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粤大学城建设考察报告.doc_第1页
沪苏粤大学城建设考察报告.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苏、粤大学城建设考察报告2006年2月23日至28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一行考察了上海、江苏、广东三地的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深入了解三省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及高教园区建设情况。根据善璐同志指示,3月1日至7日,我们重点对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上海大学新校区,南京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广州大学城进行考察,通过座谈、实地参观及拍摄等,尽可能多地了解三地大学城建设及高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有关情况,现报告如下。一、三地大学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一)上海“22X”高校空间布局第一个“2”,以复旦大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园区,以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的闵行紫竹科学园区;第二个“2”,为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X”即是建设若干个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文化联系密切、优势明显的特色高校。1、松江大学园区(第二个2的代表)松江大学园区在上海的西北方向,距市中心区约33公里,从市区由快速干道直接到达。周围沪杭高速公路、沪青高速公路、318国道等纵横交错,另有轨道交通9号线即将建成通车,交通便捷。 大学园区共占地约7900亩,规划在校大学生8万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建筑面积123.44万平方米,生活区建筑面积78.5万平方米,教学资源共享区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大学园区一期建设于2000年3月,2003年底基本完成,二期于2003年开始建设,2005年上半年基本建成。总投资已达53亿元。松江大学园区是一个由多所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组成的综合性大学园区。目前进入的学校有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6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正在建设中。目前大学园区学生规模达4万余人。入驻的6所高校管理相对独立,地理分布上形成六大校区,总体划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两大区域,另辟田径场、会议中心、影剧院等资源共享区。园区各校根据“自愿结合、平等协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原则,在保持各校自主办学和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园区的学分制管理的办学特色。园区6所本科院校占上海本科院校总数的四分之一;教师总数3030人,占全市教师总数的15;本科阶段共有7个学科门类66种专业,占全市专业种类总数的三分之一,专业总量达109个,占全市专业总量的15。2、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第一个2的代表)根据上海杨浦知识创新园区“三区联动”总体规划以及复旦大学“就地拓展、就近发展”的整体布局,由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建设。该校区距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3公里,在杨浦区新规划的江湾新城内。占地15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7亿元,在校生规模15000人。主要由行政会议中心、教学楼、图文信息中心、先进材料国家实验室以及后勤辅助用房等组成。该校区建筑风格融合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外形庄重典雅,内部现代开放。该校区定位于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高质量科学创新基地、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基地。3、上海大学宝山新校区(X代表)上海大学原有9个校区,总占地1356亩,校舍建筑面积55.3万平方米,校区分散,难以管理,综合办学效益较差。1998年上海市政府决定保留原来占地面积较大的延长路、嘉定两个校区,其余7个校区的土地和房产进行置换。同时在宝山区征地1500亩建设新校区。到2001年宝山新校区基本建设完成,各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投资14.6亿元,在校生已达17000人。最近市政府又决定在该校区的东面再征地500亩,规划建设校舍20万平方米,使在校生达到20000人。上海大学新校区气势恢宏,校园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先进。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大学借助新校区建设,带动学科水平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办学水平已经跨入国内先进高校行列。2005年,上海市共有普通高校60所,另有独立二级学院4所,共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4万人,研究生7万人,在校生规模接近“九五”末的3倍。经过“十五”期间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上海高校新增校园面积24460亩,比“九五”末增加147%;新增校舍面积688万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93%。目前,上海高校生均占地面积等办学条件指标已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办学空间的快速增长,为上海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江苏省高教园区建设情况江苏省从2001年开始大规模建设高教园区和大学新校区,相对集中的有7个,分别是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常州大学城、淮安高教园区、扬子津科教园区、无锡高教园区和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截止到目前,7个园区规划占地43791亩,实际征地38374亩;规划校舍建筑1189万平方米,已建设551万平方米;计划建设投资200亿元,已投入130亿元;规划在校生规模40万人,已入住20余万人。1仙林大学城距南京市中心仅15公里,北抵312国道,南达沪宁高速公路,东、西分别以规划中的公路三环和绕城公路为界,对外交通条件优良。仙林大学城由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同建设,规划用地11703亩,规划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计划建设投资54亿元,规划建成910所院校、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012万人。到目前为止,大学城实际征用土地11750亩,完成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已投入建设资金近53亿元,有10所高校入住,目前在校生近10万人。这10所高校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按照规划,仙林大学城将努力建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型、智能型、开放型大学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李岚清、吴邦国、陈至立等先后到此考察指导工作。2江宁大学城江宁大学城位于南京地区经济最发达的江宁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宁科学园(1997年批准)内,地处南京市南郊,距市中心20公里,处于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主轴方向,交通极为便利。江宁科学园由南京民营科技园、江宁大学城和方山森林公园组成,辖区面积240平方公里。其中科技园一期10平方公里全部建成,投资总额超过15亿美元,70入园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以西门子、日立、高精齿轮、南消股份、五洲制冷、多伦、中圣、汉德森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产业。江宁大学城于2002年启动,规划用地9225亩,规划建筑面积25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近40亿元,可容纳在校生10万人左右。目前实际征地7718亩,完成建筑80万平方米,已投入建设资金22亿元左右。目前已有9所高校入住,分别为:中国药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经贸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学科涵盖了工程、医学、经济、交通、师范、药学、艺术等,成为江宁科学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宁大学城由两大功能区组成:大学集中区和资源共享区。3其他5个园区常州大学城有6所高校入驻,规划用地6214亩,计划在校生6万人。苏州国际教育园有12所高校入驻,规划用地10.66平方公里,已入驻学生5万人。淮安高教园区有3所高校入驻,规划用地3,665亩,计划在校生规模4万人。扬子津科教园区有3所职业技术学院入住,计划在校生规模23000人。无锡大学园区有江南大学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入住,计划在校生26000左右。“十五”期间,江苏省以新建扩建校区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大规模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省有62所高校建设了新校区,占地面积7万亩、新建校舍1100万平方米,入驻学生35万。全省普通高校占地面积由2000年的3333万平方米增加到10805万平方米,增加了2.24倍;校舍面积由2000年的1562万平方米增加到3739万平方米,增加了1.39倍。全省现有普通高校115所,其中,本科高校43所,专科学校72所,高校数比2000年增加44所。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由2000年的47.48万人增加到123.77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生由2000年的2.29万人增加到7.79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2000年的45.19万人增加到115.98万人。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5%提高到33.5%,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同时该省积极推进高校老校区置换工作,去年12所省属高校置换了15个老校区,置换面积达1822亩。(三)广东省大学园区建设情况广东省在“十五”期间提出,在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地启动大学园区建设计划,其目的是以大学园区建设推进本地城市化和现代化。1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角番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南岸地区,处在“广州高速公路交通(京珠高速公路、城市中部快线)、轨道交通(地铁四号线、地铁七号线)、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规划范围 43.3 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 30.4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 35.40 万人,其中在校大学生 18.20 万人,教师员工 4.57 万人。目前10所高校全部入住,在校学生14万多人。大学城2003 年10月开始一期房建工程,到 2005 年11月全部工程建成完工。整个大学城共建设单体建筑310栋、520万平方米,市政道路69.9公里,校园道路120公里,绿化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8.6平方公里,城市综合管沟19.79公里。总投资 320 亿元。整个大学城按照资源分级共享(校区共享、组团共享和城市级共享)的原则进行功能分区,形成了“轴线发展+组团放射”的结构布局。轴线上布局综合发展区、信息与体育共享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实现了城市公共资源、体育设施、商业服务和交通网络的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校区部分共分为五个组团,各组团由教学区、生活区、资源共享区、组团公共绿地构成。各校的主校门都临江开设,各校区均不设围墙。第一组团: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规划设计依据地形地貌,强调保护绿化、山体,保留原有水系,校园水波浩瀚。在道路布置、校园分区等方面,充分尊重原有地段的自然地貌。第二组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东药学院。突出“以人为本”,体现校园人文情怀。交通设计以人、自行车优先、人车分流为原则,在资源共享区周边,设计一圈以人行和自行车为主的道路广场,保证教学中心区内部以步行为主的安静环境。 第三组团:广州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功能分区明确,建筑布局紧凑。建筑均为南北朝向,促进空气流动。全面实现人车分流。建筑立面结合悬挑外廊进行遮阳设计,建筑底层架空。广州工业大学主教学区集中在东面,结合自然高地,大学入口气势恢弘。 第四组团:广州大学。校园布局强调以水为灵魂,形成标志性的校园特色。对基地内的水系进行整理,并在中央放大为湖面,由水分隔出若干个花园绿岛,布置教学楼群,保证湖、岛、建筑良好的通视性。 第五组团:华南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学院。是全岛自然山水环境最有特色的地块。组团内共有13个丘陵。规划充分考虑了对自然现状的尊重和对山体与植被的保护利用。建筑布局北密南疏,朝向有利于通风采光。各功能区规划用地和设施配备相对集中,并有明显空间分隔,动静分区,各功能区之间通过道路绿化隔离。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广州大学城在规划设计、工程质量、新技术采用、工期安排、工程造价、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不断刷新城建记录。近一期工程就有72个房建单位工程被评为广州市2004年优良样板工程,相当于广州市2003年全年优良样板工程总量;有8个市政单位工程被评为优良样板工程。一年多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吴官正、李长春先后视察广州大学城。2珠海、深圳和东莞的有关情况 (1)珠海是珠江三角洲最早建设大学园区的城市。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珠海重新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创造条件吸引高水平大学到珠海办学。1999年,珠海将已投入2.7亿元、面积167公顷拟办珠海大学的校园无偿提供给中山大学办珠海校区,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面积,使校区达到333公顷,相当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的3倍,还给学校投资1亿元,由中山大学永久使用和管理。继中山大学之后,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纷纷进入珠海办学。清华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港已落户珠海。珠海大学园区规划20平方公里,规划全日制在校生5.5万人,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并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发展高科技产业。(2)深圳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提出通过发展高水平高等教育来实现“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高科技城市、园林花园式国际性城市”的目标。2000年开始规划构建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大学城。大学城选址西丽塘朗地区,第一期规划开发3平方公里。大学城主要发展以理工科为重点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兼顾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计划2010年在校生规模万人。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已与深圳市政府签订办学协议,两校分别在深圳建立研究生院,并建若干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东莞大学科技城占地50平方公里,定位在集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成果交易和转化、技术培训和服务于一体的科教与产业结合的创新基地。有高新技术产业区、研发机构区、科技展览区、行政办公文化商贸区、生态保护区五大功能区。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26所高校进驻科技城。二、三地大学城建设背景从考察中我们感到,大学城之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世纪之交继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的一个主要现象,大的背景是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的前提是科教兴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大的契机是各地城市化进程加速。地方政府借助高等教育智力、科技、人才优势,进一步提升当地的城市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而高校则借此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专业学科调整,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因此,地方政府、产业部门、高等学校均有较大的积极性。(一)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广大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十五”期间,三省市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这对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提出了新要求。 “十五”期间,三省市将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本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此,必须新设高等学校、扩大在校生规模,同时必须增加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在这五年期间,三省市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上海市普通高校由37所增长为60所,增加23所;江苏省普通高校由71所增长为115所,增加44所;广东省普通高校由52所增长为101所,增加49所。同时,三省市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上海市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人数由22.68万人增长到44.2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由3.06万人增长到7.87万人;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由45.19万人增加到115.98万人,研究生在校生由2.29万人增加到7.79万人;广东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由29.9万人增加到87.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由1.3万人增加到4.39万人。经过五年的高速发展,上海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8.8提高到57(该市对外宣传口径),江苏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5提高到33.5,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1.4提高到2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对高校办学条件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同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增加高等教育资源总量还将是这些地方的一项主要工作。按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到2005年,高教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80万人;到2010年,高教毛入学率达到30%,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30万人;到2020年,高教毛入学率达到50%,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0万人。按照这样一个目标,今后单是广州大学城还不能满足广东高教扩张的需求。为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提出,今后各市在城市规划中,要更加注意把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为今后的发展储备“空间”。(二)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环境的需要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三省市高校普遍遇到了用地不足的问题。扩招带来的高校校园狭小,土地、校舍不足,办学空间无法拓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合并造成的校区过于分散,给学校发展带来难题;房价过高、市区内没有富裕用地等原因,使得部分高校在面临增加运营成本、离开老校区可能丧失部分生源的情况下,选择“远走他乡”,寻找合适的教育用地。以问题突出的广州为例,1999年,中山大学率先在珠海建立校区,拉开广州高校“出走”的序幕,在广东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制造出轰动全国的“中大珠海现象”,紧接着,暨南大学在珠海、广东商学院在三水、华南师范大学在南海都建立了分校区或学院。广州市高等教育资源正逐步流失。在全国高等教育不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继续保持广州市作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高等教育的地位,迫使广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建设广州大学城,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三)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上海杨浦知识创新区对提高上海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科教结合,实现“科教兴市”,建成国际化的大都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因如此,杨浦知识创新区采取了“三区联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模式,进一步优化该地区的高等教育布局。在杨浦知识创新园区的规划建设中,将复旦大学等高校拓展办学空间、创智天地等科技园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江湾体育场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以及江湾新城的建设等项目,统一纳入“知识杨浦”的建设规划,并以大学校区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平台,以资源在公共社区的集聚、共享、融合为抓手,不断推动校区发展与城区发展全面走向融合,形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的环境和氛围,把杨浦区建设成智慧的港湾、科研的重镇,形成上海的中央智力区(CID)和新型创新区。松江高教园区的建成,不仅实现了10万高素质人才导入的目标,使松江成为人才、信息的集散地,同时大学园区对于松江新城区以及周边土地的升值起到关键作用,松江高教园区建成后,周边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江宁区是南京经济最发达的区,当地通过在江宁科学园内建设大学城,带动江宁地区人文环境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进而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大学城也极大地提高了江宁科学园品位,对开发区招商引资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开发区良好效益又为大学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南京仙林大学城中心居住区一块54664平方米的土地,底价6600万元,引来14轮抬价,最终以1.15亿元成交。广州市将建设大学城作为优化广州市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力图通过大学城的建设,实质推进广州市“北优南拓、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战略,带动周边土地开发和科技产业发展,为南拓提供契机,使之成为全国的重要科教节点之一,珠三角地区乃至华南地区的高级人才培育中心、科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与产业化基地,广州地区的科教核心和中央智力区。三、三地大学城建设的基本特点(一)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三省市大学城的建设普遍表现出的突出特点就是由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使得大学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完成有机的整体建设,并保证了功能布局和结构布局的统一性、合理性,实现大学城效益的最大化。松江大学园区为上海市级重大工程项目。在市政府、市教委、松江区的统筹下,一期建设由松江区无偿提供3600亩土地建设校园,低价提供1000亩土地建设大学生公寓。松江大学城建设实施“交钥匙”工程,改变了过去由各校各自建设的做法,实行基本建设社会化管理,由市教育基建管理中心牵头组建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不仅为高校减轻了基建工作压力,还大大提高了投资效益。园区各校根据“自愿结合、平等协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原则,形成一个整体。江苏省仙林大学城和江宁大学城分别由江苏省教育厅与南京市政府、南京市江宁区政府统一规划,确定入住高校,统一进行校园基本建设。广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广州大学城的要求,成立了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城建设总体规划贯彻“政府主导、集约建设”模式, 充分利用市场化、社会化方式组织建设,减轻了高校负担。该大学城“轴线发展组团放射”的布局结构,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的意志。(二)规模宏大、配套齐全通过考察和统计发现,三省市大学城建设普遍规模巨大,规划面积最小的为7300亩,最大的达43平方公里,大学城入驻学校最少的有6所,最多的达10多所,规划在校生均在10万人左右。大学城内均建有或计划建设大型公共资源共享区及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南京仙林大学城有10所高校入驻,规划用地11702亩,计划在校生规模11万人,江宁大学城有11所高校入驻,规划用地40500亩,计划在校生规模12万人。南京市为促进仙林大学城的持续良性发展,规划建设大学城中心区。规划面积117公顷,主要服务于各所大学的师生及大学城范围内的城市居民,并辐射周边地区,其职能为承担大学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如商业服务、商务服务等),公共活动中心(如文化、体育、广场等)以及居住功能,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的中心地区。南京江宁大学城在资源共享区内兴建的体育中心2005年曾作为第十届全运会的分会场,占地31万平方米,建设可容纳3万人的主体育场、5500人的体育馆、1500人的游泳馆和综合训练馆各一座,总投资8亿元。目前在建项目还有宾馆、超市、文化中心、综合医院、图书馆、艺术馆、影视城、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商业配套设施。广州大学城的校舍面积520万平方米,占省属普通高校校舍面积的24,校园土地面积12300亩,占省属普通高校校舍面积12,规划学生规模15万人,占省属普通高校学生总数20。大学城南北两区共建成综合商业服务区4万平方米,商户80多家,服务业态涵盖超市、邮局、银行、餐饮、书店等。大学城门诊医院仅传染病防治楼就有3000平方米,住院楼就有5栋。可容纳4万人的大学城中心区体育场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007年3月完工,届时将作为2007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主赛场,同时满足2010年广州亚运会备用场馆的要求。(三)资源共享、效益明显1普遍建有公共设施资源共享区。三省市大学城都非常重视资源共享区的建设,采取形式多样的措施,把高校“建不了”、“划不来”的公共基础设施,如体育场、艺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商业街、医院等,统统纳入资源共享区,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争取教育效益最大化。2普遍尝试教学资源共享。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建立了学分制,学生可跨校选课,开设跨校辅修专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选择空间,跨校互聘教师,提供最优秀的师资和教学,提供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活跃园区内学术交流,开通虚拟图书馆,提供一流信息交流平台。南京仙林大学城入驻高校签署协议,组成“仙林大学城教学联合体”。内容包括:互聘教师,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互认学分,各校所设课程向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开放;互用实验室;互借图书,做到师生借阅图书无校界一卡通;互用体育场馆;互享高水平学术讲座,组织师生跨校选听;互相开放教学实践基地;互享信息资源,实现教学协作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互开辅修专业,推出跨校互选的辅修专业、第二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升本等合作项目;构建教学管理制度平台。3整合城市资源,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在这方面,广州大学城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一是建设大学城全长19.79公里的综合管沟。该管沟为目前国内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综合管沟,主要布置电力、通讯、饮用水、杂用水、热水等管线,并设有自动控制、自动报警、灾害预防监控等系统,既避免了管线直埋、架空和道路的重复开挖,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城市地下空间,同时大大节省管线建设维护费用。二是建设分布式能源站和区域供冷、集中供热系统。此举相比各建筑单独安装中央空调节省总投资1.3亿元,节省空调机房用房5.5万平方米,并节省28运行成本。三是建设高水平的信息系统。大学城不仅建设了高容量的信息骨干网,还充分利用综合信息枢纽大楼对全城的数据网络、通信、广播、电视、安防、消防、交通控制、城市管理等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大大节省了建设成本,也提高了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四是实行“一卡通”系统管理。大学城“一卡通”集中了原来分散的学生证、借书证、校园卡、饭卡、银行卡、电话卡与交通卡等功能,主要提供持卡人身份识别与电子支付两大类服务支撑,使持卡人凭一张卡就可以方便地在大学城工作、学习和生活,大大方便了广大师生和城市居民。五是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建设两套管网分别供应生活饮用水和杂用水,降低供水成本,节约了水资源。2005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上,胡锦涛、曾庆红、黄菊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广州大学城集约化、节约型规划建设成果展区,对此进行了较高评价。四、大学城建设的几点体会与思考相对于国外大多数大学城属自然生成型而言,世纪之交我国各地大学城建设更多地是属于主动构建型,即政府主导型。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政府行为,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对于大学城建设有如下几点体会与思考。(一)大学城建设需要领导重视、各方配合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大学城作为政府主导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土地政策的限制,也有资金筹措与偿还的压力,还有当地政府、参与企业、入住高校多方利益的平衡,这就不仅需要领导重视,还须各方协同配合。原上海市市长、现任市委书记陈良宇同志在任市长期间,亲自听取上海市教委关于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方案;多次与有关企业具体商谈杨浦知识创新园区的投资计划;在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的正式启动仪式上,陈良宇同志指出,这是上海新一轮科学园区建设、国际化大学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具有建设性意义;2002年,陈良宇同志拍板决定投资11亿元成立“申教投资有限公司”,用于大学城建设和高校资源置换。在上海大学新校区、松江高教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时任主管教育的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同志(现任市人大主任)多次到现场调研,参与规划、设计和施工的许多具体而繁琐的工作。为规范程序、保证质量、加快建设,有关部门对涉及松江高教园区建设的有关问题下发文件1000多件。南京仙林大学城就是当时任市委书记、现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提议建设的。江宁区为建设大学城,吸引高校入住,甚至作出了不惜降低土地价格的政策选择。广东大学城更是省市两级主要领导重视的结果。2002年12月张德江同志调任广东省委书记,第一次调研就到中山大学和广东省教育厅,听取教育厅关于在小谷围岛建设大学城的汇报;2003年1月21日亲自到小谷围岛考察大学城前期规划工作,明确提出“2004年9月开学招生”和“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城”的两大目标;为此省政府一次性补贴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