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1-7单元教学设计西峡县教研室编2013年8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丹水一中 王平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2、运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判断一些简单的、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力目标:1、通过对化学实验的操作,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的能力。3、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体验实验、观察、分析思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3、认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自觉形成“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教学难点:1、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及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2、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得出相关信息。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大理石、水、酚酞溶液、镁带、火柴等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等。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特点,对于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也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从本节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书课题)设疑自探(一):1、 学生设疑当你看到本节的课题,你能提出那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教师根据学生的设疑情况进行梳理、归纳,出示本节的自探提纲:1、举例说明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2、如何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的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师补充)过渡:大家所提出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通过以下探究实验,仔细观察实验各阶段的现象,完成表格中的内容。认真阅读教材P6实验1-11-4的内容,使用给你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进行探究实验并完成下面表格中所缺的内容,(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配合,时间:10分钟)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1液态的水1-2蓝色块状的胆矾1-3蓝色的硫酸铜溶液1-4块状的大理石解疑合探(一)1、小组内交流自探成果。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问 题1234展示同学展示方式口述口述口述口述评价同学(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2)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 ,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最高分10分)2.教师精讲。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注意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及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及时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如: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时,首先要对试管进行预热; 给试管中的液体物质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向试管中添加液体药品和固体药品的方法要正确; 化学仪器的连接要正确等过渡:认真阅读教材P7页内容,结合上述实验和生活经验回答同学们设疑的问题:(时间5分钟)1、举例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2、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3、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的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问 题123展示同学展示方式口述口述口述评价同学(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2.教师精讲。(1)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滴水成冰、酒精挥发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如:钢铁生锈、纸张燃烧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2)教师演示化学变化中的一些现象的实验:火柴燃烧;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镁与稀盐酸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学生观察、思考。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知识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又产生哪些疑惑,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教师预设:物质在发生变化过程中是否只要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现象就可以判定该物质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运用拓展:1结合本节教材,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自编1道习题并且拟定答案,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五分)2、拓展训练(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纸张燃烧。 瓷碗破碎 粮食酿酒 石蜡融化寒冷的冬天在玻璃前呼气,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冰雪融化。(2)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3)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说明蜡烛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3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整体点评。(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表现优秀小组等)4、作业:课后习题1、2题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1. 物理变化定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特征:只有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变化2化学变化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特征: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教后反思: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丹水一中 王平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2、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能力目标:1、通过对化学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推理相关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体验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3、认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自觉形成“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教学难点:1、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及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2、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相关信息。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火柴、氧气(集气瓶中)、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等。教学过程: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然界的物质总是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物质在变化中也表现出了该物质的性质。这一节我们继续来探讨“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二)(板书课题)2、学生设疑: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教材P7-9的内容提出本节应掌握的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学生快速的浏览教材,提出问题并进行相互补充,教师归纳并板书。2、教师出示本节的自探提纲:教师出示自探提纲;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7-9页的内容,完成下列的自探题目:(时间8分钟左右,8分钟后请你脱书回答。)(1)举例说明什么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2)举例说明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哪些?(3)使用教师给你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按照教材“实验1-5”的要求,完成自探实验,尽可能多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4)你认为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重点关注什么? 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问 题1234展示同学展示方式口述口述口述口述评价同学(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 ,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最高分10分)2、教师精讲(1)闻盛装在集气瓶内的气体的正确方法是:慢慢移开毛玻璃片,用手轻轻扇动。不能把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2)将燃着的火柴插入集气瓶中时,应轻轻的移开玻璃片,将燃着的火柴慢慢的插入。(3)应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结合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进行分析推测,得出物质具有的性质。(4)根据氧气与二氧化碳性质的不同进行正确的区分。(5)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应重点关注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和溶解性等;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应重点关注该物质能否燃烧、能否与某物质发生反应等。 探究物质性质常的用方法有: 观察:重点认识物质的颜色、状态。 闻气味: 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如:密度与空气、水的大小实验能否溶于水的实验能否燃烧的实验等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知识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又产生哪些疑惑,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教师预设:物质的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运用拓展:1结合本节教材,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自编1道习题并且拟定答案,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五分)2.拓展训练(1)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那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能变干。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纸能燃烧。 粮食能酿酒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酒精易挥发 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酒精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酒精易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首先在灯芯上汽化,然后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上述资料归纳: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酒精发生化学变化是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整体点评。(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表现优秀小组等)布置作业:课后习题3、4、5题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气能助燃,铁易生锈,煤具有可燃性等2、物理性质:物质钚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教后反思: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第一课时)丹水一中 彭金战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二)过程与方法1、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化学学习中关注物质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和特点。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现象等。2、通过合作实验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学重点:如何全面有序地观察物质、描述反应现象。教学难点: 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法教具学具 多媒体 蜡烛 火柴 石灰水 烧杯等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成果和创新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实验而得到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 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蜡烛是我们常用的照明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化学的视角来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板书 第一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学生设疑 请认真阅读本课题第一部分内容,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教师收集整理并出示本节自探提纲)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点燃前,对蜡烛物理性质的探究颜色状态硬度气味密度与水的关系 燃烧时,对火焰各层的探究火焰分层情况各层明暗情况各层温度情况 燃烧时,对燃烧产物的探究操作现象结论(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熄灭时,对白烟成分的探究。 3、学生自探 结合自探提纲,利用实验台上的器材和药品,10分钟完成本探究实验。二、解疑合探 1、小组合探(1)小组内交流自探成果,讨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评价分工。2、班级合探(1)按预设分工进行展示与评价(可适当进行再评价)(2)教师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点拨。预设点拨:(1)描述物质物理性质时要全面,可参考课题1中的内容。(2)蜡烛外焰由于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最充分,燃烧最充分,所以温度最高。(3)通常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证明物质燃烧有水生成,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石灰水的烧杯证明物质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三、质疑再探1、学生质疑 针对本节学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产生新的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讨论不能完成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指导)2、预设问题 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你能设计实验予以证明么?四、运用拓展1结合本节教材,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自编1道习题并且拟定答案,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五分)2、拓展训练蜡烛熄灭时总有一股白烟冒出,某同学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提出问题:此白烟的成分是什么?作出假设:A、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查阅资料: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蘸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下同),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原因是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住白烟,烧杯内壁并无水雾出现。说明假设不成立。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引燃,发现白烟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提供了依据,同时排除假设,因为3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整体点评。(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表现优秀小组等)4、布置作业:完成教材13页实验报告。板书设计: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点燃前,对蜡烛物理性质的探究:燃烧时,对火焰各层的探究:燃烧时,对燃烧产物的探究:熄灭时,对白烟成分的探究:教后反思: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第二课时)丹水一中 彭金战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练习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2、知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3、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2、能主动与组内同学交流、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现象等。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及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探究目的收集相关信息、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法教具学具 集气瓶 水槽 石灰水 玻璃片 火柴 塑料吸管等教学过程一 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些现象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原理,值得我们进行探究。“呼吸作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今天我们就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进行探究。(板书课题) 2、学生设疑 请认真阅读本课题第二部分内容,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教师收集整理并出示本节自探提纲)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探究过程:(1)提出猜想:(2)信息收集:(3)实验方案: (4)实验与分析: A 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 B 验证猜想操作现象结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差异“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差异“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差异3、学生自探 结合自探提纲,利用实验台上的器材和药品,12分钟完成本探究实验二 解疑合探 1、小组合探(1)小组内交流自探成果,讨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评价分工。2、班级合探(1)按预设分工进行展示与评价(可适当进行再评价)(2)教师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点拨。预设点拨:(1)对探究实验进行的猜想要有理有据,不能漫无边际。如本探究中,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呼出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要变大,氧气含量要变小。当然猜想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实验验证。(2)信息收集要全面,这有利于我们设计出简单、合理的实验方案。(3)排水集气法的操作方法、要点。(教师可进行演示) 三、 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知识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又产生哪些疑惑,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预设问题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注意哪些操作?课本上“方案三”的设计不太合理,因为它无法证明空气中含有少量的水蒸气等。四 运用拓展1、结合本节教材,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自编1道习题并且拟定答案,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五分)2、拓展训练(1)某实验测出的人呼出气体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如下表气体吸入空气呼出气体X7875氧气2115二氧化碳0.033.68水0.065.44其他0.910.88对该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分析错误的是( )A、 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主要是因为参与了人体的新陈代谢B、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明显增大C、气体X的体积分数减小是由于呼出气体中水、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体积增大了D、二氧化碳含量增大是测量过程中出现错误造成的(2)三瓶无色气体,分别是空气、氧气、二氧化碳,请予以鉴别。3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整体点评。(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表现优秀小组等)4、作业P16页第1、2、3题。板书设计: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探究过程:(1)提出猜想:(2)信息收集:(3)实验方案: (4)实验与分析:教后反思: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一课时)丹水二中 周耀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2、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注意实验安全事项。3、熟悉药品取用的注意事项,正确取用固体药品。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过程与方法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学生自学、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讲解、演示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启示下,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自学,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1 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2 药品的取用。教学难点1 药品的取用。2 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全教育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课题2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实验探究的乐趣,同时也暴露出不会正确使用仪器、不能规范完成实验操作等问题。为了使大家能正确、安全、快速的进行使用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奥秘,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了解一些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知识。(板书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请同学们通览教材2分钟,提出你认为本节要解决的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2、学生设疑(教师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鼓励、启发)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板书出自探提示(1)读图121,说出实验台上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2)读图123识记常见的危险化学药品的标志。(3)固体药品如何存放?怎样取用?(4)液体药品怎样存放?取用液体药品如何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5)如何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少量的液体药品如何取用?4、学生自探(要求:阅读教材1720面的内容,然后对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试着取用固体、液体药品。时间8分钟)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问题123456展示方式口述口述口述口述口述口述展示同学评价同学(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2.教师演示或精讲。(1)演示固体药品的取用,说出注意的事项(2)演示液体药品的取用,说出注意的事项(3)演示量筒 的使用 , 说出注意的事项(4)演示胶头滴管的使用,说出注意的事项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知识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又产生哪些疑惑,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预设问题:使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俯视和仰视有何影响?四、运用拓展1结合本节教材,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自编1道习题并且拟定答案,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五分)2、拓展训练:(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根据药品处理的原则,把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B用药匙取用食盐后,再用该药匙直接取用碳酸钠粉末C用完试剂后,把试剂瓶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D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水槽内装满水(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没有镊子时,我们可以用手将固体锌粒放入试管中B实验室中蔗糖药品,我们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来对它进行观察C闻药品的气味时,不能直接将鼻孔凑到容器口闻气味,应用手轻轻煽动,让少许气味进入人的鼻孔D如果过于口渴,我们允许在实验室里喝饮料。(3)下列实验目的与所选仪器错误的是( )A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 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C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 D盛放固体滴瓶 (4)实验时药品未说明用量时,液体药品所取得用量大约为 毫升;固体药品的用量只需 。(5)取用粉末状药品时将试管 ,将盛有粉末状药品的用 或 送到试管底。(6)取用块状药品时用 将药品放在 ,慢慢竖立,防止药品将试管 。3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整体点评。(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表现优秀小组等)4、作业P23页第1、2、3题板书设计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一课时)取用原则:保证安全有三不,节约药品取适量 块状药品:一横二放三竖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的取用 (用镊子) 粉末状药品; 一倾二送三直立 (用药匙或纸槽)多量:倾倒 液体药品的取用 少量:用胶头滴管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定量:量筒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教后反思: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二课时)丹水二中 刘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地使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2能进行常用仪器的简单连接,知道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3掌握仪器的洗涤方法及洗净标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操作技能。2、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观察领会,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 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1、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2、仪器的简单连接,知道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教学难点1、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2、 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节我们已学过基本实验操作药品的取用,这节我们继续学习基本实验操作请同学们通览教材2分钟,提出你认为本节要解决的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2、学生设疑(教师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鼓励、启发)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板书出自探提示(1)如何正确的使用酒精灯?(2)酒精灯的火焰的哪部分温度最高?用实验验证(3)分小组进行P21页探究活动,讨论: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4)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动手操作练习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5)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动手操作练习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6)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动手操作练习在容器口塞橡皮塞(7)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动手操作练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8)如何洗涤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什么?4、学生自探,教师巡视辅导。(要求:阅读教材2023面的内容,然后对实验台上的仪器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时间12分钟)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问 题(1)(2)(3)(4)(5)(6)(7)(8)展示同学展示方式口述口述动手动手口述评价同学(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最高分10分)教师适时点拨。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知识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又产生哪些疑惑,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教师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给试管内物质加热时如果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哪些?)四、运用拓展1结合本节教材,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自编1道习题并且拟定答案,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五分)2、拓展训练(1)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没人的地方B给烧杯中的物质加热时,可以用酒精灯给烧杯直接加热C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D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个酒精灯(2)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A使用天平时,用手直接拿砝码 B用酒精灯的外焰部分给物质加热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D用药匙取用固体药品(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取约2毫升水,用胶头滴管与试管成45度角滴加B使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量固体物质,先加小砝码,再加大砝码C用广口瓶收集氧气 D实验室取用块状大理石,用镊子夹取2指出下列操作导致的后果。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入试管底部,后果是_。倾倒液体时,标签没对着手心,后果是_。量取液体时,视线没有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后果是_。使用胶头滴管后,未经清洗就吸取别的试剂,后果是_。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_。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后果是_。3、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整体点评。(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表现优秀小组等)板书设计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二课时) 药品的取用基本实验操作 酒精灯: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物质的加热: 物质加热:液体、固体 仪器的洗涤与连接:方法、注意事项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注意事项教后反思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石界河初中 于卉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教学准备: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一)(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生存离不开空气。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讨论发言: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二)学生设疑引导阅读课本P26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大胆提出你想解决的问题,我们共同来解决,看谁提得最快最好。(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三)自探提示(一):教师根据学生的设疑情况梳理、归纳、细化得出自探题目1、空气成分的发展史2、如何设计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3、空气有哪些物质组成的?4、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2627页,可在课本上圈点批画,做好笔记,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时间5分钟。)二、 解疑合探(一) 1、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和评价分工,各小组按分工做好准备。 题号展示人展示方式评价人1口述2口述3口述4口述展示要求:(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 ,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最高分10分) 2、全班合探 (1)各小组按分工进行展示和评价。 (2)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于评价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1、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2、演示实验2-1。认识仪器,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熄灭后,水进入集气瓶内,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Xk b 1.C om3、 空气的成分 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 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4、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多种物质组成。如:空气、 可乐、 泥浆纯净物:一种物质组成。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氮气N2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三、 设疑自探(二) 出示图片:医疗急救;食品充氮,蓝天白云,浓雾遮天的工业园区。看到这些图片,你最想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发散提问,师板书后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归纳,补充形成自探提示二:(1)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有什么作用?(2) 空气污染原因?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怎样保护空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2830页,可在课本上圈点批画,做好笔记,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时间5分钟。)四、解疑合探(二) 1、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和评价分工,各小组按分工做好准备。 题号展示人展示方式评价人1口述2口述展示要求:排版整齐,书写快速工整,条理清晰,内容准确详实。评价要求:面向同学,神态自然,声音洪亮;指出优点,不足,及时补充;打分并说明扣分原因。 非点评同学认真听讲,有疑问或见解时及时提出来,以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 2、全班合探 (1)各小组按分工进行展示和评价。 (2)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与评价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五、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知识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又产生哪些疑惑,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教师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小于1/5,可能是什么原因?)六、运用拓展1结合本节教材,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自编1道习题并且拟定答案,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五分)2学完本节课后,你能完成以下习题吗?(1)按体积计算,在空气的组成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 B、稀有气体 C、氮气 D、二氧化碳(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磷燃烧 B、.汽油挥发 C.、水遇强冷变成冰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酒精能挥发 B、甲烷密度小于空气C、汽油能燃烧 D、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冰水 B医用的生理盐水C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后的剩余物 D雪碧饮料(5)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液面会形成一层白色薄膜,原因是空气中含有( );松脆的饼干放在空气中两三天就变软了,证明了空气中含有( )。煤气、木材、酒精能在空气中燃烧。因为空气中含有( )。3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整体点评。(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表现优秀小组等)板书设计:课题1 空气一、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其他气体和杂质78%21%0.03%0.94%0.03%二、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呼吸,炼钢、气焊等。 2、氮气:制化肥,做保护气等。 3、稀有气体:做保护气,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等。4、 保护空气教后反思:课题2:氧气石界河初中 裴金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的检验方法。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整理实验结论。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及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注重科学的学习态度。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教学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教学用具:盛满氧气的集气瓶(4瓶),细铁丝,酒精灯,燃烧匙,硫,坩埚钳,火柴,木炭。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知道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氧气。(教师板书课题2 氧气)2、学生设疑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大胆提出你最想解决问题,我们共同来解决,看谁提得最快最好。(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教师根据学生的设疑情况梳理、归纳、细化得出自探题目3、自探提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什么是化合反应?什么是氧化反应?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氧气?4.学生自探(提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33-35页,可在课本上圈点批画,做好笔记,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时间5分钟。)二、解疑合探1、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指纹识别技术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应用分析报告(2025年)
- 注塑主管目标责任协议书
- 银行促销活动协议书模板
- 自建房私下协议买卖合同
- 注册一家新公司合同范本
- 电信放弃安装协议书范本
- 瑜伽馆员工离职合同范本
- 水管道安装维修合同范本
- 防疫合同协议书模板模板
- 码头合作转让协议书模板
- 2025江西德安万年青环保有限公司市场部区域经理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读书分享
- 2025年校长职级考试题及答案
- 统借统还资金管理办法
- 国家能源集团采购管理规定及实施办法知识试卷
- 2024年广州市南沙区社区专职招聘考试真题
- 山东医药技师学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仓库超期物料管理制度
- DZ∕T 0289-2015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正式版)
- 2022年养殖场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 贵港市国有建设用地改变土地使用条件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