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项目质量控制书新.doc_第1页
物探项目质量控制书新.doc_第2页
物探项目质量控制书新.doc_第3页
物探项目质量控制书新.doc_第4页
物探项目质量控制书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探项目质量控制书物探项目质量控制书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八队物探项目部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八队物探项目部 2013 32013 3 目目 录录 第第 1 章章 电法工作质量保证措施电法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4 一 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要求 4 二 测量参数与一致性 4 三 测量装置 6 四 测量电极距 7 五 资料整理与处理 7 六 工作质量评述 8 七 电法质量保证措施 10 第第 2 章章 高精度磁法高精度磁法质量保证措施质量保证措施 11 一 规范要求 11 二 方法原理简介 11 三 测量仪器设备 12 四 测量要求 12 五 物性工作 12 六 质量检查方法与要求 13 七 资料整理方法与要求 14 八 数据处理方法 14 九 解释推断 15 第第 1 1 章章 电法工作质量保证措施电法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一 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要求 野外工作按照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 DZ T0070 93 要求开展 激电测量工作接收机采用重庆奔腾数控的 DJF 8 数字直流激电接收机 该仪器 为短导线工作模式 适合多台仪器同时进行观测 能直接测量 4 个视极化率值 是一种高分辩率直流激电接收机 仪器配置为主机 电极 连线 便携式计算 机及相应软件 发射端采用加拿大凤凰公司 V8 多功能电法测量系统中的 TXU 30 大功率发射系统 主要由 30KW 柴油发电机和 20KW 发射机 TXU 30 及控制 盒 供电线路组成 上述仪器设备符合国家相关规范 各项指标均合格 可以投入本次物探工 作 测量时使用固体不极化电极 每天出工前都对每组使用的不极化电极严格 配对使用 极差不大于 0 2mv 且极差稳定 埋设电极时最大接地电阻均小于 1 5K 采用多次测量 取平均值的方法记录数据 在出现较大异常的部位适 当增加了测量次数 二 测量参数与一致性 在进行正式测量前需要进行参数的选择试验和仪器的一致性测试 1 1 参数选择试验 参数选择试验 参数的选择试验采用中间梯度装置 分别采用不同的供电周期 延迟时间 采样宽度 叠加次数进行同一测点多次观测进行对比试验 供电方式采用双向 短脉冲制式 实际试验确定的采集参数如下 1 供电周期 8s 延迟时间 250ms 采样宽度 40ms 叠加次数 2 次 2 为了使各种装置的采集数据具有可比性 上述采集参数在整个激电工作 中固定不变 供电功率视实际接地条件而定 一般在 6A 14A 2 2 一致性试验 一致性试验 由于本次使用的激电接收机适合短导线工作方式 可以使用一台发射机供 电 多台接收机同时进行数据采集 为了保证在同一条件下正式投入的所有接 收机所采集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在施工现场对所有接收机进行了一致性试验 试验采用在同一条测线上使用多台接收机往返重复观测 取 20 点数据进行 计算各仪器的均方相对误差 均方误差计算公式如下 4 4 1 1 2 n aiai i ai M n 2 式中 第 点被测仪器的观测值 ai i 第 点 标准 仪器的观测值 ai i 参与统计的数据个数 n 实际工作接收机共五台 现场一致性测试采用中间梯度装置 布设 AB 极距 为 600 米 m 测量极距 MN 为 20m 供电制式为双向短脉冲 供电周期为 8s 断 电延时 250ms 采样宽度为 40ms 叠加次数为 2 次 供电电流为 13 46A 选择 误差较小 WDJS 2 080824 作为标准仪器 其他四台仪器分别与其比较 仪器均 方误差统计结果如下表 1 表表 1 1 仪器一致性相对均方误差统计表仪器一致性相对均方误差统计表 序号仪器编号 视极化率均方 误差 M s 视电阻率均方 误差 M s 备 注 1080824 标准仪器标准仪器 20808250 1980 002 30808262 0660 586 40808270 3450 002 50808290 2820 002 从上表中的视电阻率均方误差和视极化率均方误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五 台仪器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可以满足同时工作的技术要求 三 测量装置 1 1 剖面测量装置 剖面测量装置 剖面测量使用中间梯度装置 装置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图图 1 1 IPIP 剖面中间梯度测量装置示意图剖面中间梯度测量装置示意图 本次实际测量时 AB 供电极距大于 1200m 保持 AB 供电位置不变 在 AB 测 线的中间 1 2 2 3 的区域测量 根据实际电极布设条件实际确定供电极距 实 际供电极距在 1600m 2400m 内 能保证有效的探测深度 测量中为了提高工作 效率 在供电测线旁侧也同时进行测量 同时测量的旁侧测线距主测线在 AB 5 范围内 满足规范要求 进行中间梯度测量时 使用一台发射机供电 多台接收机在多条测线上同 时接收 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 2 三极测深装置 三极测深装置 本次激电测深工作主要采用三极激电测深装置 在测量中供电电极 B 置于 无穷远 供电电极 A 点位于测深点处 保持 MN 的中心点不变 逐渐扩大 MN 中 心点与供电电极 A 的距离 测量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 测量过程中根据一次场 电位差的大小适当调整测量极距 MN 3 3 固定点源测深装置 固定点源测深装置 为了进行方法的对比 本次激电测深工作中设计了固定点源测深剖面一条 固定点源测深装置如图 2 所示 I BA U MN 图图 2 2 IPIP 测深装置示意图测深装置示意图 在测量过程中将供电电极 A 电源正极 固定在测深点处不动 另一个供 电电极 B 电源负极 置于无穷远处 并使 AB 极连线与待测测线垂直 以 A 点 为中心 在 A 的两侧移动测量电极 MN 进行测量 得到左右两支测深曲线 通过 加大 AO 距离达到测深的目的 该装置又称固定点源双边三极测深 实际生产中 使用这种装置测量 可以有效发挥短导线测量方式的优势 在测深点 A 的左右两侧可以进行多组同时测量 以提高工作效率 四 测量电极距 1 1 中间梯度 中间梯度 中间梯度测量时测量极距为 40m 供电极距根据测线两端的接地条件适当 选择 实际供电极距均大于 1200m 最大供电极距为 2940m 尽量保证测线处于 均匀电场部位 2 2 三极测深及固定点源测深 三极测深及固定点源测深 为保证勘探深度达到 500m 以上 最大 AO 距不小于 600m 当 AO 距大于 600m 后 测量时往往电位差较小 测量极距为 40m 80m 或 120m 三种 在靠近 供电点 A 处的 100m 内 根据接收机所测一次场电位差的大小选择 10m 和 20m 的 测量极距 五 资料整理与处理 1 1 资料的整理 资料的整理 当天野外数据采集完成后都及时进行了整理 将测点数据文件按测线进行 汇总 填写各测线或测深点测量数据对应的数据文件表头 填写供电极距 各 I B A U MNU NM 测点对应的接收极距 供电电流 并进行各点装置系数和视电阻率的计算和复 算检查 2 2 资料的预处理 资料的预处理 对原始测量数据进行预处理 将每条测线或每一个测深点测量数据文件中 的同一测点的多次测量值进行 飞点 剔除 去掉偏差较大的值 保留两次以 上最接近的测量值 并对其求平均值 将该平均值作为该测点的测量值 3 3 后处理与成图 后处理与成图 对于预处理后的中间梯度法资料 将各测点的实测平面坐标值和高程按点 号填入相应的激电中梯数据文件中 进行数据网格化并进行低通滤波 制作出 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中间梯度等值线平面图 选择视极化率均方相对误差的三 倍值作为最小极化率异常值 进行视极化率异常区域的圈定并对异常区进行编 号 以便后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解释 六 工作质量评述 1 1 精度 精度 野外生产严格按照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 DZ T0070 93 要求开 展野外工作 工作方法正确 数据采集真实可靠 记录准确清楚 同时在施工 中进行了质量检查 并按下列公式 6 1 和公式 6 2 计算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 的均方相对误差 M s 6 1 2n si sisi si n 1i 2 2 M s 6 2 2n si sisi si n 1i 2 2 分别计算了视电阻率及极化率的相对均方误差 计算结果见表 2 表表 2 2 激电工作质量检查精度统计表激电工作质量检查精度统计表 均方误差 测量方法总工作量质检工作量 质检率 M s M s 激发极化中 间梯度剖面 48 44km2 725 6 2 87 3 35 测深点 4237 1 2 16 2 64 七 电法质量保证措施 在本次项目的数据采集 日检及验收和整理等一系列操作中实施了多种方 式保证数据质量 1 1 原始数据的检查与验收 原始数据的检查与验收 1 对野外采集的原始数据必须当天进行检查验收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 及时处理 检查的具体内容为仪器导出的各栏数据是否完整 各项技术指标是 否达到规范和设计书的要求 野外出现的畸变点 突变点 异常点是否进行了 必要的检查观测 发现的异常是否完整 2 凡因违反设计书规定使数据无法使用或质量严重降低的数据必须返工 个别点报废但不妨碍整体的可靠性的数据除外 个别测线因对设计书执行不严 无法保证资料质量的应重新测量 对于发现的较重要的异常应安排检查测量 以确定异常的可靠性 3 复算结果的错误率不得超过百分之一 异常地段的计算保证全部正确 不得有因计算误差而出现假异常 野外观测结果复算后 应及时编绘各种成果 草图 以便指导下一步野外工作和进行资料的综合研究 草图的内容应逐步完 善和加深其综合程度 作为编绘正式图件的手稿 2 2 观测结果的整理 观测结果的整理 在对原始记录检查的基础上 室内数据整理人员应对计算所使用的常数进 行百分之百的复核 对全部计算进行 100 的复算 复算精度不能低于百分之一 对仪器性能进行标定 质量检查 电性参数测定 测地 地质 试验等资 料应根据工作进展及时加以整理并编绘相应的图件和表格 作为资料研究的质 量指标 野外工作期间应按阶段进行原始资料的编录 以及加工绘制各种表格 图 件 并做统一整饰 装订和编目 以便提交 第第 2 2 章章 高精度磁法高精度磁法质量保证措施质量保证措施 一 规范要求一 规范要求 工作按照 DZ T 0071 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进行 二 方法原理简介二 方法原理简介 根据磁法勘探的基本理论 地面磁法勘探是在地面观测地下介质磁性差异引 起的磁场变化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含有磁性矿物的各种岩 矿 石和其他 磁性物体 由于具有不同的剩余磁性和感应磁性 能形成相应的磁场异常 叠加在 正常地磁场上 通过仪器测量 研究地面磁异常的特征 达到找矿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目 的 根据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 T 0071 93 高精度磁法勘探是指 磁总误差小于或等于 5 nT 的磁测工作 主要用于弱磁性目标物的勘查以及隐伏 磁性体在地表产生的弱磁异常研究等工作 磁力勘测设计应根据磁测的具体任务 确定测区范围 测区范围必需保证探 测成果轮廓完整 周围有一定面积的正常场背景 测网的布置 测线距离应大于 成图比例尺上 1 cm 的长度 并保证最小有意义地质体上有一条测线通过 其测点 距离应保证测线上至少有 3 个连续测点能反映异常 三 测量仪器设备三 测量仪器设备 本次高精度磁测使用的仪器为 WCZ 1 质子磁力仪 仪器性能指标如下 测量范围 20000nT 100000nT 测量精度 1nT 分辨率 0 1nT 允许梯度 5000nT m 存贮数据 50000 个 有掉电保护功能 电源 内置锂电池 四 测量要求四 测量要求 1 记录以电子文本和纸介质文本的形式表达和存储 2 记录的有效数字位数取至 0 01nT 五 物性工作五 物性工作 为了更好的解释激电测深资料 区别矿与非矿异常 对测区内各类岩矿石 磁性参数取样进行测定 1 1 标本测定法 标本测定法 1 标本采自天然露头 钻井岩心或者矿场地层断面 在钻井或矿场采集标 本时 应清楚磁性污染 2 同一岩性标本 应采自该岩石的不同露头 标本采集点应分布均匀 3 标本应修成立方体 体积 100cm3 500cm3为宜 4 标本应及时准确登录 内容包括编号 岩石名称 地点 采集人 日期 和地层时代 5 测定剩余磁化强度 应采集定向标本 2 2 露头测定法 露头测定法 用磁化率仪在露头上直接测定岩石磁化率 每个采集点测 5 个以上数据平 均 六 质量检查方法与要求六 质量检查方法与要求 1 质量检查与评价 高精度磁测工作的质量检查率不应低于 3 5 精测剧面的质量检查率应 达到 10 绝对点数不少于 30 点 质量检查点的分布要均匀 关于微磁测量 工作的野外观测质量检查与评价 按专项设计的要求执行 当检查结果误差超过设计规定 或在某些地段存在明显系统误差时 应适 当增加检查量 以提高检查结果的可信度 2 高精度磁测的质量 要分测区 分比例尺 分工作性质 面积性工作 剖面性工作 评价 计算均方误差时 可将误差过大的个别点舍弃 但舍弃数不 得超过相应检查点数的 1 3 磁性参数测定的质量检查率应达 10 检查时对仪器安置 标本 体积测定和装盒等 均需要重新进行 磁化率和剩余磁化强度的测定质量 以 平均相对误差为评价标准 剩余磁化强度向量的方向测定质量 以算术平均误 差为评价标准 误差限 10 30 由设计书确定 计算公式为 n i I A n u 1 1 式中 第 i 块标本的原始观测与检查观测之整 I A n 检查标本块数 算术平均误差 u 七 资料整理方法与要求七 资料整理方法与要求 1 1 原始数据的日检查与验收 原始数据的日检查与验收 对野外采集的原始记录必须当天进行检查验收 以便及时返现问题及时处 理 检查的具体内容为记录本中各栏数据的填写是否完整 清晰又规律 是否 有必要的注记 各项技术指标是否达到规范和设计书的要求 野外出现的畸变 点 突变点 异常点是否进行了必要的检查观测 发现的异常是否完整 凡因违反设计书规定使数据无法使用或质量严重降低的数据应返工 个别 点报废但不妨碍整体的可靠性的数据除外 个别测线因对设计书执行不严 无 法保证资料质量的应重新测量 对于发现的较重要的异常应安排检查测量 以 确定异常的可靠性 2 2 观测结果的整理 观测结果的整理 在对原始记录检查的基础上 室内数据整理人员应对计算所使用的常数进 行百分之百的复核 对全部计算进行 100 的复算 复算精度不能低于百分之一 复算结果的错误率不得超过百分之一 异常地段的计算必须全部正确 不 得有因计算误差而出现假异常 野外观测结果复算后 应及时编绘各种成果草 图 以便指导下一步野外工作和进行资料的综合研究 草图的内容应逐步完善 和加深其综合程度 作为编绘正式图件的手稿 对仪器性能进行标定 质量检查 电性参数测定 测地 地质 试验等资 料应燧工作的进展及时整理并编绘相应的图件和表格 作为资料研究的质量指 标 野外工作期间应按阶段进行原始资料的编录 以及加工绘制各种表格 图 件 并做统一整饰 装订和编目 以便提交 八 数据处理方法八 数据处理方法 磁测数据首先需要进行日变校正 根据正常场值计算得到地磁异常参数 利用总场或地磁异常场获得磁测平面等值线图 对于重点剖面可利用正则化向 下延拓并结合概率成像方法获得地下断面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