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ppt_第1页
3-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ppt_第2页
3-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ppt_第3页
3-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ppt_第4页
3-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回顾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二框 一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 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 信息 观念 情感和信仰 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 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 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培根 1 商业活动 2 文化传播的途径 丝绸之路 可口可乐广告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 通过这条古道 把古老的中国文化 印度文化 波斯文化 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 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 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往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 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 如张骞 玄奘 马可波罗等 活动过的地方 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和稀世文物 丝绸之路起点 西安西城门商旅群雕 1 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具有多种功能 其中文化传播就是其重要的功能 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 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 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 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 打开视窗 所有的窗口都亮起微软的标志 所有的车都奔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 这条路直通好莱坞 那里会让你梦想成真 哈利 波特 几乎同一时间摆上了小朋友的书桌 迪斯尼的米奇和唐纳 在儿童服装和学习用品上保持着永恒的微笑 肯德基和麦当劳里总是在过大年 美国前总统里根先生也说 美国 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 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 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 结论 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贸易 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而且还具有外交 外宣价值 传播了本国家 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我国历史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其对文化变迁产生哪些影响 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 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 西晋永嘉之乱 公元311年 中原人们纷纷越淮渡江 相继南下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 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 截止南朝刘宋初年 南渡人口已近30万户 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 6 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地区 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荆 湘地区 时流人在荆州十万余户 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使江南 火耕水种 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 公元762年 唐末五代时期 少数民族与地方割据势力政权夺利 百姓生灵涂炭 家园被毁 只好背井离乡 到远离政治中心 相对安定的南方寻找安居之所 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 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国第二次人口大迁移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 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公元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变及宋室南渡导致了中国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靖康之变后 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们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 被迫举族迁移 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开垦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 大批王族 官员 士民涌向南方荆 湖 两浙等地 归于南宋 到这时 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 原先的 蛮荒之地 大都变成了 鱼米之乡 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 经济上南强于北方的局面完全确立 此后 闯关东 走西口 下南洋 堪称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 而其中尤以 闯关东 所历经的时间最长 人数最多 从清朝初年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 余年间 先后有约 万迫于生计的华北穷苦百姓离乡背井 相继踏上关东大地 闯关东 不仅是内地民众到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谋生 也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 民工潮 民工潮 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 终年风尘仆仆的 打工仔 打工妹 回到农村时 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 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 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 子女教育培养 少生优育等 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 政治文明的跃迁 2 人口迁徙 2 文化传播的途径 自有人类以来 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 政治 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 教育 2 文化传播的途径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 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 小到 亲朋聚会 外出旅游 大到各种经济 政治 文化活动 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唐朝时期 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 对唐朝的昌盛极为羡慕 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 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 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 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如阿倍仲麻吕 汉名晁衡 长期留居中国 擅长诗文 在唐历任光禄大夫 秘书监等职 他与著名诗人李白 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 常作诗相酬赠 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 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知识链接 日本遣唐使 到2003年 在爱尔兰的中国留学生已经达到4万多人 占爱尔兰人口总数的1 从1978年到2007年 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 17万人 截止到2004年5月1日为止 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共有117302人 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77713人 占总数的66 3 百年海归 政治家 孙中山 蒋介石 周恩来 邓小平 文学家 鲁迅 郭沫若 胡适 蔡元培 科学家 邓稼先 李四光 詹天佑 侯祥麟 文化传播的手段 鸿雁传书 烽火狼烟 驿寄梅花 晨钟暮鼓 这些都属于文化传播的媒介 传递环保意识的方式和媒介 1 及时提醒和制止身边的青少年破坏环境2 学校增加环保课程 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3 销售绿色产品并在上面标注倡导环保的图文4 在电视上播出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5 开设关于环保的综合网站或论坛6 在报刊中开辟环保专栏7 在黄金时段安排关于环保的广播节目 口语传播 语言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网络 网络传播 口语 人际 传播 传媒的发展阶段 口语 文字 印刷 电子 网络 口语传播 语言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网络 网络传播 口语 人际 传播 传媒的发展阶段 口语 文字 印刷 电子 网络 二 大众传媒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 传媒及其发展 2 大众传媒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传媒 传播媒介 经历了口语 文字 印刷 电子 网络等发展阶段 1 手段 大众传媒 注意 新的传媒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2 大众传媒开始的标志 是印刷媒体的推广 3 比较下列几种传媒的优点 渠道多 方法灵 意义丰富 反馈及时 是最直观 最常见的传播现象 可信度高 传播面广泛 全球性互动性主动性 内容丰富 富有娱乐性 情感性 艺术性 哲理性 是文字 图像 声音的完美结合 手机短信 电子读物 电视 互联网 口语 报纸 杂志 书 生动形象和真实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大众传媒手段带来了巨大变化 A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 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等 B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是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 沟通 共享的强大功能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 大众传媒的出现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2 大众传媒的形式 报刊 广播 电视 网络3 大众传媒的特点 面向大众 超越时空局限 传播各地大量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 沟通 共享的强大功能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4 大众传媒的地位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 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1 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 600年前 郑和七次率船浩浩荡荡驶入大海 历时28年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探索与交流之先河 今天 当我们再次面对海洋 面对世界时 我们明白 在新时期的历史之旅中 在谋求民族复兴的征途上 我们将坚定地扮演一个开放 和平 奋斗的角色 和平之旅历史壮举 古老 多彩 现代 浪漫 创新 以人为本 比一比 举出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张骞 玄奘 马可 波罗 鉴真 遣唐使 1271年起 17岁的马可 波罗随父亲从意大利骑马旅行到中国 之后著 马可 波罗游记 详细介绍中国 1405年 郑和率船队通使西洋 后又访遍30多个国家 带出中国的各种名产 又带回东南亚地区的各种产品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斗转星移 许多细节都已隐没在历史之中 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异国他乡 仍然能找到当年 和平之舟 的身影 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 至今仍在深情地纪念着郑和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和平实践 明朝中期的中国 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 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 在郑和云帆高张的航行中 传播的是中华文化中 和为贵 的思想精髓 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要玉帛不要干戈的发展思路 天之所覆 地之所载 一视同仁 不能众欺寡 强凌弱 这是郑和随带国书中的话 正是因为将远航的目的定为 以德睦邻 才创造了一种 中外通和 万国来朝 的外交局面 留下了一段 四海一家 共享太平 的文化盛景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主动发展对外关系的壮举 它带去的是友谊和瓷器 工艺和文化 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 撒下的是友谊和文明的种子 架起的是与世界沟通的友谊桥梁 不仅展示了一个强盛之国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 也建立了一种和平友善的国与国交往模式 穿越历史云烟 面对当今现实 这种和平发展的精神财富显得格外珍贵 人们回望600年前的那次伟大远航 并非为了追念一个人的壮举和一个时代的荣耀 而是纪念郑和下西洋所代表的国际交往中的一种历史传统 纪念在这次伟大远航中不同文化相互走近的可贵姿态 这种纪念使得世人得出这样一种认识 和平发展凝聚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意大利传教士 利马窦作 坤舆万国全图 出版 四书 的拉丁文译本 将孔子思想传入意大利 2 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P38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地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小结 一 文化传播的含义 二 文化传播的途径 1 商业活动 2 人口迁徙 3 教育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亲朋聚会 外出旅游 参加各种政治 经济 文化活动 三 文化传播的手段 1 传媒及其发展 2 大众传媒 印刷媒体的推广大众传媒开始的标志 四 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1 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 做传播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 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 A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 印刷媒体的推广应用C 广播的出现D 网络技术的推广2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现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的主要原因是 A 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B 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C 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 最常见 最丰富的现象D 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具有文化传递 沟通 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