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4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件网 第一单元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2、愿意亲近土壤。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二、自主学习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2、 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2、做实验册第2课、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2、 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3、 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4、 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知识与技能:1、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 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4、 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5、 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2、 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二、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2、自主研究(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3、 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4、 小结: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倒入相同的水。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6、 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1) 分组讨论(2) 大组交流(3) 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四、课后作业1、 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2、 实验册3.肥沃的土壤一、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科学知识1、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2、 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3、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2、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二、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 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2、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二) 自主学习1、 观察有落叶的土地(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2、自主研究(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3、制作肥料袋(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4、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5、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1、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2、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四、课后作业1、 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2、完成实验册第4课、土壤的保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2、 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3、 能够进行环保宣传。4、 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科学知识1、 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2、 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意识到土壤的重要。2、 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3、 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 自主学习1、 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 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 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4) 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 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 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 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 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4、 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 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 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 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三) 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课后作业1、 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2、 完成实验册第2课、果实和种子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科学知识1、认识果实和种子。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2、 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二、教学准备:植物挂图和一些图片。一些种子和与水浸过的。放大镜等。三、教学过程:1、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科学知识 意识到坚持性和细心操作、认真观察是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素养。1、能够做种子前发实验。2、会解剖种子,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3、能够将观察到的种子画下来。知道种子里有“胚”教学重点:1、知道种子的构造。教学难点:1、设计种子萌发的实验。二、课前准备教师: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三、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评价一、谈话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3、了解种子吗?发表自己的看法填写活动记录学生提出种子构造!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2、讨论发表注意点。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1、 讨论积极,认真倾听。2、 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三、讨论种子的萌发1、 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2、 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1、 讨论,发表意见2、 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1、 积极发现问题2、 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四、交流问题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共同讨论第四单元第1课、认识固体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回答。(二)自主学习。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师生交流。(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三)小结本课。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二)知训与技能:1、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制作彩色树杈的乐趣。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二)自主学习。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阅读P47的图。(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4、结晶实验。(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四)小结本课。第3课、认识液体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烧不、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2)分组实验材料:装饰板、滴瓶、回形针、烧杯、双层玻璃版、几种不同液体(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三把勺子、表格。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2、学生思考。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二)学生自主学习: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2)学生分组实验。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3)小组交流。(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第4课、把液体倒进水里去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二)学生自主学习。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1)提出问题。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B.学生假设。(2)设计实验。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3)进行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学生分组研究。(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