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外文翻译【FY084】等径角挤压的织构演变【PDF+WORD】【中文7000字】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44641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69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5-07-03
上传人:棒***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康**(实名认证)
湖北
IP属地:湖北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机械类
外文
翻译
fy084
挤压
演变
演化
蜕变
pdf
word
中文
- 资源描述:
-
机械类外文翻译【FY084】等径角挤压的织构演变【PDF+WORD】【中文7000字】,机械类,外文,翻译,fy084,挤压,演变,演化,蜕变,pdf,word,中文
- 内容简介:
-
本科毕业设计 外文文献 及 译文 文献、资料题目: Texture evolution during equal channel angular extrusion (ECAE) Part II. An effect of post-deformation annealing 文献、资料来源: 期刊 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 2002.11.04 院 (部): 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院 专 业: 材料成 型及控制工程 班 级: 成型 052 姓 名: 刘斌 学 号: 2005101192 指导教师: 任国成 翻译日期: 2009.4.5 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1 - 中文译文: 等径角挤压的织构演变,第二部分 变形后的退火影响 摘要 本文描述了经过 ECAE 的 Al - 0.5Cu 合金退火后的织构。结果表明,退火展现了多种方法来控制组织织构,这与微观结构转变过程中创建的各种 ECAE 应变路径是密切相关的。在达到最初的再结晶温度,两者是有区别的。在前四个道次,能够获得织构强度和 /或取向的较大的改变。经过四个道次后,除 了路线 C 的一些情况下,织构强度和方向的有限的变化得到了保留。高温退火在两个区域内都降低了织构强度。路线 C 展现了特殊的行为,即使经过四个道次后也有显著的变化。 关键词 :织构演变;等径角挤压 ( ECAE) ;变形后退火 1. 导论 目前的研究报告中退火织构 的演变发现了许多复杂和尚未完全理解现象。其中最显著的成果是初步的变形 织构 完全可以通过再结晶 来 改变 1-5。关于再结晶的报告有三种主要类型 3:( 1) 退火时,变形 织构 基本上保留它的主要功能; ( 2) 有明确的随机概率; ( 3)组成部分只有 在很小的变形条件下可以占主导地 位,形成一个高强度的 结晶 织构 。理论 研究试图通过使用定向形核和生长的模型 来解释 织构 改变的起因。 而 这方面的工作大都集中在传统的 工艺 过程 中 ,特别是滚动 过程 。 本文的意图是探讨经过 等径角挤压 ( ECAE) 之后的退火的影响 6-9。 这一过程是基于简单剪切已经证明通过较大 的塑性变形,可以非常高效的生产亚微米晶 ( SMG) 微观结构9-19。 ECAE 生产的组织也越来越多地被研究 20-41。本研究的 一 部分表明 了 ECAE 的两个 对控制组织是最有效的 参数 26:路线和道次 的数量。 而 退火被认为是 第 三 控制因素。在本文中, 采用 了 三种退火处理方案使下列基本现象发生:回复,静态再结晶的全面完成和二次再结晶。探讨了一些关于具体的 ECAE 路线和通行证 数量的例子。这项研究说明了ECAE 后的 退火对组织的影响。 2. 实验程序 在 一 部分,介绍了 ECAE 实验,包括材料 的 选择和加工 26。每 个 Al0.5Cu 标本都将经过三种不同的热处理方案。 一 个经过 1 小时, 150 度退火处理,导致 产生了 回复; 二 个经过 1 小时, 225 度退火处理, 展现 了静态再结晶的早期阶段; 三 个经过 1 小时, 300 度退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2 - 火处理,在充分静态再结晶之后促进 了 平面长大。在经过路线 D 后,经过上述退 火处理 后的典型组织 分别 显示了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 0.5 微米 (均为变形和恢复阶段 ), 12 和 25 微米(如图一)。在 一 部分的 26还介绍了晶体 织构 42-44的尺寸及其定义。在所有情况下的最后一次 ECAE 道次的挤压方向指的是横轴 ODF26.与 一 部分 26相似,理想的代表xyz和欧拉 角 , , 是主要方向的特征。在 Fxy 26指出了相应的纤维, 同时 字母 x 显示了 ECAE 路线,涉及欧拉角 的 y,考虑到的 ODF 的横截面中的 Y。之所以选择这些符号,是因为,一方面,每个 ECAE 路线选择具体的纤维,另 一方面,由于是在每个ECAE 的简单的剪切变形模式 中 ,这些纤维的定义具有一些相似之处(尤其是 , 角)。 图 1 透射电子显微镜 ( a) ; ( b) 和光学显微镜 ( c) ; (d)经过六个道次在变形状态之后的 Al - 0.5Cu 的组织 ( a) 和经过 1 小时 , 150 度进一步退火的 ( b) ; ( c) 经过 1 小时, 225 度退火; ( d) 经过 1 小时 , 300度退火。 3. 结论 3.1 经过 ECAE 和回复再退火( 150 度, 1 小时)后的织构 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3 - 经过回复再退火的 织构 与在 一 部分(见表 1-526)所描述的变形织构 进行了 比较。主要成果概括如下 。 首先,发现了经过回复再退火(图 2-7) 后 的各种大量非对称 织构,这是 因为每条 ECAE路线的显著变形 织构 已经清晰地展现出来。主要的变形纤维经过回复后仍然可以看到 。 其次,对于大多数路线, 150 度 , 1 小时 的退火处理 影响变形织构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前四个道次中,在回复再退火中有明显的材料强度和方向上的转变(图 2-5 和 8)。这些变化与每个纤维的强度和主要方向的变化有联系。最明显的改变发生在路线 C, B 和 D的前两个道次中(图 3( a) 和图 8( b) 和 ( d) ) ,以及 路线 A 的 三 和 四 道次中(图 2( d)和图 8( a) ) 。 对 于路线 A, 经过三个道次 后 选择了 ( 7210) 和 ( 212) 位面,而不是最初的 ( 102) 位面(图 2( d) ) ,经过四个道次选择了( 102)和( 212)位面而不是最初的( 213)位面 26。对于路线 C 的两个道次,由于 一个 因素 12,OD 指数有一个急剧的减少 的现象 (图8( c) ) 。 经过四个及 以上的道次,对于除了路线 C 以外的路线(图 7 和 8( c) ,回复后的 织构 仍然与变形 织构 非常相似。路线 D(见图 7, ODF)和 B 是最稳定的。在路线 D中与 ( 103) -( 102) 主要位面相关的 FD1 纤维是最主要的,其强度也稍有 加强(图 7 和 8( d) ) 。对于路线 B,发现了有限的 织构 削弱 现象 (图 8( b) ) 。对于路线 A, 织构 仍然脆弱,每个纤维的最大值拥有不到总方向的 5%(图 8( a) ) 。对于路线 C 的四 、 六 、 八道次,变形和回复 的 样本的 织构 强度保持一致,而方向 则 略有改变,从 ( 220) 位面转向 了( 414) 面,并且增加了 较 弱 的 ( 200) 面的组成部分。 图 2.通过路线 A的两道次( a,b和 c)和三道次( d,e和 f)得到的相反的极点图形,分别经过以下退火处理:150度, 1小时( a和 d) ;225度, 1小时 (b和 e)以及 300度, 1小时 (c和 f)。 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4 - 第 三 ,与其他研究路线相 反,路线 C 显示了一种特殊的行为(图 5 和 8( c) ) 。即使经过了五和七道次,仍然可以观察到回复时 织构 强度和方向的明显改变(图 8( c) ) 。在一 、三、五和七道次中产生 了 高强度的 织构 ,而在 二 、四、六和八道次中,产生 了 中等强度的 织构 。此外,四、六和八道次的 织构 方向集中在 ( 220) -( 414) 和 ( 200) 位向上(图5( a) 和 ( c) ) ,而五和七道次,一个单一的主要方向主要集中在 ( 213) -( 7210) 位向上(图 5( b) 和 ( d) ) 。但是,在收回的标本中,振动的周期与变形的情况正好相反(图8( c) ) 。经过 对 路线 C 的两大主要纤维 的分析, 即 FC1 和 FC3, 表明 虽然 FC1 保持相对稳定, FC3 纤维在每个道次轮流交替,但与变形条件下的表现相反 26。 图 3.通过路线 B(或者 D)的两道次得到的相反的极点图形,经过了以下热处理: 150 度, 1 小时( a);225 度, 1 小时( b)和 300 度, 1 小时( c)。 3.2 第 一阶段的静态再结晶(初级再结晶) 通过利用这一章提供的织构 与那些回收的 织构 相比较来评估结晶的影响。 表明 在回复期间,许多主要的趋势在再结晶阶段仍然有效。 首先,可以确定同一系列的纤维。 其次,同一处地方的应变在 织构 演变中可以辨认。 图 4.通过路线 B( a, b 和 c)和 D( d, e 和 f)的三道次得到的相反的极点图形,经过了以下热处理:150 度, 1 小时( a 和 d); 225 度, 1 小时( b 和 e)和 300 度, 1 小时( c 和 f)。 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5 - 在前四个道次中, 织构 可以显著改变特别是 二 道次中(图 2-4 和 6)。例如,经过路线 A 的 二 道次(图 2( b) ) , OD 指标从 5 增加到 19t.r.(图 8( a) ) 。对于路线 B 和 D,OD 指数从 32 降到 13t.r.,同时在回复阶段 ( 111) 和 ( 203) 位向与 ( 216) 正好构成对比(图 3( b) 和 8( b) 及 ( d) )。同样,对 于路线 C 的 二 道次(图 6( a) ),由于 FC3 纤维的作用,织构相比于回复阶段强度更大 。 FC3 纤维包含有高达 21%的流线,并且与 ( 101)位向有关(图 8( c) )。然而,对于路线 A 的 三 四道次, 织构 任然 保持稳定(图 2( e) 和8( a) )。 经过四个道次,对所有的路线,甚至一定程度的 C 路线, 织构 保持了其在回复阶段所表现的大部分特征(图 7 和 8)。拥有作为主要纤维的 FD1 的路线 D 是最稳定的(图 7 和8( d) )。在路线 B 中, FB1 纤维在 六 和八道次中得到加强,加强 幅度高达 1012%,同时 ( 104) -( 103) 和 ( 7210) 位向得到维持。在路线 A 中, 织构 强度保持在较低或中等强度阶段(图 8( a) ),经过六个道次后方向 发生了 明显改变。对于路线 C,与变形和 回复的 情况相比,经过三个道次,回复和再结晶之间有更多的连续性。主要的改变包括 织构 强度的全面降低,这种降低与主要纤维 FC3 的脆弱性有关(图 8( c) )。同样地,路线 C 的典型周期演变仍然可以观察到,但是只是在较小的幅度 上,并且没有回复和再结晶情况下的强度最大和最小值的逆转。那些 已经 偏向 ( 220) 位向的主要方向仍然保持着回复阶段的状况(图 6( a) 和 ( b) )。从某种意义上说,再结晶样品的 织 构 没有滞后效应影响。 图 5.经过 150度, 1小时退火处理的 路线 C所得到的相反的极点图形中( a)经过四道次;( b)经过五道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6 - 次;( c)经过六道次;( d)经过七道次 。 图 6.经过 225度, 1小时退火处理的路线 C所得到的相反的极点图形中( a)经过 六 道次 和 经过 七 道次 的 ( b)。 图 7.经过 ECAE( a) 工艺八道次的路线 D所对应的 角分别为 0度, 15度, 30度和 45度的 ODF截面情况和经过后续的退火处理:( b) 150度, 1小时; ( c) 225度, 1小时和( d) 300度, 1小时。 3.3 静态再结晶的扩展阶段(二次 再结晶) 首先, 300 度, 1 小时退火处理与 225 度, 1 小时退火处理相比最常见的效应是 织构 强度的全面下降(图 8)。这种效应在路线 A 和 C 的前四个道次表现尤为明显,这是因为经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7 - 过 225 度, 1 小时退火处理后得到强度较大的 的再结晶 织构 。 织构 强度仍 然相当稳定的 情况是路线 B 和 D 的前两个道次(图 8( b) 和 ( d) ) 。 其次,在所有路线中都有趋向 ( 100) 位向的趋势,尤其是前四个道次(图 2-4)。 主要位向趋向于从 ( 100) -( 104) 到大约 ( 119) -( 115) 位向,这些位于 ( 100) 极点不到15 度的范围。主要的变形纤维仍然可见但变得脆弱,基本接近初级纤维水平。这种趋向与( 100) 位向的转变与纤维中低价值的欧拉角相对应。这种现象对前四个道次所获得的 织构尤为明显,这些 织构 具有最广泛的变化方向。在路线 A 和 B(或 D)的前两个道次得到 ( 100)位向附近的足够强大的 织构 (图 3( c) 和 ( c) ) 。其他像 ( 100) 位向的 织构 都很脆弱或者是中等强度(图 3( f) 和 5( f) ) 。在再结晶样品中发现了立方体方向但不占主导地位。例如,在两个道次 中 ,立方体部分与路线 A 的 108或路线 B 和 D 的 102相比处于初级阶段。另外,一些 织构 并不靠近 ( 100) 位向,例如路线 A 的 一 道次和路线 B的 三 道次(图 4( c) ) 。上述四个道次 中 ,路线 C 展现了最明显的向 ( 100) 位向区域迁移的趋势。 第 三,经过四个道次,织构越来越稳定,就像 路线 D(图 7 和 8( d) ) 和 B,尽管在八 道次有一些有限的加强(图 8( b) ) 。路线 A 容易受到限制,但仍然不断变化(图 8( a) ) 。路线 C 在二次重结晶中仍然是变化最大的,但是却缺少周期的演变(图 8( c) ) 。 4. 讨论 前面 的文章 20-40和 一 部分 26已经证明了 ECAE 工艺在获得可以控制的 组织和 织构具有多种优势。两个有效的 ECAE 参数,即道次和路线,在 26得到 了 确定。 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 变形 后 退火组成了 三 个技术参数。 ECAE 后 的 热处理工艺对 织构 强度和方向发挥了重要但复杂的作用,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 1) 每条 ECAE 路线仍然能获得甚至与退火( 300 度, 1 小时)时数量 相等 的特征变形纤维,但发生了改变。 ( 2) 织构 变化的两个区域已经确定:前四个道次,发现了最大的 织构 变化,而经过四个道次后, 织构 仍然是稳定的或者展现了持续的演化; ( 3) 经过退火( 300 度, 1 小时)处理,可以发现一个全面的 织构 强度 的下降,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存在向 ( 100) 位向的迁移 ,这 与方向 的变化 相同。这些特征可以通过研究各种显微组织的演变来理解,这些显微组织经过 了 ECAE 工艺的退火处理,无论是在四个道次前 或 后。 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8 - 图 8.织构强度( OD 指数)在所有道次数量中的作用,路线 A( a) ;路线 B( b) ;路线 C( c) ;路线D( d)。 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9 - 图 8 在 ECAE 处理 Al-0.5Cu 时采用 225 度 , 1 小时退火处理可以产生静态再结晶(或者说初次结晶)。通过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显示显微组织中 三 和 四 道次再结晶完全完成。而 一 和二 道次中仅观察到部分再结晶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复杂的组织和 织构 变化,变化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10 - 的原因是晶粒边界的迁移产生了新的原子核和晶粒 1-5,43。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变形纤维仍然可以辨认。根据 3,45-50, 多晶体静态再结晶的一阶段,在原来的变形显微组织, 晶粒 或者亚晶粒而不是在具有完全新的方向的新晶体的核心中形成新的晶粒。因此,新晶粒的方向与那些具有原始组织的变形和回复区域的晶粒相同。这说明了即使经过 225度, 1 小时的退火仍然存在 ECAE 变形纤维。在随后的阶段中,新的晶粒开始以不同的速率生长与竞争,就像文章中发现的方向生长和晶核生 长机制所解释的一样 1-5,45-50。最主要的结果是纤维内的主要方向发生改变。在 某些情况下,方向上的变化可以像路线 C 的两个道次或 B( D) 。在其他情况下,路线 A 的 一、 二 、 三道次,路线 C 的 三 道次,路线 B和 D 的 三 道次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的一些情况展示了方向向 ( 100) 的迁移。然而,从未发现过纯粹的、高强度的再结晶立方体结构,因为它往往是轧制 1,3,43位向,即使是最接近路线 A 的两个道次,相当于近单调平面应变路径一样滚动。晶粒的长大和竞争在 二 次再结晶( 300 度, 1 小时)中持续并扩大。因为不发生异常的晶粒长大 ,就会有一些连续的组织、结构 1-5,45-50。例如, 225 度 1 小时退火处理时,无论什么路线都可以在 三、 四道次中观察到 织构 强度的降低。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 300 度 1 小时处理的所有路线和道次中。然而在 225 度 1 小时处理时,只有经过三个或者跟多道次时 织构 才能全部再结晶;而 300度 1 小时处理时,所有的道次都可以完成再结晶。在这些情况下, 织构 强度的削弱可以归因于在完全再结晶组织中参与了更多具有新方向的新晶粒。另外一个趋势是许多在 225 度1 小时的 织构 组织经过 300 度 1 小时开始向 ( 100) 位向移动 。这可能是因为 ( 100) 附近的晶粒的尺寸较大、数量较多 1-5,22,23,45-50。但是,一些 织构 在经过路线 A 的 一 和 四 道次或者路线 B 的 三 道次之后,显然不是成为 ( 100) 类型的。 这反映了 ECAE 变形模式和路线的强大影响力,甚至在退火的延长阶段。 经历四个或四个以上道次, 织构 在退火后保持更加稳定的强度。对于路线 D 和一定程度的 B,经历 300 度, 1 小时的处理 织构 基本没有改变。有意思的是,这两条路线与非单调跨载入中变形的三个层面相对应。嘴稳定的两个路线 A 和 C 在两个方面与变形对应。对于路线 A,尽管 织构 强度不同, 织构 方向上有限 的改变仍然清晰可见。事实上,路线 A 的这一范围的稳定性是经过六个道次后才观察到,而路线 B 和 D 则是经过四个道次。路线 C 是一个例外,它只有经过路线四六八时拥有稳定的改变。即使经过 225 度 1 小时退火处理也发现每个道次中的剪切方向沿同一剪切面的反转所导致产生的周期演变,并且同时奇数道次在回复退火处理中产生了最重要变化。 经过 ECAE 的 织构 演变中的稳定性与这一区域的精细结构相关(图 1( a) 和 ( b) )。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11 - 通过在 ECAE 模具( 90 度)中的简单剪切激活了机械诱导动态再结晶机制并且导致了 SMG材料的形成 10,11,14,51-53。较高的应变水平通过促进相邻晶粒之间的方向差异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机制。结果, SMG 组织具有大量的大角度边界 23,37,53-57和晶粒边界的较高的晶间压力 10-26。最近有人提出 45这样一种工艺本质上是连续的,并且可以定义为 “ 连续结晶”,因为不能明确区分形核和晶粒长大这两个阶段。这种诱导产生的大角度边界为回复退火的 SMG 显微组织提供了良好的理论稳定性,同样还有除了路线 C 的所有路线中的织构 稳定性(图 1( a) 和 ( b) ) 10-17,21。对回复时路线 C 的 织构 改变的一个可能解释是由于较大的具有导 向的内部压力的释放导致协同生长的晶粒或亚晶粒的替换。要解释这一明显的效应并证明假说需要更多的特征证据。经过 225 度 1 小时退火处理后,所有至少经历四个道次的样本全部完全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约为 12 微米(图 1( c) 项)。尽管发生了根本性的组织转变,即使是路线 C 中的再结晶 织构 已经接近那些恢复后的样本。特殊方向没有明显的优势。这一结论与 45,50的例子是一致的,它预测说回复后的 SMG 组织与晶粒或亚晶粒相比更容易连续再结晶和生长,因为他们拥有一个更高比例的大角度晶界数量。根据 1,3,45-50,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回复状态的晶粒和方向有更多的机会以近似的速度连续生长,因为大角度晶界具有高流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过 ECAE 四个道次的 SMG材料可以达到动态再结晶,更准确的说,正如 45提到的 “快速连续(正常)晶粒长大”。因为是正常晶粒生长,这种演变将持续到 300 度 1 小时的时候。 5. 结论 经过 ECAE 路线 A、 B、 C、和 D 甚至多达八个道次的 Al-10.5Cu 样本的组织变化和进一步退火的分析结果如下: 变形后退火为 织构 的控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织构 的变化与退火中的组织转变有关。在所有的情况下,这种合金 在 150 度 1 小时的热处理对应于回复,而 225 度 1 小时会发生初次接结晶 , 300 度 1 小时会导致再结晶后的正常晶粒生长。 ECAE 工艺中产生的显微组织和 织构 在进一步退火中对 织构 演变发挥了广泛而深远的作用。至少当 225 度 1 小时处理时,两个主要的区域可以明确区分。经过四个道次后,对于大多数的路线(除了路线 C 的一些情况)回复和回复再结晶工艺本质上是连续的,这可能是由于这一区域中亚结晶材料的存在。结果,仅仅可以观察到 织构 强度和方向上相当有限的变化。而前四个道次中,恰好相反,可以观察到 织构 强度和方向上明显的改变,这强烈依 赖于每个工艺路线所导致的变形组织的较大差异。在这两种情况下,当 300 度 1 小时退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12 - 火降低了大多数 织构 的强度。 路线 C 展现了与其他路线不同的特殊性为,即使经过四个道次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尤其是奇数道次的回复退火中。 进一步的研究应当关注退火过程中的机制。他们肯定与特殊的 ECAE 变形模式有关,特别是通过简单的剪切以及所选择的变形路线的影响有关。 感谢 感谢 J.S. Vetrano 的 电镜 分析和与 S.R. Kalidindi 和 H.R. Wenk 关于 织构 分析的帮助。 参考资料 1 F.J. Humphreys, M. Hatherly, Recrystallization and Related Annealing Phenomena, Pergamon Press, Oxford, 1995. 2 J. Hirsch, K. Lcke, Acta Metall. Mater. 36 (1988) 1935. 3 R.D. Doherty, D.A. Hugues, F.J. Humphreys, J.J. Jonas, D. Juul Jensen, M.E. Kassner, W.E. King, T.R. McNelley, H.J. McQueen, A.D. Rollett, Mater. Sci. Eng. A238 (1997) 219274. 4 R.D. Doherty, G. Gottstein, J. Hirsch, W.B. Hutchinson, K. Lcke, E. Nes, P.-J.Wilbrandt, in: J.S. Kallend, G. Gottstein (Eds.),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ICOTOM 8, 1988, p. 563. 5 R.D. Doherty, Prog. Mater. Sci. 42 (1997) 3958. 6 V.M. Segal, Patent of the USSR, no. 575,892, 1977. 7 V.M. Segal, V.I. Reznikov, A.E. Drobyshevky, V.I. Kopylov, Russ. Metall. 1 (1981) 971974. 8 V.M. Segal, V.I. Reznikov, V.I. Kopylov, D.A. Pavlik, V.F. Malyshev, Processy Plasticheskoyo Stryktyroobrazovia Metallov,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insk, 1994 (in Russian). 9 V.M. Segal, Mater. Sci. Eng. A197 (1995) 157164. 10 R.Z. Valiev, N.A. Krasilnokov, N.K. Tsenev, Mater. Sci. Eng. A137 (1991) 3540. 11 R.Z. Valiev, R. Chmelik, F. Bordeaux, G. Kapelski, B. Baudelet, Scripta Metall. Mater. 27 (1992) 855. 12 N.A. Akhmadeev, N.P. Kobelev, R.R. Mulyukov, Y.M. Soifer, R.Z. Valiev, Acta Metall. Mater. 41 (4) (1993) 10411046. 13 J. Wang, Y. Iwahashi, Z. Horita, M. Furukawa, M. Nemoto, R.Z. Valiev, T.G. Langdon, Acta Mater. 44 (7) (1996) 29732982. 14 S. Ferrasse, V.M. Segal, K.T. Hartwig, R.E. Goforth, Met. Mater. Trans. 28A (1997) 1047. 15 S. Ferrasse, V.M. Segal, K.T. Hartwig, R.E. Goforth, J. Mater. Res. 12 (5) (1997) 1253. 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13 - 16 M.V. Markushev, C.C. Bampton, M.Yu. Murashkin, D.A. Hardwick, Mater. Sci. Eng. A234A236 (1997) 927. 17 M. Furukawa, Z. Horita, T.G. Langdon, Mater. Sci. Eng. A332 (2002) 97109. 18 Y. Iwahashi, M. Furukawa, Z. Horita, M. Nemoto, T.G. Langdon, Met. Mater. Trans. 29A (1998) 2245. 19 T. Mukai, M. Kawazoe, K. Higashi, Mater. Sci. Eng. A247 (1998) 270274. 20 I.V. Alexandrov, Y.D. Wang, K. Zhang, K. Lu, R.Z. Valiev, in: Z. Liang, L. Zuo, Y. Chu (Eds.),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ICOTOM 11, 1996, pp. 929940. 21 S.R. Agnew, J.R. Weertman, Mater. Sci. Eng. A244 (1998) 145153. 22 O.V. Mishin, V.Y. Gertsman, G. Gottstein, in: Z. Liang, L. Zuo, Y. Chu (Eds.),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ICOTOM 11, 1996, pp. 10151020. 23 O.V. Mishin, G. Gottstein, Philos. Mag. A 78 (2) (1998) 373388. 24 S.R. Agnew, U.F. Kocks, K.T. Hartwig, J.R. Weertman, in: J.V. Cartensen (Ed.),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f 19th Ris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terial Science, Roskilde, Denmark, 1998, pp. 201206. 25 M.A. Gibbs, K.T. Hartwig, L.R. Cornwell, R.E. Goforth, E.A. Payzant, Scripta Mater. 39 (12) (1998) 16991704. 26 S. Ferrasse, V.M. Segal, S.R. Kalidindi, F.Alford, Mater. Sci. Eng. A (2004), in press. 27 A. Tidu, F.Wagner, T. Grosdidier,W.H. Huang, P.W. Kao, C.P Chang, in: J.A. Szpunar (Ed.),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ICOTOM 12, vol.1, Montreal, Canada, 1999, pp. 694699. 28 A. Tidu, W.H. Huang, P.W. Kao, T. Grosdidier, C.P. Chang, J. de Physique IV 10 (2000) 10211. 29 W.H. Huang, L. Chang, P.W. Kao, C.P. Chang, Mater. Sci. Eng. A307 (2001) 113118. 30 L. Dupuy, E.F. Rauch, J.J. Blandin, in: T.C. Lowe, R.Z. Valiev (Eds.), Investigations & Applications of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pp. 189195. 31 I.V. Alexandrov, in: T.C. Lowe, R.Z. Valiev (Eds.), Investigations & Applications of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pp. 103108. 32 J.J. Beyerlein, R.A. Lebensohn, C.N. Tom, Mater. Sci. Eng. A 345 (2003) 122138. 33 D.P. Delo, T.R. Bieler, S.L. Semiatin, Ultrafine grained materials, in: R.S. Mishra, S.L. Semiatin, C. Suryanarayana, N.N. Thadhani, T.C. Lowe (Eds.), MMMS, 2000, pp. 257265. 34 J.W. Sinclair, K.T. Hartwig, R.E. Goforth, E.A. Krenik, E. Voelkl, Ultrafine grained materials, in: R.S. Mishra, S.L. Semiatin, C. Suryanarayana, N.N. Thadhani, T.C. Lowe (Eds.), MMMS, 2000, pp. 393401. nts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外文文献 及译文 - 14 - 35 U. Chakkingal, A.B. Suriadi, P.F. Thomson, Mater. Sci. Eng. A266 (1999) 241249. 36 J.-H. Han, H.-K. Seok, Y.-H. Chung, M.-C. Shin, J.-C. Lee, Mater. Sci. Eng. A323 (2002) 342347. 37 S.D. Terhune, D.L. Swisher, K. Oh-Ishi, Z. Horita, T.G. Langdon, T.R. McNelley, Metall. Mater. Trans. A 33A (2002) 21732184. 38 M.V. Markushev, M.Y. Murashkin, Phys. Met. Metall. 91 (5) (2001) 522527. 39 P.L. Sun, P.W. Kao, C.P. Chang, Mater. Sci. Eng. A283 (2000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