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绵阳师范学院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新闻媒体报导中的“二次伤害”绵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浅谈新闻媒体报导中的“二次伤害” 系 别 11级新闻系 专 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 学生姓名 王巧玲 学 号 1105020427 年级 11级 指导教师 郑直 教务部制表二一五 年 四 月 十 日浅谈新闻媒体报导中的“二次伤害”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生:王巧玲 指导老师:郑直摘 要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体现了当今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和媒体工作者的自律能力的不足。从法律、经济、政治、人文、社会以及受众的宏观环境影响下的媒体现状。本文通过一些新闻案例进行举例分析的方法对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进行了论述。阐明了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缺乏规范的采编制作审查制度有待趋于完善。同时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规范也亟待提高。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为博取“眼球效益”的不实新闻报道对新闻当事人所造成的“二次伤害”让笔者意识到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加强自我修养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这样的启发之下通过多个不同的案例分析论证了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所造成的“二次伤害”所带来的对新媒体发展道路的阻碍与严重社会影响。关键词:二次伤害,职业道德,价值观 Review on the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in the journal report Major: the art of radio and TV broadcasting and presenting Student: Wang Q I a o ling Supervisor: Z h eng z hi Abstract The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of journalism new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odays society and reflect some irregularities , and lack of self-disciplines in todays news report. Meanwhile, the situation of journalist is affected by legal system, economy, culture and audience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of journalism news through a number of cases. It is proved that there are more disciplines in journalist news report should be improvement. At the same, as a practitioner also needs to improve his code of ethic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a, some practitioners in order to catch the audiences eyeballs report the false news which cause the people involved becoming the victim again. Therefore, the author realizes that as a journalism worker should strengthen self-discipline and abide by code of ethics. The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is an obstac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has a strong impact on social stability. Key words: the Secondary victimization, Code of ethics, Moral values目 录绪论51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直接体现61.1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直观分类61.1.1对新闻主体对象的伤害61.1.2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61.1.3对社会大众价值取向的伤害71.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采编处理81.2.1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81.2.2总述9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影响112.1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对新闻当事人的影响112.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对社会各界的影响123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分析153.1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153.2 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个人道德素养163.3如何减小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164 综述18参考文献19致 谢20绪论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不仅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更加体现出新媒体在新时代大背景下的飞跃式发展。因此大量的新兴词汇快速的进入了社会大众的视野当中,而随着社会大众对自身权益保护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在人们关注这些热点话题的同时,一些热点背后也出现了潜在的社会危机“二次伤害”。简单的说,“二次伤害”指的是在已经受到伤害的情况之下,由于各种缘故再次受到伤害。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顾名思义,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对象面对新闻事实受到的第一次伤害后,因新闻媒体的不规范报道让其再次受到伤害。这样的“二次伤害”不仅给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对象造成比新闻事实本身更加严峻的伤害。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畏惧甚至是怀疑。其影响不仅围绕新闻媒体报道中媒体工作者所担当的社会责任,更是体现了新闻媒体工作者工作中的职业操守的规范。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体现了当今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和媒体工作者的自律能力。从法律、经济、政治、人文、社会以及受众的宏观环境影响下的媒体现状。例如在2010年10月,“书包门”这一热门话题轰动全国上下,引起了社会各界持续的广泛关注。所谓的“书包门”事件是指在二零一零年十月的时候,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的某高校颁布校规,规定该校在校的学生上课一定要背上书包,最终在凤凰卫视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和其他媒体的相继不断报道,使这个事件成为各家新闻媒体、教育各界、学生和公众们争相议论的焦点。随着“书包门”事件的社会热度不断升温走高,各家新闻媒体为博取社会各界的视线赚取点击率收视率等利益,又不断从该事件的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挖掘。致使该事件经由媒体的反复报道,不仅对该高校的社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其后续影响例如招生、国家教育基金的投入,社会大众对该高校的评价,该高校学生未来面临的就业等问题都造成了一定的“二次伤害”。所以就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进行浅谈。1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直接体现1.1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直观分类“二次伤害”的体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并不是单一性的存在,从直观现象来看大致分为对新闻主体对象的伤害、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对社会大众价值取向的伤害。1.1.1对新闻主体对象的伤害在“书包门”新闻事件中,其主体对象是被新闻曝光的这所高校。2010年10月14日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的一网打尽节目第一时间报道了四川某高校规定学生上课背书包的新闻。在这段新闻中,主持人A说“在这个四川的锦城学院现在有一个新的规定,也就是学校要统一的要做一个书包希望大家能够背一种制式的书包上学,这学生当然就有些反弹了。”主持人B说:“他如果他真要是说是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啊,他如果真是给学生每个学生免费送一个那我觉得另当别论,但如果你这里面再收费就会让人联想到很多利益问题了,呵呵。”两位主持人几句简单的对话,就把这所学校推向了媒体的风口浪尖。主持人A强调“学校要统一的要做一个书包让大家能够背一种制式的书包上学”主持人B的话说“如果再收费就会让人联想到很多利益问题了”。就新闻事实的描述来看,主持人A对新闻事件描述的语言已经失真。虽然这几句话没有表示出主持人B明确的态度,但从新闻角度分析,就这句话而言也引导性的让观众们联想到很多的问题。这样不规范不谨慎报道新闻就是报道新闻主持人对新闻主体对象的第二次伤害。这里第一次的伤害就是真实的新闻事实对新闻主体对象曝光的伤害,第二次伤害就是主持人的不规范报道造成的第二次间接伤害。1.1.2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在这“书包门”则新闻事件中,凰卫视资讯台的一网打尽节目断章取义片面性的报道新闻,让对新闻真像新闻事实有一定了解的观众都不会理解这则新闻报道的初衷。而那些对新闻时事新闻真相不甚了解的观众来说,则会对他们发出错误的引导方向。这也考验着当代新闻媒体在新闻事实和新闻利益的取舍,在新闻媒体对新闻信息采集报道的激烈竞争下,如今的电视新闻和报纸杂志为了获取各自的利益,都充斥着大量吸引观众眼球标题,而很多先声夺人的标题下却布满着冗长乏味的新闻内容,甚至有些媒体还会扭曲新闻事实做出违反行业规则的报道。例如在2013年7月10日辽宁卫视说天下节目在报道全国各大城市特大降雨情况时,对成都市的特大暴雨存在不实报道。夸大了对暴雨的描述的同时还附上了失真的水淹二环路的降雨照片。从新闻图片来看,成都本地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该路段并非成都二环路。成都二环路改造高架桥于2013年4月2日完成主体工程,并且65路公交车是从火车北站行驶至城东客运中心站,唯一经过二环路的地方也只有二环路成仁公交站。所以让对新闻事实有所了解的观众看到不实的新闻报道则会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严重的伤害。1.1.3对社会大众价值取向的伤害2010年10月热度最高的新闻莫属药家鑫案,整个社会和全国媒体的目光都聚焦在这起案件。各大新闻媒体均通过微博的只言片语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情况下跟随网民的声音定义药家鑫“官二代、富二代”头衔。舆论的矛头都指向了药家鑫杀人的犯罪事实,也让“十恶不赦”的头衔加冠在药家鑫的头顶。2010年12月6日的新京报发表了一片文章,他用弹钢琴的手连捅被撞者八刀。这篇独家的首发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一起来看,由于各种虚假新闻的不断报道和不断传播,致使新闻媒体遭遇了信任危机。也可以这样说,自从媒体出现的那一天开始,不实的新闻就变成了引发新闻媒体信任危机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要素。这类要素长时期的伴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成长而存在,并且还侵害着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有一些国内的研究者也将我国新闻媒体的任危机的体现概括为:一种是不给予讯息(有的记者拿了钱不报道事实真相、或者是空洞无物无力报道)、或者给予不实讯息(不实的新闻线索),或者给予不健康的讯息(低级、乏味、夸大、煽动),或者不为公民们给予有效的讯息(嫌弃贫穷,喜爱富有、成为为获取个人利益的代言人)。就药家鑫案件来说,药家鑫依法接受惩处是理所应当,而一些新闻媒体却失去了对社会大众的正确价值引导的责任,让声声讨伐成为了这起案件的主旋律。1.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采编处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存在着很多的突发性事件,自杀、盗窃、抢劫、强奸、车祸等等案件都在不断上演,当记者对这些新闻采编时也会经常处于一种道德的拷问之中。家中遭到火灾,记者要不要去采访在火灾中失去了一切的家庭?孩子发生车祸,父母在悲痛之时记者要不要为了新闻而去追问父母的责任。当一个女孩被强奸和杀害,她的朋友和家属满腔怒火的时候,记者们是否就应该为了博取“眼球效应”而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受害细节?1.2.1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假如我们的新闻记者抛弃职业道德,只为了一味的满足新闻受众们的猎奇心理,那么所采编的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就很可能会给新闻事件中的新闻当事人造成一定的“二次伤害”。当新闻记者们为了抢夺新闻线索的第一手资料、追赶社会最新热点新闻的期间,一定要时刻服从规范新闻媒体工作者职业的这条职业道德的底线。有一些记者可能认为,新闻的价值高于一切,这种对当事人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是为了新闻报道的需要。在紧急情况下,新闻记者在采编的方法上一定要灵活多变,学会变通。前提是在尊重新闻媒体的当事人,在不违背新闻当事人主观意愿的前提下进行采访记录。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一定的突然性,因此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都会出于保护自己和保护家人的目的,再者或因为太伤心、极度悲伤,导致内心变得非常的容易受伤,情绪也受到波动而变得极度的不稳定,此时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如果新闻记者在这种时候仍然强迫新闻当事人或者是他的亲人朋友告知不堪回首的境遇,就如同往新闻当事人那正流血的伤口上撒上盐。2007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的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一则新闻,是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在这则新闻播报中提到,“截至目前,我国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网站已达6万多家,在传播健康思想文化的同时,一些低俗不健康的内容也在蔓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市的一位学生张殊凡,这位张殊凡同学在镜头里说:“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快给关了。”张殊凡同学仅仅因为一句“很黄很暴力”便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张殊凡的视频、贴吧、图片一夜成灾;猫扑网站也随即出现了许多的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甚至是用软件合成了色情图片来暗射张殊凡。也有一些人努力为张殊凡同学进行辩解,说她目前还仅仅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更有甚者还公开发布了张殊凡的个人简历等涉及隐私的私人资料。这样的结果是始料未及的,如果采编人员能在采编的过程中未雨绸缪的多加注意也许结果并不会给张殊凡同学带来这样的“二次伤害”。比如对于受访者的姓名进行处理只显示张同学,或者在画面上进行模糊处理。对这位未成年受访者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害。所以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准确的同时,相关工作人员更加应该规范对新闻采编播出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保证让新闻事实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不给新闻当事人带来更多的“二次伤害”。1.2.2总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说做新闻采访是一个需要精细化处理的工作,只有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守才能保证新闻的高质量,并且给社会大众一个正确良好的价值导向。从调取新闻事件就应该认真分析新闻内容的所属性质,进行新闻种类的划分选择采访范围。从采访新闻事件来看,记者是新闻采访的第一手资料收集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该对受访者要加以尊重,不能粗暴的进行暴力采访,违背被访者的主观意愿。从新闻稿件的编辑来看,应加强新闻稿件语言的严谨和规范,有正面的引导意义,不能为了“眼球效益”而肆意的偏颇新闻事实,扭曲价值导向引起社会的强烈负面关注。从电视声音画面的处理来看,应该征求被访者的意见是否需要进行声音画面处理,对于未成年人更应该加强保护。因为被访者在接受采访时会表达出个人的主观意见,而这些主观意见一定会引起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引起的纷争较大时则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被访者。所以只有严格规范的进行采编才能进一步的减少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的“二次伤害”。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影响2.1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对新闻当事人的影响在新闻媒体报道中,“二次伤害”对新闻当事人来说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这样的影响可能会长期的给新闻当事人带来不断的伤害。2013年2月19日,北京市海淀分局接到一位女性受害者报警说,二月十七日晚,她在海淀区的一家酒吧内与李天一等人喝酒后,被带到一家宾馆内被轮奸。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天职,当新闻媒体报道出“李某某轮奸案”时,整个社会的焦点全部都转移到了这起案件当中。此时的各大新闻媒体都在为第一时间获得案件最新进展而不断的深层挖掘,坚守在自己的一线岗位上。如果这个案件换做普通人身上,这起案件可能对社会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把案件的主人公换做是一位伟大艺术家儿子的身上,社会的新闻舆论导向可谓是以星星之火之势燎原,让整个案件长时间的被全社会关注。这起案件的受害人不仅仅是案件受害人杨女士,李某某与其父亲母亲都间接的受到了严重的“二次伤害。”无论案件的真相如何,两位伟大艺术家在整个社会舆论中已经深深受到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案件本身的伤害,更是作为社会公众人物自身形象的伤害。对当事人的影响来看,已经完全影响了他们往日的正常生活。李某某的母亲在为儿子寻求法律帮助的同时,聘请了很多拥有崇高社会名望的律师为其儿子李某某辩护,如果这样的一个类似案件放在普通社会大众身上,舆论也许反映出的则是一种伟大的母爱。然而李某某的母亲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在这起案件中她的个人社会形象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因此她出自于本能的母爱为自己的儿子进行辩护,却被一些媒体利用网络歪曲舆论加冠了想为儿子脱罪的头衔。又把这起案件再一次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让李某某的母亲再一次收到了严重的社会形象损害。再从受害人杨女士的角度来看,该案件本身就是对杨女士的一种伤害。从一些新闻的报道中也能看出杨女士极尽全力想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但一些为了夺取“眼球效益”的新闻媒体仍不断的在挖掘暴光杨女士的个人信息。一旦杨女士的信息遭到完全曝光,杨女士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也可谓是令人担忧。可见新闻媒体的报道据有强大的社会传播性,一旦不能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报道新闻事实,以网络舆论导向为主导所虽然能赚取社会大众的目光,但是却没有做到正确的引导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并且长久持续的深深影响。2.2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对社会各界的影响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事实的职责。2008年3月14日,在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西方的媒体在报道“3.14”拉萨打砸抢烧的事件时无视事件真像进行不实报道。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网站和一些对中国政府存在偏见的西方媒体不负责任、妄加评论的进行肆无忌惮的批评批判。由于美国政府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一些依托美国发展的中小国家的新闻媒体屈居其淫威之下,违背职业道德在报道的过程中歪曲事实,甚至炮制虚假新闻。这些西方媒体或通过窜改新闻图片,或者是对新闻图片按照自身的思想模式进行任意的“解读”,或在文字报道中频繁用“军事镇压”、“武力管制”、“藏人被杀数百人”等很多不顾事实的真实情况、耸人听闻、恶意中伤的字眼,虚构藏汉民族对峙,试图挑拨汉藏人民世代和又有好的共存环境以获取自身的利益。正是因为这样的不良信息不断的散播,欺骗善良的新闻受众,让一些缺少正确价值观的新闻受众备受蛊惑,偏离中华民族的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正是由于这些不良媒体不顾事实蓄意诋毁的恶意报道,对我国国内社会发展,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存在一定“二次伤害”的影响。在这一系列歪曲事实报道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存在敌意的不良讯息长期以来在国际的舞台上的散播,还有一些虚假的宣传对我国的国家形象所造成的恶劣影响。部分西方媒体不顾事实的真相,这些歪曲的新闻报道所欺骗的是新闻受众,所挑战的是新闻工作者们公正的、客观的基本职业道德操行守则。这些有着图谋不轨的新闻媒体所伤害的是曾经那些认为能够信赖他们的民众,更是对全球的新闻工作者们的职业声誉的伤害。同时这些歪曲事实的报道更是对屡遭暴力侵害的中国藏区无辜善良百姓们的“二次伤害”。更重要的是对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团结的人民警察的威严形象的“二次伤害”。例如下图德国媒体网站对事实扭曲的报道,不但夺取了德国社会公民对事实真相的获知权,更假的扭曲了德国人民对中国社会的歪曲认知以及对中国警察执法公正性的质疑。这不仅仅是伤害了中德关系的友谊共存,更是对两国人民的“二次伤害”。例如下图德国媒体网站对事实扭曲的报道,不但夺取了德国社会公民对事实真相的获知权,更假的扭曲了德国人民对中国社会的歪曲认知以及对中国警察执法公正性的质疑。这不仅仅是伤害了中德关系的友谊共存,更是对两国人民的“二次伤害”。柏林晨报网站将一张西藏公安武警解救被袭汉人的照片硬说成是在抓捕藏人再如美国主流媒体CNN网站以偏概全混淆视听断章取义,把新闻图片故意进行特殊处理,让新闻受众者只看到图片的一部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大部分的美国民众都是通过这样的主流媒体认识世界认识中国,甚至仍然一些美国人民对于中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长辫子的满清政府时代。如此不是的报道更加的让那些不明真相的新闻受众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歧视少数民族的不和谐国家。CNN网站图中没有暴徒向车辆投掷石块再如英国最大的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BBC),这不仅是一家在英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单位,同时也是一家国际认可度较高的主流新闻媒体,BBC的新闻类型在全球具有较强的覆盖。因此英国民众对世界大事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形势的走向基本都是通过这家媒体。同时在中国国内,很多大学生为了提升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都选择收听该媒体的广播节目。这样的不实报道不仅误导了英国本土民众的世界格局认知,更愚弄了中国善良单纯的在校大学生。BBC网站颠倒黑白把救人说成是镇压总体来说,这些违背道德道义的歪曲报道,不仅是伤害中西方各国关系的一把利刃,更是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严重“二次伤害”,因此我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更应该体现出中国大哥的风范,更多的加强对外交流来减少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误会和偏见,以减少相互彼此造成的深远的“二次伤害”。3 新闻媒体报道中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分析3.1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社会的发展是在不停的适应一种供求的关系,一旦人们产生所需要的东西,那么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供给。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就是时代变迁的产物。在新闻媒体发展初期,新闻所想要带给受众的是让新闻受众者能以最快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了解他们最想要知道的事实的真相。因此初期新闻媒体的出现确实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便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以及目前的信息时代的不断跨域,新闻类型和新闻传播的方式在不断的扩充和变革,给媒体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与机遇。更多的媒体不再仅仅局限于原始的供求关系,而变为了以自身经济利益为目的发展模式。同一个新闻事件可以通过不同的报道方式获取不同的点击量。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赚取新闻受众者的眼球,使用一些片面偏颇的新闻材料获取浏览量与点击量,甚至不惜伤害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对新闻进行暴力的粗放的深度挖掘,从而获取利益。这样的不规范会造成更多新闻媒体报道的“二次伤害”。3.2 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个人道德素养要强化新闻媒体工作者们职业道德修养,就应该从新闻媒体从业者的思想道德入手,提高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个人道德的修养。树立新闻媒体从业者们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一些新闻媒体从业者们呈现出了诸多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新闻媒体从业者三观相对于正确的三观相比有所偏颇,耐不住孤寂的清贫也经不经济利益的诱惑,以至于把人们崇尚的新闻传播工作竟然当做了为自身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的工具,最终给新闻媒体和自身带来了诸多不能挽回的恶劣影响。因此,新闻媒体从业者在平时就需要强化从业规范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个人操守和道德修养,还要倡导优良的作风,遵守社会公德。深入最底层的社会当中、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是新闻媒体从业者应有的的优良传统工作风范。与此同时新闻记者也同样是社会的公众人物,因此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代表着新闻媒体的形象,只有时刻的谨记社会公共道德,确实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才能进一步的不断加强政治的意识和大局的意识还有责任与阵地的意识,自发的为人民群众们服务,规避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呈现出更多的“二次伤害。”3.3如何减少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在突然发生的新闻报道视角中,如果想要减少在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记者们首先就应当从新闻事件的原因、经过、后果转向对那些正处于灾害中的人们的现实处境和不幸的遭遇。“以人为本”的新闻视角可以体现出体现记者们对突发事件中受害者生命的尊严以及受害者生命价值的关注;此外,记者不应该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质问受害者,比如孩子不小心坠楼后,此时记者的报道中就不能带着一种“审判官”的口吻去责备已经伤心欲绝的家长,而是应该以一种同情或是提醒和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护好自己孩子的人身安全。要多以建设性或是积极性的视角来报道新闻事件,而不是用批判的语言去给受害者的家人朋友带来更大的伤痛。在新闻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新闻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告知最新最真实的热点事件。只有加强新闻媒体工作者对新闻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帮助,才能更加的不断提升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个人道德素质。从而营造出和谐媒体,和谐新闻。让这样的和谐氛围长久的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就可以让新闻媒体从业者在广大社会民众中的形象有更高的提升。从而提高新闻媒体报道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客观性,赢得人们对媒体公信力的曾经受到的伤害得以弥补。4 综述随着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各国政治军事的博弈,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不断扩张。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伤害”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广大受众的认识与了解,在媒体与时俱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规范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国家应该制定相对严谨的法律加以约束,社会大众应该承担起监督者的职责。只有新闻媒体真正的服务大众,为社会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避免新闻媒体本身对社会大众的伤害。让言论在规范中自由,让民众在理性中畅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加浓墨重彩的挥毫一笔,为追逐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上奠基坚实步伐,新闻媒体工作者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将要担任着新闻媒体的传播工作。在笔者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期间,对国内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保持着极高的期盼,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急需改变的问题。作为一名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笔者力争能把自己所学到的专业只是经过转化,传播给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更多的人不能凡事都把经济利益凌驾于道德之上、工作之上。在以后的工作中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国,公司的规章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课题培训课件
- 2025年初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模拟试题及解析
- 钳工加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钳工入门基础知识培训班课件
- 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常态化课件
- 知识产权培训审核员课件
- 钢笔淡彩画画入门
- 2025年大剧院舞美设计面试题及答案
- 漏的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证券从业《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
- 辐射及其安全防护(共38张PPT)
- 金风15兆瓦机组变流部分培训课件
- 膀胱镜检查记录
- 沈阳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三联)
- 化工装置静设备基本知识
- 电脑节能环保证书
- 美国共同基金SmartBeta布局及借鉴
- 露天矿山危险源辨识汇总
- 2022年08月安徽省芜湖市招考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岗位冲刺题(带答案)
- 国家城镇救援队伍能力建设与分级测评指南
- 口腔修复学-纤维桩-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