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能力考试心理学.doc_第1页
教师能力考试心理学.doc_第2页
教师能力考试心理学.doc_第3页
教师能力考试心理学.doc_第4页
教师能力考试心理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理论考试心理学(韩昌永著)复习资料第三章注意第一节注意概述一、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选择性指在众多事物中挑选特定对象进行反映而不管其他事物,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特定对象上的紧张度和强度。二、 注意对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一)选择的功能(二)跟踪和保持功能(三)调节和控制功能三、 注意的生理基础四、 注意的外部表现(一)感官的趋向活动(二)无关运动得的停止(三)呼吸的变化五、 注意理论1、(过滤说1958布罗德班)2、(衰减说2960特瑞斯曼)3、(注意资源分配说1973卡尼曼)第二节注意的规律性(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一、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一) 概念: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二)规律性:引起注意1、客观事物的特点:强烈的刺激;新异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对比的刺激;2、主体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期待的事物。二、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一)概念: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二)规律性:引起注意,明确的目的任务;组织有关活动;激发间接兴趣;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三、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第三节注意的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一、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新颖的教学内容(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准确生动,抑扬顿挫;现代化教学手段;规范化的板书;(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二、 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三)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四)组织学生实际操作(五)利用间接兴趣。三、 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第四节 注意的品质一、 注意的广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觉察到的客体的数量。它与知觉对象的特点、与知识经验、与个人活动的任务有关。二、 注意的稳定性:(一)定义: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若经常间歇的加强和减弱叫记忆的起伏(动摇)(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和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有关;和主体状态有关;三、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的对象和活动上。分配的条件是:一种是生疏的其余是熟练的;几种活动之间已经形成了动作系统。四、 注意的转移(一)定义有目的及时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课间休息)(二)影响因素: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有关;与对引起注意的新事物的意义了解程度有关;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与已有的习惯有关;第五节注意策略 一、 注意策略概述 注意策略指对自己的有意注意的认识和调控。二、策略:用学习目的控制有意注意;用实际活动控制有意注意;用思维操作活动来控制有意注意;根据学生感知特点来调节注意。第五章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由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构成。二、记忆的作用:1、在个体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记忆是学习的重要条件;3、记忆是知觉、思维和创造的基础;三、记忆的分类:(一)以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表象记忆)、动作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情感记忆)、逻辑记忆(语词、概念、原理)(二)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时有无意识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三)根据是否具有情境性及自我的参与程度分: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四)根据记忆时间长短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四、记忆的表象(一)记忆表象的概念:感知过的事物不再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现象。(二)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三)记忆表象的种类;1、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动觉表象;2、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四)记忆表象的作用:1、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桥梁;2表象性知识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3、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五、记忆的生理基础(一)定位说;非定位说;记忆突触说;记忆分子说;第二节记忆的(分类)信息加工理论 一、感觉记忆:概念(瞬时记忆),作用,种类(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二、短时记忆:概念,特点(时间很短,容量有限,意识清晰,操作性强)作用:三、长时记忆:概念、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长时记忆的遗忘:(痕迹消退说和干扰说)第三节记忆的基本规律:一、识记的规律(识记的目的、对材料的理解、识记材料的数量、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主体的情绪状态)保持与遗忘的规律:遗忘曲线(艾宾浩斯)、保持的因果关系:学习的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记忆内容的不同性质,识记后的复习(及时,分散,尝试重现与反复识记,多样化复习)三重现的规律: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联想线索,干扰的影响)第四节记忆的策略和方法 一、策略:对记忆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控 二识记的策略(符合识记规律的有效的识记方法):有目的的识记,先理解后识记识记与操作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三、复习的策略:及时复习,边复习边思考,整理好笔记;四、提取的策略记忆术(直观形象记忆法,歌诀、特征、谐音、比较、重点、自编提纲、图表)第五节记忆的品质与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二、中学生记忆的特点:记忆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记忆的理解性明显增强,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语词识记迅速发展,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三培养:加强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交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讲究记忆卫生(空气营养休息)第六章思维与创造第一节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特点:间接性、概括性)二、思维的功能:理性认识功能、学习功能、创造功能和控制功能。三、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及区别: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四、思维的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外思维和对内思维;第二节思维方法与思维策略一、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演绎、归纳、类比。思维策略:是高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二、分析与综合三:比较与分类。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横向和纵向;四、抽象和概括 五、具体化与系统化六、演绎归纳和类比第三节形象思维与想象一、再造想象二、创造想象三、幻想(科学幻想、理想、空想)四、妄想第四节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思维能力是初中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二、操作性思维过程、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和明确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然开朗阶段、检验假设阶段)三、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创造动机强度、知觉情境、思维定势功能固着、解决问题策略、已有知识、人格)四、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五、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与启发:第五节发明创造的若干思维方法一、查表法:添加法、扩展法、缩减法、改变法代替法、颠倒法、移植法二、类比法:拟人类比、仿生类比、因果类比三、联想法、四创造性综合法五、缺点列举法六、希望点列举法第六节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一、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思维的目的性和可控性;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二、培养:创造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积极性;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提高元认知能力,交给学生思维策略;交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能力;组织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第七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心理现象,情感表示体验稳定的一面,情绪表示体验动态的一面,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二、情绪的生理基础:脑的机能,大脑皮层起主导作用。三、情感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体验表情,言语表情。四、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动力功能,组织功能,传递信息功能。第二节情绪理论 一、情绪外周学说(美国:詹姆士和丹麦兰格)二、评定-兴奋学说(美国:阿诺德)三、认知结合理论(美:沙赫特)四、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第三节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类别(一)中国林传鼎18类 (二)美国伊扎德: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三)美国克雷奇6类:原始情绪、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与他人有关的情绪、欣赏情绪、心境。二、情绪的存在状态:心境、激情。三、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第四节应激与挫折一、 应激。概念: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策:控制应激源,辨证看待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张弛适宜的生活节奏,关注他人并寻求他人支持。二|挫折。概念: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策: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应付力。第五节中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与教育一、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特点:情绪稳定性在逐步增强,社会性情感得到长足发展,情绪自控能力逐步提高。二、对中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教育 教育目标:处于良好情绪状态,获得知识也能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对学习产生好学乐学的人格。培养:巧妙组织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处理好师生关系。第十章能力第一节 能力概述一、能力的概念: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人格心理特征。包括实际能力和潜能。多种能力的组合称为才能。二、能力的种类:(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智力):观察力、想象力、言语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 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文学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思想教育能力、总结经验能力)(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三)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第二节 智力与智力结构理论一、智力的概念:(一)定义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二)智力与知识:知识是人类长期以来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认识和经验的结晶。知识是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三种知识的总和,智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使学习与工作顺利进行的人格心理特征。(三)智力、能力与创造力智力是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创造力是智力在创造活动中独特发展的结果。创造力推动智力的进一步发展。二、智力结构理论:中国:朱智贤:感知记忆能力(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包括想象力)核心;创造力(智力的高级表现)。国外:1、英国斯皮尔曼二因素说;2、美国:塞斯顿 群因素论 3、 美,吉尔福特智力 三维结构说 4、英国弗农智力 层次结构模型 5、美国斯腾伯格 三元智力论(情境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成分性智力 6、美国卡特尔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第三节 能力测验一、能力测验简介: 1、1905法国比纳-西蒙量表 2、德国斯腾与特曼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3、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4、特殊年龄测验 5、创造力测验 6、学生能力的判断 掌握相应智力活动的速度;智力活动的质的水平;从事智力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强烈性和稳定性、二、能力测验的功用三、能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第四节 能力的个别差异一、能力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习惯化的认知风格上。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一)智力超常 :智力特点、性格特点、培养办法(二)智力落后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才早熟、中年成才、大器晚成。第五节 中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开发一、遗传素质与智力发展:遗传为智力发展提供可能性。二、环境、教育与智力开发(一)营养与智力发展(二)家庭教育中的智力发展(三)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智力开发:综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重视培养创造力;丰富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参加科技活动的机会;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三、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 (王充:施用累能) 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发展 五、中学生的智力特点:人的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智力中的各种成分发展趋势不一致;创造力的发展相对落后于智力的发展。第十一章需要、动机和自我意识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念(一)什么是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要和社会要求的反映。(二)需要的特征:需要的对象性;社会历史制约性;需要的独特性;(三)需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二需要的分类: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第二节动机一、动机的概念:(一)什么是动机:当人的愿望或需要激起人进行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时,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学习动机所推动。(二)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三)动机、内驱力和诱因: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诱因是指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正诱因和负诱因)能使机体真正产生动机,导致行为。(四)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包括物质性动机,精神性动机);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一)学习动机的水平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教育学生树立准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教育目标,也是达到学习目标与成就的手段。(二)学习动机的强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三:动机的理论:(一)归因理论:原因源(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二)成就动机理论:麦克莱伦:指导学习: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安排学习工作,创造条件独立完成,以激励他们强烈的成就感;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对学生的进步要有明确的及时的反馈。四、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与激发(一)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的成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亲和内驱力、自我价值感内驱力)2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1)自主性水平在不断提高,内在动机逐渐占优势;(2)远景性动机逐渐占优势;(3)为国家为集体而学习的合理的动机逐渐成为主流。(4)学习动机不断与社会要求相联系,社会性的学习动机不断丰富发展。(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明确学习目的2、提高教学艺术3、严格要求,增强外界压力。4、利用学习反馈,强化学习动机。第三节 兴趣与信念一、兴趣:(一)兴趣的涵义:兴趣是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识倾向。(二)兴趣与需要动机的关系: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世间活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三)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四)兴趣的作用:使人积极主动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物)兴趣的品质:兴趣的指向性;兴趣的广度;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效能。二|信念:(一)涵义:信念是人坚持某种认识的正确性,并能身体力行的意识倾向。(二)信念的体系个人世界观;(三)信念的作用第四节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概念: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可分为: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二)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1、自我概念(现实自我、联想自我、镜中自我)与自我评价2、自尊感(自尊心和尊重感)3、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三)自我意识的作用: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丰富了人的情感世界;促进乐人的意志的发展;增进了人的道德性。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一)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自己体态容貌的关注;2、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关注:3、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获得了发展;(二)中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腼腆、自尊心突出发展。(三)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由自我控制向自我教育发展;三、教育启示:帮助学生准确的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形成自尊感,克服自卑感;帮助中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 第十四章 品德学习第一节 品德概述一 道德与品德(一)道德 道德性与品德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是辨别善恶的标准。品德又称道德品德,是道德的个体化,它是指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具有两个特征:一是道德行为的稳定性。道德行为是判断品德的客观依据。二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性。(二)道德与品德的关系(三)品德心理研究的任务二 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结构中的各成分品德结构的成分可分为:知 情 意 行四个方面。(二)品德结构中的功能系统1 品德的定向系统 2 品德的操作系统3 品德的反馈系统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一)道德发展阶段论1 皮亚杰的研究。他认为道德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给予培养的。(二)道德发展的社会学习论由艾伯特.班杜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提出观察学习 榜样和示范 强化作用等理论。1 观察学习中有三个最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机制:(1)替代过程(2)认知过程(3)自我调节过程。2 榜样的条件有:(1)要具有吸引人的特征(2)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点(3)示范行为要具有可行性(4)榜样的行为要具有感染力3 强化作用(三)国内品德心理的研究1 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2 品德的形成内外条件及动力系统的研究二 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一)道德认识形成与发展过程道德认识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的,本质特征的反映。1 道德知识的掌握中学生的道德概念发展表现为四个阶段:(1)不理解(2)停留在表面的,具体形象的认识上(3)开始能揭示道德概念的实质(4)能较深刻地领会道德概念的本质意义。2 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 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是:(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从片面到全面(4)从他人到自己(5)从自我利益出发,过度到以社会利益为主的进行道德评价。3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10岁前是无道德信念期。道德行为带有盲目性(2)10-15岁是道德校内萌芽期,但不成熟(3)15-18岁是道德信念由萌芽期向道德信念的确立期过度,但稳定性还很差(4)18 岁以后是道德信念确立期,道德概念已非常概括化和抽象化二 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情感的内容有: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还有一种称为移情的心理现象。三 道德意志的培养它包括决心,信心和恒心三个阶段。四 道德行为的培养与训练方法主要有:(1)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智力水平(2)坚持长期的练习与实践,不怕行为出现反复(3)为学生创设良好行为的情境(4)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5)可采用一些具体的方法。三 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一)社会化因素与学生品德发展1 社会文化的影响2 家庭因素的影响 3 学校教育的因素(二)人格因素与学生品德发展1 理想与品德发展 2 自我意识与品德发展 3 认知能力与品德发展第三节 中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一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逐步形成一种“自律”形式表现:(1)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2)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重要地位(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4)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增强(5)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萌芽和形成时期,他们在教育影响下,世界观既受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制约,又受道德哲学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具有协调一致性(6)品德结构日趋完善,品德的定向系统 操作系统和反馈系统协调活动(二)品德发展由动荡性向成熟性过渡二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认识特征(二)情感特征(三)意志特征(四)动机特征(五)行为特征三 良好品德的培养(一)教学工作对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二)学生集体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三)榜样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四)自我意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五)家庭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第十五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 心理健康一 心理健康概述(一)概念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乐于并善于学习和创新(2)悦纳 尊重并不断塑造自己(3)情绪稳定 愉快 适宜(4)乐与交往,善于交往(5)人格健全,行为正常(6)适应社会。二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1 早期的教育与家庭环境 2 日常生活事件3 学校教育 4 社会环境(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1 发展中尚未成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内在因素 2 个体的生理因素的影响三 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一)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二)心理素质与智力健康教育 (三)智力健康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1 心理健康影响身体健康 2 心理健康有利于知识技能教育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3 心理健康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 人生轨迹与心理健康(一)婴幼儿期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二)童年期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三)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二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教育(一)学习问题。主要表现:1学习的适应 2 学习疲劳 3 学习不良 4 考试焦虑(二)行为问题(三)情绪问题(四)人际适应问题 (五)性心理问题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 心理卫生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卫生(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一 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 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准则(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 健康辅导 2 自我认识的辅导 3 学习的辅导 4 生活和休闲的辅导 5 交往的辅导 6 情绪的辅导 7 升学和择业的辅导8 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辅导 9 创造性活动的辅导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 面向全体的原则 2 预防和发展向结合的原则 3 尊重和理解的原则 4 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5 个别对待的原则(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必须加强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基本方法(一)心理辅导(二)心理咨询(三)心理评估(四)心理治疗:1 认知治疗 2 行为契约治疗 3 系统脱敏法4 角色扮演法第十六章 学校中的群体心理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 群体心理的概念(一)个体与群体 1 个体是指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单独活动的有个性的实体。即指具体个人。 2 群体是指人们按某些相同心理和社会原则,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同一规范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人群,或称人们的共同体,同时也叫团体。 群体的功能:目标任务功能和心理维系功能(二)群体心理1 群体心理的内容 一是不稳定的心理成分 二是表现为相对稳定而不易改变的心理成分。2 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群体归属感(2)群体认同感(3)群体的支持力量(三)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称为群体动力学,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二 群体心理效应 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行为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就是群体心理效应。几种主要现象:(一)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二)从众和服从 1 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主张,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相一致的现象。 从众有三种形式:(1)表面从众,内心接纳 (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纳。2 服从是指个体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而发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不服从的表现形式有:抗拒和消极抵抗。(三)去个体化现象 所谓去个体化就是个人在群体中与大家一道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使个体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通常的个体感。(四)群体极化效应 群体极化效应是指群体成员中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第二节 班级体心理 一 班集体概述(一)集体是指为了实现有价值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它是群体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群体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殊状态。集体包含与群体。(二)班集体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组建起来的同龄学生的集体。班集体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松散群体 联合群体 集体几个阶段。二 班集体心理(一)舆论与规范(二)内聚力与班集体心理气氛1 内聚力与班集体心理气氛的概念2 影响班集体内聚力与心理气氛的因素(1)成员之间的相似性(2)人际关系。教师的领导方式有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3)班集体间的竞争(4)班级的物理环境。三 非正式群体心理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交往中自发地组织起来的群体。 一般可分为(1)利益型(2)爱好型(3)信仰型(4)感情型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1)调动积极因素,挖掘潜在功能(2)注意目标导向,作好“头头”工作。(3)感情投入和批评教育并举(4)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对策第三节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一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 1 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二)学校中的人际关系1 师生互动 (1)课堂中的师生互动(2)期望与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班集体成员的普遍期望特别重要,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通过语言,姿势,表情等符号作用于学生,对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和积极期待,这能导致他们巩固,加快正确的反应,改变自我意识,对自己的期望,抱负水平和认知方式。2 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二 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测量(一)人际关系距阵表(二)人际关系图社会测量法可以了解群体中三方面的问题:(1)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2)群体中有没有小圈子,借以找出小群体中有影响的人物(3)了解群体内的人际关系,谁的人缘最好?谁最孤立?谁受排斥?社会测量法的优点是(1)可以把群体成员心理上的结合加以数量化(2)了解人际关系的问题在时间上十分经济(3)对于了解松散的群体最为有效。但社会测量法所揭示的人际关系只是人们的情绪倾向方面,尚不能揭示其选择动机,而社会心理学最主要的任务恰恰要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选择的动机,即选择谁是出于何种目的。选择的动机是个人对他人好恶的基础,但社会测量法对测量动机却是无能为力的。不定向选择题 、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加里培林安德森加涅 、学习材料的直观方式有() 图象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实物直观 、心智技能的特点有() 观念性展开性内潜性简缩性 、品德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 依从认同内化 、头脑风暴应遵循以下原则() 畅所欲言标新立异多多益善改进补充 、智力的群体差异指() A年龄B性别C种族差异D 、温纳认为学生的成功动机应当归因于()的因素。 A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B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 C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画线属于哪一种学习策略()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 、整合所学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 、焦虑是以下哪些疾病的共同特征() A焦虑症B抑郁症C强迫症D恐怖症二、填空题 、在认知方式上,_赫尔曼威特金_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为场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为场独立性。 、按照维特罗克的模式,学习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而是从对这一经验的_选择性注意_开始的。 、_态度 _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 、以清楚的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是_伦理的道德情感 _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_建立个人同一性_阶段。 、智力的核心是_抽象思维能力 _。 、_从众_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_家长和老师赞许_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_自我效能感 _,并去进行那一活动。 、_元认知知识 _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全身松弛训练是由_雅格布松 _首创。、IQ超过的人属于_智力超常 _。、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心理变化 _. 、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叫做_垂直迁移 _。 、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_适时强化 _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_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_三种。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月好。 四、简答题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简述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五、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加强知识的学习,对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 、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列式计算,如果你是一个数学教师,请用所学心智技能形成理论,谈谈怎样教会学生解应用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又称稳定性系数。 A.再测信度B.评分者信度 C.内部一致性信度D.分半信度 2.以下()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A.规范性B.社会性 C.接近性D.合群性 3.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 A.色调B.亮度 C.饱和度D.中和色 4.()人格特征的人,往往追求刺激、新奇,好冒险。 A.T型B.少阴型 C.少阳型D.T+型 5.位置学说不能解释()。 A.高频声音的编码 B.中等频率的声音的编码 C.频率最低的声音的编码 D.频率最高的声音的编码 6.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D.行为活动的规律 7.“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A.刻板效应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 8.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是一种()。 A.教育测验B.投射测验 C.自陈量表D.性向测验 9.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