消了王公应有的政治待遇,不能自由外出,与外朝有所联系,而且管教严厉,时常挨打受骂。隆基诸兄弟幽闭禁宫不久,又发生了著名的安金藏剖腹事件。此时已失去祖母武则天宠爱的李隆基,一方面目睹“酷吏肆凶”,尤其是来俊臣和薛季昶的暴行,感到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深刻体会到皇权遭受侵蚀后政局的不安。这些都对他后来的政治思想起到一定的作用。(二) 诛除韦氏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五人诛杀张易之、张昌宗于迎仙院庑下,逼武则天逊位。史称“五王诛二张”。随后,中宗李显再次即位。中宗即位后,立韦氏为皇后。韦皇后仿效武则天的做法,让长兄韦温掌握大权,纵容女儿卖官鬻爵。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韦后临朝称制,改元唐隆。拥中宗少子李重茂为帝。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及其党人于六月二十一日,收捕诸韦亲党,斩死韦温、宗楚客等人。数日后,李旦复即帝位,是为睿宗。李隆基进封平王,兼知内外闲廐,押左右厢万骑,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韦氏乱政的局面结束。李隆基在这些宫廷风波中逐渐成长起来,其坚韧的性格不仅再次得到磨砺,更重要的是,他已经踏入政局,开始学着使用政治手段来获取政治利益,在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三) 宁王让位李旦即位后,“时将建储贰,以成器嫡长,而玄宗有讨平韦氏之功,意久不定。” 旧唐书睿宗诸子传,3009页李成器作为嫡长子,早在六岁时就曾被立为太子,但李隆基平定韦氏功不可没,睿宗面临着 “以长”还是“以功”的问题。当此之时,李成器连日涕泣辞让,说:“储副,天下公器,时平则先嫡,国难则先功,重社稷也。使付授非宜,海内失望,臣以死请。” 新唐书三宗诸子传,3585页经过三天的商议,睿宗于六月二十七日宣布立第三子李隆基为太子。表面上看,这是李成器谦让所致,但实际上,李隆基成为太子是必然的,只是获得储位的方式不同罢了。在商议立储的过程中,追随李隆基发动政变的大臣们积极拥戴他,如刘幽求等人,这就意味着李隆基的羽翼已丰。他在策划政变的过程中,培植了大批党羽,控制了北门禁军的力量,而李成器势单力薄,私人势力甚少。可见,李成器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尽力防止再次发生“玄武门之变”,才做出迫不得已、不容考虑的“让位”之举。再加上睿宗选择李隆基为太子的英明抉择,这些都构成了日后李隆基对兄弟的“友爱”之道“近世帝王莫能及”的必要条件。若非如此,必定又会酿成宫闱争夺之事。李隆基诛除太平公主一事便是很好的佐证。(四)翦灭姑党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之后不久,以太子身份监国。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太平公主以彗星的出现为契机,欲制造太子意欲抢先夺位的谣言。然而睿宗顺水推舟,传位于太子。八月,李隆基登基,是为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改元开元。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七月三日,玄宗发兵,杀萧至忠、岑羲,窦怀贞自杀。四日,太上皇发诰,将军国刑政一律交由玄宗独自处理。其实质就是并不反对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数日后,太平公主赐死于家中。通过以上简要叙述可以看出,玄宗早年有有着极为坎坷的经历,且这种坎坷并非由物质层面造成,而更多的是皇族内部成员之间争权夺利致使政局动荡造成的。早年的这些经历,能够让李隆基对政局的稳定深负责任感,再加上他积极参与到政治中去,将这份责任感贯彻到行动之中,通过一系列政治活动,也加强了他的政治手腕、政治关系的处理能力,这正是李隆基不同于其他几个兄弟的地方。这也为以后几个兄弟对他顺心臣服奠定了基础。二、玄宗对于兄弟的“友爱之道”皇室兄弟之间争夺权力而酿成祸乱之事,在史书上已留下斑斑血痕。而唐玄宗却能用另一番手法安抚兄弟,避免了“玄武门之变”这样的残杀,所以赢得了史书的大加称颂。开天信书记上称为“近古帝王友爱之道,无与比也。”但通过不多的史料就能看出,这种“友爱”的背后充满了政治规训。而且通过此种方式,使得玄宗能够更得心应手地观察和掌控诸兄弟的一举一动,更有效地稳定了政局,获得“终保皇枝”的结局。(一) 鼓吹“友爱”旧唐书与新唐书中,记录睿宗诸子的篇幅不算太多,但通过所举数事,就能鲜明地看出问题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玄宗与兄弟同寝同乐及追封兄弟之事。这也是为后人所称道的主要事件:(1)“初,帝五子列第东都积善坊,号五王子宅。及赐第上都隆庆坊,亦号五王宅。玄宗为太子,尝制大衾长枕,将与诸王共之。睿宗知,喜甚。” 新唐书三宗诸子传(2)“玄宗时登楼,闻诸王音乐之声,咸召登楼同榻宴谑,或便幸其第,赐金分帛,厚其欢赏。诸王每日于侧门朝见,归宅之后,即奏乐纵欢,击球斗鸡,或近郊从禽,或别墅追赏,不绝于岁月矣。” 旧唐书睿宗诸子传(3)“业尝疾病,上亲为祈祷,及愈,车驾幸其第,置酒讌乐,更为初生之欢” 同上(4)“(申王撝)用表非常之荣,少寄天伦之威。可追赠惠庄太子。” 唐大诏令集卷32申王赠惠庄太子制(5)“故太子太傅、上柱国、岐王范,特禀聪明,率由孝友可追赠惠文太子。” 唐大诏令集卷32岐王赠惠文太子制(6)“(宁王宪)十一月薨,时年六十三。上闻之,号叫失声,左右皆掩涕敬追谥曰让皇帝。” 旧唐书睿宗诸子传以上所引文献,前三条是玄宗,诸兄弟身前之事。可以看出,玄宗对其恩赐最主要的是物质性的,同时与其共宴乐。后三条是诸兄弟死后追封之事,玄宗兄弟五人,除李隆悌早夭之外,长兄追帝,其余三人均追赠太子。总的来说,这些封号仅是有名无实,均是诸人死后所赐,并无实际权力,所以对于玄宗本人的皇权并不能构成实际威胁。(二) 规训兄弟对于玄宗对待兄弟和对待儿子的态度不同,用福柯的理论来分析,其实质不过只是规训与惩罚的区别罢了。而其之于兄弟所采用的规训手端,主要是通过言语和制度两方面。旧唐书睿宗诸子传记载玄宗曾对宁王宪说过这样一段话:“朕每言服药而求羽翼,宁如兄弟天生之羽翼乎?陈思王之才,足以经国,绝其朝谒,卒使忧死,魏祚未终,司马氏夺之,岂神丸效耶?虞舜至圣,舍象傲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今数千载,天下归善焉,此朕废寝忘食所慕叹也。”此言之中,规训之意甚重。玄宗先言陈思王曹植虽有经国之才,但因与曹丕争夺帝位,最终“忧死”,而后魏国基业又被司马氏所夺。最后告诫诸兄弟说天下的稳定安宁是自己日夜期盼的。整段话的潜台词意在警示诸兄弟说:“你们即使有治国之才,但如今皇位已在我手,若要相争,必不能有好的结局。且政局不稳,就会让他人从中篡权。希望你们不要将我所期盼和创造的这份稳定毁灭掉。”玄宗对于兄弟的管理还有制度上的规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诸王外刺和限制交结。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八月,唐玄宗在东都洛阳,而京师长安发生了“诈称襄王男”的事件。 旧唐书权怀恩传这些是开元十年之事,但可以反映出诸王权力与皇权的冲突。玄宗对于加强皇权,就采取过诸王外刺的办法。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六月,以李成器兼岐州刺史,李成义兼豳州刺史,李守礼兼虢州刺史。七月,又以李隆范兼绛州刺史,李隆业兼同州刺史。最核心的是,诸王只领大纲,州务由长史、司马主持,即诸王有名无实,并不掌握地方实权。其后,诸王兼任都护、都督、刺史者,都照此办理。同时规定,除李成器外,其下诸兄弟每季二人轮流入朝。这种方式与西汉初年分封诸侯王相比,既削夺了诸王的实权,又加紧了对诸王的监察和控制。另外,唐玄宗不论是对于兄弟还是对于儿子,以及对于后宫嫔妃,都有限制交结的规定,且相当严格。“上禁约诸王,不使与群臣交结。” 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八年十月条,6741页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八月,重申禁约,敕曰:“自今已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所以共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克固藩翰,以保厥休。贵戚懿亲,宜书座右。” 全唐文卷22玄宗诫宗属制,221页玄宗不仅禁止诸王与群臣交结,还禁止皇亲国戚之间的交结。唐朝后期,李德裕还说:“旧制,驸马都尉与要官禁不往来。开元中,诃督尤切。” 新唐书李德裕传,5327页(三)兄弟臣服要造成玄宗对兄弟“友爱倍至”的现象,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诸兄弟对玄宗的服从与配合。“宪尤谨畏,未尝干政而与人交,帝益信重。” 新唐书三宗诸子传“业同母妹淮阳、凉国二公主亦早卒,业抚爱其子,逾于己子。上以业孝友,特加亲爱。” 旧唐书睿宗诸子传玄宗诸兄弟“未尝干政”,恪守规定,能够顺应皇权意志,又无谋反之心、作乱之举。自然,玄宗对于他们的管理就用不着过于强硬、高压的政策。对岐王范的旁敲侧击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在旧唐书睿宗诸子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范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士无贵贱,皆尽礼接待,与阎朝隐、刘庭琦、张谔、郑繇篇题唱和,又多聚书画古迹,为时所称。时上禁约王公,不令与外人交结。驸马都尉裴虚己坐与范游宴,兼私挟谶纬之书,配徙岭外。万年尉刘庭琦、太祝张谔皆坐与范饮酒赋诗,黜庭琦为雅州司户,谔为山茌丞。然上未尝间范,恩情如初,谓左右曰:“我兄弟友爱天至,必无异意,只是趋竞之辈强相托附耳,我终不以纤芥之故责及兄弟也。”当岐王范越雷池而与外人稍有过分交往时,玄宗以旁敲侧击的方法将范身边的文士逐一放黜,这也是对范的一种警诫。而岐王范也能立即规矩自身行为。说明规训的方法是颇有成效的,在当时那种政局稳定的情况下必定是首选。它历来都是统治者管理手段中最为适用、最为经济且最为有效的方法。而严酷的惩罚方式则相对较为原始,总是不得已才使用。在玄宗规训的手段里,还有一点需要提出来说明一下,那就是“孝治”。自古以来,统治者都推行以孝治天下,玄宗也不例外,而且他亲注孝经,阐释“天子之孝”。“孝”的概念,历来被统治者作为道德范畴灌输给民众,表面上让人认为那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东西,所以也就是每个人必须恪守的东西。但实际上,古代统治者偷换了其中的概念,把仅仅是情感上的“孝”变为一种经济剥削手段和政治调节手段。而广义的“孝”之中同时也附带和系联着“悌”,两者同质异构。简而言之,玄宗通过此一类规训的手法,希望有效地维持政局和社会的稳定,维护自身皇权不受侵犯。而诸兄弟也能迎合玄宗的愿望,自觉地接受皇权意志的支配,这正是玄宗与诸兄弟能够安然相处的原因。进一步讲,诸兄弟能够接受玄宗的规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政治权力的对比。从宁王让位的事件中便可窥见一斑。玄宗的权力与诸兄弟相比较,总是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对于诸兄弟来说,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风险又最小的选择就是合作,就是接受规训。而且,处于御陛之下的诸兄弟还能做出一种“大隐隐于朝”的姿态,虽身在禁宫,却毫无参议政事之心并没想过还要利用自己为臣的身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玄宗效力,为朝廷尽心。可以说,玄宗并不需要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有所贡献、屡立大功,而最希望的是他们能够淡出政治舞台,安于后宫生活。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这正好也能从反面来说明这些问题。三、玄宗对于儿子的“冷酷无情”唐玄宗共有儿子三十人,除七人早夭、母亲名氏与地位失传外,其余二十三人均有记录。在旧唐书玄宗诸子传中,有十三位皇子,能够明确看出玄宗对待他们的态度。其中,玄宗对于甄王(靖恭太子)李琬(母刘华妃)、夏悼王李一(母武惠妃)、怀哀王李敏(母武惠妃)三子态度较为缓和,而对于郢王李瑛(母赵丽妃)、棣王李琰(母钱妃)、鄂王李瑶(母皇甫德仪)、光王李琚(母刘才人)、颍王李璬(母高婕妤)、永王李璘(母郭顺仪)、寿王李瑁(母武惠妃)、延王李玢(母柳婕妤)、丰王李珙(母陈才人)、凉王李璿(母武贤仪)十子的态度则较为严苛、矛盾较为尖锐。在这二十三个皇子之中,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件要算“三庶人之祸”了。从这件事情上,也能够清楚地看到玄宗对于诸皇子冷酷的原因对皇权的加固、对中枢政局的调整。(一)“三庶人之祸”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为十王宅。” 旧唐书玄宗诸子传十王,即庆王、忠王、棣王、鄂王、荣王、仪王、光王、颍王、永王、济王。不久,寿王、盛王、陈王、丰王、恒王、凉王等又就封入内宅,所以又称“十六宅”。后来,诸王各自新添子孙,“又于十宅外置百孙院”。 同上早在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十二月辛巳,李嗣谦被唐玄宗立为太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月,李嗣谦改名李瑛。是年十一月,“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驸马都尉杨洄尚咸宜公主,常伺三子过失以告惠妃。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将欲废之。” 资治通鉴卷214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条,6822页这样看来,是寿王瑁的生母武惠妃争权夺利,暗中派杨洄收集瑛、瑶、琚三人罪证,揭发于玄宗,致使玄宗“将欲废之”。此时,官任中书令的贤相张九龄向玄宗慷慨陈词道:“陛下纂嗣鸿业,将三十年,太子已下,常不离深宫,日受圣训。今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日久,子孙蕃育,不闻有过,陛下奈何以一日之间废弃三子?伏惟陛下思之。且太子国本,难于动摇今太子既长无过,二王又贤,臣待罪左右,敢不详悉。” 旧唐书玄宗诸子传中书令这番进言,使唐玄宗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政局,于是废储之事暂且搁置下来。另一边,李林甫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 新唐书李林甫传,4418页另外,旧唐书李林甫传中还记载了一段张九龄对于玄宗的情感更为激烈的言辞:“陛下三个成人儿不可得。太子国体,长在宫中,受陛下义方,人未见过,陛下奈何以喜怒间忍欲废之?臣不敢奉诏。”不久,这位“不敢奉诏”的中书令被扣上“阿党”的罪名,丢掉了宰相之职。继任者即是那位将“天子家事”挂在嘴边的李林甫。在担任宰相之后,李林甫对于废储一事的意见,依然还是没有改变。“二十五年四月,杨洄又构于惠妃,言瑛兄弟三人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常构异谋,玄宗遽召宰相筹之,林甫曰:此盖陛下家事,臣不合参加。” 旧唐书玄宗诸子传最终,被贬为庶人的李瑛、李瑶、李琚三兄弟赐死于长安城东驿,薛锈赐死于蓝田。太子舅家赵氏、妃家薛氏,李瑶舅家皇甫氏,坐流贬者数十人,株连甚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庶人之祸”。从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的部分材料看来,酿成这次货变主要是由于武惠妃的谗言和李林甫的“家事”之语。可以说,他们的作为对于这件事确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这种影响作用决不是最主要的。我们可以将废储一事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先是张九龄为相的阶段,后是李林甫为相的阶段。从三位皇子的方面来看,两个阶段他们的罪状并无实质性的变化,都是皇子之间相互勾结、潜起异端(史书所载太子、鄂王、光王三人受武惠妃诡召披甲入宫之事,不足为信)。在上文已经提到过,唐玄宗对于皇族与朝臣以及皇族之间的交结是严厉限制甚至杜绝的。所以在开元二十五年四月颁布的废皇太子瑛为庶人制中称其为“皆恶迹自彰,凶慝召露,据其所犯,合置严诛。” 唐大诏令集卷31废皇太子瑛为庶人制“凶慝”这一表述即已表明唐玄宗认定三子“潜起异端”实为唐律中的谋反之罪。也就是说,此并非家事,实乃国事。在第一阶段张九龄为相时,张九龄作为中书令的身份,向唐玄宗慷慨陈词,力阻废储之事,于是唐玄宗即使有不悦之色,也只得将其搁置,未能付诸实施。一方面说明,玄宗在第一阶段已有废储之意,并非因为三子的“恶迹”还不足以使玄宗意决,而是因为有中书令张九龄的力谏。另一方面说明,当时在公开场合沉默、在私下说“家事何须谋及于人” 旧唐书李林甫传的李林甫,在第一阶段,对于废储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推动作用。比较前后两个阶段张九龄的“不敢奉诏”和李林甫的“此乃家事”就能看出,中书令一职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中书令由不同的人担任,就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从第一阶段张九龄的力阻到第二阶段李林甫的搪塞,使得废储之事从搁置变为实施,表明中书令这个职位在废储一事的决策权上享有一定的权力份额。当李林甫把本属国事的废储说成是“家事”时,表面上是敷衍,实际上是顺应了皇权意志,将中书令这个职位所享有的这些决策权的份额统统让渡给唐玄宗,即将相权的一部分转归为皇权,对于玄宗在废立一事上的决策都给予无条件的支持。更深层地说,它体现了皇权与相权必须保持一致的要求当张九龄不能保证皇权意志的顺利执行时,玄宗便通过调整人选来解决这一矛盾。(二)废储的实质上文提到,唐玄宗出台诸王外刺和限制交结的规定是巩固皇权、稳定政局的措施。而对于皇权的巩固、政局的稳定和改革调整,任士英先生认为,这是从废储李瑛的太子之位开始的。笔者很赞同这种观点。任士英先生把废储看作唐玄宗时期中枢政局演变的起点,主要是基于两点认识:一是,在太子李瑛被废的过程中,唐朝中央的中枢权力系统之间发生了新的配置关系。这种配置关系表现在宰相与太子的身上:宰相处理的日常事物变多,行政事物方面的政治只能变得更加突出,而政务职能上的权力即相权让渡了一部分给皇权;太子方面,在国家政治中暑的地位遭到削弱,变得越来越轻。第二,由于相权和皇太子权力的萎缩,使得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18页任士英先生的这两点认识是很有说服力的。如前文所述,李隆基早年的经历让他深刻地意识到皇权遭受侵蚀之后,所带来的政局动荡、社会不宁,如后宫乱政、酷吏肆凶、皇室攻伐等。而自开元以前,唐朝中央政府面对着崭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作为颇具政治手腕的李隆基,登上帝位之后,在各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上的改革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家行政机构方面,后宫方面也确立了严密的防范政策。这一点,在李文才先生的试论唐玄宗的后宫政策及其承继一文中有详细论述,兹不赘述。开元年间,国家内政外交、经济政治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事务日繁,这就要求处于行政枢纽的宰相所统领的整个官僚系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皇权继承人皇太子若是权力扩大,则必然会导致势力膨胀,威胁到皇权。“在这种政治结构之下,宰相集团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要设法拥戴以为皇太子或者皇子才能取得政治上的利益与稳定,现在只要忠于皇帝按照皇权意志办事,就万事大吉了。”“皇太子的政治权力尤其是其可能享有的行政权力遭到极大压缩,皇太子政治地位也渐趋下降。” 同上纵观唐玄宗以后的整个古代史,可以看出,从唐玄宗开始,皇储的地位在逐渐下降,到了清朝那位苦于帝位之争的雍正帝手上,预立太子的制度就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密建皇储制度。这种演变实质上是皇位继承制的完善和皇权的强化。换句话说,即是使皇位继承更加符合皇权需要的筛选手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信局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课件
- 梦狼课件教学课件
- 苏州冬季绿化管理办法
- 激励管理办法成长之星
- 职代会管理办法决议
- 工人进场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村后干部面试题及答案
- 安全培训经费提取情况课件
- 乳腺触诊医师技能考试题及答案
- 供水管网改造资金使用管理方案
- 人工智能导论课件 第十三章 类脑智能
- 2025年高考化学总复习《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数目判断》专项测试卷(带答案)
- (高清版)DB5134∕T 15.1-2021 康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 第1部分:建设要求
- 2025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管理英语3》一平台在线形考综合测试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 光伏发电合作合同协议书8篇
- 医疗机构水电气设备维护流程
- 数据的形式与记录载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清华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 合规管理战略规划范文
- 餐饮服务与数字化运营 习题及答案 项目一
- 消毒隔离的管理
- 纪委执纪场所审查谈话系统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