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议学校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doc_第1页
论文:浅议学校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doc_第2页
论文:浅议学校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doc_第3页
论文:浅议学校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doc_第4页
论文:浅议学校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浅议学校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摘要:弘扬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一贯倡导的,培育民族精神是十六大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更加切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所以,学校很有必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有效手段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教育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红岩民族小学为例,围绕学校教育这一中心,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等实践,探讨促进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促进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学校教育民族精神弘扬培育1、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文化传统的稳定的成员联合体,“民族精神”正是指这样一个群体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结晶,它渗透于民族的文化思想中,是各种精神要素的内核。1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必定会产生伟大的民族精神,其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述。如“中华民族精神是指集中体现我们民族的优秀品德,崇高风格和伟大抱负的那些东西”2“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优良文化传统,纯朴的社会风貌和优良作风美德的荟萃”4较多的学者比较认同张岱年先生的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广义的讲师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但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5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先生曾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它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它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6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内化的产物;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忧患意识等都是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7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容的最新概括。2、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全民教育的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7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为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关于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有的精神,我校结合湖北民族地区、民族学校的实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实质内容。2.1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从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悲壮惨烈的屈辱史)可以看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民族之魂,是保持中华民族生命力并使自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畏艰辛,不畏强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步伐,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维护国家及民族的统一,坚决反对一切企图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犯罪行径;(3)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在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让学生从小树立国家意识,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集体、热爱学校,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为将来更好的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作为自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建立国家利益、集体利于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地将个人荣辱和国家民族的荣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舍小家保大家;就是要小学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2.2民族精神的重点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精神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而闻名于世。古老的中华民族更是曾以此创造了四大发明而位居世界前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风尚等。8中国近代,由于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导致割地赔款,人民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以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检查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其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诸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64子创业精神、抗洪救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旱救灾精神等;诸如此类,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精神,是我们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应当适时渗透到教学课堂。2.3民族精神的主流团结统一与爱好和平精神教育“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诸如“和而不同”的共生意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求大同,存小异”的行为方式、“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治国方略等以“和”为贵的思想。正是这些思想,才使得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和平相处,生生相惜、相互帮助、相互融合,才使得中国在复杂的世界关系中,不断向前迈进,逐渐走进世界强国的地位。9新的历史时期,由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政策正是秉承这一思想,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让学生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观念,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大汉族主义,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和平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和平。2.4民族精神的灵魂求实创新和自主创造精神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善于学习的民族,自古就有四大发明引领世界的发展。现今,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就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用于创新。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形成了自力更生、奋发向上、求实创新、自主创造、知难而进等精神。3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力,是一种热爱祖国,并为之服务献身的赤诚之心。在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的意义。3.1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比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从弘扬的意义上看: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发展史的中华民族,在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后所孕育发展的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而现今又在我党不断实践摸索中,注入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元素,构成更加丰富充实的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为此,我们更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在社会范畴内,大力倡导和宣传。从培育的任务来看:党的十六大要求我们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而且此出台了诸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其就是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该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载体和手段,创造育人的文化氛围,精心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3.2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1)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56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我们告别落后,走向文明的强大动力,它时刻启示着我们,越是面对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越是面临锋口浪尖的关键时刻,越要激发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巨大灾难,在这些大灾大难面前不仅没有吓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更是铸就了坚韧顽强、无坚不摧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了国民的凝聚力,真可谓是“多难兴邦”,正是有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这条牢固的纽带的传承,中华民族才能跻身于世界东方;(3)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史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载体,担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当今世界,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以不在是单纯的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竞争,其民族文化的竞争和较量也是预演预烈,为抵制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显得尤为重要。4、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4.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有机渗透中华民族精神内容各个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素材,各学科教师要利用不同学科课堂教学资源并结合本学科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将民族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的熏陶。各学科教师要以探究为形式、以情感为载体、以教材为依托,积极探索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有机渗透中华民族精神内容。10我校所开设的品德与社会、民族常识课、忠孝雅诚课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时学校对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课程,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良好的品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班队会是对学生直接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作为班主任老师就应该结合时代的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如色情、反动网站这样腐蚀青少年学生精神世界、危害他们身心健康的腐朽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利用班队会、思品课等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坚决抵制,决不允许毒害青少年,我们应该坚持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滞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同时对于社会上流行的时尚文化也要作具体分析。如有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现象就和时尚文化有密切联系,他们吃“麦当劳”、“肯德基”,穿名牌衣裤,唱流行歌曲,对这些时尚文化的影响,我们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学生追求自由、享受生活、创造激情的现代新价值观念,认识到这对丰富青少年的精神境界有一定作用,但也要清楚地看到时尚文化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可以利用班队课,让学生讨论、演小品,甚至可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了解不健康文化的危害,增强自律意识,弘扬民族精神。4.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作用,凸显民族精神内涵和品位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四个方面内容。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些校园文化去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感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次来凸显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和品位。精神文化方面:结合本地土家苗族风情,我校建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校门,设计具有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徽,创编有本土特色腔调的校歌,布置有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民族文化长廊,并将龙图腾和土家族图腾白虎、苗族图腾蝴蝶图案放在校园民族文化长廊中,时刻让学生不忘我们是炎黄子孙,是巴人后裔,进而用精神文化来凝聚师生,用精神来鼓舞人,用精神来教育人,用精神来提升人。制度文化方面: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并尽量与学校办学特色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挂钩。在校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领导专班,专门负责校园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组建有各类文体社团,开展校园文艺活动,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物质文化方面:加大对学校教学设施投入,购置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相关教学器材和人文景观。如组建校园网,开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专栏、制作宣传标语、建造本地区民族人物雕像、添置悬挂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等。环境文化方面:校园环境无论是作为基础设施的“显性环境”,还是作为校园文化积淀,显示学校风貌的“隐形环境”,都必须加强建设。我们在硬件设施上要加强基础建设,营造优美的环境;在内涵上要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在校园文体活动创建上要富有特色,营造文明健康环境。4.3充分发挥主题教育活动的承载作用,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的举措深受广大师生喜爱,而各种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弘扬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