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清代赵翼有诗曰:“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你认为它涉及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2.作家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一书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段话显示作者对当时科举制度的评价是( )。A.非常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3.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方国跋扈威胁中央 B.藩镇割据威胁中央C.诸侯国威胁“天下共主” D.藩镇问题得到解决4.通过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成为皇帝的是( )。 陈桥驿兵变遗址A秦始皇 B.汉高祖 C.宋太祖 D.明太祖5.王彦超及诸藩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室仰仗,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6.为削弱唐末以来的藩镇的权力,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州郡直属中央 设通判 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控制地方财政A. B. C. D. 7.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8.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 9.在宋代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0.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如图所示北宋的兵额却逐渐增加,这说明( )。A.政策发生变化 B.外患日趋严重 C.将领拥兵自重 D.统治疆域扩大11.使古代中国人走上读书考试做官这一人生轨迹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度 B.推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12.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宋太祖登位以后,有鉴于此,精心策划了( )。A推恩令 B.庆历新政 C.玄武门之变 D.杯酒释兵权13.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4.北宋科举制比唐有了进一步发展,其表现不包括( )。A严格考试秩序 B.以八股取士 C.殿试成为定制 D.创设眷录制度15.据记载:宋太祖立“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防地,将领不随军调动。其目的是( )。A重用功臣宿将 B.实行兵农合一 C.士兵得到锻炼 D.防止武将权重16.“王钙,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钙应该是(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17.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与宋代哪一国策有密切关联( )。A创设科举 B.改进活字印刷 C.重文轻武 D.鼓励海外贸易18.北宋文官体制在消除藩镇毒瘤的同时,也带来了( )。A财政国防的空虚 B.社会经济的弊端 C.官僚机构的臃肿 D.官僚集团的倾轧19.北宋的科举制在隋唐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中有防范考试作弊、保证考试公正的措施是( )。A科举考试实行“弥封”、“誊录”制度 B.形成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C.取消诗赋考,以策论考试为主选拔人才 D.殿试形成了定制,录取权力由皇帝掌握20.“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的武装力量薄弱,不堪一击。”这反映了下列哪一朝代的史实(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21.对省试合格的举子进行殿试,从此殿试成为定制。该朝应该是( )。A唐朝 B.宋代 C.元代 D.明代22.孟德斯鸠说:“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帝通过科举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科举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这段言论揭示了( )。A世袭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各类人才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的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机会23.“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4.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里,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A西周 B.唐朝 C.北宋 D.明朝25.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改革。参知政事在宋朝的官职中执掌( )。A.政事 B.军事 C.财政 D.刑狱26.宋代科举制度比唐代有所发展,表现为( )。A.废诗赋,改策论,设经济特科 B.开始实行殿试与武举制度C.以八股取士 D.“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27.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所说的“内患”主要指( )。A宦官专权 B.武将跋扈 C.农民起义 D.外戚干政28.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29.下列宋朝社会各项制度中对后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文官体制 B.“弥封”“誊录”制 C.恩荫制、磨勘制 D.职、官、差分离制30.北宋宰相欧阳修曾说:“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是国家之利!”这表明北宋当时的情况是( )。A武将地位较高 B.武将掌握了国家机密 C.注意防范武将 D.武将不得在朝廷任职31.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32.“千秋疑案陈桥驿,黄袍一着便罢兵”,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发生于( )。A960年 B.961年 C.962年 D.963年33.与北宋长期并立的民族政权主要有( )。A辽 西夏 金 B.蒙古 西夏 金 C.辽 西夏 匈奴 D.蒙古 西夏 匈奴34.“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35.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36.北宋建立以后集中精力解决军权问题,其首要目的是(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武力统一全国 D.防止军事割据37.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分治大藩,纵皆可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收地方精兵归中央C.设立枢密院主军政 D.采取“重文轻武”措施38.造成北宋时期“居其官不知其职也,十常八九”,“官无定员,无定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宋朝实行正副宰相制度 B.宋朝实行更戍法C.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 D.宋朝实行科举制度39.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前后有很大变化。宋中期以后在科举考中增加了( )。A诗赋的内容 B.策论考试 C.书法考试 D.儒家经典40.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势力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41.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 B.“弥封”“誊录” C.明经科 D.进士科42.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A.防止武将专权 B.强干弱枝 C.使其互相牵制 D.加强禁军43.科举考试的完善是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44.自宋朝以后,中国古代军阀割据的局面很少出现,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民族大融合 C.对外贸易的发展 D.政治制度的改革45.关于北宋禁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国家的正规军 B.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 C.禁军实行更戍法 D.禁军将领由枢密院委派46.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加强禁军 B.强干弱枝 C.防止地方专权 D.防止武将割据47.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国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 )。A边患日趋严重 B.立国政策改变 C.军人地位上升 D.藩镇拥兵自重48.北宋时,殿试成为定制,主要是为了( )。A保证考试公正、公平 B.将选官权集中到皇帝手中C.防止考官舞弊行为 D.拓宽读书人进入仕途的道路49.北宋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 )。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地方上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 B. C. D. 50.北宋出现的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做保证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51.北宋科举取士人数大大增加,主要原因是( )。A.要当官必须经过科举考试 B.科举考试科目大大增加C.机构增设,对官员需求量增加 D.教育发达,培养人才增多52.欧阳修曾谈到宋朝的科举制度说:“使主司未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若权衡。”(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三)欧阳修描述的是( )。 A三级考试制度 B.弥封、誊录制度 C.进士考试 D.太学三舍法律53.宋太祖说:“向者登科名级,所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续资治通鉴卷八)这里的“朕躬亲临试”指的是( )。A解试 B.乡试 C.省试 D.殿试5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而北宋时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55.北宋采取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其出发点是( )。A加强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防范地方与军队勾结C.削弱禁军中高级将领的兵权 D.防止将领拥兵对抗朝廷56.(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急。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续资治通鉴长编)由此可见,宋初的政策重心在于( )。A防止辽和西夏掠夺 B.防范武将拥兵自重 C.镇压国内农民起义 D.杜绝外企宦官专政57.“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以和平的方式( )。A.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离间了禁军将领和士兵的关系C.削弱了地方军队的力量 D.夺取了后周政权58.史书载:“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范祖禹范太史集)这种“制兵之法”开始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59.某皇帝规定“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据此判断,该皇帝是( )。A宋太祖 B.元世祖 C.明太祖 D.康熙帝60.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这一历史事件称为( )。A七国之乱 B.玄武门之变 C.陈桥兵变 D.靖康之变61.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异,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本朝收权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皇权 B.消弭边患 C.削弱相权 D.整肃禁军62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三年)宋朝不杀“臣下”的主要原因是( )。A宋太祖念陈桥拥戴之功,体恤臣僚 B.宋朝边患严重,极刑臣下不利统治C.推行重文轻武国策,宽容尊重臣僚 D.官职差遣分离,难以确定有罪之人63.974年,南唐后主李煜派徐铉到汴京乞求宋朝缓兵。太祖直言告知:“只是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表明宋太祖( )。A非常珍惜大一统局面,反对国家分裂 B.不希望看到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C.放弃了重文轻武政策,实行武力统一 D.害怕陈桥兵变历史重演会导致大权旁落64.有一枚北宋禁军官印,铭文是“神虎第一指挥第三都朱记”,这支军队是北宋的( )。A地方军队 B.中央军队 C.私人武装 D.戍边军队65.针对“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科举考试弊端,宋朝采取了( )。弥封 帖经 誊录 考策论A B. C. D.66.宋朝时中央高级官吏几乎都由文人担任,连中央主管军事的枢密使也多是文人,武将出征时还常常以文官做“监军”。宋朝这样做的目的是( )。A遵守祖训,与文人共治共享天下 B.推行睦邻外交,避免刺激周边民族C.科举制度改革,推动了文风发展 D.防范武将,铲除军人乱政的根源67.下表是北宋初到中期禁军和厢军人数统计。这一情况对宋朝的社会影响是( )。A武人地位逐渐提高,形成了割据隐患B.宋朝逐渐放弃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年份军队人数(万)968-97637995-99766.71017-102191.21032-10331161049140C.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冗兵”现象D.加强了国防,有效地维护了边境安全68.下列对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政变机会降低,皇位更加稳固 B.人们不愿当兵,导致募兵困难C社会文化修养水平得到了提高 D.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有了提升二、史料分析题:1.材料一:“宋代统一中国的统治者们首先关注的是防止帝国再次因为地方军阀的兴起而分裂,他们成功地避免了这种分裂。” 汤恩比人类与大地母亲材料二:“中国帝制政府总是力图在中央与地方官吏之间平衡权力,即在集权于一身的君主与依附君主命令行事的文武官员之间保持一种权力平衡;宋朝时这种权力平衡有向中央政府和文官倾斜的趋势,军事危机有利于朝廷集权。行政权的过分集中,形成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弊端官僚机构空前庞大。” 伊配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材料一中指出的宋代统治者们是如何“成功地避免了这种分裂”?材料二中所指的“这种权力平衡向中央政府与文官倾斜的趋势”是怎样得以体现的?2.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异,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赵普是如何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原因的?赵匡胤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分析是否正确?你的看法如何?3. 宋初中央集权的形成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及赵普专相,劝上革去其弊。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辅,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 文献通考材料三:(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急。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异,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宋初统治者制订了什么治国方略?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急”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四,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4.有位历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政治。”“科举制对维护中国统一和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简要叙述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宋代的科举制与隋唐创设时期相比,有了哪些完善的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科举制度有过哪些积极的历史作用?5.宋祖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分治大藩,纵皆可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太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云:“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徽宗被掳至金,尚以此事命使臣反告高宗。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反映了宋代实行的什么国策?宋太祖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国策?请列举几项该国策的具体措施。6.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他们在讨论什么?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材料中的“其”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宋太祖其人如何?与历朝开国之初“天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7.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急。外忧不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宁德2024~2025学年高一下册期末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学生卷
- 相声中的即兴表演技巧考核试卷
- 乡土民俗资源在内陆养殖产业升级中的作用考核试卷
- 农药废水处理中吸附材料研究动态考核试卷
- 上海市普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五四制)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丝印印刷品背面油墨凝固问题及处理技巧考核试卷
- 食品安全分子检测中的免疫分析技术进展分析考核试卷
- 2025年中国PP-R粉碎下角料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MPEG测试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FD管理册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辽宁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国水务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阿细跳月课件
- 药品召回管理办法
- 网络物流保险行业发展概况及未来五年行业数据趋势预测
- 2024年山东济南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初三九年级化学全册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 校园除草课件
- 成都市2022级(2025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零诊)数学试卷(含答案)
- 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 SL721-201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