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与成矿(资料汇编).doc_第1页
构造与成矿(资料汇编).doc_第2页
构造与成矿(资料汇编).doc_第3页
构造与成矿(资料汇编).doc_第4页
构造与成矿(资料汇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摘自论层间滑动断层及其控矿作用沈远超1、层间滑动断裂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通过对位于胶莱盆地北缘的蓬家夼、发云夼、郭城、大庄子等金矿的研究,对受层间滑动断裂控制的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规律总结如下:(1) 地(岩) 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断层-脉岩-矿体时空有序层间滑动断裂控制了含矿层位,层间滑动断层发生于能干岩性与非能干岩性之间,层间滑动断裂带即为金矿化带,即具有地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的特征。同时,闪长岩脉沿断层分布,与矿层呈平行伴生关系。(2) 成矿系统与构造系统密切相关区域性层间滑动系统控制了矿带的分布,某一层次的滑动单独构成一个矿床,单一滑动断层控制矿体,不同小构造形式控制不同的矿化类型,如角砾状矿石的分布受构造角砾岩带控制,脉状-网脉状矿化受碎裂岩带控制,从而构成了多级控矿构造系统。(3) 多层次滑动与多层次成矿如蓬家夼、大庄子金矿产于盆地基底地层中,发云夼金矿产于盆地盖层中。(4) 矿体产状缓、规模大,矿化-蚀变具一定的分带性。(5) 成矿多期次多阶段。如大庄子金矿体形成期经历了先张后压再剪切的过程。拉张阶段形成碎裂-角砾状矿石和张性断裂,挤压期形成石墨化矿石和透镜状构造,剪切期形成于矿化之后,主要表现为形成斜切矿体的断层和基性脉岩的侵入。2、层间滑动断裂的控矿作用层间滑动断裂对金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 层间滑动断裂为岩浆-流体提供通道,为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容矿空间。(2) 控制成矿物质的来源层间滑动断裂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下盘切层断裂及羽裂发育,与大范围的围岩有良好的沟通性,便于热液运移并萃取成矿物质。(3) 层间滑动过程中的构造地球化学作用在层间滑动过程中因构造-化学作用,断裂带中的物质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蓬家夼金矿区蚀变岩的常量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从围岩到断裂中心,Si 、Ti 、Ca 有规律地依次递增或递减,K在矿体中含量最低,这与钾化主要发生于矿体外围有关。在断裂带的中心部位,因Ca 、Na 大量逸散,而使Si 、Fe等元素富集。总的来看,从断裂中心向外大致次序为:Si 、Fe 、Mg、Mn、Al 、Ca 、Na 、K,这与孙岩等以韧脆性断裂的成型阶段为例,以元素的离子半径、离子比重为据,将造岩元素稳定顺序归为: Si 、Mg、Mn、Al 、Ca 、Na 和K(1998 ,孙岩) 的情况相一致,这是一种动力分异作用的结果。在断裂蚀变带中,微量元素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从长英质碎裂岩到矿化构造角砾岩带入Au、Co 、Cu、Pb、Zn ,带出Ba 、As ;从大理岩到硅化大理岩带入Au、Cu、Zn ,带出Ba 、Sr。(4) 层间滑动断裂带构造物理化学界面作用, 具氧化性质的大气降水通过上盘裂隙向下渗滤,与下盘循环上来的含矿热液在层间滑动断裂带汇合,使含矿热液性质改变而卸载成矿。矿体的产出与层间滑动断裂带内的石墨片岩、薄层大理岩段关系密切,石墨片岩为矿质的沉淀提供氧化还原地球化学界面,并起屏蔽层作用。薄层大理岩受层间滑动作用而发生破碎、角砾化、并被磨圆,为矿质交代充填提供场所。3、层间滑动断层及矿层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位于胶莱盆地周缘的层间滑动断层的形成与胶莱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有关。元古宙本区形成一套火山岩、碳酸盐岩相沉积,后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片麻岩、长英质变质岩、石墨片岩、大理岩,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矿源层,并为层间滑动构造的出现提供了相应的构造界面和润滑层;进入中生代,早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本区处于挤压状态,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鹊山花岗岩体,之后胶东地区地幔上隆,加上郯庐断裂的左行走滑,胶莱盆地开始形成。盆地早期下陷强烈,形成了一套巨厚的砂砾岩沉积;在持续地拉伸作用下胶莱盆地内出现了一套中基性火山岩,与此同时,在莱阳盆地的东北缘沿能干性和非能性地层发生顺层滑动作用,结果形成低角度层间滑动断裂带。该层间断裂经历先压后张的演化过程,断裂活动早期以剪切挤压为特征,上、下盘岩石产生层间滑动,摩擦生热,温度、压力升高,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创造了条件;断裂活动后期,其性质转变为张性、张扭性,形成容矿空间。由于断裂带上盘脆性域中形成了一个与大气降水相连通的具氧化性质的热液系统,下盘岩石在脆韧性剪切体制下发生变形变质作用,深部具还原性质的热液萃取变形岩石中的金等成矿物质,在压力差的驱动下向上运移。层间滑动断裂带为成矿热液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通道和空间,当两种性质不同的热液在断裂带相遇时,由于热液的混合作用和氧化还原地球化学界面作用,使成矿物质在断裂带扩容空间中沉淀成矿,形成低角度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二)摘自胶东招莱地区大-超大型金矿床形成的几个关键因素罗镇宽,关康,余和勇,李永明胶东招莱地区之所以能集中丰富的金矿资源是以下关键地质因素偶合的结果:(1)成矿地质背景是处在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和后碰撞弧的构造环境下;中生代的胶北地体是处于华南、华北克拉通后碰撞弧构造环境。这就是胶东地区金矿床如此丰富的一个关键因素。世界有许多超大型金、铜矿床也是产在后碰撞弧环境。(2)控矿断裂经历了多次韧-脆、剪切-拉张的复杂变形过程,形成了宽大的构造岩带,有利于赋存大规模矿体;招莱地区所有大-超大型金矿床几乎都产在招平(招远-平度)、焦新(焦家-新城) 和三仓(三山岛-仓上)3条主控矿断裂带上,这三条断裂中NEE走向的地段可能是改造了早期近EW向基底断裂的结果。断裂都经历了早期韧性剪切变形(D2),早中期(成矿前)的脆性剪切变形(D3), 中晚期(成矿期)的拉张性剪切变形(D4),晚期(成矿后) 再次受到压扭性剪切变形(D5),形成几十米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宽的构造岩带,包括糜棱岩、碎粉岩、碎粒岩、角砾岩、碎裂岩等,这些构造岩是蚀变岩型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断裂带长达几十公里至百余公里,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煌斑岩及其他脉岩, 表明断裂切割深度达上地幔。断裂带不仅为岩浆和成矿流体提供了通道,也是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因此它们可能既是导矿断裂,又是容矿断裂。(3)控矿断裂是复合-叠加在花岗岩的侵入接触带上,有利于矿液的活动;(4)根据硫、铅同位素特征及产出地质背景,推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以新太古代绿岩为主的结晶基底;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以胶东岩群为主的太古宙结晶基底(5)根据氢氧同位素特征,成矿流体为大气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有利于搬运大量成矿物质;招莱地区金矿床成矿流体为大气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但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之间还存在差别,蚀变岩型金矿床(大尹格庄、三仓矿田、焦新矿田)的成矿流体以大气水为主,这是因为蚀变岩型矿床控矿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岩石破碎程度高,有利于大气水的下渗、加热和循环,演化为成矿流体;而玲珑矿田石英脉型矿床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则是因为含金石英脉与煌斑岩脉空间和时间关系密切,表明控矿断裂直接或间接与上地幔是连通的,可能会给成矿流体带来更多的与煌斑岩浆有关的岩浆水成分。(6)矿床与岩脉(特别是煌斑岩脉) 有密切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表明矿区是构造和岩浆活动的中心,有利于金矿床的形成;(7)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作者采用先进的SHRMP测年方法测得:玲珑型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U-Pb 年龄为160150Ma;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0126Ma;成矿后的花岗斑岩脉的年龄为120Ma;由于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被矿化,金矿化年龄就被限制在126 120Ma,与前人的结果一致,属中生代燕山晚期。大规模的成矿事件常常发生在一次大规模岩浆事件之后或其晚期,燕山期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强烈的岩浆活动期,燕山晚期是最有利于形成大规模热液矿床的时期。(三)摘自胶东西北部金矿的控制因素林文蔚 赵一鸣 赵国红 彭聪 赵维刚1、基底建造(胶东岩群及原岩建造)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胶东西北部大部分金矿赋存于胶东岩群或胶东岩群与玲珑花岗杂岩接触带附近,金矿床的分布与胶东岩群间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胶东大、中型矿床主要集中在胶东岩群分布区,在岩性上,金矿主要集中在角闪质岩石分布区,角闪质岩石与斜长片麻岩的组合是本区大、中型金矿的有利围岩,这种组合主要见于胶东岩群的中、下部层位。本区大、中型金矿主要集中在低角闪岩相中,在高角闪岩相中,亦有为数不多的金矿床,被局限在呈北东展布的大型断裂内。而在麻粒岩相中金矿储量很少。在变质作用中金由高级变质带向低级变质带发生了显著迁移。胶东西北部金矿源形成于太古宙,导源于地幔,而金的大规模富集发生在燕山期。2 构造控岩控矿作用主干断裂主要赋存有蚀变岩型金矿化,而派生低序次断裂中主要控制石英脉型金矿化。压扭性断裂中蚀变岩型矿化发育,张扭性构造中则多见石英脉型矿化。(四)摘自胶东招掖金矿带控矿断裂演化规律苗来成 罗镇宽 关康 黄佳展石英脉型矿化(又称为“玲珑式)主要发育在宽大石英脉内, 这种石英脉大都充填在区域断裂旁侧的低序次断裂中,金矿化在石英脉内一般是不连续的, 但品位较高,工业矿体多呈透镜状,规模较小。蚀变岩型矿化(又叫“焦家式”)主要发育在区域规模的缓倾斜韧、脆性叠加断裂带内,以浸染状、细脉及网脉状硫化物矿化为特征,矿化连续性好,但金品位较低,工业矿体一般规模较大。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1、断裂构造控制着区内矿床田产出的空间位置断裂构造是控制脉金矿床分布与产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在西澳和加拿大的太古代绿岩型金矿床中均表现的十分明显。胶东招掖金矿带也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从区域规模上看, 本区四个主要金矿田的分布和产出受上述三条区域断裂带的控制从矿田规模上看,金矿床或赋存于区域断裂带内,或产于次级断裂中从矿床规模上看,金矿体一般产于主断裂面下盘且与其大致平行,或充填于主断裂及次级断裂的有利构造部位。区内有利的金矿化构造部位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被区域断裂叠加-复合的岩性接触带;(2)主断裂面断层泥的下盘;(3)容矿断裂膨胀部位、断裂交切处、断裂分支处和断裂走向及倾向上的弯曲部位;(4)张裂隙、雁行状裂组合及有关的构造裂隙。2、断裂构造的张性演化阶段控制主金矿化期前已提到,D3变形可能是D2挤压变形后的一个松驰阶段,但却是该区发生金矿化的主要时期。研究表明,区内四个主要金矿田的金矿化均发生在控矿断裂D3的右旋张扭性变形时期。这是因为D2及D1为韧性变形,形成的剪切带是成矿流体的通道,但由于是韧性侧向挤压变形,成矿流体量及其流体循环受到限制,而D3变形时间上发生在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含角闪石花岗闪长岩侵位后不久,成矿流体量大,又因为是脆性拉伸变形,使先存剪切带内岩石发生强烈破碎,产生脆性裂隙,有利于深部成矿流体和大气水的混合及循环,在有利的构造部位成矿。3、赋矿断裂变形程度控制着金矿化类型本区两种主要的矿化类型,即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是构造变形程度不同的产物,赋存在区域规模断裂带中的金矿体通常以蚀变岩型为主,而赋存在主断裂旁的次级断裂中的金矿体一般以石英脉型矿化为特征。这是因为区域规模的主断裂应力集中,构造岩破碎程度高,形成的空间为连续的弥散状,有利于成矿流体的渗透和交代而形成浸染状矿化;规模较小的次级断裂应变程度较低,易形成不连续的开放性空间,有利于成矿流体的充填而形成石英脉。这一点在玲珑矿田内表现的比较明显,如从破头青断裂带即招平断裂的北段,向下盘北西方向,矿化类型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赋存于破头青主断裂带中的台上金矿床矿化类型是蚀变岩型,赋存在破头青主断裂下盘附近与其平行的次级断裂中的九曲釜矿床以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共存为特征;而产在离破头青主断裂较远的次级断裂中的玲珑西山金矿床则以单个石英大脉为主。金矿化类型的不同是断裂构造变形程度不同的结果,这一认识对该区金矿的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该区金矿化类型存在垂直分带,即石英脉型矿化向深部变化为蚀变岩型或相反。作者认为,如果这种分带现象存在的话,也应该是水平分带,即从主断裂带中的蚀变岩型,向外远离主断裂渐变为石英脉型。(五)摘自鲁西中生代幔枝构造及其金矿化胡华斌 牛树银 毛景文 张忠义 王银宏幔枝构造一般由核部岩浆-变质杂岩、外围盖层拆离滑脱层、上叠构造断陷-火山盆地等3个单元组成(牛树银等,2002)。它们一起构成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鲁西幔枝构造中的岩浆-变质杂岩位于幔枝构造的中心,呈不甚规则的圆形,由古太古界泰山岩群、TTG岩系和古元古代造山花岗岩岩体组成。核部岩浆-变质杂岩又被3条反向铲状断层切割成4条北西向长垣状块体。外围拆离滑脱层指的是幔枝核部岩浆-变质杂岩之上的所有盖层岩石。鲁西幔枝构造的外围拆离滑脱层主要由古生代地层组成。上叠断陷火山-沉积盆地是在幔枝隆升过程中叠加在不同构造单元之上的断陷火山-沉积盆地。鲁西地区中生代这类火山沉积盆地广泛发育,呈NW向至EW向长条形或弧形,共有大小盆地23处(宋奠南,2001)。鲁西地区中生代广泛发育典型的幔源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富钾火山岩和一些煌斑岩。其中的侵入岩分布十分广泛,类型多样,但多数规模较小。鲁西地区碳酸岩的岩石结构、构造、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特征、稀土元素模式曲线均与世界典型碳酸岩的相近,应为地幔物质形成的碳酸岩(储同庆等,1997)。鲁西中生代富钾火山岩多分布于陆相断陷火山盆地中,火山岩的主体部分主要由偏碱性的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与熔岩组成,岩性包括粗面玄武岩、钾玄岩及相应成分的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等。煌斑岩多分布在火山盆地的外围,可区分为两类:一类为偏碱性超镁铁质煌斑岩;另一类为偏碱性的中基性煌斑岩(邱检生等,2001)。综上所述,鲁西地区中生代广泛发育的侵入岩、富钾火山岩和煌斑岩,均显示了地幔源区的特点,邓晋福等(1992;1994)认为中国东部新生代时期大量幔源玄武岩浆的喷发,是地幔热柱上升的产物。鲁西中生代强烈的幔源岩浆活动也可能与地幔热柱的活动密切相关。到目前为止,鲁西中生代岩浆岩年龄测定数据很多(叶伯丹等,1986;王世进等,1998;林景仟等,1996)。岩浆活动可分为两期:一期为早侏罗世,主要形成了铜石碱性杂岩体,其40Ar/39Ar年龄在188190 Ma(林景仟等,1996);另一期在早白垩世,年龄为110130 Ma。济南岩体、郭店一带的岩体、桓台金岭镇岩体、铜井区岩体、莱芜地区的一些岩体(除铁铜沟的花岗闪长岩外)均形成于此时期。由此可见,鲁西地幔热柱中生代活动的高潮时期为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其中早白垩世的活动尤为强烈。这也与部分学者提出的早白垩世为全球地幔柱活动的高潮时期相一致(Larson,1991)。(六) 摘自胶东半岛早白垩世地壳隆升剥蚀及其动力学意义张华锋 李胜荣 翟明国 郭敬辉胶东陆块主要由太古宙TTG岩系及残存其中的太古宇胶东群和元古宇荆山群;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主要由晚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及榴辉岩组成。胶东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根据形成的时代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三叠纪(220210 Ma)、侏罗纪(170140 Ma)和早白垩世(130l10Ma)。前两个阶段以花岗质岩石为主,未见同时代基性侵入体的报道,而最后一个阶段出现大量基性岩脉或小岩体与花岗岩伴生为特点。侏罗纪垛崮顶花岗闪长岩(160Ma)和昆嵛山二长花岗岩(140Ma)岩体形成深度大于10km。晚侏罗-早白垩世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侵位深度在10-15km。(六)摘自胶东中生代花岗岩及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李俊建 罗镇宽 刘晓阳 徐卫东 骆辉中生代花岗岩在胶北地体内,中生代花岗岩特别发育,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与上述两条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和五莲-荣成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密不可分。可将这些花岗岩划分为两大系列:以玲珑花岗岩为代表的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系列,包括玲珑、滦家河、磁山、昆嵛山、鹊山、文登等大花岗岩基,其成因被认为属重熔型花岗岩系列;重熔型花岗岩的原岩可能主要来自苏鲁造山带的高压变质岩,其次是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胶东岩群及TTG质深成岩)(罗镇宽等,2002)。岩体形成于燕山早-中期。以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为代表的花岗岩系列,包括郭家岭、艾山等花岗岩,其成因被认为属同熔型花岗岩系列(壳幔混熔花岗岩系列)。同熔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燕山晚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源岩有燕山早期的玲珑花岗岩、印支期苏鲁造山带的高压变质岩、早前寒武纪的胶东岩群和深成岩。此外,沿五莲一荣成断裂带还分布有海阳、三佛山、崂山等A型花岗岩和石岛碱性花岗岩,其成因被认为属幔源型花岗岩系列,因其与金成矿关系不大,故不在此赘述。通过郯庐断裂带和五莲-荣成断裂带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分析,可知胶东金矿床是形成于华南、华北克拉通后碰撞环境下,这是胶东地区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床最主要的控矿因素。结合国外大多数产在绿岩带的金矿床都有类似的环境,推测胶东地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部分或大部分来自以胶东岩群绿岩为主体的太古宙结晶基底,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深源物质参与成矿。矿床成因讨论金矿床受控于经历了韧-脆性剪切、挤压-拉张复杂变形叠加的大型构造岩带。根据铅、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以太古宙胶东岩群绿岩为主的结晶基底和重熔型花岗岩,同时,煌斑岩浆可能带来部分深源物质。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氢、氧、碳同位素特征,成矿流体为大气水和岩浆水的混合物,其盐度(NaCleq)为l95.4,一般低于l0;成矿温度不高(380100);成矿压力不大(865.4MPa),推测成矿深度不大。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125100Ma),与拉张环境下的岩浆活动存在成因联系,属环太平洋成矿带中温热液金矿床。综上所述,可将胶北地体成岩、成矿过程总结如下:(1)晚二叠世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