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学派.docx_第1页
功能学派.docx_第2页
功能学派.docx_第3页
功能学派.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功能学派一、 功能学派的产生二、 功能学派的基本特点三、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四、 功能学派在中国五、 有关功能学派的反思一、功能学派的产生(一) 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殖民帝国受到民族运动浪潮的剧烈冲击,殖民统治陷入了严峻的危机。英国政府急需寻找新的统治方法,以挽当局。而当时人类学派流行的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等都不能满足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他们希望人类学家能为殖民统治提出新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以维持殖民统治。非洲没有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可作为殖民当局的依靠,殖民当局破坏了氏族部落制度,等于消灭了可以依靠的部落首领和氏族长老。殖民地危机发生,他提出了如何利用土著社会制度的问题,懂得这些制度在氏族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即功能)。在这个背景下,英国功能学派应运而生。(二) 学术原因:1. 西方学术界开始流行实地调查法,受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2. 当时科学界和思想界开始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结构和适度的调查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文化在各自社会中的功能;3. 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主张,源于西方启蒙运动的线性历史观,试图撰写从“野蛮”到“文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试图拟构历史,追溯文化的起源、发展,横向传播; 功能主义者探讨从线性到趋异,构拟历史到归纳通则的整体性共时研究。 标志: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安达曼岛人二、功能学派的基本特点1. 采取一种整体的视角,在概念上关注对结构和功能的分析;2. 追求一种稳定与平衡的取向;3. 主张社会人类学作为科学要通过比较来获得通则认识;4. 关注社会整合社会控制;5. 通过田野工作和案例研究,偏重于对地方社区内部各要素和机制的探讨。三、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起点核心概念研究 中心关键词侧重点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个人文化 需要 功能生活史文化的制度文化对人的生物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布朗结构-功能主义社会结构 功能亲属 政治制度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平衡和人与文化对结构的适应1. 马林诺夫斯基:1).其理论来源:直接受益于杜尔干的研究,受马赫的现象主义哲学,冯特的民俗心理学的启发。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经验实证主义,描述感觉经验并将之当成论证依据;另一是,马赫对经验的整体性的论述,对人类生活的共同精神特性的探讨。2).观点:文化是人工制品和传统体系组合而成的,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可以使社会团体和组织得到维系和延续。文化是一种作用中的现实,以大大超过直接适应环境的方式来满足人的需要。文化是一种源自人类需要的工具性实体。人,首先是一种生物性存在,人类必须得到七中基本生物性需要满足,才能生存下去,即新陈代谢、生殖繁衍、身体的安全、舒适、运动、成长、健康。个人以文化而非自然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的。这样,认为自己创造了派生的环境,即文化。文化功能的8个方面: (1)经济 (2)政治(3)教育 (4)法律和秩序(5)知识 (6)宗教和巫术(7)艺术 (8)娱乐三因子(文化的结构):器物(物质)社会组织(制度) 精神(思想)制度就是在共同的任务中团结起来并受到特定环境制约的一个集团的人运用某些专门的机构,遵从一套法规。制度是文化的结构单位,只有研究了制度,才能了解文化内部社会组织的具体情况。提出“文化迫力”概念是在满足人的机体需要的文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器具和消费品的生产和保存方式,行为的规范如法律、风俗、习惯、道德等,文化传承所需要的训练、教育和知识,社会的权威形态和权威的执行方式。它们的发展导致经济、社会控制、教育制度和政治的产生。文化迫力的作用:保障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使他们既满足自己的需要,又不会因为违背社会的意志而受到惩罚。“功能”指文化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需要促使文化产生,文化又反过来满足需要。 “把有机体的需要转变成派生文化的需要和责任的理论。在调节结构的共同作用下,社会把个人塑造成文化的人。”文化规律即存在于个人需要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比较文化研究,从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适应情况来看文化,才能发现。2. 拉德克利夫布朗1).理论来源:部分来自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更多来自杜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研究社会现象可以通过因果关系的探讨和功能分析两种途径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是人们理解社会现象如何起源,功能的分析使人们对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合作用有所了解。2)观点:布朗的功能论以社会为中心,功能是一种要素在整体当中或者为了整体的存续发挥作用。从主体的外在因素出发谈论社会,把社会当成是外部形成的,个人溶化人群体的系统。探讨社会如何在时间的推移中维持自身的作用。提出“社会结构”概念 即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所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社会结构就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人的配置而组成,如亲属关系、阶级关系、分工关系、交换关系等,各种关系的综合就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区别: 结构是关于人的配置,组织是关于活动的配置,社会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的配置。社会结构包括很多关系,建立各种制度。人类学家通过对行为、制度的研究就能描述社会结构。如何研究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三个方面:(1)社会形态学的比较,即社会结构有多少不同的种类,有何异同,如何进行分类;(2)社会生理学,研究社会结构如何发挥其功能,怎样维持结构体系,各种现象道德、法律、礼仪、宗教、政府、教育科学何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关系;(3)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新型的社会结构的产生。社会结构是动态的社会现象,其结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结构与功能连在一起。 各种不同的结构构成社会系统,结构是通过功能维系这个系统的。功能学派的研究方法1.重视实地调查,推崇比较法,把对某一社会的深入调查研究(某一特定社区值得研究的社会结构体系)和对多个社会结构的系统对比(或者不同类型的结构体系对比)结合起来;2.提出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法及民族志写作;3.田野工作法的提出与应用成为人类学学科史上一个革命性变革,田野调查成为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四、功能主义在中国传入吴文藻先生1932年著文化人类学简单介绍。之后著有功能派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布朗教授的思想背景与上学术的贡献、论文化表格等。推介原因:(1)该派在当时人类学中最先进,提供一种动态的功能观点;(2)理论的科学研究必须与应用相结合,其理论最适用于用来研究中国国情。应用从1935年起,一批中国学者在功能理论的指导下,对汉族村镇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1938)、林耀华的金翼(1944)五、关于功能主义的反思与新论点1.整体视角与个体视角1).文化整体与文化多元化和平共处的问题2).强调文化或社会的整体性(客体的结构),忽视了社会中人的能动性(主体的能动)3).强调社会或文化的实际作用,工具性考察,忽略某些文化和思维现象具有本身的独特体系和象征价值(符号互动论与象征主义)2.平衡取向与冲突取向 追求平衡,缺乏对社会中个人、冲突与过程的考察3.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 侧重社区内部的各要素和机制(规模适当的 区域、“封闭体”)与条件-功能分析,外部环境解释(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及系统外的各种政策和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