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_.doc_第1页
论文: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_.doc_第2页
论文: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_.doc_第3页
论文: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_.doc_第4页
论文: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_.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论文: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内容提要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存在巨大分歧意味着经验研究的必要性,但是针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基于中国区域经济数据的经验研究更是难以见到。本文利用中国省级数据,构造了29个横截面数据模型和21个面板数据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检验。结果发现,在中国,经济波动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文的结论对于探讨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经济波动经济增长横截面数据模型面板数据模型Abstract:Differenteconomictheorieshavedifferentpointsofview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economicvolatilityandeconomicgrowth.Thismeansthattheempiricalresearchinthisfieldisextremelynecessary.However,someempiricalpapersdidnotdrawthesameconclusion.TheempiricalresearchbasedonChineseregionaldatastillbyfarcannotbefound.ThispaperstudiestherelationshipbetweeneconomicvolatilityandeconomicgrowthbyusingChineseprovince-leveldataandconstructing29Cross-sectionaldatamodelsand21paneldatamodels.TheresultshowsthateconomicvolatilityandeconomicgrowthinChinaisnegativecorrelation.Thisconclusionisimportantforfurtherresearchingwelfarecostofeconomicvolatility.Atthesametime,thisconclusionalsoprovidessomevaluablepolicyimplications.Keywords:economicvolatility;economicgrowth;Cross-sectionaldatamodel;paneldatamodel一引言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长期传统是将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隔离开进行研究例如乘数/加速模型能够由于投资在高水平和低水平替换而产生周期行为,导致总需求和产出的相应调整,但仍未能解释趋势性的增长。模型也可以被拓展以包括一个外生的增长趋势,但这种趋势对于周期的长短和规模没有任何影响。另外,新古典增长模型完全忽略了经济周期波动。,采用经济周期模型研究经济波动,通过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经济增长。在理论上,经济增长由总供给决定,技术进步或知识积累是其推动力,而经济波动由总需求变化所推动。然而,自从Solow(1957)指出技术冲击既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源泉,也是经济增长率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Plosser,1989)以来,这种将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相互隔离研究的传统两分法(dichotomy)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甚至质疑(NelsonandPlosser,1982;KydlandandPrescott,1982;LongandPlosser,1983;Kingetal.,1988)。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生产率的改进依赖于配置给它的资源数量,无论是对于实际冲击(Kingetal.,1988;Bean,1990;Fatas,2000)还是名义冲击(Pelloni,1997;Stadler,1990),只要暂时性冲击能够改变配置给生产率改进活动的资源数量都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持久性影响。例如Bernanke(1983)与Pindyck(1991)都认为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应该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Black(1987)却认为,二者应该是正相关关系。不同经济理论对于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巨大分歧意味着经验研究二者关系尤为重要。国外经济学者围绕着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相关的经验研究,但是却仍然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据我们所知,运用中国区域经济数据检验经济波动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研究目前还很难看到,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1953-2004年的28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省级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data)和省级面板数据(paneldata)来检验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终得到一致的结论:在中国,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针对国外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本文经验分析中所依据的经验模型、选取的变量和使用的数据,第四部分为基于横截面数据模型的经验结果,第五部分为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结果,第六部分主要是对经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二文献综述伴随着世界经济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有关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发展着。大量理论文献发现这种相互隔离地研究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传统两分法是存在问题的(NelsonandPlosser,1982;KydlandandPrescott,1982;LongandPlosser,1983;Kingetal.,1ullock(1989)遵循KormendiandMeguire(1985)的研究方法,但是采用了更大的面板数据样本空间。还有一些研究通过将经济波动进行分解而同时得到两种结果(KroftandEllis,2002;Saint-Paul,1993)。KroftandEllis(2002)是对RameyandRamey(1995)研究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他们将经济波动分解为短期不确定性和中长期的经济周期波动,在此基础上采用与RameyandRamey(1995)完全相同的两组国家样本数据探究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短期不确定性显著正相关,与经济周期波动显著负相关,因此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应主要归功于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然而,Saint-Paul(1993)却发现经济高频波动(2至4年之间)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而经济低频波动(16年以上)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此外,DawsonandStephenson(1997)也遵循RameyandRamey(1995)的研究方法,基于美国48个州一级的数据研究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无显著关系,这一结果在同类经验研究中是很少见的。国外现有经验文献对于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一些潜在的重要问题,但经验结果的多重性也意味着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存在非常大的进一步深入的空间。在这些国外经验文献中,无论是得到正相关、负相关,还是得到不相关的经验研究,几乎全部都是基于国家层面的宏观数据进行分析,唯独例外的一篇是DawsonandStephenson(1997),他们采用的是美国48个州一级的数据。国家层面的数据对于GARCH-M方法的经验研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如果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的经验研究是基于国家层面的数据,那么意味着它是基于跨国数据进行回归,然而这却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近些年来,传统的跨国经验研究被认为难以控制国家间的文化、制度、统计口径等因素导致的数据异质性和不可比性(AtkinsonandBrandolini,2001;SrinivasanandBhagwati,1999),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相比之下,来自一些较大经济体内部的数据的异质性问题较小、可比性更强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2004)认为,使用一个国家内的数据进行经验研究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在一个国家内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具有可比性的数据,另一个优势是它避免了在国际研究中衡量国家间的制度差异的困难(OConnellandWei,2002)。因此,在有关经济发展的经验研究中出现的一个趋势是,来自较大经济体内部的数据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也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RameyandRamey(1995)采用跨国数据的经验研究显然难以完全避免数据异质性和不可比性问题,然而,中国是全球范围内一个非常大的经济体,采用中国省级数据经验研究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数据异质性和不可比性问题。因此,在基于跨国数据进行经验分析饱受批判的情况下,采用一个大国内部的不同地区数据的经验分析成为更有优势的作法。显然,DawsonandStephenson(1997)在经验研究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之所以采用美国州一级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这一点的考虑。目前,在国内还很少看到探讨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文献,基于此,本文吸收了KormendiandMeguire(1985)、GrierandTullock(1989)、RameyandRamey(1995)以及Barro(1997)的研究思想,采用中国的省级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data)和省级面板数据(paneldata)来经验研究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既能为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提供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又能发现中国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定量影响,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三经验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一)经验模型首先,经济增长对经济波动采用OLS方法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具体表达式为:显然,除了经济波动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决定或影响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受到这些变量的影响,因此考虑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研究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变得尤为重要。回归模型如下:其中,表示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初始人力资本、初始GDP、投资占GDP份额、人口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来说,这些变量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LevineandRenelt,1992;Barro,1997),RameyandRamey(1995)在采用跨国数据研究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文献中,通过引入这些控制变量来探究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确切影响。这些控制变量在讨论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其他经验文献中也被广泛地使用(KroftandEllis,2002;NorrbinandYigit,2005)。此外,在有关讨论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经验文献中,社会和政治制度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KormendiandMequire,1985;GrierandTullock,1989;Barro,1997),其中GrierandTullock(1989)将GDP中政府消费份额的增长率作为制度因素的一个代理变量,通过经验研究发现政府消费占GDP份额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因此,除上述控制变量之外,本文还试图探讨在控制政府消费占GDP份额的增长率这一制度因素之后,中国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发生什么变化。需要说明一点,五个控制变量在每个模型中不一定会同时出现,有时只是引入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在探究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同类经验研究中,数据获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为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平均为该省的一个数据样本点,然后构建省级横截面数据模型进行经验分析;另一种是将每个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短时间段的平均,这样每个省市区就有几个数据样本点,然后构建省级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经验分析。第一种方法的一个缺点就是,破坏了每个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中可能包含的重要信息。基于此,我们除采用横截面数据模型之外,还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经验分析。在面板数据的获取方式中,我们对各省市区各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10年平均,具体分为5个时段1953-1964年、1965-1974年、1975-1984年、1985-1994年、1995-2004年,其中第一个时段包括12年,这主要是出于部分省市区数据的易获取性考虑。(二)变量选取在本文经验研究中,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增长,解释变量分别为经济波动、初始人力资本、初始GDP、投资占GDP份额、人口增长率、政府消费占GDP份额增长率。表1为回归模型中变量的定义。表1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定义变量变量定义growth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的平均值volatility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的标准差investmentgdp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的平均值populationgr平均人口增长率ihumancapital初始年份的人力资本水平ipgdp初始年份的人均实际GDPgovernmentgdp政府消费占GDP比重的增长率的平均值1.经济增长作为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变量横截面数据的具体运算方法(KormendiandMequire,1985;RameyandRamey,1995)为:第一,通过每个省市区1953-2004年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计算每个省市区的人均实际经济增长率。第二,计算每个省市区1953-2004年间的人均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平均值。第三,对每个省省市区采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做法,得到度量经济增长的省级横截面数据。经济增长变量面板数据的获取方式与横截面数据原理相同(GrierandTullock,1989),只是把时间序列分为5个时间段而已。2.经济波动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本文经验研究的核心,因此经济波动是我们最为重点关注的指标。对于经济波动,大部分经验文献的度量方法是采用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的标准差,经济波动变量横截面数据的具体运算方法(KormendiandMequire,1985;RameyandRamey,1995)为:第一,通过每个省市区1953-2004年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计算每个省份的人均实际经济增长率。第二,计算每个省市区1953-2004年间的人均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标准差。第三,对每个省份采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做法,得到度量经济波动的省级横截面数据。经济波动变量面板数据的获取方式与横截面数据原理相同(GrierandTullock,1989),同样只是把时间序列分为5个时间段而已。3.初始人力资本我们采用普通中学在校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度量当期的人力资本(周业安、冯兴元和赵坚毅,2004)。在横截面数据中,1953年为基期,因此1953年的普通中等学校(secondaryschools)在校学生数与年底总人口数之比就是初始年份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于面板数据,则需要1953、1965、1975、1985和1995年5个年份的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与年底总人口数之比作为其各自时间段的初始年份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Schultz,1961),根据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能够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率(Romer,1986;Lucas,1988),确切地说,人力资本积累既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Lucas,1988),也可以为研究与开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Romer,1990),因此初始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长会越快,因此该变量估计系数的预期符号为正。4.初始GDP我们选取1953年为基期,在横截面数据中,1953年的人均名义GDP就是实际人均GDP,在面板数据中,我们需要1953、1965、1975、1985和1995这5年的各省市区的实际人均GDP作为各自时间段中的初始人均实际GDP。具体数据获取方法是:在搜集到各省市区的1953年名义人均GDP和人均GDP指数(1952=100)之后,将人均GDP指数(1952=100)调整为人均GDP指数(1953=100),因此1953年的人均名义GDP就是人均实际GDP,然后使用1953年的人均实际GDP分别乘以1965、1975、1985和1995年的人均GDP指数(1953=100),就得到了1965、1975、1985和1995年的人均实际GDP。在新古典经济模型中,技术水平给定情况下,投资收益递减导致贫困国家或地区比富裕国家或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一特征就是经济增长收敛性。在本文中,初始人均实际GDP指标的系数具有条件收敛率的意义,即如果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那么经济将以该系数的大小所体现出来的收敛率趋向其长期位置。考虑到不同质的经济体之间具有不同的稳态,试图把那些影响稳态的因素作为可以用统计数据描述的变量控制住,可以发现不同质经济体之间是否存在着条件趋同的现象。例如在Barro(1997)的研究中,他选择并检验了人力资本、储蓄倾向、生育率政治稳定和民主化程度等方面的变量得出条件趋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假设各国或地区之间在这些条件方面没有差异,起点上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经济可以在随后的增长中实现更快的速度。该变量的估计系数为负,表明存在条件收敛性,否则不存在条件收敛性。中国经济是否存在条件收敛性,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不存在条件收敛性(例如王志刚,2004),另一些学者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例如林毅夫、刘明兴,2003;彭国华,2005;许召元、李善同,2006)。5.投资占GDP份额在总量分析的模型中,通常假设经济中的储蓄量总能完全转化为投资,因此储蓄率的高低能够反映资本存量的变动。然而这一点在现实经济中并不能得到满足,所以一般以投资率代替储蓄率,作为对经济中资本存量变动的更精确度量。国外学者(Barro,1991;Mankiwetal.,1992)和国内学者(蔡昉、都阳,2000;沈坤荣,2003)大部分都使用的是固定资本投资占GDP的比率,我们沿用此方法。对于投资占GDP份额指标,横截面数据就是1953-2004年间各年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比值的算术平均值,面板数据就是5个时间段各年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比值的算术平均值。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储蓄率外生且等于投资产出比,较高的投资率会提高有效人均产出的稳态水平,跨国增长的经验研究也揭示了投资率的积极作用(DelongandSummer,1991;Mankiw,RomerandWeil,1992;Barro,1997),因此我们预期该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6.人口增长率对于平均人口增长率指标,横截面数据就是1953-2004年间的各年年底总人口数的环比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面板数据就是5个时间段各年年底总人口数的环比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较高的出生率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必须用来抚养孩子而不是用于商品生产(BeckerandBarro,1988),如果人口在增长,那么经济中的一部分投资需要用来为新劳动力提高资本,而不是用来提高人均资本,因此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有效人均产出的稳态水平具有负面效应,因此该变量估计系数的预期符号为负。7.政府消费占GDP份额增长率GrierandTullock(1989)将GDP中政府消费份额的增长率作为制度因素的一个代理变量,通过经验研究发现政府消费占GDP份额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我们遵循GrierandTullock(1989)的作法。对于这一种指标,横截面数据就是1953-2004年间各年政府消费占GDP份额的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面板数据就是5个时间段各年政府消费占GDP份额的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显然,生产性的政府支出有利于经济增长,而非生产性的政府支出越高,可能会降低经济增长关于政府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量国外文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但并未得到一致性的结论,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Barth,KeleherandRussek(1987)对此进行详细的文献综述。,我们用GDP中政府消费份额的增长率来近似测度对生产没有促进作用的政府支出,因此我们预期该变量估计系数的符号为负。(三)数据来源本文经验研究部分所共包括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省市区的范围确定上,出于制度差异考虑和受数据获取性的制约,没有包括海南、重庆、西藏、香港、澳门、台湾。我们采用的是省级年度数据。本文搜集了如下面板数据(paneldata)资料:(1)1953-2004年各省市区的以当年价格计算的GDP总值,单位:亿元;(2)1953-2004年各省市区的人均GDP指数(上年=100);(3)1953-2004年各省市区的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单位:亿元;(4)1953-2004年各省市区的年底总人口数,单位:万人;(5)1953、1965、1975、1985和1995年各省市区的以当年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单位:元;(6)1953、1965、1975、1985和1995年各省市区的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本文也搜集了如下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data)资料:(1)1953年各省市区的以当年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单位:元;(2)1953年各省市区的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以上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本文对于这两个统计资料中数据的选择原则是:如果某个指标某年数据在两个统计资料中都可查到数据,但出现两个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国家统计局对数据进行不断微调使然,对此,本文的数据处理原则是以最新统计资料为标准。此外,无特殊说明的数据均来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在具体数据搜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关于四川省的GDP总值。四川省1978-2004年的GDP总值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对于1953-1977年的GDP总值数据,两个统计资料出现差异: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只有1957年、1962年、1965年、1970年和1975年的数据,其他年份数据缺失,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有1953-1977年的完整数据,但是1957年、1962年、1965年、1970年和1975年数据在两个统计资料中不一致。出于数据获取的完整性考虑,我们采用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的1953-1977年数据。2.关于福建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福建省1974-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对于1953-197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只有其中1957年、1962年、1965年、1970年这4年的数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缺失相应数据,但却拥有基本建设投资数据和更新改造投资数据;我们注意到这一点:在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每个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表的脚注中都有“1979年及以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合计数”这一说明,因此我们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