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总.doc_第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总.doc_第2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总.doc_第3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总.doc_第4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导论一1)发展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系统的连续性的变化。2)成熟与学习推动发展3)何谓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青年期这个特定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心理年龄特征的一门科学。二遗传与环境1)遗传决定论a)创始人-高尔顿(遗传定律)“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的决定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与躯体组织所受遗传的决定一样。”天才的遗传b)复演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c)本能说-麦独孤、弗洛伊德、桑代克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创始人“给我十二个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间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去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纽曼的同卵双生子实验。3)共同决定论斯特恩的“合并原则”:发展=遗传+环境吴伟士的“相乘说”:发展=遗传x环境格塞尔的“成熟学习论”:个体的学习效果取决于自身的成熟发展水平(双生子爬楼实验,第一个48周的孩子学爬楼用了7周时间,第二个52周的孩子学爬楼用了2周时间)4)相互作用论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遗传二八定律a) 反应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结构,都以 独特的方式对环境和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范围限度。遗传给个体提供了潜在的发展范围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使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相互的特征b) 渠道化:遗传基因已为某些动作特征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限制这些行为的发展;而对于某些心理特征而言(智力、个性),遗传很少将其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环境较容易发生影响。c) 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d) 用相互作用论发展脉络来解释环境与遗传的争论。相互作用论较为先进科学。三、现代社会的儿童观十七-十八世纪:霍布斯的原罪说:小孩的行为都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卢梭的性本善说洛克的白板说:后天的环境在白板上所作十九世纪:达尔文:年幼的没有受过训练的婴儿有着人类远祖的一些特性,儿童个体的发展复演了种系的整个进化历史。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德国人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他被称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超心理学1879年冯特/实验法。霍尔用实验法研究青少年,对儿童发展心理学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回顾一、 佛洛依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 人格有三种成分:本我、自我、超我2) 本我是生来就有的人格成分,是原始的、本能的、最难以接近的,为所欲为。3) 超我包含良心、道德、自我理想。4) 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负责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矛盾大到自我不能解决时,会有心理防御机制解决。5) 心理自我防御机制a) 攻击:分为攻击自己(自杀自残)和攻击他人(直接攻击和攻击替代物)。b) 倒退: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幼稚行为。例如哭,渴望倒退成儿童,不承担责任。c) 病态的固执:固执是指通常被迫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尽管反复进行这种动作没有任何结果,但仍继续这种动作。例如强迫症。d) 转移:把令人讨厌的情绪发泄到另一个物体。e) 合理化:对引起焦虑的行为重新赋予其让自己能够接受的意义。f) 投射:将令人讨厌的情绪或者偏好归因于其他人。g) 否认:对现实不满意引起焦虑的方面进行歪曲。h) 压抑:不愉快的经历深深埋在潜意识的心灵中,对清醒的记忆而言,它们是不可接近的。例如失忆。i) 升华: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发展阶段年龄阶段特征口唇期0-1快来来源于包含呼吸、咬吞咽使用嘴唇。本我占支配肛门期1-3性满足的来源包含排粪与排尿。本我与自我共同起作用。生殖器期4-5性愉悦来源于涉及对生殖器的控制,俄狄浦斯情结和恋母情结。超我获得发展性潜伏期6-11在性满足兴趣上的丧失,认同同性别父母,三我都有起效生殖期12-关心性愉悦的成人模式一见钟情模板来源于父母一方。二、 埃里克森的发展心理学理论1) 埃森克里克核心思想: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连续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2)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生的八大危机0-1信任对不信任婴儿必须学会信任别人对他们基本需要的照料,社会动因是照料者1-3自主对羞耻怀疑儿童必须学会自主社会动因是父母3-6主动对内疚儿童试图向成人一样做事,试图承担能力所不及的责任,社会动因是家庭。6-12勤奋对自卑儿童必须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社会动因是老师和同伴。12-18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开始思考“我是谁”,社会动因是同伴18-25亲密对孤独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与他人形成恋爱或者伴侣关系,社会动因爱人、配偶或者亲密朋友。25-50繁殖对停滞繁殖;社会动因配偶,孩子或者文化规范。老年期自我整合对绝望回顾生活;动因生活经历三、 华生婴儿恐惧情绪习得实验十一个月,小阿尔伯特看到小白鼠时,听到噪音吓哭。四、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操作学习理论,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箱。对个体做了某些行为回味自己带来好处,则好处会为行为大大增加几率。五、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攻击行为学习实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而模仿获得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是观察模仿的结果。六、 皮亚杰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观的适应。认知发展阶段。七、 鲍尔比和洛伦茨的习性学理论传统习性学假设,所有动物生来就有许多生物性,程序化的行为,这些行为是进化的产物,有利于生存的适应性行为。(洛伦茨和他的小鸭子 印刻)习性学与人类发展1) 儿童有许多先天的程序化行为,2) 人类发展中的敏感期或关键期(特定能力或行为出现的最佳时期)八、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核心思想:文化的重要性、语言的角色、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维的术语,用来表示在适当的文化经验条件下,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这个区域包括给予适当的帮助(建议、帮助、暗示、问题等形式),个体能够从事的任务的范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 纵向研究设计天才儿童成年后是否仍然聪明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群体进行反复研究,也称追踪研究。此法能体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色。例如:达尔文婴儿传记2. 横断研究设计4、6、8岁儿童在乐意捐赠的差异性表现在同一时间点上不断研究不同年龄的人,比较不同年龄被试的差异考察心理发展中某些变化,是否与年龄有关。同时收集大量数据,省时省力但会有同辈效益。差异:时间,对象3. 聚合交叉设计选择不同年龄段的被试,对其进行追踪研究,把横断和纵向研究的优点结合起来。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一、 胎儿的发育过程1. 胚种期:又称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从受精到着床,要历时14天;受精卵有丝分裂,四天形成包含60-80个细胞的球形结构体,这个小球叫做配种或胚囊。怀孕的标记:停经、呕吐、乳房的变化怀孕测验:野兔测验人工流产(刮宫术)受精卵有丝分裂后粘附在子宫上,刮去。2. 胚胎期:第三周道第八周。第三周急剧分化为三个细胞层。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分别进一步分化为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肌肉血液循环系统、皮肤感觉器官神经系统。3. 胎儿期:怀孕后的第三个月到出生为止。4. 前三个月是最为重要的,是流产的高发期。二、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环境因素:处方药、非处方药、化学物质、尼古丁、咖啡因、酒精、麻醉品毒品母亲的特点母亲的健康、营养二、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1分娩定义:指胎儿、胎盘与其他器官从妇女身上分离并且排除的过程,通常来讲这个过程逐步开始并且经历这三个阶段:宫缩、娩出和排除胞衣。宫缩:当母亲感到子宫以10-15分总的间隔收缩时候,这个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在这三个阶段中,这个阶段持续时间最长,对第一个孩子的母亲说,这个过程将会持续12个小时,当胎儿的头达到宫颈口的时候,第二个阶段就开始了。娩出:从胎儿的头部出现在子宫颈到孩子出生,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通常在几分钟内完成。如果孩子的头过大,就需要进行会阴切开术。在这个后期,医生会切断新生儿的脐带,并将抗生素放进他的眼睛内,以防止细菌感染。并检查他的呼吸,肌肉状况、皮肤颜色和反射活动是否正常。排除胞衣:时间为五分钟,一般不会超过十五分钟。2剖腹产定义:通过在母亲的腹部和子宫上切开一个口子,并且将婴儿取出来的一种生产方式。剖腹产的七位指证:孕妇具有母体并发症或合并症,如心脏病、高血压孕妇盆骨异常、胎儿巨大超过4500g、胎位异常横位臀位胎儿宫内窘迫缺氧、头盆不称、多胎妊娠等。四大罪状:手术后感染、远期并发症、产后活动受限、新生儿肺炎窒息湿肺的几率增加。第四章、生理的发展一、分为身体、大脑、动作的发展。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1.身体发展新生儿测评的阿普加量表:心率、呼吸力、肌肉张力、肤色、反射应激性。身体发展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头部-颈部-躯干-下肢远近原则(由近到远):从身体中部开始延伸到边缘部分2.体重的变化足月男婴的体重为3.3-3.4公斤,女婴为3.2-3.3公斤推算婴儿体重正常值的公式:1-6个月期间: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x6007-12个月期间:六月体重+(月龄-6)X500三、 动作的发展1. 反射:原始反射是新生儿一出生就有的特殊反射只有在婴儿期才会有;条件反射是婴儿在后天环境中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吮吸反射:当新生儿口唇触到乳头时候便张口出现吮吸动作。补:寻觅反射:新生儿面接触到母亲乳头的时候便转向乳房。拥抱反射:当新生儿熟睡的时候,突然将盖在身上的被子掀开,婴儿就会受惊而将双手猛地往上一举,或在婴儿熟睡的时候往其脸上吹起也会有这样反应。踏步反射:将两手置于新生儿腋下拖住他使他站立,足底接触床面他会自发做出踏步运动,这个反射三个月后消失。2. 经典条件反射:a)定义:就是当一种新刺激多次伴随着导致某种反射行为的刺激同时发生时,这种新刺激也能导致那种反射行为。b)一些基本概念: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个体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能够引起的固定反应。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反应无关的刺激。条件刺激:与无条件伴随出现的中性刺激。条件反应:条件作用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3)概念解释巴甫洛夫的实验:开始时,灯光对狗是中性刺激,狗看到灯光没有反应;肉对狗是无条件刺激,狗看见骨头流口水是无条件反应;把灯光和骨头同时伴随着出现多次之后,狗看见灯光就流口水,灯光由中性刺激变为条件刺激;由灯光引起狗流口水是条件反应。华生的婴儿恐惧情绪习得实验:小阿尔伯特,老鼠灯光噪音为三个刺激。3. 操作条件反射:a)定义:由个体自身的操作造成的行为反射就是操作条件反射,其中,由操作带来的刺激叫做强化物。b)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当个体进行某项操作之后在情境中出现了某种刺激,该刺激的出现有助于这箱操作行为频率的加强,这样的刺激称为正强化物。正强化物所形成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强化。当个体进行某项操作之后在情境中已有的刺激的消失,而其消失能够有助于这种操作行为频率的增加,这样的刺激称为负强 化物。负强化物所形式的强化作用称为负强化。例:吃药,吃药而疼痛减少,则为了疼痛的消失,就多吃药。C)正负强化的区别与共同之处。异:正强化是因为特定的行动带来了某种刺激;负强化则是因为特定的行为去除了某个刺激。同:都能够增加某种行为。 d) 正负强化与奖惩的区别正强化与奖励的性质略有不同;负强化与惩罚有所不同:负强化是加强某种行为,惩罚则是制止。当孩子哭闹要买东西的时候,最好办法是不理,然后孩子和你协商解决的时候,再用正强化奖励这种协商解决的方法。四、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到下: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立行走从整体动作到精细动作:全身笼统散漫局部准确专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头部躯体双臂腿部灵巧的收不小肌肉动作,准确的视觉动作。五、 婴儿手的动作发展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器官。前够摸动作(新生儿)顺向抓握(3-4个月)把物品在两只手里倒来倒去(4-5个月)钳形抓捏(9个月左右)六、 婴儿行走动作的发展1. 行走动作的意义直立使儿童高瞻远瞩,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气流的运动)行走使儿童不断扩大认识范围。手得以解放,迅速发展了手的功能。2. 行走动作的顺序七、 感、知觉概论1. 感觉a)定义: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人类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剥夺实验)b)感觉分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和痛觉)、动觉和平衡觉、内脏感觉。视觉后象: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之为后象,在视觉中产生的后象就是视觉后象。2. 知觉a)定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b)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对象性: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而最终我们知觉得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者完整具体的对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知觉的恒常性:发个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属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往往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整体性的组织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方向、简单性。c)知觉的种类: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理论2.信息加工理论一、皮亚杰理论皮亚杰是瑞士人,十岁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一) 认识发生论1. 思维起源于主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思维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儿童思维模式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性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2. 图式也叫认知结构,指得是思维或动作的一种组织化的模式。包括运动图式、符号图式和运算图式。动作图式指用来对物体或者事件进行表征做出反应的有组织的。他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大多数在生命的头两年出现。符号图式指用来代表的某些方面的内部心理符号。在儿童出生的第二年之后开始出现。运算图式指的是未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所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儿童在七岁之后会出现这种图式。3. 认知过程儿童通过组织和适应来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图式。适应是通过两个互为补充的活动实现的同化与顺应。同化与顺应同化就是指把新的体验纳入已有图式中加以理解的过程。顺应就是调整已有的图式来适应新的刺激的过程。 (二)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吧认知发展规划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能够协调敢接输入与运动能力,形成动作图式,从而作用并理解周围环境。皮亚杰把感知运动阶段又分成了六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的最大成就客观永久性客体永久性,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或者通过感官无法察觉到时候仍然认为物体是存在的。1-1.5岁的小孩子开始具有客体永久性2.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大量使用心理符号来表征他所遇到的事物和事件,包括前概念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1) 前概念阶段(2-4岁)符号功能的出现;象征性游戏的大量涌现。儿童在前概念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总是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是与自己有关的。“三座山实验”2) 直觉思维阶段(4-7岁)自我中心有所降低。能够根据尺寸形状和颜色等知觉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对事物或者事件的理解仍然以事物最显著的知觉特征为基础、没有经过逻辑或者推理的思维过程。不具备守恒能力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获得了认知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对客观事物和经验进行逻辑思考。具备守恒能力。具备关系推理能力,掌握了传递性的相关概念。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开始更加理性和系统地去思考抽象概念和假设命题。形式运算的标志就是假设演绎推理,儿童更加喜欢“可能是什么”。归纳推理思维的出现:假设,实验,检验,结论。“钟摆实验”信息加工理论模型信息加工理论1. 注意广度的发展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速示仪实验2. 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力时间:57岁的儿童十五分钟710岁的儿童20分钟1012岁的儿童25分钟高中生3045分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注意稳定性的训练。3. 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注意选择性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儿童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的逐渐提高。“寻找动物玩具实验”(七岁组和十岁组)儿童注意选择性发展的阶段:02:新生儿就便显出了注意选择性36:幼儿出现对先前见过模式的习惯化,这是他们选择学习新的模式。7 :儿童的认知能力对注意加以控制。4.注意分配的发展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婴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还是很差幼儿到小学阶段的注意分配能力开始迅速发展记忆的发展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1. 感觉记忆:个体通过视、听、嗅、味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短暂记忆。特点:保持时间极短,三秒以下。仍然保存着刺激本身原来的形式。2.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之后在经过注意而在时间上延续到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作用: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如果个体觉得信息是很重要的,他就会采用复述的方式,使之保持较长的时间,然后输入到长期记忆。3. 长时记忆:记忆策略的发展1) 长时记忆:保持信息长期不忘的永久记忆。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的不同: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容量的不一样;储存信息的不同(长时记忆包括情节记忆和语意记忆)记忆策略的发展:儿童所使用的记忆侧罗的复杂程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会使用很多不同的策略。信息加工理论复述 7-10岁的儿童能够更有效的使用复述策略。组织分类记忆精细加工对所要记忆的信息增加细节内容或在信息之间创设有意义联系的记忆策略。第七章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就是指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个体学习社会的经验,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内容社会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职业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种类早期社会化:指的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社会化。掌握语言、学会自理、掌握社会规范等。(狼孩)预期社会化:引导个体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如学校教育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一代的过程。再社会化:个体舍弃过去所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劳改移民)二、社会化的途径社会教化、个体内化(一) 社会教化1. 定义:指社会通过社会的机构及其执行者试试社会化的过程2. 社会教化的种类(1) 系统正规的教育:学校教育、监狱劳动教育(2) 非系统正规的教育: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和传播媒介(二) 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角色扮演、自我强化三、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文化、家庭、学校、同伴、大众传媒(一) 文化1. 定义:广义的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2. 文化对人的作用: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向个体传达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二) 家庭:关于南京马超事件的思考。1. 家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童年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之中;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的依赖是一生之中最为强烈的;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站着独特的地位。(三) 学校:1. 学校对儿童进行长期、系统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塑造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可替代的。2. 学校的重要性在于它有着独特、完整的机构,是社会的雏形。(四) 同伴使儿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为儿童将来的社会角色做了准备。可以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五) 大众传媒积极作用:有效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进人们接受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的“第二课堂”。消极作用: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儿童的侵犯行为。电视对儿童的学习潜力有着消极影响;不利于培养儿童的思考的习惯。不良的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将直接影响个体良好行为的塑造。第八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第八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性别角色差异心理概述(一)性别角色的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二)关于性别角色定义的理解1以性别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2以性别决定了个体的社会化定向3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二、性别角色差异心理的研究结论(一)两性差异的八个似是而非的传统观点(二)很可能存在的两性差异1.女孩比男孩有更强的言语能力2.男孩在空间视觉能力上具有优势3.男孩具有较好的数学能力4.男孩具有更多的侵犯性三、性别角色差异心理的获得和分化一、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YY)2.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和孕酮二、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一) 家庭双亲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实践证明:家庭双亲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产生直接的、最初的、最强有力的印象。(二) 学校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念同学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同性和同性玩,异性交往多被排斥书籍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白雪公主 三、性别角色的未来(一)传统的观点第一,假定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位于两个极端上,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被认为是对立的。个体越向某一段,另一端的特征就越少。第二,假设性别角色越符合性别特征,此人越健康,所以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最初的MMPI上另一段得分过高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二)男女双性化气质的提出康但丁诺普洱推翻了上述两点假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