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先秦复习笔记归纳.doc_第1页
古代文学先秦复习笔记归纳.doc_第2页
古代文学先秦复习笔记归纳.doc_第3页
古代文学先秦复习笔记归纳.doc_第4页
古代文学先秦复习笔记归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雎:1.关雎中雎鸠和鸣与采摘荇菜的比兴含义 关雎是一首古老的民间恋歌,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鸠,水鸟,古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这里即是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象征着“君子”对“淑女”的爱恋之情。 下文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可以说是比兴手法,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追求。一丛丛荇菜随流左右漂动,你从左边去采,它漂到右边,你赶到右边,它又漂回左边,绰约、变幻。于是,男子求娶时的热烈、急切,以及追求中的艰难与愁苦,统统得到了表现。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景象描写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兴,即是起兴或发端。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兴还可以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关雎鸟的鸣叫,引出表现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慕。3.单相思的周南关睢,前三章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末二章, 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又如写热恋中情人的约会。4.结构:首章,以雎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幽闲的好姑娘,她正是君子适宜的配偶。次章,以采荇为喻,采到如意的荇菜不容易,求得“窈窕淑女”也不容易,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追求她。三章,接着二章递进一层,求之既不可得,则更加深了对她的思念,不管醒着还是睡着都在想她(“服”,怀也)。这思念是如此悠长,以致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了。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四章、五章,复以采荇为喻,想象一旦求得她,则必以和美的音乐迎接她,使她高兴。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中和平正中含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激情,代表了诗经的总体风格。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窈窕淑女”: 毛传:“窈窕,幽闲也。”即幽雅闲静的意思。6.“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参差”二字,“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样子。“左右”有到处寻找的意思。“流”字释为“求取”,即顺流而采,似乎暗示并不易得,“采”字和“芼”字,都有择取的意味。采荇,是要从那些参差不齐的荇中采到那最好的荇;求女,是要从众女中求到那“窈窕淑女”。一般的女子是不值得为她“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7.“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卷耳 诗经国风周南1.题解: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采摘卷耳的女子,怀念离家亲人,设想他途中种种困顿情况,以寄离思。2.结构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诗人坚决地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通向远方的大路的一旁。顺着女子的呼唤,备受辛苦的男子满怀愁思地出现;对应着“周行”,他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一、二两章的句式结构也因此呈现着明显的对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复沓,它强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开拓补充了意境,稳定地再现了音乐的主题旋律。第四章从内容分析仍是男子口吻,但与二、三章相差很大。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诗篇的气氛,增强表演的效果。3.语言是优美自然的。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民谣用作套语,为诗奠定韵脚、句式的基础和情感思绪的习惯性暗示,这是诗经的起兴手法的一例。诗人善于用实境描画来衬托情感。旅途的艰难是通过对山的险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来的:诗人用了“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而旅途的痛苦则是通过对马的神情的刻画间接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而描摹山、刻画马都意在衬托出行者怀人思归的惆怅。“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以酒浇愁,便是正面对这种悲愁的心态提示。全诗的最后是以一种已类化的自问自答体收场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对前两章“不永怀”、“不永伤”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的总结,点名“愁”的主题,堪称诗眼。谷风 诗经国风邶风1.题解这是弃妇的诗,诉说故夫的无情和自己的痴情。第一章对丈夫委婉地说理,希望免于弃逐。第二章既已被弃,迟迟不肯离去。对照丈夫新婚之乐,感受无限的痛苦。第三章想到新人把自己挤走,鹊巢鸠占,种种不甘心。提出“毋逝”“毋发”的警告,但自知无用。第四章诉述一向持家的黾勉。第五章是今昔对比。诉述过去共处患难,现在有了安乐的生活,丈夫就“以我为雠”,“比予于毒”了。第六章还是今昔对比。诉述丈夫的凶暴,不再念及旧情。2.卫风氓和邶风谷风 ,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谷风 中那位妇女初来夫家时,家境贫困,经过辛勤劳作,逐渐富裕起来,而其丈夫却 变了心,另有所娶,竟将其趕走。氓1.氓是一篇弃妇的怨诗,是信誓旦旦与天长地久的考验,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用四季的自然景物衬托男女主人公的恋情的变化。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从表面来看,这是写自然景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桑树的叶子由碧绿润泽变得枯黄而凋零。其实这是用比兴手法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则是用传说中鸠鸟吃多了桑椹就会昏睡,比喻女主人公沉溺于爱情,生动而形象。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叹息般的自述,比喻女主人公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以上的起兴手法的运用,切合人物所在的具体环境,富于生活气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4.形象:诗中女子是一个让人爱让人敬的形象,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最早的妇女形象。该女子的角色有三次变化:恋人、妻子、弃妇。而在不同的角色下,他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作为妻子她勤劳、温柔。婚后,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 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5.结构: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赋”的表现手法:“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比”的表现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另一说,喻男子情意的衰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兴”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具体分析与“比”相同。对比手法:对比有两层,一是女子与男子的对比,是美与丑、真诚与虚伪的对比;一是男子自身前后行为不一的对比。7.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蒹葭1选自诗经国风秦风,这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见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2.诗的情感内容: 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3.“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4“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5.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下游逆流而上寻找时,道路艰险,且又漫长,意为希望落空,无法找到;然而从上游顺流而下寻找时,诗人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若隐若现,朦胧缥缈原来自己追寻的只是一个幻影。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是隔水相望的特点最突出的表现。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8.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一,以空寂悲凉的深秋场景和“白露为霜”的特点兴起隔水相望,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境;二,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9.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表示时间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10.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苍苍”, “凄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东山 诗经国风豳风1.题解这是征人还乡途中念家的诗。在细雨濛濛的路上,他想象到家后恢复贫民身分的可喜(第一章),想象那可能已经荒废的家园,觉得又可怕,又可怀(第二章),想象自己的妻正在为思念他而悲叹(第三章),回忆三年前新婚光景,设想久别重逢的情况(第四章)2.诗经东山是如何通过想象和回忆营造的侧面描写来凸现反战主题的?东山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反战主题这是诗经中的一首反映征人生活与思想感情的典范作品。它通过一个应征赴战、役满归来的士兵在还乡途中的复杂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苦难,表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渴望。征人是冒着濛濛细雨往家赶的。沿途所见的萧条景象使他联想到了家乡。在他的想象中,故乡是满目苍凉,田园荒秽,寂无人烟:瓜蒌的茎蔓攀援于屋檐上,还长着一些圆圆的果实;屋里的湿地上,潮虫来回地爬着;门上也结满了蜘蛛网;庭院旁边的空地,成了野鹿出没的荒场;夜间还有点点磷火闪着幽森的青光。尽管诗歌强调的是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征人对故土深切的牵挂,但人们更容易从兵士的家,联想到千家万户、千村万落。当时被迫从征的兵士何止千万?萧索凋敝的农村何限一隅?这一切人间惨象都是统治集团穷兵黩武所造成的。归途中的征人由家想到久别的妻子,想象妻子正在洒扫院落,堵塞墙洞,等待着与他团聚;进而又想到三年前的新婚宴尔之乐:在那吉日良辰,黄莺双双飞翔,美丽的羽翼闪着金光;新娘的母亲给她系上佩巾,举行了很多项隆重的结婚礼仪;新娘非常美好可爱,新婚之情也很笃厚。可是,阔别三年,她如今究竟怎么样了?重逢的时间越近,征人的心情越不平静。既希望妻子平安无恙,又疑虑已成死别。悲喜交集,忐忑不安。这恰是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无比向往和热爱的真实反映。这首诗正是通过想象、回忆等描写,反映了征人痛定思痛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战争的厌恶情绪。3.豳风东山反映 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 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 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 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 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采薇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末章抒发归途遇雪,忍饥受渴的辛苦和悲伤,诗味最浓。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乐景与乐情对比,哀景与哀情对比,深刻揭示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凄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1、主题:采薇描述久戍在外的士卒在回家的途中的情景,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诗人一开始就交待了回家的时节,正是岁暮,而从与玁狁作战的战场上归来,又是何等的有幸。自然会在战后的归途中回忆当时戍边作战的艰苦,忍饥挨饿,不遑启处,战事频繁,形势危急。抚今追昔,诗人借景写情,感时伤事,表现深沉的行役之思。2、结构:第一、二、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写士兵回家时心中边走边想;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回忆同玁狁的战争,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写归途的情景,抒情,照应前文。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3、艺术分析(1)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2)以植物的生长,写出时间的延长,薇:作柔刚。以时间的逐渐延长来表现心中痛苦的逐渐加深。思想感情的变化十分细腻。(3)末句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造成强烈的对比。乐景与乐情对比,哀景与哀情对比,深刻揭示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4)重章叠唱,反复渲染。符合“歌”的特点。4.“采薇”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5.“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翻译成现代语言,便是:“什么花开得繁华?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 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艰难的征途;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卒们则围在车的两旁,打起仗来就靠它来隐蔽。他们南北转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极其凶狠的敌人。6.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马儿“业业”“骙骙”,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坐在车上,服饰鲜明,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尽管在这里作者只是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1.湘夫人是屈原所著楚辞九歌中的一篇。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在热恋中,一对恋人的约会与失约,男主人公赴约时的急切心情和不得相见。2.见的所见所闻和独特的心理体验在诗中得到了充分演绎。湘夫人的艺术特点体现在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想象丰富、缤纷多彩,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3.湘夫人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上。一是直接描述主人公的忧愁情思,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其心理活动,如“登白烦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三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不安。如“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四是通过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缓”。4.艺术特色: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一些细节,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5.九歌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答:在描写人物时:1、描写心理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敘写了一些细节,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由爱之深、思之切,而生焦虑疑惑之心,对痴情心态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2、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嬝嬝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晋公子重耳之亡 左传1.重耳出亡的原因:晋献公宠幸骊姬,王室发生内乱,申生遇害,重耳受牵连,不得不出亡。重耳出亡十九年,历尽艰难,备尝冷落,由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逐渐锻炼成为一位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应付各种事变的胆识才干,气量恢宏、性格坚强的一代霸主。文章真实生动的记载了这一流亡过程和重耳性格的成熟过程。2.艺术上,这篇文章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是高超的叙事艺术。本文涉及的人物多,时间长,头绪多,作者络绎写来,繁而不乱。选材布局,繁简适当。层次之清楚,几乎无懈可击。其次是富于故事性、戏剧性。作者在叙述基本故事事件的同时,恰当的穿插了一些细节描写,如五鹿乞食、桑下之谋、薄观裸浴、馈飧置璧、沃盥挥匜、降服谢罪等等。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读之趣味盎然,又不失历史的真实性。第三,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子犯的机智,赵衰的稳重,曹共公的委琐,寺人披的阴险狡诈,竖头须的随机应变,介之推的高风亮节等;文中的七个女性也都各具特色。3.左传艺术成就:叙述完整文笔严密;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突出成就;记言生动形象凝练;刻画人物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4.人物形象晋文公之个性,由公子哥儿的娇生惯养,经过十九年的磨难,逐渐成熟的。虽然脾气不好,但是善听谏。子犯肃而宽、忠而能力在重耳流亡的过程,相当重要。季隗:温柔、善良和忠贞。齐姜:刚毅果断,勇于割爱,是具有卓越政治家的眼光。帮助只知享乐、不思进取的重耳成就大业;她不恋儿女私情,主动牺牲个人幸福。用杀蚕妾、劝重耳、醉而遣之的一系列言行,将重耳扶持建立霸业、成就名君的正道上。僖负羁之妻:远见与洞察。怀嬴:自尊自爱 ,不甘心成为政治牺牲品。5.预言的作用,可以引起悬念的效果,藉此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亟欲知晓后事如何的心理,促使读者更想往下阅读。僖负羁之妻的看法;郑国叔詹的劝谏;楚成王评论重耳6.简述左传的语言特色。 1、其叙述语言典雅,平实,简练丰润,含蓄畅达,曲尽其情。2、人物语言与人物的性格,修养,身份及其处境,在事件中的位置,十分贴切。3、其外交辞令,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常常是层次清晰,步步推进,有着极强的说服力。 齐桓晋文之事章分析1.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2.他的论辩技巧很高,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和论辩的主动权,总是居于有利的地位,按照自己的意图,层层进逼,步步深入,将对方引入自己设置好的“口袋”和“埋伏圈”,最后只好就范。为此,他在论辩中,往往采取迂回包抄引人入谷的策略,欲擒故纵,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具体说,本文的论辩思路是:齐宣王的兴趣在“霸道”,而孟子要向他宣讲“王道”孟子巧妙的岔开,顺便提出“王道”的话题齐王愿听孟子举以羊易牛的例子,肯定齐王有行王道之心,以满足齐王的虚荣心小大之辨,又否认了齐王能行王道,牵着齐王的鼻子走当齐王难堪时,又肯定他有仁爱之心,又满足了齐王的虚荣心,使他继续对王道感兴趣孟子岔开话题,采用迂回包抄的策略,引导齐王上钩打比方以提出“不为与不能”的话题,引导齐王发问打比方说明什么是“不为”与“不能”,顺势指出齐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从正面说明行王道的基础是要有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之心乘势逼问齐王的大欲齐王不好说,孟子替他说出来,实际上是树立批驳的靶子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进一步指出行霸道“后必有灾”引起齐王的警觉,愿听不从正面说危害,再设置陷阱,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王肯定楚人胜迫使齐王接受“小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的道理终于说服了齐王最后才从正面向齐王宣讲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体做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3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4“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一、气势浩然,辩锋犀利。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当孟子询问齐宣王的“大欲”时,宣王避而不谈,于是孟子明知故问,一连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穷尽性的排除性的追问,缩小了包围圈,使对方无可逃遁,最后一语中的,迫使对方默认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文章一连串的追问,犹如一连串的炮弹,处处紧逼,势不可挡。孟子文章的气势,是他人格力量的表现。二、巧设机辟,善于辩论。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他的文章非常重视辩论技巧。他惯用的手法是预设机辟,欲擒故纵,诱敌深入,使对方不知不觉入其彀中,被迫就范。如“(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千斤,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位不用恩焉。”这里,孟子先用两个浅近的事例,让齐宣王自己说出孟子想要让他说出的结论,然后类推下去,顺理成章地得出了齐宣王对百姓没有“用恩”的结论。齐宣王当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是根据他所同意的逻辑推导出来的,他如果要反驳这个结论,就会陷入逻辑的自相矛盾之中,就只好不情愿地默认了。这时,他只能在心中大呼“上当!上当!”可是,为时已晚矣。三、长于譬喻,形象生动。四、多方修辞,表现力强。除了譬喻,孟子还运用了别的修辞手法。他喜欢运用排比句。如:“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梁惠王上)排比句把许多事物排列在一起,表述中一气贯下,显得丰润显豁,坚实有力。孟子还喜欢使用反问句。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五、语言畅销,警策动人。论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首先、孟子是论语一类语录体文章的新发展,是通过对话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充满了论战的性质;其次、孟子散文观点鲜明,感情强烈,语言流畅犀利,气势磅礴雄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说服力;再次、孟子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善设机巧,先纵后擒,引人进入圈套,使对方无法躲避;最后、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故事阐明道理劝学1.本篇选自荀子第一卷,是荀子的代表作。文章依次论述了以下问题:1、学习的重要性(“知明而行无过”); 2、学习的态度(“用心专一”,“锲而不舍”);3、学习的内容;(“始乎诵经,终乎读礼”);4、学习的途径(“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5、学习的最终目的(“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2.文章大半篇幅是用新巧的比喻连缀而成。全篇比喻引类连翩,层出不穷,且用法灵活而富于变化。连用数个比喻,如连珠炮似的,更显得根据充足,理直气壮。这种寓理于喻、喻理结合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在句法上,这些重迭排列的比喻构成了不少对偶和排比的句式,文句整齐而流畅,显得词采缤纷,气势充沛,音韵和谐,已具有明显的赋化倾向。3.使用譬喻,形象生动。荀子的文章,大量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比喻,用来说明抽象高深的道理,深入浅出,辞理并茂,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与说服力。例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这段话旨在说明环境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但他不是用单纯逻辑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自然界袺取了一连串的事例,借助丰满的形象来说理,效果远远胜过单纯的逻辑推理。4.荀子还大量地使用排比句,对偶句,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段。5.文章在“学不可以已”这一主旨的统摄之下的许多观点,同样诠释着荀子深邃的思想。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命意,揭示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使人对克服自身固有的缺欠、完善自己的品行充满信心,从而引人向善,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自“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着重强调一个“积”字,说明学习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要靠日积月累,不能一蹴而就。自“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着重强调一个“恒”字,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段末则着重强调一个“专”字,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逍遥游1.题意: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他幻想出一个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臆造出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典型,声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沉浸在虚构的精神世界里,自我体验超脱世界的“逍遥”之乐。2.“逍遥游”,从自然的角度而言,只有“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推及社会,只有“三无”(无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3、论证层次 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